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所屬欄目:社會學論文 發布日期:2010-08-19 14:54 熱度:
摘要:人口老齡化是全球日益重視的社會現象。隨著中國老齡化進程的快速發展,在居住區規劃中對規劃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解決好老年人的生活、學習、娛樂的要求,豐富老年人的精神生活,滿足老年人健康、長壽的要求,是需要規劃師應該認真思考和探索的。面對我國已進入老齡社會的嚴峻現實,我們需要借鑒國內外的經驗和教訓,深入研究符合我國國情的住區規劃模式,做好人性化設計和開發,為更多的老年人提供適宜的居住的場所。
關鍵詞:人口老齡化 , 居住區, 規劃設計 ,影響 , 對策
隨著中國老齡化進程的快速發展,老齡化問題的日益嚴重。建立系統的、綜合的、多層次的社會一家庭相結合的高效能社會化養老體系,是我國老年住宅體系的發展趨勢。因此,根據對需求變化的分析,新的住宅框架將是依據不同健康層次、不同年齡層次、不同文化層次的社會需求來確定服務內容和服務半徑,調整空間形態結構和不同類型住宅及居住設施配比,創造滿足各層次需求的老年人居住硬環境。
一.老齡化和中國老齡化發展趨勢
人口老齡化是指社會中老年人口占人口總體比重不斷上升的過程,也是指人口的年齡不斷增長的人口現象,其簡單的表現形式是“老年人口比重上升“。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worldHealthOrganization)定義,60歲及其以上人口占總人口數10%或65歲及其以上的人口占總人口比率超過7%的社會便是老齡化社會(Aging--country).
按照這一標準,我國己經步入老年社會的行列。更為嚴重的是,據統計2000年我國80歲以上的高齡人口的總數已達1100萬人,占老年總數的10%,且以每年5%的速度增長。據專家預測,到2050年,60歲以上的中國人口總數將達到4億左右,占總人口的比重將超過25%,中國將成為高度老齡化的國家。可見我國老年人的老齡化發展趨勢嚴重。我國人口老齡化、高齡化的迅猛到來,是前所未有的。
二.老年人的基本需求
居住區規劃應該充分考慮老年人的基本需求。隨著年齡的增長,人體的生理活動和新陳代謝也在隨之發生變化,身體機能在逐漸衰老,同時隨著人到老年,社會角色和社會地位的變化,導致老年人的心理需求也在發生轉變。多表現為失落、孤獨、自卑、憂郁等特征。
老年人在生理上的基本需求:表現為對聲、光、熱、無障礙等方面有著特殊的要求。
老年人的心理需求表現出與其他年齡層次居民不盡相同之處,主要體現在對家庭歸屬安全鄰里等方面具有強烈的要求。
三.居住區規劃中現存的問題
目前由于各種原因,規劃師在城市居住區規劃中應對老齡化問題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主要表現在
1.居住區內的小型養老設施少,缺乏統一管理。
在調研過程中發現特別是獨居老人的生活很不規律,一日三餐,都是隨便湊合一下。家務活,如洗衣服之類,不是雇人便是自己勉力而為,但隨著年齡增大,身體不斷衰弱,這種“自理”還能維持多久呢?獨居老人生病無人救助,己成為頗受社會關注的話題。中央臺報道的一位老專家在家中去世多日竟無人知曉。由此又引出獨居老人的人身安全問題,一些犯罪分子看準老人這個弱勢群體,便把黑手伸向了他們。隨著人曰老齡化的進一步發展,對社區服務的巨大需求和目前社區服務薄弱的矛盾越來越明顯,主要表現在老年服務設施類型不全面、服務設施面積指標嚴重不足兩個方面。
2.居住區住宅選型單一,對老年人的特殊需要設計考慮少。
居住用房是養老的基本保障。然而根據調查,住房條件存在不同程度的問題。絕大多數老年人居住的房間是家庭中居住面積最小的,且室內極為簡單,這也反映出老年人在家庭中的次要地位,由于經濟條件的約束,除了依靠子女以外大多數老年人沒有能力改善住房條件,仍居住在原有單位所分配的住房內,這類建筑結構老化,設備陳舊,沒有成套的設備,廚房、衛生間都與鄰居合用,沒有坐式馬桶,甚至沒有廁所,就更談不上為老年人特殊需要所考慮的相關設施了。
3.城市社區服務設施特別是老年活動場所設施少。
隨著城市人口老齡化速度的加快,老年服務設施少得可憐,難以適應日趨增長的人口老齡化速度的發展。在常規的居住區規劃中,規劃師往往會根據設計規范或者業主要求會重點考慮住區會所和幼兒園,而對老年人的公共設施考慮是少之甚少。有的地方是會所閑置或者改為其他功能,老年人卻因為沒有安靜的場所而無處可去。
4.居住區內部無障礙設計缺乏。
老人的起居條件、醫療急救條件、戶外活動條件等都還未引起人們足夠的重視,老人們不得不忍受諸多的不便購物、醫療、健身場所少而遠,臺階坡坎沒完沒了,狹窄的樓道、電梯妨礙急救等等問題。大多數老人都愿意在自己的居住處養老,然而最時尚的裝修未必就是適合老人的裝修,磨光的地面、使用玻璃家具或大面積鏡面、座便器旁沒有安裝抓桿、廚房吊柜設置高度太高等,都讓老人們無法真正享受居家生活的樂趣。
四.應對人口老齡化問題的居住區規劃模式探討
建立系統的、綜合的、多層次的社會一家庭相結合的高效能社會化養老體系,是我國老年住宅體系的發展趨勢。因此,根據對需求變化的分析,新的住宅框架將是依據不同健康層次、不同年齡層次、不同文化層次的社會需求來確定服務內容和服務半徑,調整空間形態結構和不同類型住宅及居住設施配比,創造滿足各層次需求的老年人居住環境。
1.適合老齡化社會的居住區住宅內部空間環境設計
老齡化社會的居住區住宅內部空間環境設計要保證老年人的舒適性,最基本的一點就是要保證住宅的基本構造及設施能適應老年人身體狀況的變化。老年人的特點決定了適宜老年人的住宅標準應高于一般住宅,例如起居室、臥室的日照要求、電梯需求均高于正常人群。
但是,如果在最初就以保證身體狀況最惡化狀態的舒適度為標準進行設計,無疑對經濟來說是不必要的負擔。因而真正理想的設計應是存在有“潛伏性”的設計,即設計的可發展性。從簡單的設置到較為復雜的裝置,在研究與設計方面要有全面的、長遠的考慮,采取分步安裝或建設的措施。
2.合理配置居住區內的養老設施、醫護設施及為老年人服務的公共設施。
老年服務設施少缺乏,難以適應日趨增長的人口老齡化速度的發展。在常規的居住區規劃中,規劃師對老年人的公共設施考慮很少。
建議在居住區內設置老年文化活動中心,可采用有償低價服務或者有社區統一無償為老年人服務。同時設置醫療衛生設施。
基層商業服務設施——便民小商店售老年人日常生活少量必需品,宜分散設置于組團、鄰里院落內或其主要出入口附近,便于老年人就近購物。
在這些公共設施之中,應當考慮老年人的行為特征,出行方式,并且以這些作為設計的出發點來進行城市居住區設計和建筑設計,做到真正地“以老年人為本”。
3.設計適合老年人的住宅戶型
住宅不僅僅是人們的棲身之所,它關系到維持一系列個人、家庭和社會關系的延續性。目前,一個人在其年老階段喪失了工作能力后,他的生活安排和住宅戶型很少有可能維持老年夫婦和下代人之間共同生活的延續性。因此,今后的住宅戶型設計有必要按照人的各個生命階段相互依存的概念來設計,以適應在生命的高齡階段變化著的社會和生理能力。
老年人渴望親情,渴望兒孫團聚,需要享受天倫之樂。因此在居住區規劃及住宅單體設計中可考慮一些多代同堂的戶型,并應注意必要的私密性。但是隨著家庭就構的不斷變化,很難確定多代居戶型在整個居住區規劃的戶型中所占的比例。因此提高住宅戶型對不斷變化的家庭結構的應變能力勢在必行。
目前居住區內無電梯住宅不超過六層,而老年人由于生理上的變化,一般要求選擇位置較低的住宅如首層、二層或三層。即便是設有電梯的高層也存在對老年人的種種不利,如停電、電梯故障、供水壓力不足等,還有不可預見性的火災、地震等。另外,從社區服務方面考慮,距地面越高,服務上門越不易。所以,有必要把無障礙住宅的位置盡可能放在首層、二層或三層。由于我國老年家庭已接近家庭總數的四分之一,所以在建設管理中也應加強管理,將住宅的首層、二層和三層以滿足老年家庭為主。
對于一些生活能夠自理,但仍需少許幫助的老年人來說,他們更加喜歡自己原有的寓所,而暫時不愿入住托老所等公共服務設施。這就需要住宅在做室內設計時,要注意室內設備與設施的可變性。
適于適合老年人的戶型應該注意一下幾點
(1)是廁所、廚房與室內應設坡度而不是臺階。
(2)廁所內的隔斷門應做成外開式或側向推拉門,以保證便于輪椅出入。
(3)是至少有一間臥室保證陽光充足,噪音小,面積不易過小。
(4)衛生間應有容納輪椅進入的足夠大的面積,馬桶和浴缸周圍應有扶手,方便老人自己從輪椅移動到馬桶上和浴缸內。取消洗手池下面的儲藏柜,使坐在輪椅上的老人能夠把腿伸到洗手池下方,方便地夠到水龍頭。地面應是防滑設計,防止老年人跌倒。
4.增加適合老年活動場所設施
在老齡化社會中,城市居住區的規劃建設須從住區的可持續性出發,應該更多地設身處地地為年老者考慮,把他們對自身活動方面的需求貫穿到住區規劃和建設的整個過程中,最大限度地滿足老年人的生活要求。
(1)活動場所
活動場所將商業服務設施相對集中,選擇交通方便、人流集中地段,成片或成街布置,形成商業中心、商業步行街區;將文化體育設施包括青少年活動中心、老年活動中心與公共綠地相結合,形成環境優美、內容充實、景觀豐富的文化娛樂中心;還可將商業服務和文化體育設施聯合起來形成綜合性活動中心等,這類集中設置的公共活動中心,常代表社區形象,具有聚合力,主要為本區老年人服務,根據基地環境條件,也可兼顧周邊服務,提高使用效率和經濟效益。
住區內的活動場所對于那些行動不便的老人尤為重要。他們即使不能參與活動單純的做觀眾也會感到滿足。活動場所中的健身器材自然是必不可少的,健身器材應設置多種尺寸,滿足不同身材尺度和不同活動能力的老人需求,還要有相應的保護措施,健身器材不能出現尖角,防止老人因無意碰撞而受傷。設置健身器材的地面最好采用較柔軟的鋪地材質,減少老年人受傷害的可能性.
(2)規劃設計原則
在規劃設計中,應該考慮到老年人的特殊需要,活動場所從一下幾個原則加以控制:
無障礙設計、安全性、易于識別性、易于控制和選擇性、易于到達性、易于交往性。
5.加強居住區內的無障礙設計
(1)盡量做到人車分流:
人車分流對于老年人出行安全的保障尤為重要,所以獨立的步行道系統是實現老人安全出行的首要條件。步行道在設置上應是連續的,不能時斷時續。時有時無,應是導向性極強的道路系統,必要時還應該設置明顯的標識。步行道路的安全性也是老年人關心的問題。要保證路面平坦,利于通行;要遇水不滑,鋪裝材料不宜選用光滑的;應避免設置臺階,遇有高差設平緩坡道解決。另外,步行道路上應避免在老年人身體高度范圍內有橫向突出物,以免發生碰撞,使老年人感到方便和安全。如果條件允許,可以在每個單元樓旁設置一段有扶手的步行路,供病愈康復期的老人鍛煉恢復體力。
(2)其他無障礙設計:
對于可以自己行走的老人,墻邊應設置連續的扶手,樓梯兩側都應設置扶手,樓梯的進深應加寬,方便老人自行移動。
對于腿腳不方便,需使用輪椅的老年人,住宅內外所有的門都應有使輪椅能夠通過的足夠寬度,所有的角落都有輪椅可以回轉的空間。小區內所有的有高差的地方都應設置帶扶手的坡道,應使輪椅能夠自由地達到小區和住宅的每一個角落。
五.結束語
老齡化問題在中國己經是重大的社會問題,中國許多大城市已經成為老齡化城市。而作為我們規劃設計工作者和決策者能夠做的就是在規劃設計中充分地對老年人給予細致的、人性化的關懷,為老年人的生活提供方便而舒適的養老環境,協助實現“老有所養、老有所樂、老有所為”的理想境界,為實現和諧社會盡一份力量。
本文通過闡述我國老齡化的發展趨勢與特征,進而在老年人的居住模式和居住環境方面提出基本的看法或應對措施,旨在喚起城市建設的決策者、規劃設計者以及開發者在以后的住區規劃建設等,對養老居住及戶外環境設計方面給予政策上的指導和設計上的關注。
老齡化是一個深刻而迫切的社會問題,筆者對老齡化背景下的居住區規劃設計提出初步和淺顯的討論,只為拋磚引玉,期待其他規劃同行們給出更好的方法和建議,共同推動這方面理論的細化和完善,是本次論文的出發點。
在此感謝導師姜長征先生對論文的指導和幫助!
參考文獻:
[1]楊貴慶.《城市社會心理學附》.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2000.
[2]林武.《城市老年住宅區的戶外空間設計》[J].華中建筑,2005.
[3]林玉蓮,胡正凡著,《環境心理學》,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0
[4]元育岱著,《老年建筑設計圖說》,山東科技出版社,2004
[5]陳姿,王波.《老年居住建筑形式的探討》煤礦設計,2001
[6]王江萍,《老年人居住外環境規劃與設計》中國電力出版社,2009
文章標題:居住區規劃中應對人口老齡化問題的探討
轉載請注明來自:http://www.56st48f.cn/fblw/wenyi/shehui/1146.html
攝影藝術領域AHCI期刊推薦《Phot...關注:105
Nature旗下多學科子刊Nature Com...關注:152
中小學教師值得了解,這些教育學...關注:47
2025年寫管理學論文可以用的19個...關注:192
測繪領域科技核心期刊選擇 輕松拿...關注:64
及時開論文檢索證明很重要關注:52
中國水產科學期刊是核心期刊嗎關注:54
國際出書需要了解的問題解答關注:58
合著出書能否評職稱?關注:48
電信學有哪些可投稿的SCI期刊,值...關注:66
通信工程行業論文選題關注:73
SCIE、ESCI、SSCI和AHCI期刊目錄...關注:121
評職稱發論文好還是出書好關注:68
復印報刊資料重要轉載來源期刊(...關注:51
英文期刊審稿常見的論文狀態及其...關注:69
文史藝術論文范文
播音與主持論文 動畫藝術設計論文 美術論文 戲劇論文 導演論文 表演論文 音樂論文 哲學論文 歷史論文 社會學論文 邏輯學論文 美學論文 倫理學論文 心理學論文 文學論文 廣告論文 公共關系論文 新聞論文 外文學論文
SCI期刊分析
copyright © www.56st48f.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