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屬欄目:歷史論文 發布日期:2021-07-24 10:13 熱度:
富有民族特色并展現民族精神的中國傳統文化是我們民族的歷史瑰寶和國之精魄。當今社會,中國傳統文化逐漸成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強大動力。從歷史悠久的傳統節日、豐富多彩的古文詩詞和極具特色的傳統服飾中挖掘中國傳統文化的素材,將傳統文化的形態進行創新,把中國傳統文化融入到現代人蒸騰的生活之中。這不僅有利于豐富人們的精神生活,還在一定程度上轉變著人們的思維方式,使中國傳統文化同公眾建立起共生共長的關系,從而為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播和發展打通任督二脈,使中國傳統文化再發新芽。
一、中國傳統文化傳播的重要途徑
中國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包羅萬象。那些古代典籍、歷史文物、民間傳說、民族服飾與音樂、傳統節日和風俗,以及中華民族所特有的民族精神、道德觀念等,為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播厚植起更堅實的根基。
(一)傳統節日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播
傳統節日具有深遠的歷史,傳統節日的習俗和禮儀可以展現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觀念。春節、端午節、七夕節和中秋節等傳統節日既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又是傳播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具有極其豐富的文化內涵,蘊含著中華民族的文化精髓。春節是中華民族最盛大、也是中國人民最重視的傳統節日之一。春節中的許多習俗都體現出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倫理道德,如:拜年就體現出“孝”文化和儒家的綱理倫常。儒家追求家庭關系的和睦,因而主張人們踐行“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義婦聽;長惠幼順;君仁臣忠”(《禮記·禮運》)。春節時,晚輩會給長輩拜年行禮,并送上真誠的祝愿來彰顯孝道,這體現出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即“尊老”。長輩會給晚輩發“壓歲錢”來表達對他們的關愛,同輩之間也會互相送上美好的祝愿,通過這一系列活動使得家庭和睦美滿。端午節作為中國的傳統節日,具有豐富的傳統文化內涵,不僅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中所蘊含的對個體生命健康的重視,而且體現了對愛國主義精神的弘揚,展現出強烈的民族情感。從風俗習慣上看,每到端午節時,人們會在門前掛艾葉、菖蒲以及飲用雄黃酒來驅除蛇蟲等毒物,這體現出人們對生命與健康的重視。屈原是端午節最具有紀念性的人物之一,在端午節時,吃粽子和劃龍舟也表達了對愛國主義詩人屈原的紀念,通過紀念屈原,來弘揚和傳播愛國主義精神。
(二)古文詩詞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播
古文詩詞蘊含了中國傳統的音樂文化、思想文化以及習俗文化等各方面的內容,學習古文詩詞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播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閱讀古文詩詞可以感受到中國傳統文學作品中詞句的魅力,在潛移默化中不斷地提高傳統文化素養,從而促進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播。1.古文詩詞中的傳統音樂文化古文詩詞中有著極其豐富的傳統音樂文化,主要體現在對傳統樂器及其演奏方式的描述上。古文詩詞中有眾多對傳統樂器的描述,如:唐代詩人白居易在《琵琶行》中描繪的琵琶表演:“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白居易《琵琶行》)。除了琵琶,古文詩詞中還出現了瑟、簫、玉笛、琴、羌笛、箜篌等眾多中國傳統樂器。如:“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李商隱《錦瑟》)中提到的瑟;“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李白《春夜洛城聞笛》)中提到的笛;“江娥啼竹素女愁,李憑中國談箜篌”(李賀《李憑箜篌引》)中提到的箜篌等。對此類古文詩詞的學習,有助于了解傳統樂器,從而傳播中國的傳統音樂文化。2.古文詩詞中的傳統思想文化古文詩詞中滲透著中國傳統的親情、友情和愛情觀念、憂國憂民的愛國思想和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如:唐代詩人孟郊所作的:“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孟郊《游子吟》)。這首表達母子之間親情的詩不僅感情真摯,還發人深思。宋代詩人蘇軾紀念亡妻時所作的:“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蘇軾《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表現了其對妻子的思戀之情。此外,還有很多表現出憂國憂民的愛國主義思想的古文詩詞,如:“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屈原《離騷》)。以及“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一詩對人民的擔憂之情。此外,還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易經》)這種表現積極人生觀的古文詩詞,諸如此類的詩詞還有“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緣身在此山中”(王安石的《登飛來峰》),這首詩寫出了詩人為實現自己的理想抱負而勇往直前、無所畏懼的精神。3.古文詩詞中的傳統習俗文化古文詩詞涉及到的傳統風俗文化有傳統節日和飲食文化等方面。如:描寫清明節的有清代詩人杜牧的:“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杜牧《清明》)。唐代詩人王維的:“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其表達了重陽節時,作者對親人的思念之情,同時還提及到了重陽節的風俗,即人們在登高時佩戴茱萸的習慣。此外,古文詩詞中還體現了中國傳統飲食文化。如:“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張志和《漁歌子》)中的鱖魚,刺少而味美。“江上往來人,但愛鱸魚美”(范仲淹《江上漁者》)中所描述的鱸魚,至今也是中國人較喜愛的河鮮之一。
(三)傳統服飾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播
傳統服飾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也是我們傳承的內容之一。由于政治、經濟和文化等各方面的不同,不同朝代的服飾也具有不同的風格特點,總體上來,中國傳統服飾還體現出較明顯的等級和身份特征,這主要體現在服飾色彩的運用上。服飾的顏色在不同歷史時期有不同的象征意義。秦漢時期,以黑色為高貴的顏色,官員多著玄色,平民則著素色。“秦始皇三品以下著綠袍、深衣,庶人白袍,綃為之”(《中華古今注》)。而在唐代,“定三品以上官員服紫色,五品以上服緋色,六品七品服綠色”(《舊唐書·輿服志》),紫色被視為高貴的顏色,根據唐代的官府等級制度,三品以上的官員都要穿紫色的官服。唐代詩人白居易亦有詩云:“紫袍新秘監,白首舊書生。”(白居易《初授秘監并賜金紫閑吟小酌偶寫所懷》)在古代,服飾的顏色還曾被視為兇吉的符號象征。比如在中國的傳統婚喪嫁娶之中,紅色被視為喜慶的顏色,廣泛的運用在婚嫁場合之中,嫁衣、花轎、蠟燭、被子以及燈籠等物件都是紅色的。而在喪葬活動中,白色則被視為不吉利的顏色,“為人子者,父母存,冠衣不純素”(《禮記·曲禮》),在喪葬活動中,人們會通過穿白色的服飾去表達對親人去世的悲痛之情。
二、結語
中華文化浩浩湯湯,五千年文明的薪火相傳,給中華兒女留下了燦如星河的寶貴文化財富。文化的傳播需要新穎的載體,傳統節日、古文詩詞和傳統服飾為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播搭建了更廣闊的舞臺。但它們不僅僅為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播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也對傳統文化進行了傳承和發揚,使傳統文化以合適的方式融入到現代社會。過好傳統節日、學習古文詩詞以及了解傳統服飾,將傳統文化展現在人們的生活之中,使年輕一代接受中國傳統文化的熏陶,加強其對傳統文化的認同,從而堅定文化自信,使中國傳統文化獲得更長久的生命力。
《論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播》來源:《漢字文化》,作者:陸妺
文章標題:論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播
轉載請注明來自:http://www.56st48f.cn/fblw/wenyi/lishi/46277.html
攝影藝術領域AHCI期刊推薦《Phot...關注:105
Nature旗下多學科子刊Nature Com...關注:152
中小學教師值得了解,這些教育學...關注:47
2025年寫管理學論文可以用的19個...關注:192
測繪領域科技核心期刊選擇 輕松拿...關注:64
及時開論文檢索證明很重要關注:52
中國水產科學期刊是核心期刊嗎關注:54
國際出書需要了解的問題解答關注:58
合著出書能否評職稱?關注:48
電信學有哪些可投稿的SCI期刊,值...關注:66
通信工程行業論文選題關注:73
SCIE、ESCI、SSCI和AHCI期刊目錄...關注:120
評職稱發論文好還是出書好關注:68
復印報刊資料重要轉載來源期刊(...關注:51
英文期刊審稿常見的論文狀態及其...關注:69
copyright © www.56st48f.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