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所屬欄目:社會學論文 發(fā)布日期:2012-02-11 09:32 熱度:
摘要:本文通過外國建筑師作品進入中國后,對國內(nèi)建筑市場帶來的影響,提出了對傳統(tǒng)建筑的保留與發(fā)展,從而形成適應現(xiàn)代社會的自己的特色建筑。
關鍵詞:外國建筑師論文,傳統(tǒng)建筑論文
經(jīng)濟的發(fā)展,直接促成的便是城市的興起,也就意味著建筑的大量興建。在中國,幾乎每一個城市都是一個大工地,有統(tǒng)計說,當今中國占有世界上40%的建筑量。在這樣的背景下,眾多西方建筑師開始來到中國,與之一起到來的,是一個疑問:中國是否已成為外國設計師的實驗場,而我們的傳統(tǒng)建筑如何生存?
事實上,早在四年前,當國家歌劇院選定法國人安德魯?shù)脑O計方案“水蛋”之后,一時間全國上下一片嘩然。而中央電視臺新大樓最終選定荷蘭建筑大師庫哈斯的方案,其大膽而夸張的造型、高昂無比的造價加劇了這種懷疑。隨著國家歌劇院的開工興建,懷疑的聲音一度有所低落,但伴隨著國外建筑大師紛紛競得北京奧運場館設計的重量級項目,尤其是2004年5月,法國巴黎戴高樂國際機場發(fā)生坍塌事故,身為設計師的安德魯再度被推上風口浪尖,“中國是否已成為外國設計師的實驗場”的問題又重新被提起。
目前,外國建筑師在中國的主要建筑作品有許多,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國家大劇院、香山飯店等。
國家大劇院論文
設計者:安德魯
四年前,國家大劇院巨大“水蛋”設計方案浮出水面,此方案立即在中國建筑學界和民眾中引起廣泛爭議,也使中國人認識了該方案的設計師保羅•安德魯。安德魯是法國著名建筑設計師,作品眾多,包括著名的巴黎戴高樂機場等。在中國,安德魯?shù)脑O計作品還包括上海的浦東國際機場和東方藝術中心,以及廣州新體育館。不過,2004年5月23日,曾讓安德魯在29歲便一舉成名的法國巴黎戴高樂機場發(fā)生候機廳發(fā)生棧橋坍塌事故,安德魯又一次成為世界關注的焦點,其在中國的四件作品的安全性問題廣受國人關注。
香山飯店,設計者:貝聿銘
20世紀70年代末,中國開始走上改革開放之路。而此時,中國與世界現(xiàn)代建筑基本隔絕了30年,中國建筑師們面臨著既要現(xiàn)代化又要保持民族特色的集體困惑。最終,著名華裔建筑師貝聿銘旅居海外43年后應邀回到祖國,設計了一座建筑的文化坐標——北京香山飯店。
香山飯店坐落于香山之中。貝聿銘在設計時結合地形,巧妙地營造出高低錯落的庭院式空間。為了保留珍貴的古樹,局部建筑形體錯動挪讓,在造型上獲得了園林建筑的風格。貝聿銘用簡潔樸素的、具有親和力的江南民居為外部造型,將西方現(xiàn)代建筑原則與中國傳統(tǒng)的營造手法巧妙地融合成具有中國氣質(zhì)的建筑空間。他本人對香山飯店鐘愛有加,在他的事務所里,只有兩座建筑模型,一座是為他贏得世界級建筑大師聲譽的美國華盛頓國家藝術館東樓;另一座便是香山飯店。
香山飯店的設計和建成,引起中國建筑界的強烈震動,這也是中國改革開放后,外國建筑師在中國的第一件作品。它的獨特新穎和高雅精致,得到廣泛稱贊和肯定,但高昂的造價和對環(huán)境的間接損害,也受到了一些尖銳的批評。在香山飯店開業(yè)七個月后,貝聿銘獲得了建筑界的“諾貝爾獎”——普里策國際建筑獎。
中國成了西方設計師獨創(chuàng)性的新作品的實驗場有兩個主要客觀條件,一是改革開放使得中國國力增強,國外建筑師紛紛到中國來搶市場,另外便是中國崇洋媚外的心理在作祟。實際上中國的經(jīng)濟實力還沒有達到隨意拿出巨資讓洋設計師搞試驗的程度,而且,新理念作品以結構的新穎奇特為特征,對技術實施和建筑材料提出了難度極大的新要求,從而可能造成安全隱患;更有甚者認為,西方設計師的那些創(chuàng)新作品會模糊中國建筑文化的走向,甚至會把中國建筑文化引向殖民文化的歧途。
不過,仍有許多學者對外國建筑師的進入持歡迎態(tài)度,認為他們給中國建筑界帶來的影響有非常積極的作用。
張在元認為西方建筑師有著較為悠久的文化背景,是幾代人在一種體系中熏陶,而且教育模式也決定著他們的交流平臺遠比中國建筑師暢通,尤其是其設計體制、建筑市場都比較規(guī)范,建筑材料、設備及施工技術先進,這些都讓中外建筑師之間存在著不容忽視的差異論文。
長期以來我國的現(xiàn)狀決定了中國建筑師們今天的處境。中國第一批的建筑師,最主要的就是20世紀二三十年代從美國回國的一批留學生,然后就是50年代受蘇聯(lián)教育的留學生,老一代建筑師對建筑本質(zhì)認識的影響延續(xù)至今。而且,我們一直奉行的建筑政策是什么?是適用、經(jīng)濟,在可能條件下注意美觀。這對中國建筑師的禁錮太大了。
外國建筑師帶進來的不僅是一個成熟的作品,更帶來一套完整的運作體系。,所以,中國建筑市場的開放,應該容許他們進來,這也是國際性的文化交流方式,即使說中國成了外國建筑師們的實驗場,也不一定是件個壞事情,更不應視為洪水猛獸。尤其是在全球一體化的前提下,建筑界也是適者生存,外國建筑師面臨的同樣是一個市場競爭的結果。
外國建筑師的進入可以帶來信息、設計方法的交流,可以給市場、設計帶來沖擊和交流。與其說他們進入了中國市場,不如說帶來了文化的沖突與交流。
現(xiàn)在的很多人已經(jīng)意識到了中國傳統(tǒng)建筑的優(yōu)秀,并希望繼續(xù)發(fā)揚下去。但如何繼承是問題的關鍵所在:首先要認識到中國的五千年歷史可以說是封建社會的歷史,所以中國的建筑也是封建社會的建筑。如今社會形態(tài)變了,建筑也應該變了。傳統(tǒng)的是中國的但是也是過去的。其次,我們要知道中國傳統(tǒng)建筑好在哪里,要領會他的精神所在。其實換個角度想想這個問題,或者能讓人輕松一些。那就是將傳統(tǒng)一詞的概念理解得更廣泛一些,這樣傳統(tǒng)的繼承就變成了一個多層面的問題。
傳統(tǒng)的繼承可以是形式上的繼承,就中國建筑而言,大屋頂、斗拱、柱廊在現(xiàn)代建筑中的運用就屬于這一類,然而,這些建筑元素的出現(xiàn)是與當時的環(huán)境、人文、技術條件等因素密切相關的。如今時代變了,建筑技術進步了,人們的需求也變了,仍然生搬硬套這些東西,難免會顯得太牽強,如北京在一段時期內(nèi)出現(xiàn)的一些“瓜皮帽,洋西服”建筑。遭到批評也是情理之中的。但也有一些現(xiàn)代建筑采用了這些傳統(tǒng)形式符號取得很好效果的,如北京國家圖書館,陜西歷史博物館,炎黃藝術館等。這些建筑之所以能獲得比較好的評價,絕不僅僅是只考慮了形式問題,許多綜合的因素的運用也一定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還可以有平面布局,構圖形式上的繼承。如園林造景中所一貫采用的象征、隱喻手法等。繼而,還有更深層面的繼承,那就是即繼承傳統(tǒng),同時也重視創(chuàng)新,傳統(tǒng)在作品中以一種潛在的、內(nèi)隱的方式表現(xiàn)出來,采用現(xiàn)代的材料和技術,融入新的文化元素,即不是照搬他的形式,也不是照抄他的空間,而是應用現(xiàn)代的材料、技術將他的精神表現(xiàn)出來論文。
做了這些分析和比較,我個人認為“傳統(tǒng)”是存在于個人的心中的,卸掉形式的枷鎖,把傳統(tǒng)看的輕松些,它是一個人內(nèi)心潛在的對審美,對文化的感悟和渴求,它自然形成、存在于人的思想意識精神層面。縱觀歷史長河,傳統(tǒng)歷經(jīng)了時間的考驗,適應性極強地世代流傳,同時它又極具個性魅力,因地因時因人發(fā)展得豐富多彩。這一切都自然而然地形成,刻意模仿或拼命追求都會使創(chuàng)新脫不開桎梏,也會使傳統(tǒng)失去原來的味道。
事物存在或不存在都有它的理由,沒有必要一定要抱著傳統(tǒng),或者一定要打破傳統(tǒng)。適應一定會繼續(xù),不適應注定將成為歷史。藝術的最終受者是廣大人民,創(chuàng)造者只需對傳統(tǒng)文化藝術有所理解,精神層面有潛在的領悟心智,認真感受過思考過傳統(tǒng)并將它用自己的形式展現(xiàn)出來。自由的適應時代,適應人的真實需要。這才是傳統(tǒng)與創(chuàng)造的最好結合吧!讓我們將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融入到設計的藝術載體中,讓它自由地………。
文章標題:外國建筑師進入中國后之社會學論文
轉載請注明來自:http://www.56st48f.cn/fblw/wenyi/shehui/11209.html
攝影藝術領域AHCI期刊推薦《Phot...關注:106
Nature旗下多學科子刊Nature Com...關注:152
中小學教師值得了解,這些教育學...關注:47
2025年寫管理學論文可以用的19個...關注:192
測繪領域科技核心期刊選擇 輕松拿...關注:64
及時開論文檢索證明很重要關注:52
中國水產(chǎn)科學期刊是核心期刊嗎關注:54
國際出書需要了解的問題解答關注:58
合著出書能否評職稱?關注:48
電信學有哪些可投稿的SCI期刊,值...關注:66
通信工程行業(yè)論文選題關注:73
SCIE、ESCI、SSCI和AHCI期刊目錄...關注:121
評職稱發(fā)論文好還是出書好關注:68
復印報刊資料重要轉載來源期刊(...關注:51
文史藝術論文范文
播音與主持論文 動畫藝術設計論文 美術論文 戲劇論文 導演論文 表演論文 音樂論文 哲學論文 歷史論文 社會學論文 邏輯學論文 美學論文 倫理學論文 心理學論文 文學論文 廣告論文 公共關系論文 新聞論文 外文學論文
SCI期刊分析
copyright © www.56st48f.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wǎng) 冀ICP備1502133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