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屬欄目:美學論文 發布日期:2022-06-09 08:47 熱度:
在所有我們接觸過的藝術門類中,沒有一種藝術能像服裝藝術一樣與人能有密不可分的聯系。從遠古時期的獸皮加樹葉到文明時期的綾羅綢緞,這些服裝的發展歷史顯示出人類在穿著上的講究,從色彩、材料到圖案都要求精益求精。素有“衣冠禮儀之邦”美稱的華夏民族喜愛以“龍”為圖騰,這些美稱背后的根本原因是基于最具民族、地域人文性及傳統文化美學對中國古代服裝的影響。有人就有衣,衣食住行中衣排在首位就可以看出服裝對于人的重要性。服裝因其實用性存在又因審美性而得以發展,實用性包括遮羞、護體、方便、結實、舒適、保暖,審美性則是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對美、服裝美的變化而改變,隨著人們審美水平不斷的提高及時尚的轉變,都反映出人們對于服裝美的重視和永無止境的追求,最終形成了一門服裝藝術。傳統的儒家美學——禮樂是中國古代設計思想中的來源,并逐漸與老莊、玄學、佛禪等美學思想發展融合。社會雖然不斷的進步發展,但是中國古代傳統的美學思想仍影響著當代設計師的各種視覺想象與實踐。現在,中國古代傳統美學思想正遭受到新觀念、新技術以及國外各種藝術思潮的強大沖擊。所以,我們更要正確的認識和把握中國古代傳統美學思想對當代設計的影響。不能盲目模仿外來服飾的美,而忘記我國的優秀民族文化。要想認識好中國古代傳統的美學思想就必需把握清楚中國古代美學歷史發展的特點:首先是先秦時期奠定了整個中國古代美學的根基,雖然先秦時期產生了很多的美學派別,但其中最主要的儒家和道家這兩個派別。它們即相互對立又相互補充。不少的美學家同時又是哲學家,他們留下了相當多的理論充實了古代設計美學思想,并且都是其中的精品。這些豐富的思想遺產材料很寶貴并且涉及的范圍很廣,都是讓現代設計師們值得仔細研究的。其次是中國古代各門傳統藝術(詩文、書法、音樂、戲劇、繪畫、建筑等)不僅各自擁有獨特的體系并且彼此影響,甚至相互包含。例如,在園林建筑藝術中受詩歌繪畫的影響,具有詩情畫意。在詩歌、繪畫中又可以找到園林建筑藝術所追求的美感。各門藝術獨具個性又能相互融合形成新的美感。這種特征可以使設計師在傳統工藝產品的范圍之外更加廣泛的接觸到中國古代傳統美學思想觀念的實質。最后是除了美學的理論形式之外,在古代勞動人民創造的大量工藝產品中也能體現出豐富的美學思想。從前一直認為古代的造物工藝是屬于“形而下學”的范疇,但從古代能工巧匠的高超技巧中仍能看出他們們對于藝術的構思美和對美的理想追求,如馬克思所講,他們是按照美的規律來創造的。
在中國古代封建社會服飾作為統治者的標志因此有嚴格的等級區別,使服飾成為政治權利與宗教神權的專屬物。據《周禮》所載,周朝不僅有服飾等級制度,而且還專門設“司服”一職,掌管服飾的實施,安排帝王的穿著。到了漢代,冠帽也是區分等級差別的基本標志之一。①色彩是服飾的靈魂然而色彩也成為封建統治者的權利象征。西周時稱奴隸為黎民,黑色被看作是低賤的,因而奴隸只能穿黑色衣服。公元630年唐太宗制定了一至九品官員的服色:一品官員是紅色袍,二、三品是紫色袍,四、五品是朱色袍,六、七品是綠色袍,八、九品是青色袍等。②在特定的政治、經濟下的集體化、制度化、組織化都意味著“皇權意志”,所以對于服裝的款式、色彩、圖案的變革和設計都必需經過當局統治者的認可和“欽定”并依據衣規服制典范而產生。從先秦至明清這一段時期總得來說服裝的發展都是循規蹈矩的,相對封閉和保守的。但就是在這一時期創造了服飾藝術的輝煌。如商的“威嚴厚重”,周的“秩序井然”,戰國的“清新”,漢的“凝重”,六朝的“清瘦”,唐的“豐滿華麗”,宋的“理性美”,元的“粗壯豪放”,明的“敦厚繁麗”,清的“纖巧”這些都是體現不同時期的輝煌的藝術設計風格。以上的審美傾向、設計理念它們并不是“無須有”的、莫名產生的,都是根據特定的社會文化背景而必然存在的。時代的不同,人們的審美情趣、審美意識也不同了。服裝一旦離開了時代感,便失去了美的光澤。③車爾尼雪夫斯基說:“每一代的美都是而且也應該是為那一代而存在:它毫不破壞和諧,毫不違反那一代的美的要求;當美與那一代一同消逝的時候,再一代就會有它自己的美、新的美,誰也不會有所抱怨的。今天能有多少美的享受,今天就給多少;明天是新的一天,有新的要求,只有新的美才能滿足它們。”“技進乎道”,從實際操作的高超技藝中可以歸結出美的規律“道”。技藝的神化,進乎道,亦出乎道,道是技的立足根本,技是道的外在表現和激發因素。這種道與技的辨證關系,是應該為現代設計師所把握的。
制作服裝除了設計顏色、款式、圖案以外,最重要的是面料的選擇。我們有很多具有中國特色的面料,如:絲綢、棉、亞麻、印白花毛藍布等。面料又有軟硬之分,還有面料上的紋樣的變化。進入到21世紀,設計師們都能清晰地認識到:設計的重點不能僅放在款式的變化及色彩的搭配上,這樣讓設計的發展變得很局限,從而滿足不了人們追求服裝美的需求,必須從多方位來解決問題,于是設計師們開始將目光轉向制作服裝最基礎的面料上。所以興起了一股對面料進行再造的風尚,如:在2005年第四屆(青島)國際時裝周上,來自歐洲、日本、韓國、香港、臺灣、上海等地近10位著名服裝設計師參加了作品發布會。參加的每位設計師的作品都各具特色及自己的風格,充分代表了近年來國內外服裝設計發展的水平。其中以日本著名服裝設計師菱沼良樹的作品尤為突出,因其大量采用了將現代時尚元素與高科技數碼印花技術、先進的織造和后整理技術融為一體的面料,在觀眾中產生了極其強烈地反響,更給業內人士留下了深刻印象和“面料是服裝的主體、靈魂、支柱”的啟示。這也說明要與時俱進,傳統美學與現在高科技的結合才能使服裝設計有創新,能不斷的發展走得更遠。這是一個很好的列子,我們應該得到更多的啟發。由于最近的環保意識盛行,“綠色設計”被更多的設計師運用。其中大部分的設計師都選擇用中國傳統的面料進行面料的再造,產生出奇妙的效果。特別是棉、麻、絲綢等面料的運用,有古韻而不失時尚感。
結束語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中國有五千年悠久的文化歷史積淀。中國風近來盛行,并且越來越受更多設計師們的喜愛,他們按自己所理解的中國傳統文化及其美設計出了一批優秀的作品。我本人深愛中國風格和中國的傳統美學,希望能進一步的獲取其精髓加上現代的高科技能使其發揚光大。
參考文獻:
[1]《美術大觀》——《淺論影響當代設計的中國古代美學思想》劉軍[J]遼寧:遼寧美術出版社,2006,第10期.
[2]《判斷力批評》康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5..[3]《設計美學》徐恒醇[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6.7.
《淺談中國古代服裝設計的傳統美學》來源:《大眾文藝》,作者:吳昊
文章標題:淺談中國古代服裝設計的傳統美學
轉載請注明來自:http://www.56st48f.cn/fblw/wenyi/meixue/48443.html
Nature旗下多學科子刊Nature Com...關注:48
中小學教師值得了解,這些教育學...關注:30
2025年寫管理學論文可以用的19個...關注:142
測繪領域科技核心期刊選擇 輕松拿...關注:42
及時開論文檢索證明很重要關注:30
copyright © www.56st48f.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的海量職稱論文范文僅供廣大讀者免費閱讀使用! 冀ICP備1502133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