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精品电影网_久久久久久电影_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久按摩秒播_天堂福利影院_国产男女爽爽爽免费视频_国产美女久久

從蒙元時期龍袍服飾透視草原文化精神

所屬欄目:歷史論文 發布日期:2018-12-10 10:30 熱度:

   【摘 要】龍袍是古代皇帝彰顯封建王朝統治者身份的服裝,內涵功利性要求,包含著皇帝的思想與靈魂,是體現皇權意志的裝飾品代表作。蒙元時期是龍袍發展的重要階段,作為少數民族建立的王朝,蒙元時期在龍袍中也體現出其鮮明的草原文化精神。蒙元時期的龍袍氛圍團窠式、胸背式、云肩式三種,對三種龍袍的樣式及其包含的文化、精神進行闡述,通過蒙古族服飾蘊含的草原文化,讓人們了解了蒙古族的民族文化,感受民族的魅力。

原生態民族文化學刊雜志征收文化類論文

  【關鍵詞】蒙元時期,龍袍服飾,草原文化

  蒙古族是典型的游牧民族,成吉思汗建立蒙古國,后忽必烈入住中原,成立元王朝,其服飾發展集草原文化、中原文化及各民族文化于一身。蒙元時期的龍袍服飾既保留了草原文化崇尚自然、開放、信義的特色,又吸收了中原文化藝術、風俗等漢民族特點,選用莊重、大氣的顏色,配以鮮亮飾品,彰顯蒙古民族開朗、率真、豁達的同時,也體現了其王權至高無上的特點。

  推薦期刊:《原生態民族文化學刊》立足貴州、推介西部、服務全國、面向世界,反映原生態民族文化研究成果,促進民族民間文化的搶救、保護、開發和利用,繁榮哲學社會科學,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為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服務。集產、學、研一體化的試驗試點期刊。

  元代織物常用龍紋當作服裝的裝飾性圖案,但使用暗花龍或小龍作為裝飾的袍服并不能稱之為龍袍。龍袍指袍服顯著部位使用較大龍紋來裝飾,龍紋是作為等級象征的。龍袍類型包括短袖、長袖的各種及膝外套,包括大袖袍、短袖袍、海青衣、辮線袍以及腰線袍、窄身袍。按照不同的龍紋裝飾類型,也可以分為團窠式龍袍、胸背式龍袍和云肩式龍袍三種。雖然龍袍種類不同,但都體現出崇尚自然、兼容并蓄的草原文化精神,在中國龍袍服飾發展中頗具特色,擁有獨特的地位。

  蒙元時期龍袍服飾的類型及特點

  蒙元時期龍袍既體現了帝王崇高的地位與權利,又彰顯了上位者的思想性與文化性,其主要類型有云肩式、團窠式、胸背式。

  1.云肩式龍袍

  蒙元時期的云肩式龍袍,將龍紋裝飾在環繞領子的部分,這一部分大多數是以云肩作為裝飾,另外在膝部和肩袖部也用龍紋進行裝飾,叫作膝襕和袖襕,所以云肩式也叫作“云肩襕袖式”。[1]在《金史·輿服志中》首次有了云肩的相關記載:“日月云肩,龍文黃服。”是將日月裝飾在云肩之上,將龍紋繪制在身上的龍袍。《元史·輿服志》描述云肩“制如四垂云, 青緣, 黃羅五色, 嵌金為之”,說明云肩的圖案與元青花瓷具有相似的紋樣。云肩式龍袍按照龍的形式又可以分為纏身大龍和四盤龍兩種類型,四盤龍是在四片垂云中描繪四條龍,而纏身大龍則是兩條龍。

  元代龍袍在當時的繪畫作品中也有體現,如元初時期的《元世祖出獵圖》(1),描繪的是初冬時元世祖忽必烈帶領隨從出外打獵的情景。圖中元世祖身著大紅色袍子,外罩白裘,衣擺處能夠看出用行龍繡制的膝襕,身上的龍袍圖像主要是四盤龍,就袍子的腰線而言,圖中的窄身袍是辮線袍或腰線袍。美國大都會博物館所珍藏的元文宗與明宗像,二人都身著纏身龍袍,在兩袖身露出部分龍足,根據距離算,應該是首尾相接的兩條五抓龍,每個袖子都有一行龍作袖襕。畫中兩位皇后同樣穿著紅色大袖袍,以織金錦鈉石失作領袖飾品,龍袍上的龍大部分被擋住,只能看到頭和尾,應該是兩條首尾相接的龍,而膝襕與袖襕上明顯繡著兩角五爪龍,膝部是四條行龍,袖子部分為行龍。

  還有其他諸如元代壁畫、雕像等也有龍袍服飾的出現,如在內蒙古羊群廟遺址出土三件漢白玉石雕像,其中兩件石雕都穿著龍袍。一件石雕外穿短袖右衽長袍,內著窄袖貼里,以卷云紋和雙龍紋進行裝飾,龍對稱分布于身前,背部則龍尾相對。另一件石雕袍服款式與之相近,但雙龍紋有所區別,兩條龍環繞胸背部,龍身彎曲首尾相連,四到五爪,龍身上覆蓋細密、整齊的鱗甲。據相關部門考證,此石雕是在公元1314年到公元1358年間制作完成。

  2.團窠式龍袍

  如今,人們所知道的團窠式龍袍出土于元末明玉珍墓,據了解,此墓于1982年被挖掘,共發現五件團龍紋袍。其中青緞龍袍一件,袖長202cm,袍長137cm,右衽、圓領,用黃絲線繡制直徑47cm的團龍置于背后、胸前部位。兩件丹黃素緞龍袍,較為完整的一件袖長226cm,衣長137cm,胸背處繡制直徑46cm的黃色龍紋。兩件赤黃緞龍袍,袖長244cm,衣長132cm,46cm直徑的黃色團龍位于胸背處。繡制龍紋所用的黃色絲線并非是原有色彩,而是長時間埋于地下后形成的。

  團窠式龍紋即團龍紋,也叫作盤龍紋,在元代史料記載中,這種團龍袍的記載較少。《元史·輿服二》中只記載一例:“黃銷金盤龍衣,金爐合,結綬,龍頭竿。”其中“銷金盤龍衣”是繡制團龍紋的一種印金袍服。盡管團龍服只儀仗人員穿著,而文武官員或皇帝貴族并未發現有此穿著,但元代普遍使用團窠圖案,團龍袍存在的可能性極大。《輿服一》中記載,一品公服為紫色,上綴五寸的大獨科花,二品為三寸小獨花,三品是二寸散答花,四品、五品則繡一寸五分小雜花,六品、七品只是一寸小雜花。此處所載的大獨科花選擇的就是團窠形式。在《輿服志》中闡述帝王質孫服系統中的夏服,包括金龍青羅、栆褐金繡龍羅、銀褐金繡龍羅、藍金繡龍羅、綠金繡龍羅、紅金繡龍羅,據現階段了解的胸背和云肩窠大部分選擇織錦金的方式,也因此刺繡龍紋是團龍袍的可能性較大。

  3.胸背式龍袍

  在龍袍的后背、前胸處設計方形圖案,是明清官服“補子”的前身。元代的胸背式龍袍存世量較多,在蒙元文化博物館中就珍藏著云龍紋水波地腰線袍,此袍整體由水波紋面料制成,在前胸后背后有方形織物,寬30-33cm,高25cm,以龍紋為主要圖案,雙肩圓盤上有龍的圖案,但沒有繡制日月紋樣。還有其他部分元代胸背式龍袍被國外博物館或私人收藏。據了解,美國就有私人收藏元代胸背式龍袍,其運用方格卍字紋綾作底料,以方形龍紋縫制于胸背處,右肩處有“云龍捧月”的紋樣,左肩是“云龍捧日”的圖案,兩個圓盤都有繪制鳥紋和兔紋,即日月紋。元代胸背式龍袍在美國大都會博物館珍藏的元明宗、元文宗畫像上也有提現,元明宗穿著短袖深藍色長袍,在前胸部分繡制方形龍紋,而元文宗身穿織金龍紋白色短袖長袍,肩部繡制三角形龍、日、月紋飾,胸前繡制金龍紋。

  蒙元時期龍袍服飾所體現的草原文化精神

  元代時期,中國幅員遼闊,民族融合,絲綢之路重獲繁榮,海上絲綢之路也有著長足的發展,蒙元帝國在文化、軍事、經濟、政治等方面快速發展,全面提升中外科學交流水平,讓中國受到世界矚目。蒙元時期的龍袍服飾也體現出了當時的物質文明,同時也展現了蒙古族的民族精神,是草原文化及蒙古族審美心理的外在表現。

  1.龍袍重視自然和諧

  首先,面料選擇重視自然美。服飾以面料為基礎,面料不同則質感、光澤、穿著效果也不盡相同。蒙元時期龍袍服飾的面料包括紡織品、皮毛,冬季大部分使用動物皮毛制作衣服,如青獺、香獐、水獺、紫貂、銀鼠、猞猁、玄狐、銀狐等皮毛。動物皮毛具有御寒保暖、質感華麗、光澤自然等特點,是蒙古游牧民族重要的服裝面料。如《元世祖出獵圖》中描述的,元世祖穿著著雍容華貴的銀鼠裘,和其他人形成明顯對比,體現出皮毛高貴、華美的視覺沖擊和動感十足的心理感受。

  其次,龍袍色彩彰顯出自然美。蒙古族借助色彩表達出熱愛生活、崇尚自然的情感。他們喜歡的黃、紅、白等顏色,每種顏色代表不同意義。[2]紅色是朝陽與火的顏色,火可以辟邪,能賜予人們財富與幸福,作為游牧民族的蒙古族對火很敬畏,所以龍袍也經常選擇紅色作底色;白色有著高貴、神圣、純潔的內涵,這和蒙古族生活環境相關,如哈達、蒙古包、羊群、乳汁都是白色,龍袍的局部選擇白色,表達了美好吉祥的祝福意義;金色是永恒和崇高的顏色,是星星、月亮及太陽的顏色,體現了皇權高貴與神圣的意義,在龍袍制作中將黃色當作是主要色調,并以金色作裝飾。龍袍選擇莊重大氣的紅、白色為基本色,選擇金色為裝飾,通過鮮明對比,彰顯其民族開朗、率真的性格特征。

  最后,服飾圖案體現出自然美。蒙古族是典型的游牧民族,將自然的圖案融入服飾設計中,體現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對自然的熱愛。龍袍中也經常運用自然圖案,像植物紋樣有山丹花、佛手、牡丹、石榴、杏花等,動物紋樣有魚、鳥、蝴蝶、駱駝、虎、羊、牛、馬等,還有比較抽象的紋樣,如火紋、水紋、卷草紋、盤腸、云紋等,都體現了蒙古族的自然崇拜。[3]

  2.龍袍的發展重要兼容并蓄

  草原民族在面對外來文化的影響過程中,逐步完善草原文化的表現形式,增加自身文化的內涵。基于兼容并蓄的思想,蒙元時期的龍袍服飾在政治、歷史、自然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下,形成了博大精深的龍袍服飾文化特色。

  首先,龍袍服飾的多樣性。蒙古族在和不同文化進行交流的過程中,不斷接納與吸收其他民族文化及特色,讓自身文化生活水平進一步提高。將其他民族的服裝款式、顏色、材質等都融入本族龍袍服飾中,是蒙元時期龍袍服飾最大的特點。最典型的元代龍袍來自波斯“納石失”和源自于中原的絲織物。絲織物包括絹、紗、羅、綾、錦、緞、渾金搭子、青赤間絲、纏頂金緞子、兜羅進錦、暗花細發斜紋、絳絲作帛、剪絨緞子、斜褐、草錦、絨錦等,緞匹中有繹絲、紫隔織、蘭絲、串素、鈉夾、納石失,而納石失來自波斯,通過金線對花紋進行勾勒的織錦,其紋樣有著鮮明的波斯風情,又以其舒適手感、優秀質地、美麗外觀,得到了元代帝王的喜歡,便將這種工藝大量應用在龍袍上。

  其次,龍袍服飾風格變化性。蒙元帝國在與其他國家進行文化與經濟的交流過程中,服飾方面漸漸形成裝飾華貴、衣料考究、氣勢恢弘的特點。“質孫”是元代服飾最具代表性的,“質孫”的漢語意思為“顏色”,蒙元宮廷的禮服,靴子、腰帶、帽、衣、服等都是成套采用一個顏色的,共包括十三種顏色。上到皇帝,下到宮廷衛士、樂工都要穿“質孫服”,但皇帝的“質孫服”是沒有細褶的直身放擺的袍子或腰線袍,以紅、綠、紫為主要色調,衣上繡制有龍、鳳、日、月等紋樣,其款式、裝飾、質地都與其他質孫服有明顯區別。皇帝的質孫服包括冬夏兩季,夏季是15套,如答納都納石失服,此服裝在金錦上裝飾大珠,搭配寶項金鳳拔笠;速不都納石失服,搭配珠子卷云冠等。

  最后,服飾形制的明顯變化。蒙元帝國統治中原后,學習漢族的新觀念、新思想,龍袍服飾也出現了較大變化,如將袍服前襟從之前的左衽改變成漢族通用的右衽。在元英宗時期針對輿服制定相關制度,明確規定前襟疊壓關系,即公服要盤領、大袖、右衽。龍袍服飾是蒙元時期精神文明與物質文明的標志,在服飾制度、縫制工藝、面料色彩、款式風格、服飾種類等方面,都體現出了時代發展的巨大變化。

  結語

  元代時期,蒙古族作為統治者,其龍袍既彰顯皇權至尊,也體現出草原文化精神。元朝皇帝的龍袍款式、面料、裝飾都體現出多元化特點,即融入草原文化的自然和諧,也蘊含中原文化、西域文化,兼容并蓄,還有遵守信義的內涵。通過對蒙元時期龍袍服飾的分析,可以感受到蒙古族的發展動力與生存智慧,以及蒙元文化的強大生命力與蓬勃生機。

  [注釋]

  (1)《元世祖出獵圖》,作圖元代宮廷畫師劉管道劉貫道,作于公元1280年,現收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

  [參考文獻]

  [1]金琳.云肩在蒙元服飾中的運用[J].內蒙古大學藝術學院學報,2006,3(3):12-18.

  [2]高云勝.草原文化背景下蒙元服飾特征淺析[J].南寧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3,18(2):22-25.

  [3]劉珂艷.元代紡織品紋樣研究[D].東華大學, 2015.

文章標題:從蒙元時期龍袍服飾透視草原文化精神

轉載請注明來自:http://www.56st48f.cn/fblw/wenyi/lishi/39649.html

相關問題解答

SCI服務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中文字幕 欧美 日韩 | 黄a在线观看 | 日韩成人影院 | 久久新视频 | 亚洲午夜电影 | 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 久久久成人网 | 欧美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小草久久久久久久久爱六 | 日韩免费一区二区 | 亚洲高清av在线 | 韩日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 免费精品久久久久久中文字幕 | 黄色成人在线观看 | 久久噜噜噜精品国产亚洲综合 | 欧美一区二不卡视频 | 91网站在线观看视频 |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网站 | 国产乱码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忘忧草 | 狠狠影院| 精品少妇一区二区三区日产乱码 | 色综合成人网 | 99r在线| 国产日韩欧美一区 | 天天弄| 日韩毛片在线视频 | 性高湖久久久久久久久 | 久久不卡区 | 九九亚洲 | 九九在线精品视频 | 亚洲黄色在线免费观看 | 国产97碰免费视频 | 成人在线免费观看视频 | 久草在线 | 日韩欧美视频在线 |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播放 | 美女131mm久久爽爽免费 | 久久久精彩视频 | 高清国产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 | 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9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