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所屬欄目:社會學論文 發布日期:2010-08-19 16:52 熱度:
摘要:民族自決權已有數百年的歷史,在這數百年中,它產生并且不斷的發展,為世界各民族的進步提供理論依據,推動了世界民族運動的發展。其中,也深深影響了中國民族的發展。但是,民族自決權一直是一個有爭議的概念,同時,我國又是多民族的國家,加上內戰的遺留問題,致使我國還有很多民族問題。這些民族問題成為國際上其他國家用民族自決權概念牽制中國發展的一種手段,在這里想理清這些概念,促使中國各民族團結互助,共同發展。
關鍵詞:民族自決權,民族自決權的主體,各民族共同發展
一、民族自決權的由來及其發展
民族自決權最早萌芽于中世紀的西方社會,康德最早使用這一概念。[1]在這個黑暗的中世紀,西方社會在宗教勢力的控制下,國家的概念是相當的模糊,在教會爭奪勢力范圍的過程中時大時小,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當中。這時,啟蒙思想家開始了反思,出現了自然法和社會契約論,同時,人民也不滿教會的統治,由路得引發的宗教改革,牽一發而動全身。這時,民族國家的概念產生,西方社會紛紛建立起教權和政權分離的民族國家,如法蘭西共和國,德意志共和國等等。隨著自然法和社會契約論的發展,其影響擴大,英國殖民地北美要求脫離英國的殖民主義,成立自己的國家,于是發動了北美獨立戰爭。這一戰爭取得了勝利,這鼓舞了亞非拉人民,而后者的運動基本上都失敗了,但民族獨立的愿望卻深入了人心。世界第一次大戰,為此提供了契機,就是隨著奧匈帝國、沙俄和奧斯曼帝國的解體,奧地利、愛沙尼亞、阿爾巴尼亞、蘇聯等一大批民族正是在民族自決的旗幟下實現了獨立和統一。這是民族自決取得的新勝利,但這僅僅是對戰敗國的殖民地來說的。在這時期,民族自決權理論趨于完善,即美國總統威爾遜和列寧對民族自決權理論系統闡述。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總統威爾遜在“14點原則”中體現了民族自決的思想。[2]而列寧則系統地提出了“民族自決權”原則。列寧在1914年2月撰寫的《論民族自決權》一文中提出,民族自決權就是“民族脫離異族集體的國家分離,就是成立獨立的民族國家。”[3]并強調指出:“馬克思主義者的綱領上所談的‘民族自決’,除了政治自決,即國家獨立、建立民族國家以外,不能有什么別的意義。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全面爆發,各族人民都起來反抗,這次民族自決取得了全面的勝利。民族自決權開始走向國際社會,國際組織就民族自決權的問題紛紛立法。如:1952年聯大通過的《關于人民和民族自決權》決議,要求聯合國會員國“承認并提倡⋯⋯非自治領土及托管領土各民族之自決權”。1960年《給予殖民地國家和人民獨立宣言》要求迅速和無條件結束一切形式的殖民主義,“所有的人民都有自決權”,“他們有權自由地決定他們的政治地位,自由地發展經濟、社會和文化。”這些對民族自決權作的全新解釋與發展,使民族自決權的權利范圍從政治拓寬到了經濟、社會和文化等領域。但是毫無限制的民族自決權是已經成立的國家很不穩定,大會隨即作出特別解釋:任何旨在部分地或全面地分裂一個國家的團結和破壞其領土完整的企圖都是與聯合國憲章的目的與原則相違背的。
而隨著國際人權法與國家政治經濟的發展,民族自決權有了新的內涵,它從民族自決權政治性權利向民眾性權利的轉變,如:1966年《經濟、社會和文化權利公約》與《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兩個人權公約都在第一款、用完全相同的措辭,專門規定了作為集體權利的民族自決權。“所有人民都有自決權。他們憑這種權利自由決定他們的政治地位,并自由謀求他們經濟、社會和文化的發展”,“所有人民得為他們自己的目的自由處置他們的天然財富和自然資源⋯⋯”。民族自決權作為集體人權,被賦予了主權國家中的人民,從而使民族自決權跳出非殖民化的范圍,變成普遍適用于公約的所有締約國的基本人權。權利主體已經發生了轉變。
在上述發展的過程中,民族自決權用于中國的民族進程應該在1840年鴉片戰爭之后,1840年鴉片戰爭的失敗,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列強開始瓜分中國的土地,然而腐朽的清政府為了自己的統治,被迫接受了列強的各種危害我中華民族的各種條約的要求,中國人民陷于水深火熱當中。一戰前的幾十年,中華兒女一直在抗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中國各地卻在淪陷。一戰結束,美國總統提出的民族自決權—殖民國家可以自行處理自己的民族事務,實現民族獨立。而作為同盟國的中國,一戰的這個可以要求民族自決權的勝利果實,它并沒有資格獲取,同時又被新的大國所殖民,可見民族獨立還是有懶于自己民族的強大。而今,民族自決權有了新發展,但它一樣有很強的政治屬性,它成為西方國家以人權的借口干涉我國內政的幌子。
總之,民族自決權它是一個有爭議的概念,它起源于西方,目的是為政治服務,它一方面有利于國家的建設,促進民族的穩定與發展;另一方面它成為分裂國家的借口,造成國家的分裂和社會的不穩定。它是一個發展的概念,有一定的歷史局限性。因此,對于它我們應該客觀的對待,使其能促進我國各民族共同發展,共同進步。
二、民族自決權的相關概念
民族自決權是以下相關概念構成的,只有把下面相關概念弄清楚才能理解民族自決權的涵義。它包括民族自決權的主體,民族自決權的內容,民族自決權的原則。下面展開具體的分析:
(一)、民族自決權的主體
所謂民族自決權的主體即是那個民族有權行使行使民主自決權。盡管現在國際法規定所有民族都享有自決權,但并非所有民族都享有同樣的自決權。根據其內容可將民族自決權分為對內自決權(therightofinternalself-determination)和對外自決權(therightofexternalself-determination)。前者主要指一個民族的平等權、自主權、自治權等,后者主要是指一種脫離權、獨立權。聯合國有關決議中所言的“所有民族都有自決權”,從聯合國的宗旨及整個決議的精神來看,顯然是指“所有民族都有對內自決權”,但對外自決權則不是每一個民族都擁有的。從目前的國際法來看,擁有對外自決權的民族主要有三類:(1)在外國統治和殖民下的被壓迫民族;(2)作為種族屠殺和種族滅絕政策對象的民族;(3)受到嚴重種族歧視的民族。除此之外的其他民族一般都不能作為擁有對外民族自決權的主體(至于主權國同意其國內的某一民族分離出去建立獨立國家的情形則應另當別論)。因為聯合國有關文件均譴責旨在破壞一個主權國家的民族團結和領土完整的任何企圖。例如1960年聯大第1514(XV)號決議指出:“任何旨在部分或整個分裂一個國家的民族統一和領土完整的企圖,都是與聯合國憲章的目的與原則相違背的”。1970年聯大2625(XXV)號決議也宣稱:“以上各項原則不得解釋為授權或鼓勵采取任何行動,局部或全部破壞或損害⋯⋯自主獨立國家之領土完整或政治統一”。在正常情況下,一國之內各民族的意志及正當要求基本上都能通過該國通常的政治程序而自由表達和提出,在某些特殊情況下,可能還要作出特別安排,例如舉行公民投票,但這都是國內各民族行使民族自決權的合法途徑。任何旨在企圖破壞一國民族團結和領土完整的行徑,理所當然要受到國際社會的譴責和唾棄。
之所以把民族自決權的主體分為這樣兩大類,主要是因為我們對民族的定義是在兩個層面上,一個是民族國家的國族,像中國的中華民族,日本的大和民族,美國的美利堅民族等等;一個是民族國家下面的民族或稱族群,如中華民族有56民族,美國也包括很多民族。只是各個國家的歷史背景不一樣,民族的種類和情況也不一樣。我國應該以我國的具體情況來分析民族自決權,使中華民族向前發展。
(二)、民族自決權的內容
民族自決權的內容因為歷史時間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內容,第一時期是20世紀60年代以前,主要是政治性的權利要求國家的獨立和自由,是對受殖民統治或外國軍事侵略和占領下的民族來說的,民族自決權就是擺脫殖民統治,建立或恢復獨立的主權國家的權利。列寧曾指出:“民族自決權只是一種政治意義上的獨立權,即在政治上從壓迫民族自由分離的權利。具體說來,這種政治民主要求,就是有鼓動分離的充分自由,以及由要求分離的民族通過全民投票來決定分離問題”[4]對于已經建立獨立國家的民族整體來說,作為其組成部分的少數民族不存在這種意義上的民族自決權,他們享有的是屬于國家主權范圍內的民族自治權利。1960年的《給予殖民地國家和人民獨立宣言》在宣布“所有的人民都有自決權”的同時又規定:“任何旨在部分地或全面地分裂一個國家的團結和破壞其領土完整的企圖都是與聯合國憲章的目的和原則相違背的。”因此,任何將民族自決權解釋為國內一個民族對抗中央政府的權利,都是不正確的。承認民族自決權與尊重一切國家的主權獨立和領土完整是一致的。第二,民族自決權指各民族國家有權不受外來干涉地決定其政治地位,自由選擇適合其自身發展的社會、政治和法律制度,自由追求經濟、社會及文化的發展,自由處置其自然財富和資源的權利等。
三、民族自決權在我國運用
1、民族自決權的運用應該充分考慮我國國家主權。民族自決權的產生并發揮作用已經有數百年的歷史,其引入我國也有很長的時間,一戰期間民族自決權就進入中國,那時中國就想以其宣揚的那樣建立其獨立自由的民族國家,然而弱國無外交。戰敗國德國在中國的殖民地以被其他列強瓜分為結束,這強烈地刺激了中國人民的自尊心。而進入新世紀,民族自決權有了新的的定義,即從政治權或稱建立民族國家權到現在的經濟權(或稱在國家范圍有根據自己的民族特點決定其獨特的生活的權利)。這首先是在一個國家范圍內,即在主權范圍內談論民族的經濟權利。在我國,有違這原則的是關于臺灣的住民自決的問題,住民自決是和民族自決不同的概念,而以陳水扁為主的臺灣當局想偷換概念,把臺灣從中國分裂出去。[5]臺灣是中國領土的一部分,是中國內戰的遺留問題,臺灣人民與大陸人民同屬一個中華民族,他們具有共同的語言文化、歷史傳統、風土人情,民俗習慣。自古以來兩岸同胞休戚與共,在反對外來侵略者的斗爭中,同仇敵愾,這種民族的、血緣的、歷史的感情臍帶是任何力量也割不斷、打不爛的。為了區分“民族自決原則”與“分裂國家”的界限,防止民族自決權被濫用,從而出現片面分裂民族團結、破壞國家領土完整的行為,聯合國大會在討論中為此確定了一條重要的標準,即必須是“地處海外、遭受殖民統治并具有與宗主國完全不同文化的民族”,才有權以公民投票方式,實現民族自決。如果不具備這個前提,就不屬于1960年《宣言》所規定的殖民地國家和人民,不得享受這項權利。關于臺灣問題,我們堅持現在的國際法基本原則,堅持國際社會的起碼政治道德規范,在一個中國的框架內解決中國臺灣的問題。
2、民族自決權運用與民族分離分子劃清界限。所謂民族分離主義是指在一個主權獨立和領土完整的國家內部,由于民族問題在內外因的作用下激化,進而表現為非主體民族或少數民族中的某些極端勢力,使用暴力或軍事對抗等手段要求建立獨立國家(或完全自治)的一種極端民族主義思潮。[6]對于這個概念與最近的民族思潮有很大的聯系,如我國周邊的大朝鮮主義、大蒙古主義、突厥主義、大傣族主義,大俄羅斯沙文主義等等。在中國最突出的民族分離主義,以最近鬧得最兇的是西藏問題和新疆問題,他們以打著為自己民族考慮的旗號企圖分裂國家,其實質是考慮自己的切身利益。西藏問題,達賴集團利用其藏傳佛教的宗教信仰企圖恢復其以前統治的農奴制。依照民族自決權,我們不否認西藏自治區有自治的權利,我國憲法已經規定我國各少數民族有根據自己的特點實施自我管理的管理,各個少數民族地區有自己的自治法。雖然自治法還不完善,但隨著政治民主的進步,經濟的發展它會逐步走向完善,每一個國家都經歷了這樣的過程,我們國家現在是一個發展中國家,會有很多的問題。
3、實現全民族的公共發展。即在我國范圍內,各個少數民族共同發展,各個民族享有發展的權利。我國有56個民族,各個民族在一起生活了幾千年,各個民族相互融合,除保留自己特色外,已經吸收了其他民族的優秀文化。各個民族以成為不可分割的民族,于是形成了我們的中華民族。在中國這個大家庭里,各個民族應該和睦相處,共同發展。各個民族應以公共發展作為共同的目標,不應該搞內亂。同時,當今世界的現實,一方面,是殖民地問題已經解決,通過民族自決運動以建立獨立民族國家的任務已經完成,人類要解決的基本問題仍然是和平與發展問題。另一方面是:首先,公正合理的國際政治新秩序尚未建立起來,世界多極化趨勢仍然遭遇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的阻撓,傳統因素和非傳統因素交織構成對人類安全的新威脅;其次,世界經濟發展極不平衡,全球化過程中南北差距進一步拉大,尤其是貧困現象在那些20世紀新獨立的國家普遍存在;最后,受歷史的和現實的政治經濟條件制約,人權保障的任務在世界各國還相當繁重。這也就是鄧小平所說的,“世界和平與發展這兩大問題,至今一個也沒有解決”。[7]而當今社會影響和平的最大問題是民族問題,如盧旺達大屠殺是因民族問題引起的,在伊拉克,薩達姆.侯賽因因民族問題對其他民族進行了大屠殺。民族問題成了僅為自己民族,而消滅另外民族生存的狹隘民族主義,這些嚴重影響了世界的和平。而作為另外一主題的發展,因民族團結而取得了很大的成績。我國向來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各個民族在共同的空間內共同生存,各個民族應該團結起來,使中國向前發展。
總之,民族自決權是相對的、有條件的,其運用與實施應順應時代潮流,符合社會和民族發展的規律,符合本民族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否則,對民族自決權的曲解和濫用只會對本民族國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造成巨大損害,并進而給國際社會帶來動蕩不安,危及世界的和平與發展。因此,對于民族自決權,我國應借鑒其他國家的經驗,使其有利于中國的和平與發展。
參考書目:
[1]楊澤偉國際法析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146–147
[2]米克拉•波梅蘭斯美國與自決權[J].美國國際法雜志,1970年第1期
[3]列寧選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年
[4]陳波,邊塞列寧的民族自決權思想及其人權意義[J].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2006年第1期
[5]劉文宗臺獨”勢力操弄“住民自決”違背國際法欺騙民眾
[6]董士曇民族分離主義與恐怖主義關系論[J].聊城大學學報,2005年第4期
[7]《鄧小平文選》[M].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83頁
文章標題:淺議民族自決權
轉載請注明來自:http://www.56st48f.cn/fblw/wenyi/shehui/1232.html
攝影藝術領域AHCI期刊推薦《Phot...關注:105
Nature旗下多學科子刊Nature Com...關注:152
中小學教師值得了解,這些教育學...關注:47
2025年寫管理學論文可以用的19個...關注:192
測繪領域科技核心期刊選擇 輕松拿...關注:64
及時開論文檢索證明很重要關注:52
中國水產科學期刊是核心期刊嗎關注:54
國際出書需要了解的問題解答關注:58
合著出書能否評職稱?關注:48
電信學有哪些可投稿的SCI期刊,值...關注:66
通信工程行業論文選題關注:73
SCIE、ESCI、SSCI和AHCI期刊目錄...關注:121
評職稱發論文好還是出書好關注:68
復印報刊資料重要轉載來源期刊(...關注:51
英文期刊審稿常見的論文狀態及其...關注:69
文史藝術論文范文
播音與主持論文 動畫藝術設計論文 美術論文 戲劇論文 導演論文 表演論文 音樂論文 哲學論文 歷史論文 社會學論文 邏輯學論文 美學論文 倫理學論文 心理學論文 文學論文 廣告論文 公共關系論文 新聞論文 外文學論文
SCI期刊分析
copyright © www.56st48f.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