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建筑保護與整治的普遍性要求與實施可行性的矛盾
對建筑保護與整治的普遍性要
求是歷史街區保護的重要內容。一般來說,街道、市政公用設施及街區環境的保護與整治是由城市政府負責組織實施,而街區建筑的保護與整治的實施主體是產權所有者。由于街區建筑性質、建筑產權的多樣化特點,在保護資金投入、房主保護意識和保護積極性等方面存在著較大的差異,極大地增加了實施的難度。特別是在街區保護工作開展的初期,在外部資金投入有限、內部經濟條件又較差的情況下,實施建筑保護的矛盾更為突出。因此,在滿足街區整體風貌保護要求的前提下,應對不同的建筑分別采取具有針對性和可操作性的保護與整治方法,以保證保護規劃的有效落實。
4歷史街區與歷史建筑保護工作的一些思考和建議
4.1加強宣傳力度,提高開發建設單位和產權人的保護意識
歷史街區與歷史建筑的保護工作不僅僅是政府部門的工作,還需要廣大市民的重視和支持,尤其是開發建設單位和產權人、使用人的支持。
保護部門應積極制定宣傳方案,結合實際情況開展廣泛多樣的宣傳活動,如請電視臺制作介紹歷史建筑歷史典故的短片;結合實例在各媒體上宣傳歷史建筑的保護意義和各項法律、法規;豐富和完善上海歷史建筑網站內容,建立市民論壇等。以多種形式宣傳保
護理
念,提高人們的保護意識,提高民眾保護歷史建筑的積極性,使大眾明白歷史文化遺產植根于民間,確立保護歷史文化遺產人人有責的意識。
4.2建立嚴格的歷史建筑保護法規,確保保護工作有效開展
歷史建筑的保護工作除了技術上的問題,還要與現行有關法規相銜接。當前我們迫切需要一套嚴格完善的歷史建筑保護法規,這樣才可避免一些以保護為名而實際上刻意追求經濟利益的行為,從而增強保護工作的權威性。
4.3市場機制和政府優惠政策相結合,多渠道籌集保護資金
在國外,歷史建筑被看作是一種“文化資源”和“文化資本”,他們在保護中充分利用歷史文化遺產的經濟價值,在實際運用中通常采取一種傾向政府、市場、民間結合的方式進行保護。一般是政府部門制定一系列經濟激勵政策,鼓勵民間資本投入到保護事業中去,例如英美兩國均對歷史建筑制定了科學合理的稅收減免政策,鼓勵老百姓和外來人士投資保護歷史傳統街區。
在我國,歷史街區整治保護工作是對高度集約化的城市地段的再開發,其所需資金是大量和持久的,主要靠政府投入,但在實際操作中仍滿足不了保護工作的資金需求。事實上,市場經濟是最為有效的資源配置方式,建立市場機制,應提倡將民營資本引入保護事業中去,為歷史街區與歷史建筑的保護籌集資金,減輕政府負擔,從而爭取更多的社會支持力量,鼓勵廣大市民參與到遺產保護的過程中去。與此同時,政府部門應為民間資本介入歷史街區與歷史建筑的保護創造實施通道,提供政策上的優惠,激發民間資本投入的積極性。同時,為避免市場行為的一些缺陷和破壞,政府需通過法律手段、行政手段和技術手段規范市場經濟運行機制,以達到保護好歷史文化遺產的目的。
此外,還可以建立上海地方性歷史建筑保護基金,可參照國內外經驗,從城市維護費、旅游或土地出讓資金中撥出一定比例納入保護專項基金中;籌集民間的保護資金,進一步拓寬融資渠道,引導海內外企業、社會團體、基金會等捐助支持上海的歷史街區與歷史建筑保護事業。
4.4研究歷史街區與歷史建筑保護與利用模式,走可持續發展道路
早在1990年,美國學者C•K•普拉海拉德和G•海默就提出了城市可持續發展能力的概念。他們認為一個城市的資源具有價值性、稀缺性和難以模仿性,城市就具有了自身的可持續發展能力。而一座城市的歷史街區與歷史建筑恰恰是這座城市發展資源中最具有價值性、稀缺性和難以模仿性的關鍵因素之一。這些歷史街區與歷史建筑具有不可復制的特點,它們是這座城市漫長發展史中沉淀下來的珍品,是城市發展歷史的見證。正確地保護和繼續利用這些歷史遺存,才能體現它們的珍貴性,才能實現城市的可持續發展。
但是,在我國大部分地方,在保護歷史文化遺存這一工作上還存在兩大誤區:一是往往只留下幾處價值較高的建筑,其余歷史建筑一律拆光,取而代之的是仿古建筑、仿古旅游商業街。殊不知,建筑和古董古玩一樣,是不可再生的,只有真實的才具有價值,才能體現城市的歷史特色和獨一無二的魅力,拆真造假不但破壞了原有的格局肌理和韻味,而且篡改了歷史,失去了其原有的稀缺性和惟一性。二是忽視歷史建筑所承載的精神文化遺產,盲目追求商業開發利益,改變其原有的功能和性質,使其失去了原真性。殊不知這些建筑遺存的背后隱藏著與其價值相關的精神文化遺產,失去這些建筑就會難以體現其原有的歷史、社會價值,成為不被理解的構件。
5政策建言
如何保護和利用這些建筑文化遺產,并賦予其新的活力,是我們刻不容緩要解決的問題。在很多國家和地區都有歷史街區與歷史建筑保護和利用成效不錯的案例。如日本古都奈良保護、意大利博洛尼亞歷史中心區保護、法國巴黎Cluny浴場改建等。以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頒發的2005年度亞太地區文化遺產保護榮譽獎的蘇州平江歷史街區為例,整治后的街區在原址上保留了它河路并行的肌理和長度,構建出一幅小橋流水、粉墻黛瓦的原生態美景,吸引了眾多游人參觀、體驗其獨特的歷史氛圍和內涵。該項目是城市復興的一個范例,其在歷史風貌保護、社會結構維護、實施操作模式等方面的突出表現,證明了歷史街區是可以走
向現代的。
因此,我們應該借鑒這類案例,結合上海市歷史街區與歷史建筑的特點,以“整舊如故,以存其真”為原則,研究出合適的保護利用模式,量體裁衣,挖掘其潛力和價值,讓這些歷史文化遺產重新獲得新生,為上海市增添獨一無二的魅力和文化底蘊。
6結束語
隨著社會的進步,人們對于自身的追求不再僅限于物質上的富有與充實,他們在尋找更高層次的生活,尋找精神上的富足與愉快。從世界組織到國家政府,從社會團體到個人,都對歷史文化的遺存問題倍加重視。人類社會歷經幾十萬年的發展,留下的僅僅是滄海一粟,因此,我們不得不珍惜這份特別的遺產。
2/3 首頁 上一頁 1 2 3 下一頁 尾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