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精品电影网_久久久久久电影_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久按摩秒播_天堂福利影院_国产男女爽爽爽免费视频_国产美女久久

歷史學論文范文由江統(tǒng)《徙戎論》看漢魏六朝民族策略的得失

所屬欄目:歷史論文 發(fā)布日期:2015-09-28 14:59 熱度:

  徙戎論是西晉陳留圉人江統(tǒng)的一部政治論著,鑒于當時游牧民族大量內遷雜居,后齊萬年等在邊關作亂的情況,提出“此等皆可申諭發(fā)遣,還其本域,慰彼羇旅懷土之思,釋我華夏纖介之憂”的主張。本文是一篇歷史學論文范文,文章題目是由江統(tǒng)《徙戎論》看漢魏六朝民族策略的得失。

   摘 要:江統(tǒng)的徙戎主張,思想上淵源于羈縻之策,歷史上也有很多相近的主張,反映了傳統(tǒng)民族觀念的一些特征。內遷有利于在共同交往中形成認同感與向心力,外徙不利于交流溝通,更不利于長治久安。內遷之患的原因,在于御之無方。實行德政、普及教化、建立有效的管理體制,是促進民族融合的重要途徑。

  關鍵詞:江統(tǒng),徙戎論,民族

  江統(tǒng)《徙戎論》作于氐、羌侵擾之時,目的是防微杜漸,避免四夷亂華,所以思想難免有所偏頗。但他歷數殷周以來的民族策略,分析其得失,對于處理民族關系還是有所助益的。而且江統(tǒng)的觀點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反映了傳統(tǒng)民族觀念、民族策略的一些特征,有助于更好地以史為鑒,吸取經驗教訓。所以本文擬以《徙戎論》為中心,對漢魏六朝的民族策略略作分析,以期有裨于當下。

  一、江統(tǒng)《徙戎論》的歷史淵源

  江統(tǒng)的徙戎主張,思想上淵源于羈縻之策,歷史上也有很多相近的主張,如東漢段�G《復上言東羌事》就以趙充國、馬援內遷先零、西羌,始服終叛為例,認為“欲令降徒與之雜居,是猶種枳棘于良田,養(yǎng)虺蛇于室內也”。魯恭《上疏諫擊匈奴》以戎狄“蹲夷踞肆”,生活習俗不同,誣之為“四方異氣”,“若雜居中國,則錯亂天氣,污辱善人”,也反對華夷雜居。鄧艾《又陳羌胡事》以“崇廉恥”“塞奸宄”為名,主張“羌胡與民同處者,宜以漸出之”。傅玄《水旱上便宜五事疏》以胡夷之心“不與華同”,反對“使鮮卑數萬散居人間”,認為“此必為害之勢”。郭欽《上豫防匈奴疏》亦認為內遷戎狄一旦有變,危害巨深,主張“裔不亂華,漸徙平陽、弘農、魏郡、京兆、上黨雜胡,峻四夷出入之防”。以上諸人反對內遷,主張外徙的理由,不外乎兩條:一是擔心戎狄“始服終叛”,二是戎狄“蹲夷踞肆”等習俗性情禮義,迥異與華夏。而“始服終叛”恰恰在于,“蹲夷踞肆”等習俗性情禮義的差別所產生的偏見。這實際上是不同地理環(huán)境、不同生產生活方式造成的,戎狄生活于僻遠寒荒之地,以游牧漁獵為生,又處于文明程度相對落后的發(fā)展階段,所以在安土重遷以農耕為生者看來,就難免有些偏見。如劉安《上書諫伐南越》、樂恢《上書諫征匈奴》、蔡邕《難夏育伐鮮卑議》等,都主張對戎狄不予理睬,其理由就是其地不可居,其民難教化,所謂“不居之地,不牧之民,不足以煩中國”,“得其地不可墾發(fā),得其人無益于政”,“得地不可耕農,得民不可冠帶”。 三者所說的“其地”“其民”云云,實際上就是游牧漁獵與農耕的差別。

  不同的生產生活方式,造成不同的習俗觀念,人的性情自然有所不同。對于這一性情的差異,江統(tǒng)概括為“弱則畏服,強則侵叛”。實際上,早在江統(tǒng)之前,侯應、宗意、臧宮、鄧艾等就已對此進行過分析,如宗意《上疏請不許南單于北徙》認為戎狄“強者為雄,弱即屈服”,是因為“簡賤禮義,無有上下”。侯應《對問罷邊備事狀》認為夷狄“困則卑順,強則驕逆,天性然也”。臧宮《與馬武上書請滅匈奴》認為匈奴“窮則稽首,安則侵盜”,乃因“貪利,無有禮信”。鄧艾《上言宜割右賢王劉豹部為二國》認為戎狄“強則侵暴,弱則內附”緣于“不以義親”,這些分析都集中于戎狄沒禮義,難以馴化。基于這一認識,羈縻之策被認為是最好的策略。羈縻之策源于《尚書・禹貢》“荒服”,所謂荒服,王肅云:“政教荒忽,因其故俗而治之。”[1](p202)陸瑁《諫親征公孫淵疏》揭示了羈縻之策與荒服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臣聞圣王之御遠夷,羈縻而已,不常保有,故古者制地,謂之荒服,言慌惚無常,不可保也。”羈縻之策源于難以維持持久的統(tǒng)屬關系,故而揚雄將其解釋為“欲朝者不距,不欲者不強”,并將其歸因于“外國天性忿鷙,形容魁健,負力怙氣,難化以善,易隸以惡,其強難詘,其和難得”(《上書諫勿許單于朝》)。而班固分析羈縻之策的產生,則更多地強調了地域習俗的差異,并對其進行了更為詳盡地解釋,即“不與約誓,不就攻伐;約之則費賂而見欺,攻之則勞師而招寇。其地不可耕而食也,其民不可臣而畜也,是以外而不內,疏而不戚,政教不及其人,正朔不加其國;來則懲而御之,去則備而守之。其慕義而貢獻,則接之以禮讓,羈縻不絕,使曲在彼,蓋圣王制御蠻夷之常道也”(《漢書》卷94下《匈奴傳贊》)。江統(tǒng)《徙戎論》的思想淵源,實在于此。

  二、內遷與外徙的利弊

  江統(tǒng)由羈縻之策提出外徙,又由外徙而反對招誘安撫,認為這種做法無疑引狼入室,招致更大更多的危害,顯然與事實不符。《漢書》卷九十五《西南夷兩粵朝鮮傳》載九真、交�n二郡叛亂,張喬為交�n刺史,開示慰誘,并皆降散。祝良為九真太守,招以威信,降者數萬人,由是嶺外復平。漢靈帝建寧三年,郁林太守谷永以恩信招降烏滸人十余萬內屬,皆受冠帶,開置七縣。《三國志》卷三十《烏丸鮮卑東夷傳》載王雄對鮮卑軻比能撫以恩信,以致“比能數款塞,詣州奉貢獻”。可見招降是御敵的重要方法,成本低,損失少,最值得推廣采用。遷徙納降,也可為我所用,《后漢書》卷八十九《南匈奴列傳》載南單于上言:“臣伏念先父歸漢以來,被蒙覆載,嚴塞明侯,大兵擁護,積四十年。臣等生長漢地,開口仰食,歲時賞賜,動輒億萬,雖垂拱安枕,慚無報效之地”,愿發(fā)兵共擊北匈奴。可見納降內遷之后,民族之間不但可以和睦相處,還可以相互幫助共同御敵。

  實際上內遷是削弱異己力量、化解異己勢力的常用手段,也是增強文化認同,鞏固統(tǒng)治的有效途徑。《尚書・畢命》載周公遷殷頑民于洛,“密邇王室,式化厥訓。既歷三紀,世變風移,四方無虞”。[1](p522)通過內遷感化,最終使殷人認同了周人的統(tǒng)治。《漢書》卷八十五載徐淮夷自武乙衰敝,漸居中土,后雖有為寇作亂,至秦并六國,淮、泗夷卻皆散為民戶,融入了華夏。漢武帝因東越險阻反復,遷其民于江淮間,避免了后世為患。內遷雜居,日久生情,有利于維護國家統(tǒng)一。《后漢書》卷八十九《南匈奴列傳》載呼尤徽自覺抵制叛亂,曰:“我老矣,受漢家恩,寧死不能相隨!”《晉書》卷一百零八《慕容�@傳》載鮮卑魏初入居遼西,后遷邑于遼東北,于是漸慕諸夏之風。西晉初,慕容�@以朝廷不許其征伐宇文部為寇,最終卻能以“吾先公以來,世奉中國,且華裔理殊,強弱固別,豈能與晉競乎?何為不和以害吾百姓邪”,主動來降。可見,華夷并沒有不可逾越的鴻溝與隔閡,更沒有不可教化的本性的惡,所有的只是發(fā)展階段的不同,以及習俗觀念的差異。這些差異與不同都可以在相互交流中得以彌合,各以所長吸引對方,彌補不足,最終在相互學習中促進發(fā)展,在共同交往中形成認同感與向心力。相反,華夷別處,不利于交流溝通,將戎狄外徙,只能加深隔閡,造成對立,更不利于長治久安。正如陳寅恪所說,內遷已成為一種歷史趨勢,要把戎狄遷出去,是反其道而行,幾乎無此可能。[2](p71)而江統(tǒng)以為外徙之后,有要塞可防,可以減少危害,也與事實不符。陳琳《為曹洪與魏太子書》認為戎狄“不義而強”,原因就在于“憑阻恃遠”。戎狄憑借險阻僻遠,入侵時反而沒有了后顧之憂。事實也是如此,犬戎殺攻破鎬京,戎翟攻伐周襄王,皆由外而至。漢初匈奴強悍,“以高祖之威靈,三十萬眾困于平城,士或七日不食。……又高皇后嘗忿匈奴,群臣庭議,樊噲請以十萬眾橫行匈奴中,季布曰:‘噲可斬也,妄阿順指!’于是大臣權書遺之,然后匈奴之結解,中國之憂平。及孝文時,匈奴侵暴北邊,候騎至雍甘泉,京師大駭,發(fā)三將軍屯細柳、棘門、霸上以備之,數月乃罷。”(揚雄《上書諫勿許單于朝》)可見邊塞險要并不能杜絕戎狄之患,塞外戎狄所造成的危害也并不比內遷之患小。戎狄外遷有了憑借,勢力更加強大,威脅也會更大。所以在呼韓邪單于歸順漢朝之后,韓昌張猛仍要與之結盟,以防其北去后難以約束。大宛就曾以漢絕遠,大兵不能至,不肯與漢寶馬。前�Y賓王陰末赴本漢所立,自知絕遠,漢兵不能至,后卒畔逆。可見遠斥戎狄,反而給了戎狄一個發(fā)展壯大的機會,無疑于放虎歸山,助長了囂張氣焰,更加能以馴服。   三、內遷之亂的原因及反思

  內遷之后,戎狄之患的原因,并不在“內遷”,而在于御之無方。在《徙戎論》里,江統(tǒng)自己也有所分析,一個是值世喪亂,所謂乘隙而起;一個是舉措失當,由怨而起。如江統(tǒng)所說“今百姓失職,猶或亡叛,犬馬肥充,則有噬嚙,況于夷狄,能不為變”?若 “因其衰弊,遷之畿服,士庶玩習,侮其輕弱,使其怨恨之氣毒于骨髓”,則終為禍患。再加上發(fā)調無度,使其死亡散流,故多逆亂。江統(tǒng)既已看到了戎狄為患的原因,卻仍歸罪于內遷,主張外徙戎狄,則不能不說是“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的偏見在作怪。但凡偏見歧視,必然引起禍患。班彪、班勇、陳龜、阮種、范曄等人,都對內遷四夷之亂做出過分析,指出其根源在于官吏之失,以及豪右黠人的欺壓。官吏之失多在征發(fā)無度,豪右欺凌多因言語習俗之差異。所以班彪言內遷羌胡之亂,乃因其“數為小吏黠人所見侵奪,窮恚無聊,故致反叛。夫蠻夷寇亂,皆為此也”(《后漢書》卷八十七《西羌傳》)。勒姐、當煎之亂,即因羌人“皆為吏人豪右所徭役,積以愁怨”,又加之“迫促發(fā)遣”(《后漢書》卷八十七《西羌傳》),故至于亂。內附西域匈奴之亂,亦多由此。班勇《西域議》以王莽征求無厭,胡夷背叛為例,指出鄯善、車師等西域諸國時有叛者,“皆由牧養(yǎng)失宜,還為其害故也”。陳龜《拜度遼將軍臨行上疏》認為匈奴攻營殺吏,禍起“牧守不良”“取過目前”,“呼嗟之聲,招致災害”,因此建議“更選匈奴、烏桓護羌中郎將校尉,簡練文武,授之法令,除并、涼二州今年租更,寬赦罪隸,埽除更始”,以期消弭禍患。然而這個問題一直到西晉仍然存在,阮種《泰始七年舉賢良對策》分析夷虜之亂,其因在于“邊吏擾習”,即“或以狙詐,侵侮邊夷;或干賞啖利,妄加討戮”,“侵侮”“討戮”激起民亂,“此非胡虜之甚勁,蓋用之者過也”。

  奇怪的是既已認識到了綏御之失,卻仍有很多人歸咎于內遷,贊成外徙之策,個中原因,除了固有的偏見之外,歷次的叛亂似乎也為此提供了佐證,雖然這些叛亂的真正原因在于御之無方。但也無可否認內遷確也引發(fā)或加重了一些危害,如苻堅徙關東豪杰及諸雜夷十萬戶于關中,寵育鮮卑、羌、羯。及鮮卑慕容垂、羌虜姚萇叛亂,苻堅身死喪國,終被其害。在五胡十六國的亂局中,無論內遷外徙,種族間的疑慮排斥,甚至征戰(zhàn)殺戮,都是難以避免的。但也正因為大規(guī)模的遷徙流動,以及頻繁的政權更迭,加速了民族間的交往交流,客觀上促進了民族融合。突出的表現是戎狄政權也開始以華夏自居,在對待其他種族時也持華夷有別的觀點,其主張和江統(tǒng)等人并無二致。如北魏張倫、楊椿,都以蠕蠕為夷狄,自稱華夏。楊椿《上書諫內徙蠕蠕降戶》自言“裔不謀夏,夷不亂華。荒忽之人,羈縻而已”,認為“徙在中夏,而生后患”,反對將其內徙。張倫《諫遣使報蠕蠕表》亦言未滅蠕蠕,是因為“中國多虞,急諸華而緩夷狄”,而“夷狄無親,疏之則怨,狎之則侮”,應實行“來既莫逆,去又不追”的羈縻之策。《晉書》卷一百一十三《苻堅傳上》載苻融反對將匈奴置于塞內,曰“匈奴為患,其興自古。比虜馬不敢南首者,畏威故也。今處之于內地,見其弱矣,方當窺兵郡縣,為北邊之害。不如徙之塞外,以存荒服之義”。《苻堅傳下》還載苻融反對呂光伐西域,以為“虛�m中國,投兵萬里之外,得其人不可役,得其地不可耕”。鮮卑、氐等不但自言“中國”,還以外族為夷狄,其對待外族的態(tài)度及方略,完全繼承了華夷之別的傳統(tǒng),實則是文化上自覺認同的表現。也可見異族之間,雖難免有偏見歧視,甚至對立排斥,但只要不斷交往,即使出現沖突碰撞,也會逐漸顯現出認同融合的痕跡。

  實現民族融合,加強民族交往的途徑,最為直接的外在的方法就是遷徙。遷徙也是鞏固統(tǒng)治常用的手段,如《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載秦始皇統(tǒng)一天下之后,“徙天下豪富于咸陽十二萬戶”。《漢書》卷四十三《婁敬傳》載劉邦聽從劉敬建議“徙齊諸田,楚昭�p屈�p景,燕�p趙�p韓�p魏后,及豪桀名家居關中”,以此為“強本弱末之術”。《晉書》卷一百一十六《姚弋仲傳》亦載姚弋仲向石季龍建言 “隴上多豪,秦風猛勁,道隆后服,道�聰擾眩�宜徙隴上豪強,虛其心腹,以實畿甸”。至于戰(zhàn)爭中作為戰(zhàn)利品的人口遷徙,更是司空見慣。可見內徙乃是戰(zhàn)勝一方常用的手段,也有其積極意義。但這種依靠強力遷徙的做法,處置不當往往引起反叛,見前文所述。

  相較于強力遷徙,懷柔之策更為有效,更值得推廣。《漢書》卷九十五《西南夷兩粵朝鮮傳》載,西部都尉鄭純、蜀郡太守王追、張翕,為政清廉,施以恩德,諸蠻夷深受感化。鄭純“與哀牢夷人約,邑豪歲輸布貫頭衣二領,鹽一斛,以為常賦,夷俗安之”。王追興建學校,“漸遷其俗”。張翕卒后,夷人為之起墳祭祀,迎張翕之子為太守,“有欲叛者,諸夷耆老相曉語曰:‘當為先府君故。’遂以得安”。可見德政感化比遷徙更有凝聚力,更有利于統(tǒng)治。而要實行德政,首要的是讓其安居樂業(yè),享受到安穩(wěn)幸福的生活。其次還要不斷提高其文化水平,促進社會向更高的文明階段發(fā)展,這樣才能增強其向心力與認同感。如《三國志》卷三十《烏丸鮮卑東夷傳》載鮮卑軻比能部受漢人“教作兵器鎧�J,頗學文字。故其勒御部眾,擬則中國”,終致建安中內附上貢獻。《后漢書》卷八十六《南蠻西南夷列傳》載“錫光為交�n,任延守九真,于是教其耕稼,制為冠履,初設媒娉,始知姻娶,建立學校,導之禮義”,九真徼外蠻里張游深受感化,率種人慕化內屬。

  教化的普及是增強文化認同,彌合民族隔閡的重要手段,也是促進民族融合的重要途徑。《晉書》卷一百二十六《禿發(fā)利鹿孤傳》載史�痹�諷諫利鹿孤:“今不以綏寧為先,惟以徙戶為務,安土重遷,故有離叛,所以斬將克城,土不加廣。今取士拔才,必先弓馬,文章學藝為無用之條,非所以來遠人,垂不朽也。孔子曰:‘不學禮,無以立。’宜建學校,開庠序,選耆德碩儒以訓胄子。”南涼鮮卑能意識到以碩儒訓胄子,推廣教育的重要性,當是從自身受儒家感化得出的經驗。《漢書》卷八十九《循吏傳》載文翁化蜀的事跡,也很好地證明了教化的重要性。文翁為改變蜀地的蠻夷之風,選郡縣小吏進京受學,又廣修學官,招納子弟,由是蜀地大化,形成了愛好文雅的風氣,堪稱以文化促進民族融合的典型案例。推廣教育,從文化制度上消除叛亂隱患,增強文化凝聚力與向心力,政治統(tǒng)治才能相對穩(wěn)定。   《后漢書》卷八十六《南蠻西南夷列傳論》認為,南蠻西南夷之所以相對穩(wěn)定,在于“其兇勇狡算,薄于羌狄,故陵暴之害,不能深也。西南之徼,尤為劣焉。故關守永昌,肇自遠離,啟土立人,至今成都焉”。歸結于性情的不同,顯然忽略了教化的力量。其實西北看似強悍的戎狄,在漢文化的熏染之下,也在自覺地推廣教育。如《晉書》卷一百零三《劉曜傳》載匈奴劉曜“立太學于長樂宮東,小學于未央宮西,簡百姓年二十五已下十三已上,神志可教者千五百人,選朝賢宿儒明經篤學以教之”。《晉書》卷一百零四《石勒傳上》羯人石勒“立太學,簡明經善書吏署為文學掾,選將佐子弟三百人教之”,“增置宣文、宣教、崇儒、崇訓十余小學于襄國四門,簡將佐豪右子弟百余人以教之”,還“親臨大小學,考諸學生經義,尤高者賞帛有差”。《晉書》卷一百零九《慕容�》載鮮卑慕容�“立東庠于舊宮,以行鄉(xiāng)射之禮,每月臨觀,考試優(yōu)劣。�雅好文籍,勤于講授,學徒甚盛,至千余人。親造《太上章》以代《急就》,又著《典誡》十五篇,以教胄子”。《晉書》卷一百一十三《苻堅傳上》載氐族苻堅“廣修學官,召郡國學生通一經以上充之,公卿已下子孫并遣受業(yè)”。弘儒教之風,每月親臨太學,行禮于辟雍,“祀先師孔子,其太子及公侯卿大夫士之元子,皆束修釋奠焉”。各個民族皆自覺地接受儒學,弘揚儒學,這正是華夏文明歷經動蕩流離,絕而復興,綿延興盛的原因,也是眾民族雖時有反叛動亂,而最終融合共存,形成緊密共同體的原因。

  促進民族融合的另一個途徑是,建立長久有效的受擁護的管理體制。如果說在對待內遷還是外徙的問題上存在爭議的話。那么,在如何管理內附歸化的異族上,更是千差萬別,往往隨機處置,沒有章法。以實行德政而言,常常隨著主政者的離任而結束,安定團結的局面也隨之打破。在交往過程中還時常伴隨著種種的歧視與防范,如《漢書》卷九十五《西南夷兩粵朝鮮傳》載高后時禁止與南粵交易金鐵田器;馬、牛、羊,只予牡,毋與牝。以致南粵王趙佗更號自立,侵擾邊境。《后漢書》卷三十七《丁鴻傳》載:“鴻與司空劉方上言:‘凡口率之科,宜有階品,蠻、夷錯雜,不得為數。”將蠻夷排除在舉孝廉人選之外。《南齊書》卷五十八《蠻東南夷傳》載南齊世祖拒絕了芮芮王所求醫(yī)工等物,河南王拾寅子易度,嘗求星書,也被拒絕。而王融《上疏請給虜書》卻主張賜北魏鮮卑以副書,認為漢家禮儀可以改變其野蠻之俗,并使其內部分崩離析,趁此可一舉消滅,又實在過于幼稚天真。

  在具體制度的建設上更是粗疏隨機,缺乏持續(xù)長久的建設性體系。就對匈奴的管理而言,《晉書》卷九十七《四夷傳》說呼韓邪來朝,有如列侯,又言“其部落隨所居郡縣,使宰牧之,與編戶大同,而不輸貢賦”。前一種觀點與事實不符,后一種觀點不知所據。《漢書》卷九十四《匈奴傳下》明載呼韓邪來朝“位在諸侯王上,贊謁稱臣而不名”,所謂待之以客禮,王而不臣。韓昌張猛與匈奴的盟約也僅僅說:“世世毋得相詐相攻。有竊盜者,相報,行其誅,償其物;有寇,發(fā)兵相助。”以對等的身份互不侵犯,互保和平,看不到臣屬關系,更像友好互助同盟條約。按烏珠留單于所言當時的條約為“自長城以南天子有之,長城以北單于有之。有犯塞,輒以狀聞;有降者,不得受”。為防止匈奴納降西域諸國,哀帝時乃造設四條,規(guī)定中國人、烏孫、烏桓、西域諸國佩中國印綬者降匈奴,皆不得受。王莽更是擅分匈奴為十五單于,導致攻伐不止。東漢對南匈奴的管制才有所加強,《后漢書》卷八十九《南匈奴列傳》“令中郎將置安集掾史將弛刑五十人,持兵弩隨單于所處,參辭訟,察動靜”,形成單于歲盡輒遣使奉奏,送侍子入朝,元正朝賀,拜祠陵廟等慣例。后為防南北匈奴勾結,始置度遼營,以監(jiān)察二部。建安中,曹操又將其分為五部,選漢人為司馬以監(jiān)督之。總體上這些措施都過粗疏,既沒有為其確立一個明確的發(fā)展方向,更缺乏對其內部事務的全面參與。

  對于西域的管理連像匈奴那樣的條約也沒有,主要通過設置校尉、都護、戊己校尉、宜禾都尉等官職進行管理。校尉、都護等主要是軍事管理,防止叛亂侵犯,并“給使外國者”,為出使者保駕護航,提供資助。宜禾都尉負責屯田,屯田也是為了節(jié)省轉運軍需物資的費用,為駐軍提供后勤保障。可見對于西域的管轄主要是軍事管制,以維護統(tǒng)屬關系而已。對于羌、鮮卑、烏桓等,亦以校尉統(tǒng)領,《后漢書》卷八十七《西羌傳》載班彪上言:“舊制:益州部署蠻夷騎都尉,幽州部署領烏桓校尉,涼州部署護羌校尉,皆持節(jié)領護,理其怨結,歲時循行,問所疾苦。又數遣使驛通動靜,使塞外羌夷為吏耳目,州郡因此可得儆備。今宜復如舊,以明威防。”實際上,所置校尉主要是“以明威防”,并沒能真正“理其怨結”,“問所疾苦”。而且于徭役賦稅等,也沒有明確的規(guī)定,只是大體維持穩(wěn)定而已。只有南部蠻夷稍有規(guī)則,《后漢書》卷八十六《南蠻西南夷列傳》載建武二十三年,武陵蠻夷為寇,擊破之后,為置吏司。《南史》卷七十八《夷貊上》載“宋時因晉于荊州置南蠻、雍州置寧蠻校尉以領之。孝武初,罷南蠻并大府,而寧蠻如故。蠻之順附者,一戶輸谷數斛,其馀無雜調。……蠻無徭役,強者又不供官稅。……種類稍多,戶口不可知也”。可見,即使在對蠻夷實施了有效管轄,蠻夷仍享有一定的特權,并不是完全使其順服。《后漢書》卷八十七《西羌傳》載梁商之言:“戎狄荒服,蠻夷要服,言其荒忽無常。而統(tǒng)領之道,亦無常法,臨事制宜,略依其俗。……其務安羌胡,防其大故,忍其小過。”以“依其俗”、“忍小過”為統(tǒng)領之道, 以“無常法”代替建立長效管理體制,使對四夷的管理陷入隨機無序的境地,不利于長治久安。

  參考文獻:

  [1] 孔穎達:《尚書正義》,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

  [2] 陳寅恪:《徙戎問題》,萬繩楠整理,《陳寅恪魏晉南北史講演錄》,貴州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歷史學論文發(fā)表期刊推薦《文明》雜志創(chuàng)刊于2001年,由中共北京市委宣傳部主管,首都文明工程基金會主辦。《文明》是一本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原創(chuàng)視覺人文雜志,用中國人的視角展示精彩人文世界、傳承文明、傳播文明。作為一本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和國際一流水準的綜合視覺人文雜志,《文明》注重內容的原創(chuàng)性和國際化的制作水準。同時,文明雜志社已啟動中國著名城市新世紀“珍藏中國”大型系列特刊:“文明中國,魅力城市”,通過對各城市獨特文明的系統(tǒng)展示,傳遞中國城市魅力與豐富的城市生活,詮釋博大精深又富有現代氣息的中華文明。

文章標題:歷史學論文范文由江統(tǒng)《徙戎論》看漢魏六朝民族策略的得失

轉載請注明來自:http://www.56st48f.cn/fblw/wenyi/lishi/28234.html

相關問題解答

SCI服務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

主站蜘蛛池模板: 精品产国自在拍 | 欧美激情视频网站 | 亚洲综合色视频在线观看 |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影视简单 | 瑟瑟激情| 国产精品精品久久久 | 国产免费自拍 | 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院品网 | 在线一区视频 | 精品久久久久一区二区国产 | 91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入口 | 欧美video| 久久久婷 | 国产精品国产成人国产三级 | 久久精品99久久 | 成人免费淫片aa视频免费 | 色姑娘综合网 | 天天操网 | 精品美女视频在免费观看 | 成人免费视频在线观看 | 国产区在线看 | 中文字幕乱码一区二区三区 | 成人精品免费视频 | 久久国产精品一区 | 日韩精品亚洲专区在线观看 | 日韩a | 国产精品久久精品 | 自拍亚洲| 一区日韩| 欧美在线观看一区 | 中文在线a在线 | 日本不卡免费新一二三区 | 色婷婷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 成人午夜网 | 国产一区二区在线播放 | 天天操操 | 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不卡 | 久久久久久久久蜜桃 | 麻豆精品久久久 | 久久黄网 | 亚洲一区二区在线播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