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3四季竹院
(2)傳統文化要素也為環境藝術理論的研究提供了豐富的論據
對中國傳統社會和文化的研究,可以通過傳統文化要素的大量視覺、文獻材料得到驗證。各種形態復雜、造型多樣的傳統文化要素不僅會帶給我們強烈的視覺沖擊力,更能幫助我們了解形態背后所反映的社會的政治,經濟和文化。同時根據不同時期傳統文化要素的顯著特征,也可以研究社會歷史,為環境設計藝術的發展提供理論基礎[5]。
借助詩歌的流傳來宣揚景色的秀美,例如有眼光和想象力的人們對于特定景觀所提出各種觀點和評論,后來的游人到那里游覽時,都會按照那些觀點去觀賞,這是一種集體的暗示。詩歌短小精辟,瑯瑯上口,廣為流傳。在這種暗示中具有巨大的作用,能夠啟發游人的思路,也能使景觀千古留名。
懷著對名人的崇敬,知名人士尤其是著名的詩人,看待事物是“有眼光和想象力的”,他們關于景觀的詩,就是一種“集體的暗示”。西湖美景,有無詩詞為它廣而告之,是千差萬別的。正是有了藝術享受的千古名篇,西湖才會如此聲名遠揚,世代傳頌。
(3)傳統文化要素中的設計理念和設計手法,也被現代設計廣泛借鑒
如中國傳統園林中的設計手法和理念,在現代環境設計藝術中得到了廣泛的運用。應用最為廣泛的就是城市景觀設計,現代房地產業發展迅速,競爭也很激烈,頗具文化內涵的樓盤更為消費者所喜歡,因此很多小區的規劃和景觀設計都將中國傳統園林的設計理念融入其中。
2傳統文化元素面對現代環境藝術時的局限
中國傳統文化經歷了幾千年的傳承和發展,是封建社會意識形態的表現,也許面對現代社會的要求,中國現代文化之前的部分傳統文化元素,如果不進行調整就直接搬進現代社會,必然會產生不合時宜的感覺而不被人們接受。因此,單就相對于現代文明的傳統文化而言,在面對現代社會時,還是會有一些局限性,其表現在:
(1)傳統裝飾要素在材質上不能適應現代社會的要求
傳統裝飾要素多為木材、天然石材、陶瓦、土磚等,由于性能的缺陷,不能適應于現代化都市的密集環境。在現代環境設計藝術中,特別是建筑環境中,就出現了運用現代的建筑材料進行裝飾造型,但形式還是保持與傳統裝飾要素相一致的現象,即“仿古”。傳統裝飾要素的材質和形式相輔相成,只有兩者相結合才能體現出傳統文化的意境和品質,因此,將材質簡單的現代化,而不針對材質的特性對形式進行調整是不可取的。
(2)傳統文化要素在體量上與現代環境不協調
傳統建筑由于技術和結構的限制,其體量一般都不大,依靠開闊的建筑環境來烘托主體,相比之下現代建筑鱗次櫛比,很多傳統元素不能與之協調。
(3)傳統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不能迎合現代審美的要求
現代人們生活在物質文明高度發達的信息社會,快節奏高效率的生活,給我們帶來了“文化快餐”,人們沒有時間和耐心去欣賞傳統戲曲,取而代之的是電影大片,人們更喜愛的是高科技帶來的情感體驗。因此,傳統文化的舊思想、舊風尚在一定程度上不能迎合現代審美的要求。我們通過對局限性的
探索可以得知,如果在現代社會文化環境中,死板的將代表農耕文化的傳統文化元素移植到現代社會,必然會不合時宜。
結束語
傳統文化中的裝飾圖案,文字,花草樹木,光色與我們現代的環境設計藝術息息相關。我們了解、尊重我們的古代文化和設計元素,同樣有一顆熱誠的心把這些民族奇葩傳承下去,并不斷的創新,讓世界的目光聚焦中國的傳統文化、中國的設計元素和中國的現代環境設計。
參考文獻
[1]于蕾.談現代設計與傳統文化的融合與創新[J].吉林省
經濟管理干部學院
學報,2006.
[2]吳煥加.中國建筑•傳統與新統[J].東南人學出版社,2003.
[3]張蓉,韓鵬杰.中國文化的藝術精神[M].西安交通大學出版社,2001.
[4]王之敏.傳統吉祥圖案的意向研究[M].臺灣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1998.
[5]鄧慶堯.環境藝術設計[M].山東
美術出版社,1995.
2/2 首頁 上一頁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