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屬欄目:社會學論文 發布日期:2014-11-14 16:11 熱度:
現代社會越來越多的人由于長期的國際商務旅行、跨國婚姻、移民、海外留學等多種原因,處于多語言、多文化的環境中。多語言、多文化現象越來越普遍。跨越多語言、多文化的個體,如何定位自己,成為了學者們關注的問題。
摘要:語言、文化具有身份建構的功能。文章對近二十年來西方語言、文化、身份三者關系的研究階段和研究內容進行了梳理,在此基礎上從語言、文化的視角介紹了身份概念、身份建構理論,并探討了西方身份問題研究對國內身份研究的影響和啟示。
關鍵詞:求知導刊,西方語言,文化,身份,身份建構,綜述
A Review on the Studie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anguage, Culture and Identity in the West in the Past Twenty Years
CAO Yanping, YANG Yan
(Foreign Languages School, Yunnan Normal University, Kunming 650500, Yunnan, China)
Abstract:
Language and culture have the function of constructing identity.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research periods and content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anguage, culture and identity. The concept of identity and the theory of identity construction put forward by western scholars in the past twenty years are introduced. The influence of western scholars research on Chinese scholars' research and the implication for the further research of Chinese scholars are also discussed.
Keywords:the West; language; culture; identity; identity construction; review
個體對自己的定位在其身份意識上體現出來。個體身份的建構與其所使用的語言、所處的社會文化背景有著密切的關系。因此,語言、文化、身份三者之 間的關系成為了學者們關注的問題。特別是近二十年來,身份問題成為了社會科學領域研究的熱點問題。學者們從語言視角和文化視角對身份建構問題展開了研究。
一、語言、文化、身份三者關系的研究現狀
(一)研究階段
語言、文化、身份三者關系的研究階段大致可分為三個研究階段。第一階段為形式主義(formalism)盛行時期,人們對語言內部結構普遍性的 研究。其典型代表為喬姆斯基,他于1957年出版了《句法結構》一書[1]。喬姆斯基不滿足于索緒爾和布龍菲爾德的單純結構主義和描寫主義,喬姆斯基把對 語言的研究推進到了語言內在的深層次,他試圖探究全人類語言活動的規律性和適用性,提出了普遍的語法語義及其轉換生成的一系列規則。喬姆斯基把語言看成了 是可以脫離現實具體個人的東西,不重視語言使用的社會文化情景,仿佛語言使用者都生活在一個象牙塔中,擁有著相同的社會文化特征。形式主義對語言進行的研 究不重視文化因素,不重視語言使用者的身份。
第二個階段為功能主義(functionalism)盛行時期。其典型代表為M.A.K韓禮德,他于 1985年出版了《功能語法入門》一書[2]。功能主義強調語言作為交際工具的社會性,把與語言有聯系的外在因素,如社會現實因素、個體的現實因素納入研 究中,考查語言作為個體交際工具的社會職能以及語言作為群體文化載體的歷史功能。功能主義是一種語言與文化相結合的研究,語言使用者的社會特征和文化特征 是語言研究中不可忽略的要素,語言使用者的身份受到了關注。
第三階段為近二十年來身份問題在語言、文化研究中的突顯,身份認同問題在全世界受到重視。社會科學者認為,身份認同體現了政治變革、經濟發展以 及文化變遷等諸多重要社會因素。他們從社會學、文化學、心理學和語言學的視域對身份問題展開了研究。學者們(Perice,1995; Peter & Murrell, 2007)認為語言、文化具有身份建構的功能[3-4]。
綜上所述,語言、文化、身份三者關系的研究經歷了三個階段:不重視文化因素,對語言的形式進行孤立的研究,不考慮語言使用者的身份;突出文化因 素,把語言置于文化情景中進行研究,考慮語言使用者的身份;在語言、文化的研究中突顯身份問題的重要性,突出語言、文化的身份建構功能。
(二)研究內容
西方的語言研究歷史悠久,主要有形式主義和功能主義兩種思潮。在形式主義思潮的影響下,研究者們偏重于對語言符號形式的研究,力求從整個語言符 號系統中概括、抽象出語言規則和原則,即語言在語音、詞匯、句子等層面上的規則。喬姆斯基提出了天賦假設學說及生成語法[5]。語言學家試圖從特定語法中 發現普遍語法。喬姆斯基提出三種語法:有限狀態語法、短語結構語法與轉換語法。有限狀態語法是語法的最簡形式。喬姆斯基認為有必要設計出一種語法,該語法 能生成語言中的所有合乎語法的句子。形式主義對語言的研究把語言與語言使用的社會文化環境分離開,偏重于人類語言現象和語言能力的普遍性,從而忽略了個體 語言使用者的身份。功能主義與形式主義截然相反,它把語言當作現實的社會現象進行研究,著眼于語言的交際功能。功能主義不像形式主義那樣只立足于語言的符 號系統本身,或者說只局限于語言體系內部,而是重在探究與語言有聯系的一切外部因素,從語言使用的語境來闡明語言的本質,即語用和功能如何決定語言的意義 和形式。韓禮德提出了語言符號系統有三大元功能:概念功能、人際功能和語篇功能。其中,人際功能反映的是表達社會與人際關系的所有語言用法[6]。人際功 能是通過語氣與情態而實現。語氣表明語言者在言語情景中所選擇的角色,以及他指定給聽者的角色。功能主義把語言形式與社會文化聯系在一起對語言進行研究, 著眼生動現實的語言活動,考查語言的交際效果及其社會歷史和文化內涵,研究語言使用者的角色在交際中所起的作用。Canale和Swain(1980)提 出了語言學習者必須具備交際能力(communicative competence)。交際能力由語法能力(喬姆斯基稱其為語言能力)、社會語言能力、語篇能力和策略能力組成。社會語言能力指能了解交際所發生的社會 情景。社會情景包括了角色關系、參與者共享的信息以及交際互動的目的[7]。從語言人際元功能及語言使用者的交際能力這兩個概念可看出,語言被置于社會文 化情景中進行研究,語言與文化的不可分離性受到了重視。研究者對不同文化群體之間的交際進行研究,如東方人與西方人之間的交際。語言使用者的群體身份在語 言文化的研究中凸現出來。在此之后,身份問題漸漸成為了社會科學領域研究的熱點問題,并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論,這一理論包括了身份以及與身份相關的概念,身 份建構理論。 二、基本評價與研究啟示
(一)基本評價
語言、文化、身份三者之間的關系錯綜復雜。起初研究者們著重于對抽象普遍語言(langue)的形式進行研究,忽略了語言使用的情景和語言使用 者的身份。后來,人們開始對具體特殊的言語(parole)進行研究。人們立足于豐富多樣的實際語言材料,對語言的功能及影響語言的多維因素,如文化、社 會、心理、交際、民族等因素進行研究。語言與文化之間的關系備受研究者關注。語言使用者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在20世紀80年代成為熱點問題。例如,人們研究 美國文化、中國文化有怎樣的差異,以及文化差異如何影響美國人與中國人之間的交際等。這些研究表明,身份問題開始被人們關注,但身份被視為一種固定不變的 群體特征,如美國人、中國人有什么樣的典型特征。隨后,身份問題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成為了社會科學領域研究的熱點問題。研究者認為,在流動、多變、不 穩定的后現代社會,身份再也不是一種個體擁有的固定不變的特征,而是個體表現出的多重的、不穩定的社會特征。研究者們從不同的視角采用定量、定性的研究方 法對身份問題進行研究,提出了語言身份、文化身份、族裔身份、國家民族身份等概念,并提出社會身份論和民族語言身份論等身份建構理論。從身份的相關概念及 身份的建構理論可看出,語言、文化具有身份建構的功能,可見語言、文化、身份三者之間有著錯綜復雜的關系。
在國外身份理論的影響下,國內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沿襲著國外的研究思路,相關研究主要集中為三個方面:一是對邊緣性群體身份認同的研究,如老年 殘疾人身份認同研究(姚遠等,2011)[19],農民工的身份認同研究(蔡貞等,2012)[20] 。研究者從個體認同、自我身份認同、群體身份認同、社會身份認同四個方面對老年殘疾人身份認同進行了研究,提出優化老年殘疾人的社會身份認同,能改善其心 理狀態和提高其生活質量。研究者探討了如何從自我歸類、身份重要性、行為投入三個方面,設計問卷對農民工的身份認同進行研究。而對邊緣性群體身份的研究多 為在某一特定時期的研究,如21世紀初,這些群體的身份認同。身份建構是一個流動、多變的過程,這個過程可以通過不同年齡段群體的身份意識折射出來,因為 20歲、30歲、40歲農民工的身份認同會存在差異。今后的研究最好能對某群體進行長期追蹤研究。二是文藝作品中對某個典型個體、典型群體的身份認同研究 (明躍玲,1996)[21]。身份是“個體在社會情景中,有意識地不斷編寫的故事。這些故事是個體的所想所作所說在服飾、體態、行動和語言上的一種投 射”[9]40。通過對神話傳說進行研究,可以透視某一族群的身份建構。三是某國民的身份認同,如中國大學生的身份認同研究(高一虹等,2003) [22]。研究者探討了英語學習對中國學生身份認同的影響。語言的學習會影響中國學生,即擁有中華民族這一國家民族身份群體的身份認同,那么,國家通用語 的學習也會影響學生族裔身份認同。中國有56個民族,國家通用語的學習對少數民族族裔身份認同的影響有著很大的研究空間。
(二)研究啟示
國外關于身份、語言、文化關系的研究為我們今后的研究提出了以下兩點啟示:
1身份認同難于擺脫時空框架獨立進行。當下國內對特殊群體的身份認同多為共時研究,今后應增加歷時研究,也就是說不僅僅只研究某一特殊群體在某一時間段的身份認同,而且還要研究某一特殊群體在不同時間段的身份認同。
2語言教學領域的身份認同研究應從主要民族(漢族/中國學生)和人口較多的少數民族的語言學習與身份認同關系的研究,沿伸到人口較少的少數民族 (如阿昌族)的語言學習與身份認同關系的研究。此外,研究還要從身份認同與語言學習之間的關系,如身份認同與學習動機之間的關系,沿伸到身份認同與語言教 學方式之間關系的研究。
三、結語
身份問題是當今社會科學各領域研究的熱點問題。身份問題的研究與文化、語言有著密切的關系,因為語言、文化具有建構身份的功能。國外學者從心理 學、人類學、語言學、社會學的視域對身份問題進行了大量的研究,試圖分析語言、文化、身份三者之間的內在關系。語言、文化、身份三者之間有著錯綜復雜的關 系,要想使這一問題的研究,在方法上更科學,在理論上更深入,還需更多研究者的參與。我國有56個民族,幾十種民族語言,這種豐富的多語言?多文化環境為 學者們研究語言、文化、身份提供了沃士。它山之石,可以攻玉,通過介紹國外身份研究的一些理論,希望能給國內的身份研究提供一些啟示。
參考文獻:
[1]CHOMSKY,N. Syntactic Structures [M]. The Hague: Mouton&Co,1957.
[2]HALLIDAY, M. A. K.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 [M]. London: Edward Arnold, 1985.
[3]PIERCE, B. N. Social identity, investment, and language learning [J]. TESOL Quarterly, 1995, 29(1):9-31.
[4]PETER, C. & MURRELL, JR. Identity of Achievement in Multicultural Urban School [M]. New York ・ London: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 Taylor & Francis Group,2007: 16-130.
文章標題:求知導刊雜志投稿西方語言、文化、身份三者關系的研究綜述
轉載請注明來自:http://www.56st48f.cn/fblw/wenyi/shehui/23727.html
攝影藝術領域AHCI期刊推薦《Phot...關注:107
Nature旗下多學科子刊Nature Com...關注:152
中小學教師值得了解,這些教育學...關注:47
2025年寫管理學論文可以用的19個...關注:192
測繪領域科技核心期刊選擇 輕松拿...關注:64
及時開論文檢索證明很重要關注:52
中國水產科學期刊是核心期刊嗎關注:54
國際出書需要了解的問題解答關注:58
合著出書能否評職稱?關注:48
電信學有哪些可投稿的SCI期刊,值...關注:66
通信工程行業論文選題關注:73
SCIE、ESCI、SSCI和AHCI期刊目錄...關注:121
評職稱發論文好還是出書好關注:68
復印報刊資料重要轉載來源期刊(...關注:51
英文期刊審稿常見的論文狀態及其...關注:69
文史藝術論文范文
播音與主持論文 動畫藝術設計論文 美術論文 戲劇論文 導演論文 表演論文 音樂論文 哲學論文 歷史論文 社會學論文 邏輯學論文 美學論文 倫理學論文 心理學論文 文學論文 廣告論文 公共關系論文 新聞論文 外文學論文
SCI期刊分析
copyright © www.56st48f.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