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屬欄目:倫理學論文 發布日期:2010-08-19 09:35 熱度:
文章摘要:本文從倫理學的角度對建筑歷史和當代的現象進行了剖析,通過反思和批判性的研究喚起人們對建筑走向何方的思考。
.
關鍵詞:建筑,倫理,建筑歷史
建筑過程是一系列復雜綜合體相互作用的過程,受到包括社會經濟、技術、環境、藝術、道德等多方面的影響和制約,并且對社會和人類發展有著道義上的責任。我們從倫理學角度研究和闡述建筑發展的歷史,目的是為了尋找一種使人類長久幸福生存的智慧的營建方式,[1]讓學生也能通過哲學的方法評判歷史、構想未來美好的家園。
1.建筑倫理的基本概念:
所謂倫理是指人與人相處的各種準則,而倫理學是關于道德的起源、發展、人的行為準則,和人與人之間關系的義務的學說。早在古希臘時期就有了關于倫理問題的思考和研究,而后的哲學家亞里士多德將其建立成了一門學科。一直以來許許多多的思想家、哲學家、大學者們都十分熱忠于關注和研究倫理學問題,它也就自然成為了涉獵廣泛的學問。而傳統倫理學研究幾乎都是理論層面上的研究,直至20世紀60年代以來才逐漸將理論倫理學的觀點應用于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形成了應用倫理學的研究,出現了溝通理論倫理學與人類現實生活的彩虹橋。建筑倫理學是建筑學與倫理學的有機結合,傳統意義上的建筑學是在研究建筑技術與藝術的關系,當屬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結合,而倫理學從屬人文科學,主要關注的是人對客觀事物的態度,我們將兩者結合起來就形成了建筑倫理學。建筑倫理學揭示的是人們在建筑活動中所表現出的對待社會、人類、自然環境的一種觀點和態度。美國耶魯大學哲學系教授卡斯騰•哈里斯認為建筑倫理學“對我們時代而言是可取的生活方式的詮釋”,以及對建筑的“精神氣質”問題的探討[2]。由此,我們可以清楚的認識到建筑倫理不單包含了社會性、自然性、更體現出了時代感、地域性。不同的歷史時期、不同的區域會產生各自社會的倫理特征和建筑特色,因而兩者自然會產生融合性和可滲透性。
2.建筑倫理的多元性:
建筑倫理學是多元的倫理學,它包含了文化倫理、藝術倫理、環境倫理、職業倫理、實踐倫理等等多個學科的諸多內容,是極其復雜、豐富的交叉性學科。
早期的建筑主要是受自然條件、傳統民族特性等文化的制約,而后的社會發展中強勢文化對弱勢文化的入侵,殖民文化處于了優勢地位,建筑也明顯地體現出殖民建筑的特征。隨著工業化的發展,實用主義、功能主義逐漸占據了主導地位,消費文化在建筑領域得以充分的體現。起初,人們在建筑中讀到的是千篇一律的實用價值、世界一體化的建筑外型,而后便開始追求流行,幾個流行的符號開始被大量的復制。建筑師們雖然整理符號、處理建筑形式的能力不斷提高,但卻找不到意義去填充它,故建筑發生了深刻地變化:內部與外部分離、結構與表皮分離、功能與形式分離、美學與價值分離[3],許許多多不和諧的因素充斥著建筑的本體與形式,這樣的建筑文化自然需要蛻變,需要更積極多樣性的、鮮活的、能保護地球生命的、可持續發展的文化所代替,即被生態文化所替代。由此我們不難看出建筑倫理歸根到底是一種文化倫理。
而從地球環境生存的角度來認識建筑,建筑這一人工環境的營建本身就是對地球自然環境和資源的破壞和掠奪,婉轉地說建筑環境的形成也是對自然環境的干擾。為了使人為的破壞盡量減少,可持續建筑是我們目前追求的最大目標。可持續發展原則即:公平性原則、持續性原則、和共同性原則是我們建筑活動中的基本原則。我們遵循這一原則也就是在遵循環境倫理。
建筑倫理又是一種藝術倫理,是人類美的價值觀的體現。建筑的藝術價值是指建筑藝術作品所代表的藝術個性、風格,以及具有的價值屬性,如:功利價值、認識價值、宗教價值、道德價值、歷史價值、政治價值等。建筑藝術價值的判定不但與人們所處的歷史時期、宗教信仰、道德價值趨向、社會地位有密切的關系還與人們各自的民族特性和地域特性及單體個性有著緊密的聯系。
建筑倫理是一種“實踐倫理”,這是源于紛繁復雜的建筑活動中涌現出的大量倫理問題。不同的社會條件,具有各自不同的社會實踐性。新的社會條件促生心得新的建筑實踐,新的實踐滋生新的倫理問題。同樣,建筑倫理也是一種關于建筑界職業道德的學說,他探討的是從事建筑活動的人們的利益與道德的關系問題,尤其是建筑師的實踐中,如何面對眼前利益與長遠利益、局部利益與整體利益、自身利益與業主及建筑使用者利益的問題,建筑師的倫理態度決定了建筑的倫理態度。因此我們說,建筑倫理既是一種實踐倫理又是一種職業倫理。
3.建筑發展與倫理演變過程中的相互關系
在人類歷史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建筑與倫理相互滲透,相互作用,共同發展著。據考古學者研究,原始人雖然沒有自己的倫理學,但并不乏自己的倫理體系。原始人朦朧的精神空間意識導致了神話空間的產生,深化空間中每個位置與方向都具有特殊的情感趨向。當一個特殊區域被從整體空間劃分出來,用作祭祀的場所時,神圣與世俗的情感區別被體現在空間的劃分與位置上[4],空間的倫理劃分隨之產生了。法國布列塔尼的原始整石柱,西德漢諾威石臺,英國索爾茲伯里的巨石環,都體現出原始的神話和宗教倫理特征。此后,歌頌、贊美、祭祀神靈,就成了西歐人直到中世紀都樂而不怠的、最重大的活動,由此而引發、并擴展的建筑活動蓬勃興起。古王國時期氣勢磅礴的金字塔,反映著古埃及人的藝術構思和原始的拜物教,他們將皇帝視為自然神,通過審美意識的創造,將高山、大漠、長河的形象賦予皇帝的紀念碑——金字塔上。卡納克和克魯索阿蒙神廟富麗堂皇的大門及幽暗威壓的內部空間的處理則反映出皇帝崇拜由氏族社會的原始拜物教轉向奴隸社會的宗教倫理。山是人神交往的天梯,于是古人建造了山的住宅——山岳臺,作為人們祭祀天體、觀測星象的宗教場所。古希臘最經典的圣地建筑群雅典衛城,則更清楚明確的體現出那一時期人們敬某一畏神靈的倫理學向敬畏諸神的倫理學的轉化。在漫長的倫理轉折過程中,我們也可以清楚地發現人的地位的變化。古羅馬巨大的帝國廣場群中早期的羅曼努姆廣場中主題建筑維納斯廟到晚期最大的圖拉真廣場中的主題建筑圖拉真本人的廟宇的演變,不難看出社會已由神的崇拜向人的崇拜轉化。但這種轉化也是相當復雜與曲折的,人的地位雖然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但面對上帝,人卻是犯有原罪的被創造者,需要上帝來拯救自己的靈魂和肉體。西歐社會在敬畏上帝的倫理學中經歷了漫長的中世紀,其中羅馬風、哥特式建筑就是這種粗野、壓抑的歷史條件下的產物。肅殺、清冷、孤寂的宗教色彩明顯地顯現出當時社會對現世生活的否定。文藝復興人文主義思想猶如春雷咋響,喚醒了人們對人類自身的反思,新的人文主義終于重新認識了它的價值。但丁、薄加丘等運動的先驅開始了對人性的贊美、對世俗倫理的肯定。建筑巨匠坎皮奧、伯魯乃列斯基以他們的勇氣和才智創造了標志著意大利文藝復興建筑史開始的杰作——佛羅倫薩主教堂,伯拉孟特、帕拉第奧、阿爾伯蒂等也為人類留下了不朽的歷史篇章——坦比哀多、圓廳別墅、《論建筑》等。倫理學開始從敬畏上帝過度到尊重人類,建筑亦開始從神圣走向世俗。然而十六世紀中葉,社會意識形態領域開始了新一輪的反復,進入了天主教反改革運動的時期,圣彼得大教堂百年建造過程就反映了這一時期不同倫理、價值觀的對立與沖突。而后矛盾、復雜的巴洛克、洛可可和古典主義建筑更滲透著兩種倫理的對立與斗爭。一面是代表著新興資產階級的唯理主義,另一面是封建勢力強大的宗教倫理,兩種潮流斗爭著,并存著,但有一點是很明確的,這時的宗教信仰與倫理道德要恢復到中世紀時的狀態已經不可能了,連教士和教皇本人也被世俗的世界觀、和文化給浸透了。他們決不像耶穌基督所教導的那樣“安于貧窮”,以求得靈魂的解脫。他們是人間榮華富貴最貪婪的追求者[5]。到了19世紀末、20世紀初所有的這些建筑便都成為了現代主義擁護者攻擊的對象,新的倫理,新的觀念將造就新的建筑美學。
4.建筑倫理的丟失與回歸
19世紀末20世紀初工業生產和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使人類社會的倫理價值面臨了一場新的變革,建筑也成為了挑戰舊倫理的先鋒。人們通過建筑表達自己對倫理的態度,表達自己的世界觀和價值觀,當巴洛克被視為虛假、煩瑣、與墮落的代名詞的時候,新的價值取向自然會取而代之。新藝術運動的先鋒阿道夫•路斯主張建筑以實用為主,甚至認為“裝飾是罪惡”。芝加哥學派的代表人物沙利文提出了“形式追隨功能的口號”,他認為:自然界的一切東西都具有自身的一種形狀,并進一步強調“那里功能不變,形式就不變”[6]。20世紀初以格羅皮烏斯、勒•柯布西耶、密斯等為代表的現代建筑大師更明確表示了他們的態度,即:遵循功能主義原則、理性主義原則、程序決定論和技術決定論。薩夫伊別墅、包豪斯校舍也成為了國際式現代建筑的標本,遍布世界各地長達近半個世紀。建筑沒有了個性和特色,街道和社區僅以數碼進行區分,歷史與地域的差別也在以人為最高目的和絕對中心的倫理學中逐漸被忽略。但人們生存在有著階級、種族、性、宗教、氣候和地理差異的社會中,那種與場地、場所、氣候以及歷史等無關的建筑使人產生了對地域、歷史、未來的迷茫。人們開始指責現代主義建筑是理性主義的簡單化和結構主義的一致性的產物,是道德上的失敗。伊哥住宅區的轟然倒塌成為現代主義完結最明顯的標志。
后現代主義建筑源于對現代主義的人文的批判,或是為服務于建筑倫理功能的復蘇而產生的。羅伯特•文丘里的《建筑的復雜性和矛盾性》一書是最早對現代建筑公開宣戰的建筑理論著作。它批判了現代建筑的技術理性排斥了建筑所應包含的矛盾性與復雜性,提倡要向歷史吸取經驗,并提出了“Lessisbore”的原則來反駁密斯的“Lessismore”的觀點。阿爾多•羅西的《城市建筑》中注重于揭示技術決定論對城市歷史的破壞作用,提出了城市中的建筑需要融入歷史、城市形態和城市記憶來詮釋。后現代重新確立了歷史、傳統、地域價值,承認建筑形式有其建筑技術與功能邏輯之外獨立存在的聯想及象征的含義,恢復了裝飾在建筑中的歷史地位,樹立了多元化的價值觀。人們又開始以尚未健全的新的倫理觀審視建筑。建筑進入了種種思潮和流派迅速涌現的極其多元的世態,后現代主義、新理性主義、新地域主義、結構主義、新現代、高技派、新簡約等令人應接不暇。以人為最高目的和絕對中心倫理學使人從敬畏上帝的倫理學中解放出來,進入空前自由的境遇。于是后現代建筑開始偏離它起初的偉大中指,過分熱衷于制造重大的美學事件。格雷夫斯的波特蘭市政廳這個巨大的方盒子除了讓人們感覺到設計者抽象派拼貼畫般的渴望,還能讓人們感受到什么美學價值和人文價值呢?解構主義代表作畢爾巴鄂古根漢姆博物館那充滿動感的現代巴洛克外型使人們產生了巨大的視覺沖擊的同時也確切的反映出西方日益深化的認識倫理的危機。
20世紀末隨著工業的高速發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城市向周邊日益擴張,摩天樓高聳入云,能源危機、環境污染、生態失衡、核戰爭威脅等使人們切身感受到了潛在危機的來臨。重新喚起人們對生命和萬物的敬畏,更新的社會倫理在這種敬畏中逐漸形成,日益完善的法律體系、新的更科學的社會秩序、世界框架結構體系和宗教信仰給予新的社會倫理更加巨大而深厚的發展空間。社會學家、哲學家、藝術家、生態學家、建筑師、規劃師等都開始為人類唯一的家園設想了許多可持續發展的社會模式,綠色家園、生態建筑將成為城市、建筑發展的主流。‘機械時代’必須消逝。最終要代之以‘科學的時代’。我們必須準備一種新的文化,第一個審慎地建立在科學——在人性的科學——之上的文化,即新人文主義。[7]
注釋:
[1]陳哲,建筑倫理學概論,中國電力出版社,2007,2P58
[2]卡斯騰•哈里斯,建筑的倫理學功能,申嘉、陳朝暉譯,華夏出版社,2001,4P27
[3]王又佳,我國當前的建筑語境中的流行現象,《建筑學報》2005,1P43
[4]陳哲,建筑倫理學概論,中國電力出版社,2007,2P29
[5]陳志華,外國建筑史(19世紀末葉以前)(第三版)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4,4P179
[6]羅小未,外國近現代建筑史(第二版)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4,8P42
[7]喬治•薩頓,科學史和新人文主義,陳恒夫譯,華夏出版社,1989,1
參考文獻:
1卡斯騰•哈里斯,建筑的倫理學功能,申嘉、陳朝暉譯,北京:華夏出版社,2001,4
2陳哲,建筑倫理學概論,北京:中國電力出版社,2007,2
3章啟群,新編西方美學史,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2
文章標題:西方建筑發展中倫理學的滲透
轉載請注明來自:http://www.56st48f.cn/fblw/wenyi/lunli/1053.html
攝影藝術領域AHCI期刊推薦《Phot...關注:105
Nature旗下多學科子刊Nature Com...關注:152
中小學教師值得了解,這些教育學...關注:47
2025年寫管理學論文可以用的19個...關注:192
測繪領域科技核心期刊選擇 輕松拿...關注:64
及時開論文檢索證明很重要關注:52
中國水產科學期刊是核心期刊嗎關注:54
國際出書需要了解的問題解答關注:58
合著出書能否評職稱?關注:48
電信學有哪些可投稿的SCI期刊,值...關注:66
通信工程行業論文選題關注:73
SCIE、ESCI、SSCI和AHCI期刊目錄...關注:121
評職稱發論文好還是出書好關注:68
復印報刊資料重要轉載來源期刊(...關注:51
英文期刊審稿常見的論文狀態及其...關注:69
文史藝術論文范文
播音與主持論文 動畫藝術設計論文 美術論文 戲劇論文 導演論文 表演論文 音樂論文 哲學論文 歷史論文 社會學論文 邏輯學論文 美學論文 倫理學論文 心理學論文 文學論文 廣告論文 公共關系論文 新聞論文 外文學論文
SCI期刊分析
copyright © www.56st48f.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