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所屬欄目:社會學論文 發布日期:2012-04-24 09:52 熱度:
摘要:本文針對全球化背景迅速崛起的中國城市,特別是大連城市建設發展中出現的諸多問題,探尋出一條以大連地域文化為根基,以歐洲成功案例為參考,具有大連本土文化與風格的建筑設計與城市設計的道路。
關鍵詞:城市廣場、地標性建筑、可持續性發展
1.問題的提出
自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短短三十年里,中國的國內外環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國外從事中國問題研究的學者在90年代初就指出:中國面臨著各種危機,其核心危機是自身認同危機。“中國正在失去中國之所以為中國的中國性”最直接的表現就是我們必須面對的“文化認同危機”。在中國文化多元化的趨勢下,民族文化認同成為中國與世界文化交流中重要的問題。而現在作為文化載體的中國現代城市和建筑正被人批評為向文化荒蕪方向滑去:“……這么快的摧毀歷史,卻又創造不出新的歷史,一個個毫無個性的建筑,一個個毫無個性的城市。誠然,是新的城市,是新的建筑,但是缺乏的是文化的靈魂”。
顯然,在民族復興,文化傳承,環境重塑的時代背景下,我們已經不能再以建筑論建筑,城市論城市,機械式的去思考與設計。而應該從地域文化中探索建筑以及城市設計之路,探索城市的唯一性、特殊性與可識別性。作為中國東北重要的經濟中心和交通樞紐,較早實現改革開放的沿海城市大連,在今年來的城市建設中已經注意到這些問題,但同中國的其它城市一樣,仍有許多特定的具體的問題亟需解決,因此探索大連的城市設計和建筑設計以及未來城市發展策略,不僅具有現實性,代表性,同時對其他沿海城市的建設也有借鑒意義。
2.大連地域文化與城市、建筑設計分析
大連,位于歐亞大陸東岸,中國東北遼東半島最南端,西北瀕臨渤海,東南面向黃海,有包括大小島嶼260個。區內山地丘陵多,平原低地少,整個地形為北高南低,北寬南窄。1897年,俄國人開建了這個城市。而后,日本人又占領了這個城市一段時間。大連與青山相依,與大海相連,自然環境優美。在大連整個城市建設歷史中,在被沙俄與日本占領時期的建筑是其中重要的組成部分。曾經有史學家說過:“從建筑上看,大連并不是一般的殖民地,而更像是殖民者為自己建造的懷鄉所。”大連早期城市布局是沙俄設計師以法國巴黎的城建圖紙為原型建造的,試圖在這塊遠東的土地上再造一個“東方巴黎”。大連東西主干路中山路是依照法國巴黎的香榭麗舍大道而建的,如同香榭麗舍大道連接著協和廣場和戴高樂廣場,中山路連接的星海廣場、奧林匹克廣場、人民廣場、友好廣場、中山廣場、港灣廣場、海之韻廣場等。正是由于城市中擁有如此眾多的廣場,所以大連城市布局迥異于中國傳統的方格式建筑布局,而是輻射式布局。廣場在城市總體設計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廣場不僅能梳理城市道路交通網格系統,更能豐富城市景觀,猶如城市的客廳。其中最具特色的,當屬中山廣場。中山廣場位于大連市中山區,總面積2.2萬平方米,直徑168米。廣場呈圓形輻射狀,有10條大路從這里向四面八方輻射,廣場中間突出的圓盤是一座露天舞臺,是市民的公共娛樂場所。周圍建筑大多建于本世紀初,有羅馬式的、哥特式的、文藝復興風格和折衷主義風格組成的建筑群。
美國著名建筑規劃師凱文尼奇總結出城市形象,由路徑、邊沿、區域、節點和標志五種元素所組成。筆者認為當下大連城市設計中,四通八達的道路網,日趨明確的區域劃分,以及由眾多廣場組成的城市節點,已經在城市的整體設計中取得了很大的成功。然而,與大連城市設計,尤其是廣場建設的獨樹一幟相比,大連似乎缺乏一座具有大連鮮明地域文化特征的建筑,不應是“國際式”,而應符合“后現代”建筑風格的要求,這種建筑風格強調建筑的個性化和地域化,即一座在特定歷史進程中,在特定地域里產生的特定的建筑,表現出不同以往的建筑個性,即一座有說服力的地標性建筑。地標性建筑對于一個城市的唯一性、特殊性、可識別性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也是對一個城市地域文化最好的詮釋和表達。同時,大連對于蜿蜒海岸線等自然環境的設計開發仍不夠充分,對于具有地域性地理特點的優勢沒有發揮出來,當然這是基于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的基礎上的開發,而不是以損害人類利益而進行的開發。對于未來城市經濟發展的方向,怎樣讓大連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而不是只顧眼前利益的問題,似乎仍沒有很好的解決。對于這些問題的解答,歐洲的一些城市已給出了解答。例如,西班牙的畢爾巴鄂市,它位于西班牙北部,巴斯克地區社會經濟發展的中心,是僅次于巴塞羅那和瓦倫西亞的全國第三大港,景色怡人,同時擁有森林、山區、海灘和海岸景色。1983年的一場洪水將其舊城區嚴重摧毀,隨之出現了人口不斷縮減以及工業衰退等城市問題,慢慢淪為歐洲藉無名的小城。直至1997年由美國建筑師弗蘭克蓋里設計的古根海姆博物館正式落成啟用,徹底改變了這個城市。博物館設計是畢爾巴鄂市政府旨在發展旅游業,使城市復興計劃中的一項,未建成前飽受爭議,然而在建成后的短短幾年間,當地的商業和旅游業得到了繁榮發展,巴斯克地區重現了生機。這座建筑的外墻由鈦金屬制成,外形成波浪曲線,在陽光的照射下,呈現出金色和米色,從遠處看起來像一個巨大的絲帶線圈,矗立在河畔。古根海姆博物館把這座城市變為了一個旅游勝地和商業中心,把地標性建筑對城市發展的積極作用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它不光營造了城市的景觀,而且創造當地經濟進行可持續發展的可能性。除此之外,畢爾包鄂還積極完善城市交通系統,使整個城市運轉順暢,同時繼續加大對具有地域文化特征建筑的投入,譬如由諾曼福斯特指導,圣地亞哥卡拉特拉瓦建造的跨越諾溫河的人行橋,以及西薩佩里設計的文化商業濱水區的建成,再一次推動了當地各個方面的發展。可以說,畢爾巴鄂開創了以偉大建筑促進當地經濟發展的先河。作為一樣擁有著優美自然資源和良好基礎設施且迫切需要經濟騰飛的大連,借鑒畢爾巴鄂市的成功經驗,就顯得至關重要。筆者認為在大連城市未來的建設中,應充分結合原有城市廣場多以及城市規劃相對合理的優勢,設計出幾座具有大連鮮明地域文化特點且符合現代建筑潮流的高品質地標性建筑,拉動大連經濟的可持續性增長。同時對于大連綿延千里的海岸線等自然景觀也應有良好的設計,譬如設計建造一座或幾座文藝演出類建筑,以此為中心,進行區域整合,提高城市形象和效率。對與城市中其他建筑單體的設計也應在尊重地域文化的基礎上,實現與城市設計的互補與共融。同時繼續完善城市交通系統,明確劃分城市功能分區,開發綠色產業等。由此帶動大連的旅游業、商業等產業的可持續性發展,實現城市綠色發展。
3.結語
綜上所述,我希望在中國的建筑設計和城市設計中,可以有越來越多的作品考慮到地域性文化的差異,體現出唯一性,特殊性,可識別性。針對大連城市建設中的問題,我們應以積極和負責任的態度去探索,研究和解決,希望城市可以實現以廣場為核心,以地標性建筑為重點,以自然環境為依托,以城市旅游業、商業發展為支撐,可持續性發展的城市建設現實策略。
參考文獻:
【1】李慎之、何家棟:《世界已經進入全球化時代》,《中國的道路》,南方日報出版社,2000年版.
【2】王明賢.《重新解讀中國空間》,上海書畫出版社,2002.
【3】凱文尼奇.《城市形態》,北京華夏出版社,2001.
【4】約翰奈斯比特.《世界大趨勢》,中信出版社,2010.
文章標題:基于地域文化的中國建筑設計與城市設計的探索
轉載請注明來自:http://www.56st48f.cn/fblw/wenyi/shehui/11800.html
攝影藝術領域AHCI期刊推薦《Phot...關注:106
Nature旗下多學科子刊Nature Com...關注:152
中小學教師值得了解,這些教育學...關注:47
2025年寫管理學論文可以用的19個...關注:192
測繪領域科技核心期刊選擇 輕松拿...關注:64
及時開論文檢索證明很重要關注:52
中國水產科學期刊是核心期刊嗎關注:54
國際出書需要了解的問題解答關注:58
合著出書能否評職稱?關注:48
電信學有哪些可投稿的SCI期刊,值...關注:66
通信工程行業論文選題關注:73
SCIE、ESCI、SSCI和AHCI期刊目錄...關注:121
評職稱發論文好還是出書好關注:68
復印報刊資料重要轉載來源期刊(...關注:51
英文期刊審稿常見的論文狀態及其...關注:69
文史藝術論文范文
播音與主持論文 動畫藝術設計論文 美術論文 戲劇論文 導演論文 表演論文 音樂論文 哲學論文 歷史論文 社會學論文 邏輯學論文 美學論文 倫理學論文 心理學論文 文學論文 廣告論文 公共關系論文 新聞論文 外文學論文
SCI期刊分析
copyright © www.56st48f.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