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屬欄目:社會學論文 發布日期:2014-08-16 15:44 熱度:
已有的謊言識別方法,有的已完成其歷史任務,譬如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初期依靠神明顯靈的“神識法”;有的是對人性的摧殘,譬如以肉刑 或變相肉刑、精神折磨為主要手段的“刑識法”;有的難免主觀,如單獨的觀察法與邏輯推理法;有的存在適應范圍的限制,如陳述有效性評估技術是專為兒童設計 的,筆跡分析法只能用于書面謊言,區別事實和幻想的“真實監控”法對很久以前的事件不具有操作性,借助設備的“儀器識法”與催眠法不適合無辜的老百姓。
摘 要:說謊是對交際的偏離,必然留有可察、可查的“偏離”跡象。用于甄別謊言的全息是有關言者、社會、語境、所在言語片段的全息。全息必須真實、正確;全息 不一定要“全”,只要夠用就行,但一定要夠用。如果被發現的偏離全部在全息中找到了其存在的正常性、合理性,那么,該偏離就被說明并非說謊性偏離,被鑒定 的言語對象因此被認定為“實話”;如果言語中被發現的偏離有且至少有一項與全息形成矛盾、沖突,那么,該偏離就被全息證實的確是“偏離”,被鑒定的言語對 象因此而被認定為“謊言”。謊言的全息審查偏離法為謊言識別提供了一種新的思路、新的方法,其過程可以用文字描述、固定,經得起推敲與反證,具有普適性與 操作性。
關鍵詞:財經問題研究雜志社,謊言,識別,全息,偏離
[1 ] (104-108)面對多因素、強干擾的環境與心理素質高、自控能力強的謊者,上述識別方法都顯得無能為力。本文旨在探索一種無環境、對象、條件限制,有科學基礎、有操作性、有靈活性、解釋力強的謊言識別方法,即——全息審查偏離法。
一、全息審查偏離法的理論基礎
所謂全息,是指整體上的任何一部分或母系統中的任何一個子系統,都包含著整體或母系統的全部信息。這一概念源于光學全息術,它是英國物理學家蓋 柏和羅杰斯1948年發明的。運用這種技術拍攝成的全息照片的任何一個部分,在激光的照射下仍然可以復現原來照片上物象的全部信息。20世紀70年代,生 物學家張穎清發現了生物全息律——即生物體上部分與整體之間存在著的對應關系使生物體很像一幅全息照片。1985年,呂國欣提出全息論的理論雛型:一切物 質系統都是全息系統;不同的全息系統具有不同的信息結構,同時也是一個全息的發送系統。 [2 ] (83-86)施啟良認為,全息論的核心是系統全息律;系統全息律就是系統和子系統之間的相征性,具體來說就是系統和子系統、子系統之間,過程和子過程、 子過程之間以及系統和過程之間,一方的性質、狀態特征能在對方得到映現,從而可以在對方獲取自己的信息。 [3 ] (55)其中,能映射母系統整體特征的基本單位,可稱為“全息元”;全息元具有多級層次性,即子系統的不同全息元,映射不同等級的母系統。 [4 ] (14)
按照全息思維方法觀察,言語是一個多層級的全息系統。組成言語內容的言語單位,從音節依次到詞、短語、句、段,低一級的言語單位組成高一級的言 語單位,組成的方式是一種否定之否定的不斷復制式的全息遞歸方式;同一層次的言語單位具有相同的結構模式與結構信息。另外,言語的過程,是對思維過程的全 息重演;而每個人對同一類事件的思維反應,都是同一種反應過程的重演;每個人的言語行為模式,都是對自己過去模式的重演。所以,每個人的言語行為模式,如 說實話、說謊話的模式,表情、表意、表態的模式,都是有規律可尋的。
局部的言語是所在言語整體的全息元。局部言語與局部言語之間的關系存在著個體與個體之間的全息對應關系,時時對應,處處對應,傳遞著相同的信 息。如果存在時空上的沖突現象,那么,一定是言者的生理、心理或表達環節出了問題。其中,言語與言語是同級全息元,言語與非言語行為是不同級的全息元,所 以,上下句之間的自相矛盾現象比言語、非言語行為之間的矛盾現象更加突出、鮮明地反映出言語的非常態。
言語是語境的全息元。言語的生成、發出與理解都離不開語境,言語是對語境的濃縮反映、對語境潛在信息的顯化,所以,如果言語背離了語境,排除掉言者的認識局限性問題,剩下的就是言語的真偽問題。
言語是言者的全息元。每一句現實的言語都是一個獨立的全息元,邏輯地隱含了言者全部的本質信息,都具有其必然存在的理由,都是言者潛在信息的外 化、展現。言語的指征,包括實話的指征、謊話的指征都不是言者能夠全部控制得了的,因為這些指征是言者所有信息在外部的反應,濃縮著、散射著當時言者的身 心狀態。
言者是社會的全息元。相對于社會來說,社會是一個大的全息體,人是其中的一個全息元。因此,人屬于社會,人的狀態與社會的狀態是全息對應的關 系。特定時空環境下,每個人的身心、言語信息應該與社會的各種潛顯信息存在同步、統一的關系。只是因為每個人在社會全息網中所處的地位與作用不同,而接發 信息的內容與方式不同而已。所以,如果言者表現出與社會不相融合的信息,那么,一定是全息元——言者出了問題,譬如說言者與社會的全息程度不高,言者全息 的方式歪曲了事物的真相,等等。而言者出了問題,言者的全息元——言語必然存在問題。
謊言也是一個全息系統,它與實話并列為言語系統的一個子系統,謊言全息現象是言語全息現象的一個實證,同時又有它自己的信息結構與發送方式。從 言語發展的形態來看,謊話高于實話。因為實話是一種常態的、普通的言語現象,謊話是一種異態的、特殊的言語現象。謊話以普通的言語為基礎而又脫胎于普通的 言語,它必然包含普通言語的共性,又具有謊言獨特的個性。它與實話具有同一性,因此具有相同的結構模式與過程模式,這正是謊言識別的難點所在。它與實話又 具有差異性,是與實話性質完全相反的另一種言語,必然與實話有著截然不同的結構與過程,這又正是謊言可識別的原理所在。
二、全息審查偏離法的操作步驟
用全息審查偏離法識別謊言可分三步走,即:首先,通過觀察捕捉言者的“偏離”;然后,盡可能多地把握言者的“全息”;最后,用全息審查偏離的性質。 1. 發現偏離
“偏離”是對規律、規范的違反。世界上有多少種規律、規范,就有多少種偏離。說實話是言語交際的起碼要求,說謊是對交際的偏離。任何偏離必然留有可察、可查的“偏離”跡象,說謊也不例外。
(1)對知識的偏離
知識的范圍很廣,不僅包括知識中最重要的部分——科學技術知識,還包括人文社會科學知識,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經驗和知識,人們獲取、運用和創造知識的知識;隨著知識經濟理論的逐漸發展,知識被歸納為四種類型:事實知識、原理知識、技能知識和人力知識 [5 ] (103)。
任何事物的存在、發展、消亡與新生,都要遵循一定的規律。所有事物,都在規律的制約之中。這些規律,是事物本質的“全息”。如果出現了違背規律 的現象,即出現了對規律的 “偏離”、對“全息”的偏離,必然有某種原因,不會有無緣無故、無根無據的偏離。交際者的言語內在地包含了當時當地當境所有的顯性、隱形的知識,也應該有 意識、或者無意識地遵循了當時當地當境所有的應該遵循的規律,反之,如果出現了對某種知識的偏離,只有三種可能:(1)無知——不具備某種知識;(2)無 能——無法掌握某種知識;(3)無法自圓其說——所說的根本不存在。如果能夠排除前兩種情況,那么,就是第三種情況——言者說了謊。
理論上來看,世界上的事物是無限的,事物的規律也是無限的,因此,知識也是無限的。而對于有生之年的任何個人來說,掌握的知識永遠是有限的。個 體獲取知識的條件與渠道不同,認識到的知識的層面與深度也不同;調度和運用知識的能力不同,把握到的全息與捕捉到的偏離也不同。實際生活中,人們大多是跟 背景相同或相似的人打交道,擁有相似或相近的全息,無需付出太多的認知努力即可發現他人的偏離。
(2)對言語的偏離
信息操控理論認為,欺騙的信息源自發送者對會話的基本規則的違背,使其偏離了理性的和合作性的行為。按照格賴斯的發現,人們在交際過程中,對話 雙方似乎在有意無意地遵循著某些原則,以求有效地配合從而完成交際任務 [6 ]。謊者無法真誠,所以無法或無能遵守這些原則。我們經過長期的觀察與驗證,發現了謊言的39種言語偏離。合作原則并不能全部解釋這些偏離。這說明,格萊 斯的四個準則、九個次準則并未完全涵蓋實話的所有原則。以謊言為突破口,當能發現以實話為研究材料所不能發現的語言現象與語言規律。我們再補充上利奇的禮 貌原則 [7 ]作為態度準則,然后補充出方式準則的三條次準則:(1)避免錯誤、(2)避免反常、(3)避免過度,就可以把我們觀察到的言語偏離現象都納入表中的相關 項目了。由此,我們得出表1,以作為判斷說謊性言語偏離的參考標準。
(3)非言語行為的偏離
非言語行為包括所有無聲而有形的現象,即與言語同時或單獨使用的手勢、身勢、面部表情、對話時的位置和距離,等等,與言語同時或單獨表示某種意義,傳達某種信息、感情或態度。
不管是什么類型的謊言,通常都有準備、思考、觀察、緊張、矛盾、逃逸等非言語行為指征;被動型的謊言,謊者在眼部、臉部、手部、嘴部、腿腳部、 頭頸肩部、腰背等部位總要留下這樣那樣的指征;主動型的謊言,謊者側重于“蒙蔽”與“誤導”的策略,尤其表現在眼睛、神態、注意力、關系與態度的誤導上。
謊言的“零偏離”,即謊者沒有留下任何言語的、非言語行為的線索,給人的感覺與講實話完全無異。零偏離者其實并不是真的沒有任何有關謊言的線 索。謊者的言語可能找不出任何破綻,非言語行為看不出任何反常的細節,但謊者其實還是有很微妙的觀察、思考、抑制的痕跡,因此,可以說,絕對的“零偏離” 是不可能存在的。只有相對的“零偏離”——同樣一個話輪,不同天賦、素質,經受過不同訓練的人“看”到的東西是不一樣的。只有沒有觀察到的“零偏離”,沒 有完全不留痕跡的“零偏離”。
2. 把握全息
在謊言的識別過程中,不能只用一種思維方法、一種辨別策略;不能只注意其中一種指征、一個指征,要進行全方位思考,運用“全層思維”——所有層 次并用的思維,考慮到對象的所有層次、性質;運用動態立體思維——考慮到時空中的各種要素及其相互結構,盡可能全面把握對象的各種信息 [8 ] (156-157)。參照的全息元越多,范圍越廣,則可依賴的價值越大,可靠性越強。
如上所述,言語是言者的全息元,言者是社會的全息元,言語是語境的全息元,局部的言語是所在言語整體的全息元,那么把握全息,相應地包括四個方面:
(1)把握社會的全息。諸如社會常識、社會心理、社會習俗、社會歷史、社會現狀等凡是有關社會的知識、經驗。
(2)把握語境的全息。諸如有關言伴語境、言內語境的信息。
(3)把握所在言語整體的全息。諸如言語行為、言語方式、言語內容、非言語行為等傳遞的信息。
(4)把握言者的全息。諸如言者的經歷、身份、個性與說話習慣等。經歷包括直接經歷與間接經歷;身份包括性別、年齡、出身、受教育情況、地位與影響力等因素;個性包括性格、人格、氣質、價值觀等因素;習慣包括說實話的習慣與說謊話的習慣。
人的全息是動態的、無窮的,把握全息的方法是運用全息科學方法——通過部分揭示整體性質、由有限認識無限的方法 [9 ] (28)。如果與言者有日常的交往,可通過平時的了解積累對方方方面面的深層次信息;對于沒有日常交往機會的言者,如果有時間條件的話,可以利用檔案、博 客、論壇留言等文字材料探索對方的全息;對于陌生人,可通過有目的、有策略的聊天在短時間內粗略把握其內心體系與交往模式。根據個人的條件與能力,盡可能 地得到多少是多少,得到的全息越多、越全面,結論離真實的距離越近。
總之,為了提高識謊的準確率,我們要盡可能多地把握言者整體的、內在的、本質的信息。謊言越復雜,隱蔽性越強,需要的全息也越多。當然,把握的 全面度與深度取決于我們自身的能力與可依賴的外部條件。事實上,日常生活中,我們所需要的全息要求也并不高。關鍵是要有這么一個意識——把要識別的言語放 在全息的背景下去檢驗,其真實性就有可能昭然若揭了。 3. 用全息審查偏離
被發現的偏離,其真實性具有或然性,即偏離可能是真實的,也可能是非真實的。出現后者的原因有:
(1)可能是甄別者的偏見、錯覺或錯誤所致。人都有認識事物的主觀性與局限性,對于具體環境中的具體個人而言,尤其如此。
(2)也可能是言者的個性所致。人的常態與偏離具有獨特性,一個人的常態,有時候恰恰是其他大多數人的偏離;一個人的偏離,有時候恰恰是其他大多數人的常態。
(3)也可能是其他與偏離有伴生關系的因素所致。常見的有:
1)生理因素。如:高血壓或肺結核(臉紅)、更年期(聲高氣急)、重感冒(不停咳嗽)、亞健康(氣色晦暗、情緒低落)、心臟病(心跳過快)、血鉛過高或腎陰虛(出虛汗)、多動癥(小動作不斷),等等。
2)心理因素。如:緊張、不安、尷尬、局促、羞愧、委屈、害怕、焦慮、感動、激動10種情況。
3)語言因素。如:語言障礙、語言表達能力低下等,有聲音異常(聲音的質量、音調、音量、共鳴、長短或組合的產生缺乏或異常)、清晰度異常、流利度異常3種情形。
4)還有可能是因為某種突發因素、偶然因素造成。偶然因素對于言者來說是突發性因素,對于甄別者來說是意料之外的因素。譬如言者剛剛看到的一個東西,聽到的一個電話,接到的一個短信;聽者的一個否定性反應、抵制性反應——都可能改變他的心情,導致他的言行偏離。
如果只看到事情的表面現象,以我們的習慣思維來判斷言語的虛實真假,我們很容易迷惑其中,找不到出路。“全息審查偏離法”是指發現偏離以后,根 據相關的全息審查偏離的真偽性,從而推導出言語真實性的謊言識別方法。用于甄別謊言的全息是有關言者、社會、語境、所在言語片段的全息。如果言語中被發現 的偏離全部在全息中找到了說謊以外的原因,即被證明其存在具有正常性、合理性,那么,該偏離就被全息證“偽”——說明實質上并非說謊性偏離,被鑒定的言語 對象由此被認定為“實話” [10 ]。如果言語中被發現的偏離有且至少有一項與全息形成矛盾、沖突,即其存在確具有反常性、不可能性,那么,該偏離就被全息證“實”的確是“偏離”,被鑒定 的言語對象因此而被認定為“謊話”。
人們不可能掌握全部的全息,偏離的甄別也不需要所有的全息。在全息審查偏離法中,全息必須真實、正確;全息不一定要全,只要夠用就行,但一定要 夠用;全息越多、越直接、越確定、越典型、越本質,結論越可靠;當全息之間互相矛盾時,讓全息互相PK,看何者占優勢;在全息不夠的情況下,要創造條件了 解全息。
三、甄別實例
例1——真病還是假病?
(一)甄別對象:
“我頭暈、惡心、肚痛,我病了,我要回家。”
(二)背景
女孩九九,9歲,厭惡寄宿生活。三年級時,一到學校,就打電話給媽媽,說是頭暈、惡心、肚痛,無法正常上課;可是一接回家里就喜笑顏開、活蹦亂跳;先后到5家醫院做各式檢查,都未檢查出病因。
(三)甄別過程
1.發現偏離
(1)九九的情況明顯偏離了人們有關疾病的常識。
①生病的人一般精神不好;尤其是孩子——可九九的精神狀態很好。
②疾病不會隨著地點而轉移——可九九在家沒病,一到學校就有病。
③頭暈、惡心、肚痛一般不是什么大毛病,常規治療一般能解決問題——可是九九似乎打針、吃藥都不管用。
(2)九九的情況明顯偏離了九九的全息。
④九九的身體向來很好。出生以來幾乎沒得過什么毛病,只是偶然感冒、拉肚子,一般吃點藥就會好。
⑤九九的父母所在家族成員無器質性疾病史,無遺傳性疾病史,無疑難雜病史。
(3)九九的話明顯偏離了言語的趨利避害原則。
⑥九九的話違背了說話人的利益。九九是個愛學習、要強的孩子,她知道一說不舒服,媽媽就會帶她去看病;一看病,就會缺課;缺課就會影響成績,而且評不到“班級之星”;九九也怕打針吃藥,因為她怕痛,也知道各種藥物的副作用(媽媽曾經反復強調過)。
⑦九九的話違背了聽話人的利益。這幾個月是媽媽最忙的時候,每天不得不加班到深更半夜,根本沒有精力顧及其他。
2.調動相關全息審查以上7項偏離
①某些陣發性的疾病不影響病人的整體狀態;有些孩子患某些疾病,精神狀態依然很好。
②病人對疾病的感覺受心情的影響。心情好時,可能忘記身體的感覺;心情不好時,可能放大不適的感覺,尤其是孩子。九九對寄宿生活存在排斥心理,所以一到學校,就感到很不舒服;九九很珍惜在家的短暫時光,所以,一到父母身邊就忘記了身體的不適。
③頭暈、惡心、肚痛不僅是許多常見病的共同癥狀,比如:感冒、腸炎、胃炎、血鉛中毒等,也是許多疑難雜病的共同癥狀。慢性疾病拖上幾個月不愈是完全可能的事情。
④以前身體不好,不能說明現在身體一定得好。
⑤家族無相關病史,不能保證本人不得某病。
⑥此偏離恰是謊話的反證:對于九九來說,擺脫寄宿生活的愿望不至于使她寧愿長期打吊針、吞苦藥。
⑦此偏離是謊話的第二個反證:九九年齡雖小,卻是媽媽的“貼身小棉襖”,她知道這段時間媽媽要對工作全力以赴,最怕家人節外生枝。九九不會自私到因想賴在媽媽身邊而裝病。
3.支持實話的其他全息
①九九向來是個誠實的孩子。知道說謊是會受譴責的,以前很少有說謊話的時候。
②九九是個懂事的孩子。知道父母對自己的愛,知道自己的叫苦給工作繁忙的父母帶來了極大的困擾。
③九九肚痛時出冷汗,是媽媽親眼所見。而在不熱的時候“出汗”是偽裝不來的生理現象。
④九九訴苦稱病的時候,找不出任何言語的、非言語行為的偏離。
(四)驗證
九九媽相信了我們的推定,帶九九去找了當地最有名的中醫,中醫判斷為濕熱過重,吃了十五副中藥,依然沒好;九九媽懷疑我們的結論有誤,我們說還 是相信孩子吧。她帶孩子到一家專門的兒童醫院做了胃鏡,診斷結果為“十二指腸球炎、慢性胃炎”,后經兩個月的西醫治療后痊愈。 例2——真人還是假人?
(一)背景
2005年1月14日晚上,河南省焦作市溫縣農民王堤,喝了半斤白酒后,騎著一輛無牌兩輪摩托車回家,與沁陽市農民范眾駕駛的無燈、無照三輪摩 托車迎面相撞。雙方都因受傷被送進醫院,范眾被鑒定為輕傷,王堤被鑒定為右鎖骨骨折。警方現場勘查后認定王堤應負主要責任,范眾負次要責任。第二天,王堤 不顧家人和醫生的規勸,偷偷跑出醫院,神秘地失蹤了。溫縣警方在網上向全國發出協查王堤的通報。7月6日,王堤被抓獲、接受提審并很快認罪,然而,警方覺 得這個王堤的供述很可疑。
(二)甄別過程
1.發現偏離
①常情的偏離:這只是一起普通的交通事故,王堤為什么走向逃亡之路?
②副言語的偏離:王堤被提審時,游離的眼神似乎在躲避著什么。
③言語的偏離:王堤供述的情況雖然與現場情況一致,但有不少難以自圓其說的問題。譬如:肇事車輛明明是銀土色125型的 “中裕壺”,王堤卻說是紅色125組裝車:肇事受害方是尚鄉村人,犯罪嫌疑人錯說成李大人村人;明明交通肇事都是交警部門處理的,王堤卻說是經過本村一個人調解的。經調查,王堤所說的那個人根本就沒有進行過調解。
2.調動相關全息審查以上3項偏離
①正常人在正常情況下不存在背離趨利避害原則的情況——而此次交通事故后果不嚴重,處理結果不會很嚴厲;王堤清楚并且承擔得起此次事故相應的懲罰;待罪逃亡則無法回家,要過東躲西藏、擔驚受怕的日子;一旦落網,將承受更嚴厲的法律懲罰。
②眼神游離是說謊的典型指征之一。
③王堤的供詞違背常理:一般來說,車主應該知道車輛的顏色與型號;當事人應該關注并記住受害人的身份;當事人應該了解調解的細節。
3.支持謊話的其他全息
王堤有個弟弟叫王銘,兩人年齡接近,長得特別相似;王銘已有兩年未回家。
(三)結論
逃亡、被提審的“王堤”與交通肇事的“王堤”不是一人。
(四)驗證
將“王堤”押解到縣醫院拍片檢查發現,這人根本就沒有過鎖骨骨折現象。找來“王堤”所在村的熟人進行辨認,證實在押的是王堤的親弟弟王銘。
原來,王堤的肇事車輛系他偷的,因怕警察發現自己的偷車罪行,王堤不顧傷情逃離家鄉。而王銘竟是一個情節惡劣的強奸幼女犯,因為擔心別人會認出 自己,王銘拿走了王堤的身份證。不想,王堤又因交通肇事出逃。警方在查驗身份證時,誤將王銘當作王堤抓獲。害怕暴露真實身份的王銘只好硬著頭皮將哥哥犯下 的交通肇事罪攬下,企圖金蟬脫殼,既替哥哥頂了罪,又掩飾了自己的重罪。
結 語
一句謊言包含了所在謊言片段的信息,包含了所在言語片段的信息,包含了言者的全部信息。我們在識別謊言時,可以從部分推出整體,從部分推出部 分,從整體推出部分,從已知推出未知。不是簡單地推廣,而是邏輯地推廣。謊言的全息審查偏離法為謊言識別提供了一種新的思路、新的方法。雖然我們永遠不可 能了解某人、某物或某事所有的全息,但了解到某個具體謊言的全息背景,是完全可能的;偏離是顯化了的潛信息,我們完全有可能通過直覺或者觀察捕捉住;用全 息審查偏離的思路是符合邏輯規律的,結論可信、可靠;其過程可以用文字描述、固定,經得起推敲與反證。無需任何儀器設備,適合任何環境、任何個人,具有普 適性與操作性。
參考文獻:
[1] 羊芙葳.人類謊言識別的歷史演進[J].湖南農業大學學報,2009,(5):104-108.
[2] 韓振來.現代全息理論介紹[J].濟南大學學報,1990,(00):83-86.
[3] 施啟良.全息論研究展望[J].科學技術與辯證法,1991,(2):54-55.
[4] 陳傳康.全息學與全息地學[J].科學技術與辯證法,1990,(5):13-17.
[5] 曾建明.知識主管:21世紀知識社會的新領袖[M].長春:長春出版社,2002.
[6] Grice H P.Logicand Conversation[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5.
[7] Leech G. Principles of Pragmatics[M].London:Longman,1983.
[8] 嚴春友.精神之謎——全息精神學[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1.
[9] 嚴春友.論科學的全息性[J].科學學研究,1989,(2):28-36.
文章標題:財經問題研究雜志社范文全息審查偏離法
轉載請注明來自:http://www.56st48f.cn/fblw/wenyi/shehui/22359.html
攝影藝術領域AHCI期刊推薦《Phot...關注:107
Nature旗下多學科子刊Nature Com...關注:152
中小學教師值得了解,這些教育學...關注:47
2025年寫管理學論文可以用的19個...關注:192
測繪領域科技核心期刊選擇 輕松拿...關注:64
及時開論文檢索證明很重要關注:52
中國水產科學期刊是核心期刊嗎關注:54
國際出書需要了解的問題解答關注:58
合著出書能否評職稱?關注:48
電信學有哪些可投稿的SCI期刊,值...關注:66
通信工程行業論文選題關注:73
SCIE、ESCI、SSCI和AHCI期刊目錄...關注:121
評職稱發論文好還是出書好關注:68
復印報刊資料重要轉載來源期刊(...關注:51
英文期刊審稿常見的論文狀態及其...關注:69
文史藝術論文范文
播音與主持論文 動畫藝術設計論文 美術論文 戲劇論文 導演論文 表演論文 音樂論文 哲學論文 歷史論文 社會學論文 邏輯學論文 美學論文 倫理學論文 心理學論文 文學論文 廣告論文 公共關系論文 新聞論文 外文學論文
SCI期刊分析
copyright © www.56st48f.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