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屬欄目:社會學論文 發布日期:2015-05-27 17:33 熱度:
生態文明,是人類文明的一種形式。它以尊重和維護生態環境為主旨,以可持續發展為根據,以未來人類的繼續發展為著眼點。古往今來,無數歷史證明,人類如果不重視自然環境的保護,沒有和諧的生活方式,就會受到自然界的懲罰,就會阻礙人類社會的健康發展。本文是一篇生態文明建設的論文范文,論述了生態文明建設的思考與設想。發表在農業類期刊上,下面是論文范文及期刊介紹。
[摘 要]生態問題是當今全球密切關注的焦點問題之一,是關乎人類自身在未來自然環境中能否生存的重要課題。人類要應對和擺脫目前的生態環境困境,就應在重視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設的同時,用和諧的生活方式保護和改善環境,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實現社會文明與生態文明,這是人類維護自身生存與發展的必然要求。
[關鍵詞]生態文明,和諧生活方式,環境保護,科學發展
Abstract:The ecological problem is one of the hot issues for the world, of which relates to the survival of human being in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in the future. To respond and get rid of the dilemma of current ecological environment, we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construction of material civilization, political civilization and spiritual civilization, and meanwhile, we should protect and improve the environment with a harmonious way of life, to construct an environment-friendly society and to realize the civilization of society and ecology, which is an inevitable requirement for the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of human being.
Key words:ecological civilization; harmonious way of lif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scientific development
亨・哈・埃利斯說萬物之中,文明是最脆弱的,任何高度的文明都經不起它所面臨的多重危險的威脅。生態問題是當今全球密切關注的焦點問題之一。之所以說生態問題已經成為全人類面臨的人類自身生存的焦點問題,是因為人類為了自身的生存與發展,逐步改變了自然環境,極大地破壞了自然生態,最大限度地改變了其他物種賴以生存的自然生態,使人類成為生態文明最大的敵人。在破壞了自然生態的同時,人類自身的行為,也恰恰惡化了人類自身的生存環境,已經受到極大破壞的客觀環境,反過來對人類施以報復,進一步加劇了人類自身生存空間的惡化。
如果遵從自然,遵循客觀規律,采取和諧文明的生活方式,人類社會就會健康有序地發展,人類在享受生存空間的同時,整個自然環境得到保護性開發,自然界終將服務于人類社會,進而實現人類與自然和諧相處。
寒山寺文化論壇舉辦以 “生態文明・和合天下”為主題的研討會,切中當今和諧社會發展的主題,必然會為推動整個和諧社會發展起到積極向導性作用。占世界總人口19%的中華民族對環境保護與生態文明建設的巨大貢獻必將對整個世界和諧發展發揮巨大作用。
本文試將以中國大陸客觀環境現狀與環境保護工作、和諧生活方式與生態文明建設做粗淺探討。
一、相關概念與基本涵義
生態:地球上的一切生物的生存狀態,以及不同種類的生物之間、某種生物與所處環境之間相處的關系總和。
環境:相對并相關于某項主觀事物周圍的客觀事物。我們通常所稱的環境是指人類生活的環境,即人類活動的四維空間。
自然環境:通俗地說,指未經過人的加工改造而天然存在的環境,是客觀存在的各種自然因素的總和。
人文環境:人類以文明的生活方式創造的物質與非物質成果的總和。
文明:人類所創造的財富總和,是人類審美觀念和文化現象的傳承、發展、糅合和分化過程中所產生的生活方式、思維方式的總稱。
生活方式:生物為了生存而采取的各種行為。這里特指人類為了生存而采取的行為。
生存競爭:同種或者異種生物個體、群體之間通過競爭維持物種生存與繁衍的自然現象。這里特指動物類的生存競爭。
生態環境:廣義的生態環境是指圍繞生物有機體的生態條件的總體。狹義的生態環境是“由生態關系組成的環境”的簡稱,指與人類密切相關的,影響人類生活和生產活動的各種自然(包括人工干預下形成的第二自然)力量(即物質和能量) 或作用的總和。
環境保護:人類為解決現實或潛在的環境問題,協調人類與環境的關系,保障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而采取的系統工程、行政管理、法律、經濟和宣傳教育等各種行動的總稱。
和諧:對立事物之間在一定的條件下動態的、辯證的統一,是不同事物之間相同相成、相輔相成、相反相成、互助合作、互利互惠、互促互補、共同發展的關系。這是辯證唯物主義和諧觀的基本觀點。
生態文明:人類文明發展的一個新階段,即工業文明之后的文明形態;生態文明是人類遵循人、自然、社會和諧發展這一客觀規律而取得的物質與精神成果的總和;是以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良性循環、全面發展、持續繁榮為基本宗旨的社會形態。從人與自然和諧的角度定義,生態文明是人類為保護和建設美好生態環境而取得的物質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總和,是貫穿于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全過程和各方面的系統工程,反映了一個社會的文明進步狀態。 二、生態文明的歷史與現狀
生態文明與保護環境演變的歷史,呈現出人類文明發展的軌跡。生態環境的演變過程、特征規律、建設實踐與人類文明孕育、發展和盛衰緊密相關。
中國古代文明發展的軌跡中就蘊涵著豐富的生態文明思想,早在殷商、戰國時期就對環境保護工作提出了設想與對策。
例如,殷商時期就有禁止在行道上傾倒垃圾的規定!俄n非子》所載:“殷之法,棄灰于道者斷手。”西周《伐崇令》規定:“毋壞屋,毋壞井,毋動六畜,有不如令者,死無赦。”秦有“步過六尺者有罰,棄灰于道者被刑”之規定!吨芏Y・地官》則云:“凡竊木者,有刑罰。”
中國乃世界上最早對生態環境進行立法的國家。1975年湖北云夢出土的《睡虎地秦墓竹簡》之《田律》是至今發現的第一部完整的生態環境法律。以后歷朝歷代依據生態環境現狀頒布了有關環境的律條,在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方面也都制定過一些有益的政策和措施。這些法令與保護措施,體現了依法保障經濟社會持續發展的基本思想。這些初級的生態文明思想、觀念與簡單的和諧生活方式,對后世的社會發展與進步做出了不可磨滅的歷史功績。
我們在為老祖宗留下的寶貴遺產驕傲的同時,不得不面對可怕的生態環境現狀。
達爾文進化論關于物種起源的學說,揭示了自然界“適者生存”的自然規律。各類生物為了生存與進化,不斷地進行客觀演化,其中以自身的遺傳突變進化到適應客觀環境,然后主觀刻意改變客觀環境而達到自身占有優勢、得到最大的生存空間成為自然界不可抗拒的演化規律。突出表現在智商的遺傳積累與智能的傳承開發。自然界這種進化與演化的進程是緩慢有序的,經歷了上億年。人類的出現,則加速了這個進程。
也就是說生態文明是動物智能進化的標志。突出體現在人類社會,即體現在提高生存技能三階段:適應環境、改造環境、和諧共生。
有考古文獻表述,自然界中動物從起源到使用工具,經歷了上億年的進程,至今還停留在“勞動”的初始階段即簡單地使用工具改進撲食卻無法改造環境。而人類從出現到改造環境的歷程只有幾百萬年。這幾百萬年的演化中,人類完成了“獨立行走、取火用火、使用工具、社會分工、改造環境”的整個過程,使人類有別于地球上其他動物類,成為這個世界的主宰。
但是,自然界的“人”不是唯一的主體,而是與其他自然生物在自然環境中相互依存的平等的一員,也是“生物鏈”中的一環。如果不能夠協調一體,肆意剝奪其他生物的生存權利,整個自然環境就會失去平衡,最終威脅到人類社會的生存。
例如人類為了自身的發展,大肆開發自然資源,使自然生態受到迅猛破壞。破壞草原植被以種糧,結果草原成為沙漠,沙進人退,沙塵暴以每年遞增的頻次襲擊人類。由于人類的群體過度膨脹,逐步侵占了自然生物空間,自然物種正在逐步消亡,而且趨勢進一步加大。由于人類根據自身的需求導致局部地區的物種之間天敵缺失,單存物種沒有節制的繁衍,形成禍患。處在食物鏈頂端的野生動物,因棲息地的縮小與食物匱乏,瀕臨滅絕。少數猛獸,開始“反擊”,向人類索取食物。
由于人類步步逼近原始生態環境,野生物種與人類距離越來越近,野生物種攜帶的各種疾病病毒加大了傳染人類的機率,而且經過人體變異,形成不能夠治愈的可怕頑疾。
人類為了自身生存,向大自然瘋狂掠奪自然資源,致使局部地區生態失衡,自然災害頻發,破壞強度越來越大。僅就近幾年的統計報告顯示,我國因為風、沙塵暴、洪澇、干旱、冰雪、冰凍、水土流失、新生惡性傳染病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都在數百億之巨。
據《2013中國環境狀況公報》統計,我國環境質量的狀況為:1.空氣質量。平均霾日數為35.9天,比2012年增加18.3天,為1961年以來最多;74個新標準監測城市空氣質量達標比例僅為4.1%,尤以京津冀地區空氣質量問題最為突出。2.水質量。十大水系的國控斷面中,劣V類水質斷面比例達到9%;在4778個地下水監測點位中,較差和極差水質的監測點比例為59.6%。3.土地環境。全國現有土壤侵蝕總面積占國土面積比例高達30.7%。
雖然全國環境質量狀況總體有所改善,化學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都實現了主要污染物總量減排年度目標,但生態環境保護形勢依然嚴峻:1.二氧化碳過度超量排放。二氧化碳是最主要的溫室氣體,隨著人類活動的加劇而大量排放,造成全球變暖等氣候環境變化。水稻、小麥過多吸收二氧化碳,產量顯著提高,營養成分卻明顯下降。FACE研究項目首席科學家、南京土壤研究所朱建國研究員指出,大氣二氧化碳濃度增加引起的農田生態系統一系列的變化,將涉及我國糧食安全保障、化肥和農藥等重要方面。2.重工業過度集中于主要河流流域,內河內湖內海污染嚴重,垃圾山、垃圾河、垃圾湖隨處可見。城市污染向農村轉移,發達地區污染向偏遠落后地區轉移,落后淘汰工業重污染項目,向經濟不發達地區侵入。3.人口密度過度集中在東部沿海與超大城市,人口膨脹,瀕臨“爆炸”。4.過度強調GDP,不顧客觀環境的承載力,遺留的重度污染,幾十年甚至數百年都難以清除。5.水資源戰爭不斷,整條河流無序攔壩。過量開采地下水,造成地下水位快速降低,地表沉降。掠奪性開采,造成資源提前枯竭。6.農藥、化肥的過度施放,造成土地板結、毒藥殘留,既破壞了農業環境,也破壞了大自然的食物鏈、生物鏈。7.幾十年花費巨資建設的三北防護林,由于多方面的因素,數以萬畝成片死亡,加劇了北京以北地區的沙塵指數。
我們必須嚴肅面對環境現狀,而且必須整肅。環保部副部長李干杰在《2013中國環境狀況公報》發布會上做出明確表態,要以打好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戰役為抓手,“向污染宣戰”。李干杰透露,有關方面正在抓緊制定相關措施方案,特別是水污染防治和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
三、生態文明建設的幾點思考與設想
大自然的報復告誡我們,尊重自然,維護生態平衡,人與自然的和諧,是人類社會和諧的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人類必須依照自然法則,通過和諧的生活方式,與物相和,協調一體,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統一,最終實現人與社會的和諧發展與完善。這是達到生態文明的唯一出路。 通過對中國傳統社會生態環境建設思想和實踐的考察研究后發現,人類要認識和把握社會發展規律,就一定要尊重生態環境規律,重視生態環境建設和保護,就應充分認識生態環境在文明進步和社會發展中的作用。人類要應對和擺脫目前的生態環境困境,就應在重視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設的同時,進一步加強生態文明和社會文明建設,最終由必然王國走向自由王國。
通過對現代社會生態環境建設的思想與實踐的思考,我們得到四點啟示:
(一)必須深化強力推進現代生態文明建設的認知
面對我國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必須站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全面發展和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高度,增強生態危機意識,充分認識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性、必要性、緊迫性。
1.生態文明是人類社會文明的高級形態
生態文明是工業文明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對工業文明帶來嚴重生態安全危機進行深刻反思形成的一種文明形態,是人與自然和諧的社會形態。它是人類文明發展的新成果,也是人類可持續發展的最終目標。
工業革命以來,人類創造了歷史上從未有過的經濟奇跡,積累了巨大物質財富。人類在創造和享受現代文明的同時,也飽嘗了高增長帶來的苦果:能源緊張、資源短缺、生態退化、環境惡化、氣候變暖、災害頻發。這恰恰印證了恩格斯在《自然辯證法》中指出的 “我們不要過分陶醉于我們人類對自然界的勝利。對于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對我們進行報復”。在我國現階段表現得尤為強烈,植被破壞、水土流失、土壤沙化、氣候惡化等問題日益突出。
大自然的報復,促使我們重新思考人類與自然的關系,重新思考人類行為的準則。三百年的工業文明以人類征服自然為主要特征。世界工業化的發展使征服自然達到極致,全球性生態危機說明地球再沒能力支持工業文明的繼續發展,需要開創一個新的、高級的文明形態來延續人類的生存,這就是生態文明。
2.生態文明是全人類的共同追求
地球是人類的共同家園。對于生活在這個地球的全人類,這個家園只有一個,因而生活在這里的每一個人都有責任保護地球。
美國海洋生物學家蕾切爾・卡遜女士,在1962年出版的《寂靜的春天》中,首次提出了環境保護的概念,成為人類現代環境意識的啟蒙。“以研究人類和世界的未來為己任”的羅馬俱樂部于1972年發表《增長的極限》,提出了“零增長”的對策,綜合闡述了人口爆炸、糧食生產的限制、不可再生資源的消耗、工業化及環境污染五大論題,認為這些問題都是遵循著指數增長的模式發展的,著重給出了“這個世界能在物質上支撐現在的人口增長率和資本增長率,地球能供養多少人?在什么財富水平上能供養多久”的人類生死課題。這些先驅的論斷促使聯合國于1972年6月12日在斯德哥爾摩召開了“人類環境大會”,并由各國簽署了“人類環境宣言”,開始了環境保護事業。
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于1987年在東京召開第八次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會議,通過了《我們共同的未來》這樣一份以人類未來“持續發展”為基本綱領的報告,第一次提出可持續發展理念。
1992年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發布《里約宣言》和《21世紀議程》,正式提出走可持續發展道路。2012年,聯合國可持續發展大會通過了《我們憧憬的未來》。世界各國“再次承諾實現可持續發展,確保為我們的地球及今世后代,促進創造經濟、社會、環境可持續發展的未來,消除貧窮是當今世界面臨的最大全球挑戰,是可持續發展不可或缺的要求。”
(二)切實把握與正確處理好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之間的關系
這是一個古老而又極富現實意義的嚴肅課題。一項最新調查顯示,環境污染問題成為阻礙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在中國經濟快速發展的大背景下,存在著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問題,保護環境越來越重要。
生態環境是人類社會發展的自然基礎條件,人類和經濟社會發展依賴并作用于生態環境,生態環境對人類和經濟社會發展的制約作用越來越大。如何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與推進現代生態文明建設,正確處理好經濟發展同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樹立“取之有時、用之有度”的價值取向,具有重要的歷史與現實意義。
科學發展觀是經濟發展戰略的基石,可持續發展是整個社會發展的導向。要轉變發展方式,摒棄舊的發展方針,確立全新的發展理念。在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政府、企業、項目建設單位,在決策前、決策和建設過程中,要充分考慮當地資源環境承載力,科學規劃合理布局,既要肯定生態環境對經濟社會發展的作用,又要充分認識到經濟社會發展對生態環境的影響,使經濟、社會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持續發展。著力解決好當前與長遠、局部與全局、片面與全面發展之間的矛盾,克服重經濟增長輕社會全面進步、忽視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的短視行為,要時刻注意在利用生態環境資源過程中進一步優化生態環境,在改善生態環境中保護好生態環境。
據《2012年6月份我國環境損失占GDP比重分析》統計,環境損失(財產性損失和健康損失)占中國GDP的比重少則為3%~4%,多則達到11%左右。如果以平均值計算,環境損失占中國GDP的比重達到5%~6%。按2011年中國GDP為47萬億折算,環境污染造成的損失將達到2.35萬億~2.82萬億元,也就是超過2萬億元。而2004年的研究報告還只占3.05%。這里面不包括治理污染的費用。湖北經濟學院院長呂忠梅引用美國經濟學家研究,環境污染每制造1塊錢的利潤,卻要花60塊錢來治理,還要花15塊錢去看病,認為制止環境污染的發生最省錢,污染后才想到治理最燒錢;同時指出,環保投入既有社會效益,又能通過環保產業發展形成經濟效益,近幾年環保產業每年同比增長15%以上,高于GDP增速。中國企業靠高耗能、高污染和低勞力成本創造微薄利潤的時代即將結束。“十一五”以后,國家提出合理開發利用資源,堅持開發與節約并舉,把節約放在首位,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國家必須下決心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態文明制度,健全國土空間開發、資源節約利用、生態環境保護的體制機制,從體制上遏制 “帶血的GDP”。從中央到地方,徹底拋棄GDP考核尺度,確立以可持續發展為導向、以民生為核心、以和諧社會為目標的生態文明價值觀、政績觀。盡快建立完整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完善環境治理和生態修復等制度措施保護生態環境。經濟社會與生態環境和諧發展還需要在用制度維護生態和諧的基礎上,樹立和諧生活方式的觀念,推動生態文明建設。 (三)進一步弄清楚和諧生活方式在整個生態文明建設中的主導地位與基礎作用
意識決定行動。我們知道,和諧存在三個層面:人的自身和諧、人與社會的和諧、人與自然的和諧,而人的自身和諧是決定整個社會和諧乃至自然和諧的基礎。沒有環境意識就沒有環保行動,沒有環保行動就不可能實現生態文明。
我們不能不承認,當今國民的環境意識遠沒有達到生態文明所應有的高素質。個人隨地吐痰、便溺,大聲喧嘩,爭搶胡鬧,是外國人描繪國人的四大特征。集團只顧眼前利益,導致水戰爭成為困擾我們的首要難題,如河流無序攔壩、地下水亂采、污染物非法向河流傾倒、水產品養殖不顧水面承載能力、隨意引進外來水生物泛濫繁殖等等。
改變這種狀態的出路在于自身和諧。以提高個人素質為先導,形成和諧的生活方式,這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門檻,必須跨越。每一個人、每一個家庭作為社會細胞,是整個社會、環境和諧之關鍵,從自身做起的環境意識、文明方式必將影響整個社會、環境的文明狀態。
若想形成和諧的生活方式,首先要突破傳統思維,摒棄落后的生活方式,樹立“大環境、大環保、大生態”的現代理念,即每一個人的生活方式絕對不是個人行為,都與保護環境密切關聯。
以計劃生育為例。我國從20世紀60年代初期立法開展計劃生育,把生育從個人行為納入國家發展戰略。到目前為止,少出生4億多人口。4億多人口,按一個人從出生到就業平均消費資源10萬元計粗略計算,就要消耗總共40萬億元,相當于2010年的國民生產總值。建成小康社會最起碼要推后20年。然而,50年的計劃生育又將把中國帶入老齡社會。放開二胎是緩解勞力短缺、社會保障壓力的措施。因此,公民的生育問題絕不僅是個人問題,更是事關未來中華民族繁衍生息、興旺發達的國家戰略問題。
現在進行的農村新民居建設,是解決人居與土地矛盾的重要措施。以往認為,個人居住占用土地很少,無關大局?墒,現實情況是人多地少,個人居住用地在不斷地占用耕地。保護耕地已經納入人類生存的生死課題,中國18億畝耕地的紅線不保,國民生計不保。
由此顯見,樹立“大環境、大環保、大生態”的現代理念,重在全民參與。一定要扎實搞好公眾宣傳、信息公開、公眾參與、輿情引導,切實保障好公眾的知情權、參與權、監督權、收益權。環保部門更要保證信息公開,公眾參與的代表性、真實性和合法性。讓全民懂得,我們是環境的消耗者也是環境的保護者。真正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經濟與生態建設雙贏。
(四)運用和諧的生活方式促進生態文明與環境保護
生態環境影響社會的形成,社會發展又對生態環境發生作用。生態環境及其資源決定開發利用方式,影響生產力發展。開發利用方式取決于科學技術,不以科學技術開發生態環境,必然破壞生態文明。
追求文明,創造文明,享受文明,一直是人類孜孜以求的目標,也是人類社會發展和文明進步的動力。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是人類生存、繁衍和發展的搖籃。根據科學發展的要求,應用和諧的生活方式保護和改善環境,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是人類維護自身生存與發展的需要。和諧的生活方式,則是人類主動放棄物競其空的原則,在適者生存的前提下,尊重自然,保護自然,讓人類重回自然,讓自然與人類和諧相處,和諧共生。
尊重自然。環境友好,并非是刻意的修辭美化,而是人類真正地把自己納入環境中,成為環境的一員,自然環境中的所有生物都是人類的朋友,尊重自然界的生存權。
善待自然。人類不是自然的主宰,與自然界中的其他生物是平等的。利用自然的前提是,保證自然生態不被破壞,自然生物鏈不可斷裂,自然物種有序繁衍。
保護自然。自然不可再生,已是人們共識。我國原有的人與資源的矛盾日益突出。資源日漸短缺,能源面臨枯竭,子孫后代,將無資源可用。節約、保護、禁采,保護性開發勢在必行。
回歸自然。生態環境是一切生物生存的搖籃,人類始終生存于生態環境之中。不同事物的和諧相處,其中人與環境的和諧是根本。還原人的自然本色,是以人為本的最好詮釋。這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全部內涵。
五、結束語
人類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的關系、人類文明與生態環境變遷的聯系、和諧的生活方式與生態文明的作用,依然是全新的、有價值的研究課題,節能減排、循環經濟、民生理念、持續發展貫穿始終。協調發展、持續發展實質上就是解決人類需求增長與生態環境有限供給能力之間的矛盾。
第27屆聯合國大會通過決議接受了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建議,將每年的6月5日定為 “世界環境日”,旨在促進全球環境意識,提高政府對環境問題的關注度。
人類和社會的發展、文明的道路和進步與生態環境的變化緊密交織在一起,和諧的生活方式伴隨生態文明滲透到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發展和人類自身的各個領域,并為提供必不可少的生態環境基礎,推動環境保護和人類進步有機融合、統一發展。
[參考文獻]
國家統計局.2012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EB/OL].[2015-01-20].新華網,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3-02/23/c-114772758.
環保部,國土部,住建部,交通運輸部,水利部,農業部,衛計委,統計局,林業局,氣象局,地震局,能源局和海洋局.2013中國環境狀況公報[EB/OL].(2014-06-04)[2015-01-10].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部,http://jcs.mep.gov.cn/hjzl/zkgb/.
第八次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我們共同的未來[M].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89.
梁嘉琳.2012年6月份我國環境損失占GDP比重分析[EB/OL].(2012-03-13)[2015-01-05].環境保護部宣教中心.
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M]//改革開放以來歷屆三中全會文件匯編.北京:人民出版社:175:214.
國務院.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國發〔2013〕37號[EB/OL].(2013-09-12)[2015-01-10].中國中央政府網.
周生賢.走向生態文明新時代[J].中國生態文明,2013(1):6―9.
陳宗興.扎實推進生態文明建設[J].中國生態文明,2014(1):6―9.
朱年.和合文化與蘇州生態文明建設[C].蘇州:第四屆寒山寺文化論壇,2010.
農業類期刊推薦《黑龍江環境通報》及時報道黑龍江環境領域新近取得的創新性研究成果,跟蹤最新學術進展,推動黑龍江環境環境科學事業的發展。 報道領域:主要為環境化學、環境地學、環境毒理與風險評價、環境修復技術與原理、環境污染治理技術原理與工藝、環境經濟與環境管理等。 讀者對象:主要包括環境科學與工程領域科研或管理機構的科學家、工程師,以及高等院校相關專業的教師、研究生。
文章標題:農業類期刊投稿生態文明建設的思考與設想
轉載請注明來自:http://www.56st48f.cn/fblw/wenyi/shehui/26923.html
攝影藝術領域AHCI期刊推薦《Phot...關注:105
Nature旗下多學科子刊Nature Com...關注:152
中小學教師值得了解,這些教育學...關注:47
2025年寫管理學論文可以用的19個...關注:192
測繪領域科技核心期刊選擇 輕松拿...關注:64
及時開論文檢索證明很重要關注:52
中國水產科學期刊是核心期刊嗎關注:54
國際出書需要了解的問題解答關注:58
合著出書能否評職稱?關注:48
電信學有哪些可投稿的SCI期刊,值...關注:66
通信工程行業論文選題關注:73
SCIE、ESCI、SSCI和AHCI期刊目錄...關注:120
評職稱發論文好還是出書好關注:68
復印報刊資料重要轉載來源期刊(...關注:51
英文期刊審稿常見的論文狀態及其...關注:69
copyright © www.56st48f.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