所屬欄目:歷史論文 發布日期:2014-06-30 16:36 熱度:
河內歷史悠久,早在越南的北屬時期就已經建城,至今已有千余年的歷史。河內原稱“大羅”,在11世紀初時,越南李朝第一任皇帝李公蘊太祖遷都大羅城。傳說李太祖率眾遷都時,大羅地面飛騰起一條金色的巨龍,太祖認為這是一塊吉祥的地方,便將大羅命名為“升龍”。而該地名中“龍”與象征繁榮昌盛的“隆”同音,因此人們又常以“升隆”來稱呼此地。后來陳、后黎等許多朝代都曾把這里作為京城,城市名稱也多次發生更改。
摘要:越南河內現存的三十六街歷史街區于11世紀時初步成形,15世紀時經系統性分行劃市,至今仍保留著完整的歷史肌理,是研究越南傳統民居的鮮活樣本。從城市規劃師的角度,介紹了三十六街地區的發展歷史、布局特征及傳統建筑形式,分析了若干代表性的街區與建筑,并與中國南方傳統民居進行比對,提出了對該歷史街區的保護和發展的相關建議,以期對我國歷史街區、民居保護提供借鑒。
關鍵詞:核心歷史期刊投稿,河內三十六街,歷史街區,傳統建筑,民居保護,城市肌理
19世紀初阮朝建立,越南的首都遷至順化,并將此地重新命名為“升隆”。因城市被環抱于紅河大堤之內,遂改名為“河內”,沿襲至今。1873年法國侵占越南,并成立法屬印度支那政府,首都定為河內,持續至二戰時期。二戰后越南獨立,當時政局分為南北兩派,北越首都為河內。1975年越戰結束后南北越統一,河內成為統一的越南民主共和國的首都。
如今的河內老城主要分為三個部分(圖1):一是舊時皇帝、后妃及其侍從居住以及朝廷辦公的京城(Citadel);二是市民日常生活及商業貿易的三十六街地區(36Streets);三是法屬殖民時期殖民者居住的法國街區(FrenchQuarter)。雖然由于歷次的戰爭,舊街區與老建筑遭到嚴重的破壞,然而城市的肌理完好地保留下來。
1河內三十六街的布局特征
1.2分行劃市的街道
三十六街地區在布局上采用嚴格的分行劃市制度。由于商品經營的特性,從事相同行業的人群往往會自發聚集,促使了特色商業街道的形成,并常以所售商品直接命名,如“鉑行街”(PhoHangBac,出售貴重金屬)、“魚行街”(PhoHangCa,出售魚類產品)、“棉行街”(PhoHangBong,出售紡織品)、“鹽行街”(PhoHangMuoi,出售鹽)等。雖然最初此地區只有36條街道,但隨著歷史發展和街巷密集化的趨勢,如今已有76條街道之多(圖2)。
隨著時代的變遷,商品的種類日益多樣,然而商業模式未發生重大改變,大部分的商鋪維持往日的經營類別。如“鉑行街”,在19世紀時是一條販賣貴重金屬的商業街,如今為金銀首飾售賣以及貨幣兌換的場所。相較來說,雖然我國歷史街區中也有分行劃市的傳統(如北京的各色胡同),但將歷史功能保留至今的案例卻較為罕見。
1.3密集排布的商店
三十六街地區的人口密集程度遠大于河內的其他地區。在不到100hm2的土地上,容納了21,900戶居民,人口密度接近662人/hm2(數據來源于2006年還劍郡人口普查),這在世界各大城市中也并不多見。由于眾多的聚集人口和頻繁的商業活動,使得居民對過舊的房屋進行了不同程度的翻建、加建和擴建,以至形成今天的形態。如今三十六街地區沿街建筑多是以4至6層的窄面寬樓房為主,它們緊密排布,形成了連續且富有韻律的街道界面。
大多數沿街的樓房以商業建筑為主,主營服裝業、餐飲業以及特色的迷你酒店等等,其他商店種類則根據其所在道路的銷售商品有所調整。普通建筑一層地面與道路標高齊平,為臨街開設的各種商店;也有部分建筑一層往下沉落約0.06m至1m,同時二層離地面約半層多高,兩層均做商鋪出租。迷你酒店是此處常見的建筑形式,通常與餐廳或者咖啡廳結合開設,即咖啡廳、餐廳設在一層,旅館前臺設在二層,三層以上及內院為客房。受三十六街地區的人口高密度及商業環境影響,臨街建筑的利用往往充分而立體,許多商店除了在一層開設貨品展示柜臺之外,二層、三層往往也做成櫥窗以充分展示店內貨品(圖3)。1.4隨處可見的寺廟、祠堂
三十六街形成的時代久遠,因此留下不少的歷史遺跡。部分城墻與城門至今保存完好,許多富有保護價值的民居也隨處可見,而散布在各大街小巷的宗教建筑與遺址數量亦相當可觀,如寺廟、道觀、神廟、祠堂、會館等等,這些都是伴隨著河內市一千余年的悠久歷史積淀下來的文化結晶(圖4)。
越南當地的宗教信仰多樣化,長期受中國、印度等文化影響,許多周邊國家的傳統習俗也融入了越南國民的生活之中,因此產生了多樣化的建筑形式,諸如文廟、先祖祠堂、道教的道觀、中國華南地區的會館等等(圖5)。但由于大部分的宗教建筑已轉為民居,因此保護狀況較差,內部院落隨意搭建現象嚴重。幸運的是多數建筑主體結構保存完好,若能將院落內違章搭建部分拆除,主建筑稍加修葺即可恢復古跡原貌。
1.5街道案例——鉑行街(PhoHangBac)
鉑行街(PhoHangBac,越南漢喃字為“埔行鉑”),是河內三十六街中最主要的一條街道,貫穿整個片區的東西。整條街道西接南北向主干道桃行街(PhoHangDao),東至皮行街(PhoHangBe),全長約280米。現存的街道建于18世紀時期,最初主要為銀器加工工匠開設的店鋪。到19世紀時,此處金融業、金銀加工業與貨幣兌換業開始蓬勃地發展起來,鉑行街便由此得名。“鉑(Bac)”在越南語中指貴金屬,而此處的行業均與貴重金屬有關。直至如今鉑行街功能仍未有太大轉變(圖6)。
鉑行街的保存相對于三十六街其余的街道來說較為完整。現存街道總寬度約10m,其中車行道7m左右,街道兩側房屋風貌依舊,大多為2~3層高,與其他街道4~6層的高度差異較大,因此傳統尺度保存完好。一些建筑具有較高歷史價值,如位于鉑行街與丁烈街(PhoDinhLiet)交叉口處的金鐘劇院(ChuongVang),該劇院建成于1920年,是鉑行街的重要標志之一(圖7)。此外,鉑行街42號的銀匠店也是一座年代久遠的老店,店內仍供奉著古老的銀匠守護神造像。
2越南傳統民居的特點
2.1民居形式
河內三十六街內的民居類型屬于較為典型的越南傳統民居形式,院落布局細長,面寬窄卻進深大,類似于中國南方地區的竹筒屋(TubeHouse)。每個院落的面寬約在3m至4m左右,但進深一般都大于20m,最大的一處進深竟達到了120m之多。此外,在部分院落與院落之間往往穿插著小巷,通往街區內部的中庭,而圍繞著中庭往往又布置著2~3座左右的院落,由此可見此處的土地利用率之高。
竹筒屋式的布局模式可以充分利用有限的臨街門面資源,同時也適應了當地的氣候條件。河內地處北回歸線南側,屬熱帶濕熱型季風氣候,面積狹小的天井有助于在季風來臨時通過煙囪效應拔風,帶走建筑內部濕熱的空氣,以提高居住的舒適感。
2.2代表性院落
符祿街(NgoPhatLoc)30號的院落的布局模式相當典型(圖8),它起初為一座家族祠堂,于1878年左右翻建,后作為住宅使用。此院落共有三進,由三組兩層的房屋以及部分臨時性一層房屋共同組成。臨街的一棟房屋為商店,直接面向街面敞開,而中部以及內部的房屋則用來會客、居住等等。廚房與廁所位于最內側的院落里,屬于臨時搭建的一層房屋。整個院落布局緊湊,房屋與房屋之間天井狹小,內部格局十分經濟合理,根據需要還增加了若干夾層。木構架至今保存完好,整個院落帶有濃郁的河內傳統民居韻味。
3河內三十六街存在的問題及改進辦法
河內三十六街雖然屬于歷史街區,但是保護狀況不容樂觀。一方面,舊的住宅院落中已經形成了許多自發的加建,許多寺廟祠堂已變成民居;另一方面,部分破舊房屋已被當地居民翻建成了更高的商店、酒店,改變了原來的街巷尺度感和天際線。應該講,如今的三十六街地區面臨著保護與發展的雙重壓力(圖9)。
可喜的是,三十六街地區街道脈絡及院落布局還保留著過去的肌理。同時,翻建的建筑雖然多使用混凝土等現代材料,但風貌仍然與19世紀法屬殖民時期相近,大部分臨街建筑仍保持著法式拱券、柱廊裝飾以及越南傳統的坡屋頂等。
為了更好地保護這片歷史街區,有諸多需要注意的地方。首先,保護這片區域不僅僅是保護若干個歷史建筑及院落,而應涉及整個街區,包括街道尺度、院落肌理、古樹名木以及原有的街區氛圍等。其次,對于街區內部新建的建筑應制定合理的控制方案,對其高度、尺度、風貌進行管制,以對歷史街區表示尊重。第三,應合理引導三十六街地區商業模式的轉變,以提升售賣商品的檔次及銷售環境以順應時代的發展。最后也是最重要的,要通過日照、通風及衛生條件的改善以及人口的疏散,提高當地居民的居住水平,增強他們的保護意識與熱情。
4我國歷史街區保護可借鑒之處
越南的自然環境、生活習慣與中國南方地區非常相似,建筑風格也有諸多近似之處,在歷史街區的保護上,三十六街地區可供一些經驗教訓為我國城市借鑒和學習。
4.1劃分合理的歷史街區保護區
如今越南政府對三十六街歷史街區的保護工作高度重視,已劃分相應的保護區,并對歷史街區內的建筑風貌進行控制。同樣的情況也適用于我國城市,部分城市對舊城區的保護并不受重視,舊街區不是拆掉建新城,就是任其自己破敗,缺乏合適的保護與管理。對于承載城市記憶的舊街區,市級建設管理部門應提早意識到保護的重要性,及時劃分合理的保護區,對其進行有效的管理。
4.2延續歷史街區的肌理
歷史街區內舊建筑翻建幾乎是不可避免的,然而翻建之時既應注重保存過去城市的風貌,又要在建筑質量上進行改善。由于是歷史街區,街道紅線、建筑控高、建筑風格的控制必須嚴格把關,從而避免歷史風貌的建筑被居民隨意地加建、翻建、改建而逐漸喪失價值。
4.3保護和引導歷史街區的生活方式
保護好歷史街區的建筑容易,但延續過去的生活方式卻是個難題,如何在現代的生活方式下保存過去的商業模式,需要長期實踐與探索。一些古今相近的行業可以近似保留,如三十六街中鉑行的貴金屬交易轉變成當前的玉器、首飾買賣等;一些過去繁榮但現在衰敗的行業只有引導其轉型,適應現代人的消費模式。傳統街區的行業經營模式需要與時俱進,才能擁有長久的生命力,從而避免讓歷史街區保護徒有建筑空殼之類的現象發生。
參考文獻:
[1]千葉大學工學部建筑學科.The“36GuildStreets”area,Hanoi’sAncientQuarter,Historiccentreofthecity’sprosperity[M].東京:昭和女子大學國際文化研究所,2008.
文章標題:核心歷史期刊投稿越南河內傳統民居及三十六街的保護
轉載請注明來自:http://www.56st48f.cn/fblw/wenyi/lishi/21556.html
攝影藝術領域AHCI期刊推薦《Phot...關注:107
Nature旗下多學科子刊Nature Com...關注:152
中小學教師值得了解,這些教育學...關注:47
2025年寫管理學論文可以用的19個...關注:192
測繪領域科技核心期刊選擇 輕松拿...關注:64
及時開論文檢索證明很重要關注:52
中國水產科學期刊是核心期刊嗎關注:54
國際出書需要了解的問題解答關注:58
合著出書能否評職稱?關注:48
電信學有哪些可投稿的SCI期刊,值...關注:66
通信工程行業論文選題關注:73
SCIE、ESCI、SSCI和AHCI期刊目錄...關注:121
評職稱發論文好還是出書好關注:68
復印報刊資料重要轉載來源期刊(...關注:51
英文期刊審稿常見的論文狀態及其...關注:69
文史藝術論文范文
播音與主持論文 動畫藝術設計論文 美術論文 戲劇論文 導演論文 表演論文 音樂論文 哲學論文 歷史論文 社會學論文 邏輯學論文 美學論文 倫理學論文 心理學論文 文學論文 廣告論文 公共關系論文 新聞論文 外文學論文
SCI期刊分析
copyright © www.56st48f.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