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屬欄目:美學論文 發布日期:2022-04-07 09:27 熱度:
大理白族扎染技藝已有近千年的歷史,她是絲綢之路所遺留下的文化精髓,是與大理白族文化交融的結晶。在世代的傳承過程中,顯現出獨具特色的白族文化烙印,她藍底白花中透露著白族民眾對自然山川的情意追求[1]。白族扎染工藝在云南旅游產業發展的帶動下,逐漸由早期實用性逐漸轉變為實用性兼顧裝飾性旅游工藝品的發展趨勢。由于近年來游客審美需求,部分扎染廠已改良其產品,如圖案的新穎性、工藝的復合型、產品的多樣性幾方面。雖然其發展趨勢良好,但個別扎染依然銷售并不理想,其主要原因在于,產品的圖案、樣式并不能滿足市場的需求。近年來,個別工作室、民間工藝愛好者、藝術院校等結合其他門類的工藝技藝,創作出一批即具有傳統扎染特色同時兼顧藝術性的扎染工藝品。他們對傳統扎染工藝的革新,對豐富扎染藝術語言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同時也豐富了扎染在其他藝術領域的運用,拓寬了扎染藝術語言的表現空間。
一、大理白族扎染現狀概述
周城作為大理白族扎染之鄉,全村從事扎染技藝已形成集約化的生產模式,全村目前有近 40 家扎染廠、作坊。全部扎花工藝由村內閑置居民完成,一部分婦女完成靠扎花謀生,另外一部分為農閑時為扎染廠扎花。目前國家級和省級傳承人分別為周城璞真扎染廠的擁有者段銀開和段樹坤夫婦。夫妻倆擔任著白族扎染“官方”的宣傳著和傳承者,近年來多次被邀請前往各地進行白族扎染工藝的授課和展覽工作。對于全村從事扎染工藝的民間藝人為白族扎染的保護與傳承功不可沒。全村從事扎染的民間藝人技術都相當嫻熟,制作的產品在種類、圖案上基本相同,規模較大的雇傭有工人,規模小的作坊成員有家人組成,其全部都為當地周城村本地人。當地從事扎花工藝的人員由小到 10 幾歲少女至耄耋老人構成,其中以 40 歲以上的婦女為主。周城扎染產業為當地經濟的發展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
(一)周城白族扎染機遇與挑戰 大理旅游產業的發展為當地經濟的發展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為當地工藝品的發展帶來了新的發展契機。周城扎染便是在旅游產業大力發展的過程中迎來了它的大發展,扎染產品不僅出口東南亞國家,也成為當地旅游市場上代表性的旅游工藝品之一。多年的發展已奠基了它的發展模式,扎染傳統圖案從早期的遺失經歷了恢復期和大發展階段,目前已進入鼎盛階段。社會快節奏的發展,游客需求不斷的提高,審美情趣逐漸的多樣化,游客對目前的扎染產品購買欲望不及以前,對扎染工藝的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審美多樣化的今天,無疑對于扎染來講是一種挑戰,工藝的變革和圖案的更新迫在眉睫。于此同時,價格因素、族群集體意識和市場沖擊等因素都對白族扎染的革新造成制約[1] 。
(二)當地手工文化的傳承 白族扎染工藝最主要的特征之一便是全手工制作。在制作過程中將民間匠人的情感融入于作品中,產品散發著濃郁的鄉土氣息。手工文化的精華所在便是制作者情感的滲透,是匠人們對所掌握技藝的執著追求和不求功利的品質,是特定文化圈的文化產物。是紡織品與染料、水的融合,是匠人有效利用當地生態環境所創造的技藝。在當今手工文化顯得尤為珍貴,不單單是因為它完全是以手工的方式而制作的,而是因為它折射出物與人直接的情感關系、造物的材料、工藝、制作模式、時間、儀式等,是反映特定區域的造物文化與當地文化之間的關系。
(三)工藝特點大理白族扎染的工藝特點在于用針線對布進行縫制起到防染的作用,最終產生藍白相間的圖案和紋理。圖案通過不同的針法,起到豐富其藝術語言的作用。其具體的工藝流程如下圖所示(如圖 1 所示)。
二、程式化和現代革新
(一)白族扎染圖案的程式化白族扎染工藝的程式化包含兩個層面,造型藝術的程式化和制作工藝的程式化。白族扎染工藝的藝術特色在于它造型的程式化。它的程式化特征主要表現在構圖、圖案風格、用色的一致性。生活在同一區域的手工制作者,雖然個體家庭背景、教育程度、審美趣味有所不同,但在制作類似產品時不約而同的會使用相近或相似的工藝和手法。這種文化現象反映了區域文化對個體的潛在影響,民間藝人個體行為、審美只是當地文化的縮影,因此他們在制作同類型器物時往往無意識間會使用較為雷同的手法。正是受這種文化模式的影響使得民間藝術往往具有強烈的程式化模式,突顯了產品的地域文化特征。
(二)白族扎染工藝的革新白族扎染工藝在傳承傳統技藝的基礎上其創新已迫在眉睫。從事扎染工藝的民間藝人也為工藝創新所困擾,近年來雖然周城扎染在圖案上已做了一定的創新,但與游客的需求還存在一定的提升空間。結合近年來的研究白族扎染工藝創新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實施,即多種民間技藝的融合和現代數碼技術與傳統扎染的結合。
三、白族旅游工藝品研發路徑
(一)突顯手工文化之美 周城作為中國扎染之鄉,幾乎多數家庭都在從事手工扎染工藝品的制作,形成了一個巨大的手工文化社區。這個社區在傳承手工文化上,重復從事一項手工活動,古法扎染的傳承、創造。即使是手工扎花費時費工,染色工藝繁瑣,市場上出現的機器生產的仿扎染商品,省時省力,顏色層次多樣、圖案造型新穎,但這些依然沒有影響周城白族民間藝人對手工制作的熱情。用心做好每一塊扎染產品,即使是一塊藍白相間的扎染從扎花到最終產品的誕生耗時一到兩天之久,但周城的白族民間藝人卻樂在其中,一針一線再現著白族深厚的文化。機器大生產出來的商品與手工制作的商品在多個層面上相比占絕對優勢,但手工制作的商品在藝術價值、人文情懷、情感價值等方面是機器大生產商品所無法比擬的。這種手工文化不僅能突顯旅游工藝品的市場價值、收藏價值、藝術價值、裝飾價值,同時也對構建工藝大國,創造大國工匠提供生存環境。此外,手工文化的發展能促進核心技藝持有者的數量和質量,并為提高手工工藝的革新和創新提供內在和外在環境。
(二)加強工藝品創新人才的培養 大理白族旅游工藝品目前最大的劣勢便在于革新力度不強。多數旅游工藝品是有當地不同手工藝社區的民間藝人所制作,民間藝人在工藝制作方面絕對具有權威話語權。但長期充分從事單一工藝的制作,讓他們的思維極度的程式化,他們因生存需要而從事某種工藝品的制作,在未解決經濟問題的前提下他們的創新動力從何談起。而市場份額的把控全靠產品的創新性來決定,進而以當地手工工藝品核心技藝持有者為首,建立一支具有工藝美術、設計、繪畫背景的大學生團隊,民間手工藝教授當地不同工藝品的制作工藝、藝術特征、文化內涵等,而學員結合自身的知識體系,結合消費者需求、大眾審美,研發具有創意性、新穎性、藝術性的作品,當地手工藝制作社區再完成最終的產品制作。在培養當地工藝品創新人才方面一定得突顯當地手工藝品藝人的作用,他們是產品好壞最終的評價標準和尺度。一定將產品是否具有當地文化內涵置于首位,保證產品內在文化和外在形式的和諧統一。在人才培養模式上應積極與當地高校、工作室進行聯合培訓。此外政府應該為前往民間學習手工藝的人才提供政策、經濟上的扶持,做到學員能夠長期生活于當地,以防艱辛培養的人才流失。因為生活方式的變化,傳統手工藝行業因經濟(收入低下)、文化(工匠地位不高,行業偏見)等因素,使得愿意學習傳統手工技藝的年輕人不斷減少[3],即使是有具有專業藝術背景的學員,因短期未能見到長遠的發展前景,同時生活在異地,生活方式與自身原有的生活環境相差太大,一旦掌握了熟練的某項工藝,受多方面的原因最終離開當地。在此政府應該發揮其服務作用,并對于民間工藝掌握者提供落戶、編制等政策。
(三)定期舉辦旅游工藝品設計大賽工藝品設計大賽對于收集工藝品設計創意、提升當地工藝品宣傳都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因目前大理白族各種工藝品的生產基地都較為集中,并已形成成熟的生產鏈條,這些以工藝品生產為生的社區其生產能力,技術掌握都較為成熟,但他們缺乏創新能力。此時政府和行業應該根據不同社區的工藝品特性,定期舉辦旅游工藝品設計大賽,幫助當地民間藝人收集和整理創意產品設計稿,定期指派專業研究人員指導當地社區制作符合市場喜好的旅游工藝品。當地工藝品社區為當地經濟發展起著重要作用,但他們受各種因素的制約其創新和研發能力均需外在團隊技術支持和“監督”。因此,政府可以將扶持當地經濟的部分資金用于舉辦旅游工藝品設計大賽上,幫助和指導當地工藝品生產社區更好的發展當地經濟。
四、結語與展望
白族扎染工藝是當地文化產業示范項目之一,是當地白族文化展示的媒介之一,為當地經濟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在當地旅游產業的帶動下,白族扎染在此過程中也迎來了發展的契機,也對扎染工藝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扎染從以前作為當地白族民眾的生活用品演化為當地旅游工藝品,并在旅游工藝品市場上享有很高的口碑。但隨著游客需求的逐漸細化和提高,扎染和其他旅游工藝品一樣在傳承手工文化的同時面臨著革新,尋求新的發展路徑。從近幾年的調查來看,白族旅游工藝品市場相比前幾年在產品研發方面提高不少。
參考文獻:
[1] 余宏剛.大理白族扎染的工藝革新與創新[J].浙江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38(3):230-237.
[2] 吳敬,顧鳴.芻議“藝術染整”應用于家紡產品研發的可行性[J].紡織導報,2006,(10):144-149.
《大理白族扎染工藝及其旅游工藝品開發》來源:《武漢紡織大學學報》,作者:余宏剛
文章標題:大理白族扎染工藝及其旅游工藝品開發
轉載請注明來自:http://www.56st48f.cn/fblw/wenyi/meixue/48115.html
Nature旗下多學科子刊Nature Com...關注:48
中小學教師值得了解,這些教育學...關注:30
2025年寫管理學論文可以用的19個...關注:142
測繪領域科技核心期刊選擇 輕松拿...關注:42
及時開論文檢索證明很重要關注:30
copyright © www.56st48f.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的海量職稱論文范文僅供廣大讀者免費閱讀使用! 冀ICP備1502133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