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屬欄目:美學論文 發布日期:2022-04-14 09:43 熱度:
“盤索里”藝術前身可以追溯到17世紀,產生于朝鮮半島,和很多民間藝術產生的過程類似,集合了多種民間說唱音樂類型。“盤索里”作為專屬名詞,產生于19世紀,朝鮮文“盤” 的意思是“眾人聚集之所”,“盤”由演唱者、鼓手、聽眾構成,朝鮮文“索里”的意思是說唱以“一人擊鼓伴奏、一人手持折扇講唱”為主要表演形式。它以說唱為主,鼓伴奏為輔,用音樂和戲劇性的表演來呈現敘述性的長篇故事(以上根據盤索里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姜信子老師口述整理,本文除明確引用,其余關于盤索里藝術本身的敘述基本為根據姜信子老師訪談整理)。20世紀40年代隨朝鮮移民到中國東北地區,目前主要傳承于韓國,以及我國吉林、遼寧和黑龍江三省的朝鮮族聚居區。
筆者自2017年通過《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搶救性記錄工作》項目,對盤索里項目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姜信子老師進行了口述片、傳承教學片、項目實踐片、綜述片的拍攝制作,并對跟隨她學習盤索里的崔麗玲老師、姜華老師等徒弟和其他學生等進行了跟蹤訪談,基本對盤索里這項朝鮮族傳統曲藝項目目前的傳承情況有所了解,后續對盤索里網絡傳播狀況進行了基礎調研,因此,本文根據實際調研和分析,嘗試提出盤索里網絡傳播的路徑。
1 盤索里的生存狀況
1.1 在非遺保護和傳承體系下生存隨著我國非遺保護工作的開展和逐漸升級,盤索里在非遺體系下得到相應支持和發展,例如,認定國家級、省市級非遺項目和代表性傳承人并提供資金支持,開展搶救性記錄工作并開展系統的研究、梳理和存檔工作,開展各種非遺主題的展演交流活動并提供傳播平臺,為非遺傳承和保護主體提供不同專題的培訓等。盤索里于2011年入選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目前認定的盤索里的保護單位為延邊歌舞團、鐵嶺市朝鮮族文化藝術館,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為吉林省延吉市姜信子老師和遼寧省鐵嶺市金禮浩老師2人。所傳承下來的曲目有《春香歌》《沈清歌》《興夫歌》《水宮歌》《赤壁歌》五個,這些曲目還包括若干唱段。姜老師對盤索里藝術進行了發聲方法、發聲練習和傳承方式等改良和變革,但是沒有產生和創作出新的曲目。另外,從韓國學習盤索里的傳承人李世文老師對盤索里進行了盤索里與現代配器相結合的改編,并創作有盤索里兒童劇共10 多分鐘。姜信子老師有崔麗玲、姜華、任天香等親傳弟子等不足十人,國內能表演盤索里完整曲目的唱手很少,但是由于跟姜老師學習過演唱技藝和部分曲目的學生數量眾多,朝鮮族歌舞團很多演職員包括很多一般朝鮮族群眾能演唱部分唱段。
1.2 在演出市場中實踐與傳播盤索里藝術經常作為朝鮮族特色節目和非遺代表項目,頻繁在國內外的各種舞臺現場演出,主要是以盤索里唱段的方式,參與到綜合型、紀念型、慶典型、娛樂型或者文化旅游型的演出舞臺的拼盤中,或者在中央電視臺、延邊朝鮮族自治州電視臺等播放,演出形式相比原來一唱手一伴奏的方式有所改良,經常有現代舞臺技術加持的多人合唱和樂隊伴奏等演出形式。但是,鮮少見完整的盤索里曲目表演。
1.3 在網絡中傳播情況隨著非遺與“互聯網+”的密切融合,盤索里在網絡中也有一定的傳播,主要集中在一些音視頻分享平臺,如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網、吉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網等,有較為學術的介紹和梳理。本文通過對B站中與盤索里相關的內容進行調研發現,在B站搜索引擎中,輸入關鍵詞“盤索里”,并對視頻內容進行核實篩選,該站共檢索出相關視頻百余項,而真正以盤索里為傳播內容的視頻僅有64項,涉及UP主21人。從內容上可以分為盤索里唱段演出、常識普及、綜藝片段、影視片段及訪談5類,其中還包括韓國演唱者的演出片段和綜藝片段等。在抖音上也有傳承人崔麗玲、姜華等老師的賬號,發布盤索里演出片段等視頻,并有一定數量的其他賬號發布和轉載的盤索里相關內容。而微博上關于盤索里的內容并不多,也沒有大V賬號系統性發布相應內容,甚至以“盤索里”為話題的超話都沒有。其他音樂軟件也僅能零星見到一些盤索里音樂片段。
2 盤索里藝術傳承與傳播困境
盤索里作為表演型藝術,其傳承、保護和傳播各自的主體、任務和問題應分開對待,盤索里藝術本身的創新和延續問題依賴于傳承人群體的努力,而保護和傳播問題則應獨立分析,因為傳播端涉及的是不同主體和不同行為目標及影響因素等,因此分析盤索里傳承與傳播困境,按照不同主體可以概述為以下幾點:
2.1 演出難度高,對傳承者素養要求多元盤索里的演出難度很高,演唱者根據曲目需要,往往一人分飾不同性別、年齡等特點的多個角色,需要用大段的說白、演唱、表演、舞蹈來敘述故事情節、塑造角色、表現心理活動、渲染氣氛、抒發情感,還包括即興發揮與觀眾互動等,而盤索里的唱法不同于一般歌謠的唱法,其音域很寬,有3個半到4個八度的音域,裝飾音多,微分音也多,需要表演者氣息深、聲音亮,對聲音的控制力強。歷代名唱手都需要持續修煉幾年,才可以發出獨特的嗓音。而且伴奏者不僅要負責把控音樂旋律密切配合唱者伴奏,還要用助興詞和感嘆詞來給演唱者助興捧場,出色的鼓手能和演唱者完全融為一體,以使演唱更為成功。另外一個制約因素就是上文所提的語言隔膜,所以,盤索里傳承者基本都是朝鮮族,對綜合素養和音樂素養要求特別高,很多傳承者只能通過經年苦練習得部分曲目,而難以將盤索里的代表性曲目全部傳承下來。
2.2 唱詞的語種和時代隔膜語言隔膜既影響傳承也影響傳播。盤索里所有的曲目和唱詞都是朝鮮語,所以,無論對于表演者還是觀眾都有語言基礎要求,并且盤索里的曲目大部分具有敘事性,因此,不懂朝鮮語的觀眾往往不能理解歌詞意義,導致盤索里的受眾受到嚴重影響。而且目前的傳承人幾乎沒有創作新的特別是普通話曲目,而唱詞翻譯也只能讓觀眾理解歌詞大意,因此,語言障礙首先嚴重影響了盤索里的傳承和傳播。盤索里的語言隔膜還體現為其唱詞和當下的朝鮮語語言習慣也有不同,由于目前傳承下來的盤索里曲目基本產生于19世紀和20世紀初期,所以部分唱詞語言表述有點類似于文言文。“唱詞含有大量的漢詩、名人警句、人物典故……”其語言雅致至極,而且越是年代久遠的版本,其“雅”的成分就越多。……很多當代的“盤索里”歌手都不知道其歌詞的內涵,而只是背誦“古語”。也就是說,盤索里唱詞的文學內容,在我國傳播時,面臨著不同的語言體系和不同時代的語言兩種隔膜。根據對朝鮮語和漢語都很精通的盤索里傳承人崔麗玲老師敘述,很多歌詞即使她們理解含義,也往往在普通話中找不到適宜的詞匯來準確對應。因此,語言問題導致盤索里在我國的受眾基本還是以朝鮮族群體為主,普通話觀眾十分稀少,即使是在一些拼盤性的舞臺中有盤索里片段曲目的表演,也能得到普通話觀眾的喜愛。但是,基本也停留在觀眾將其作為朝鮮族特色的演唱類舞臺節目來欣賞,并不能真正理解唱詞意義,導致觀眾缺乏對核心敘事內容的理解。
2.3 語言隔膜所影響的審美體驗效果的折扣如上所述,語種影響的不僅是盤索里的受眾,而且會影響觀眾對這種藝術形式的審美體驗效果。盤索里劇目故事往往有情節性、趣味性和文學性,甚至有很宏大的時代背景和敘事結構,如《春江歌》《沈清歌》《赤壁歌》等,都是根據我國和韓國傳統故事改編的,劇情跌宕起伏,遣詞優美雅致,有很強的吸引力和文學表現力。另外,盤索里演員在演唱過程中也會根據劇情進行精彩的角色和情境表演,并根據故事情節從發聲方法、唱調、“長短”等很多方面靈活變化,展現藝術特色和藝術魅力。但是,由于語言隔膜,觀眾不能對表演者的情感表達和氣氛渲染形成審美共鳴,也難以理解其文化根源和深刻內涵等,導致對盤索里的舞臺表現力和審美效果的欣賞大打折扣。
2.4 傳統民間表演藝術的舞臺元素單一目前的舞臺藝術形式多元,觀眾對演藝節目的演出環境、舞美、造型、燈光、音效、影像、演職員團隊等要求非常高,而盤索里和其他傳統的民間表演藝術有個共性特點,就是舞臺元素單一、形式簡單,盤索里憑借兩個人的演唱和伴奏所支撐的說唱演出,與目前歌舞類舞臺節目多舞臺元素介入所營造的舞臺效果不具有可比性,而且傳統的盤索里藝術,也不能根據劇情、角色分工而形成龐大的演出團隊,導致舞臺吸引力受到影響。
3 盤索里網絡傳播目標與要素
如前文所述,對于盤索里藝術的傳承和傳播應獨立看待,創造者、表演者、表演空間、保護者、觀眾群體等主體不能混為一談,所以一個很重要的前提是網絡只能部分改善和解決傳播問題,盤索里的傳承還是依賴于各代傳承人的文化責任感和不斷的努力,通過耳濡目染的經年學習不斷精進、薪火相傳。
3.1 網絡傳播的必要性與目標網絡傳播的理想狀態是為盤索里培育更多的受眾和潛在市場,特別是加深受眾對盤索里藝術的多層次理解和喜愛,進而在豐富受眾的文化體驗的前提下,讓他們成為盤索里藝術的真正欣賞者,提升盤索里專業傳承人的動力和生存質量,從根本上保障和促進盤索里的生存空間。另外,網絡傳播有獨特的對象、平臺、規則和運行邏輯,不同于傳統的演出、大眾媒體等傳播形式,網絡傳播的輻射范圍已經毋庸置疑,更重要的是由于“文本盜獵”現象產生大量的文化副產品和不同層級的粉絲人群。因此,盤索里網絡傳播的主要目標為:第一,擴展傳播平臺和主體,提升盤索里的網絡覆蓋度和影響力;第二,適應和調整網絡視頻化傳播規則,將舞臺語言轉變為視頻語言;第三,深度挖掘盤索里中的文化元素,不同主體從不同角度對盤索里進行文本闡釋,產生豐富、有層次、有藝術和文化價值的網絡傳播內容;第四,將觀眾從傳播對象轉化為參與式傳播主體(粉絲),促進和調動他們的“文本盜獵”行為,進而鞏固粉絲社群并產生持續不斷的網絡文本。
3.2 網絡傳播的內容要素任何文化資源,在任何平臺傳播的可行性基礎,是持續不斷的有價值的文本內容,也就是滿足不同受眾的文化消費需求的資源和能力。因此,網絡傳播首先要思考的不是平臺和策略問題,而是盤索里是否具有網絡傳播所需的文本要素構成和素質,是否可以在參與式文化的語境下不斷裂變成新的文本內容。而盤索里藝術本身也確實有很多這樣的內容要素,只是由于語言隔膜和受眾了解不夠而被遮蔽或忽略,并沒有開發成“可見”“可用”的文本資源原生體。
3.2.1 藝術特色本身盤索里作為一個歷史沉淀豐厚、特色鮮明、審美層次豐富的朝鮮族表演藝術形式,在唱詞的文學性和故事性、演唱的發聲風格和情感表現、曲目的類型和風格、伴奏音樂風格、觀眾互動方式、舞臺效果、演員的服化道等方面都能作為特色鮮明的朝鮮族和東北地域文化形態代表,有很多值得深度挖掘并呈現給觀眾的藝術審美和體驗內涵,而目前對于很多觀眾來說,僅僅將其作為與朝鮮族歌舞等混為一談的藝術形式來看待,并沒有深刻認識到盤索里藝術的特征和特色,因此,這是網絡傳播中需要不斷強化的重要元素。
3.2.2 唱段故事中挖掘出的文化元素盤索里作為故事性和文學性很強的藝術內容,其唱本是長篇敘事性和抒情性的,《春香歌》《赤壁歌》《沈清歌》中有很多對歷史史實或傳統故事內容的記述和改編,例如戰爭悲壯的場景描述、人物形象及性格和心理刻畫、喜怒哀樂的情感描寫、自然形態描述,其中還有愛情觀、倫理觀、價值觀、對封建社會不平等的社會制度的控訴,以及善惡有報的浪漫主義幻想情節等,充滿了豐富的文化元素和趣味,在當下依然能引起情感共鳴和審美共識,而目前流傳下來的盤索里“五歌”中,仍然有很多尚待挖掘的元素和價值。
4 網絡傳播的原則和策略
盤索里網絡傳播的必然要求具有可行性,問題的癥結在于如何調動充分元素、合理原則和有效策略來實施。另外,要再次強調網絡傳播平臺只能部分解決傳播問題,而傳播也可以通過其他方式解決,如將舞臺藝術轉變為影像藝術、紀錄片、視覺型的展覽等。目前大眾的參與式文化生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校準朝鮮族盤索里傳統曲藝的形象定位,通過參與式文本補充、分析、評論、轉發、闡釋、再生產等形式,在網絡上不斷生產衍生文本,同時參與也有可能成為盤索里網絡傳播變現的重要環節,基于網絡平臺的盤索里傳播可以通過用戶的觀看、分享、點贊、評論創造廣告收益,激發人們對傳統曲藝的熱情,提高視頻熱度,從而推動后續消費。
4.1 核心主體的積極舉措從非遺生態鏈來說,盤索里參與主體非常多元,例如,非遺司、非遺處等政府管理服務型部門;各地各級非遺保護中心等事業職能部門;各個地區的朝鮮族歌舞院團等保護單位和演出部門;中國朝鮮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展覽館、東北民族民俗博物館、中國朝鮮族農樂舞展示館等展覽展示部門;各種參與程度的傳承人個體;各大眾媒體和自媒體平臺;各類藝術院校教學部門或科研部門及個人;社區和演出場館等參與部門等。
4.2 注重文本闡釋與(短)視頻邏輯對于盤索里自身的藝術魅力和生命力,上文已有淺顯論述,而在盤索里本體和觀眾粉絲之間建立溝通并完成從觀眾到粉絲的轉變,重點在于核心群體對盤索里的文本闡釋,這種文本闡釋分為三個層面。第一是語言層面的闡釋。盡可能在所有網絡出現的盤索里相關文本中,增加普通話與朝鮮語的對應翻譯性闡釋(如字幕、旁白、UP主的解說等),讓觀眾理解盤索里的故事并產生興趣是基礎環節。第二是審美體驗層面的闡釋。盤索里還是很小眾、很區域化的藝術形式,觀眾并不能單純靠欣賞演出過程對藝術特色和魅力有充分理解,所以需要采取提升觀眾審美體驗層面的常識普及、藝術鑒賞引導甚至美育等措施。第三是文化內涵層面的闡釋。盤索里藝術中蘊藏著中國和韓國傳統文化的根基,還有中韓文化交流和碰撞出的融合性文化特點。因此,文化層面的闡釋可能會涉及歷史、地理、民俗、道德倫理價值觀的文化認同等方面的文化內涵闡釋。文本闡釋的目標和結果,一是一定程度上打破盤索里的語言隔膜問題,為盤索里尋找更多受眾,二是向觀眾展現深埋在盤索里藝術中不同層次的文化內涵和審美內涵,讓觀眾持續接受和喜歡,將觀眾培育成參與到文化再生產的粉絲社群。
4.3 調動粉絲效應及參與式文本再生產觀眾可以細分為一般觀眾、旅游觀眾和不同層級的粉絲等。與傳統在“盤”場景中欣賞“索里”的觀眾不同,在“互聯網+” 的語境下,將一般觀眾轉化為粉絲并調動他們的“數字勞動” 則是直接決定盤索里在網絡傳播中的形態、內容和活躍度的核心力量。在當下參與式文化形態下,觀眾作為傳播者或被傳播者的界限早已模糊,大眾不僅以個性化方式介入文本再生產,將自己的闡釋轉化為顯性的文本,而且通過與其他個體的連接,在集體性的創作中使生產力最大限度地釋放……人們互相提供靈感、啟發思路,以舊文本為資糧不斷探索新意義的生產,建構起一個多元意義流動的話語空間。因此,當下“粉絲”這個群體的概念已經不僅僅是圍繞明星所產生的擁躉群體,他們可能是任何文化現象的愛好者,在合適的契機刺激下,他們很可能作為“文本盜獵者”在B站、抖音、微博等平臺不斷產生復雜多元的文本再生產行為,而對于盤索里的潛在和現有粉絲群體來說,這個契機首先是了解,然后是喜愛,最后是熱愛。
5 結語
以上觀點只是在學理層面分析盤索里網絡傳播的前提背景和必要性的基礎上,嘗試分析和總結盤索里目前的生存困境和問題,并歸納和總結盤索里的傳播要素、原則及措施等,在實際工作中,還有很多現實問題需要不斷思考,如如何善用不同平臺規則,將盤索里藝術的獨特價值通過不同的平臺和手段發揮出更大效能等?傊,本文認為最核心有效的目標就是將觀眾轉變為粉絲,他們在文化參與過程中的所有行為和結果都是盤索里傳播的成果和影響。
參考文獻
[1]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網.http://www.ihchina.cn/Article/Index/ detail?id=13747.
[2] 王麗偉,金婧婷.經典傳唱,“藝”猶未盡:訪中國朝鮮族南道“盤索里”繼承人姜信子教授[J].吉林藝術學院學報,2013(3):63-65.
[3] 秦婉麗,史然.盤索里說唱藝術的傳承探析[J].北極光,2019(12): 14-1.
《盤索里藝術網絡傳播路徑及實踐》來源:《中國商論》,作者:高冬萌 張金霞
文章標題:盤索里藝術網絡傳播路徑及實踐
轉載請注明來自:http://www.56st48f.cn/fblw/wenyi/meixue/48166.html
Nature旗下多學科子刊Nature Com...關注:48
中小學教師值得了解,這些教育學...關注:30
2025年寫管理學論文可以用的19個...關注:142
測繪領域科技核心期刊選擇 輕松拿...關注:42
及時開論文檢索證明很重要關注:30
copyright © www.56st48f.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的海量職稱論文范文僅供廣大讀者免費閱讀使用! 冀ICP備1502133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