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屬欄目:社會學論文 發布日期:2018-12-05 10:43 熱度:
摘要:世界各國對文化遺的產保護及利用已經做了大量的工作,我國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才剛剛起步。本文就當前數字化背景下,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利用進行分析。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信息技術虛擬現實,虛擬博物館,文化遺址類論文
前言
隨著世界文化發展速度不斷加快,現代數字技術的發展成為民族文化保護的一種新的方式和途徑,數字存儲成為文化遺產保護的新潮流。數字化文化遺產的發展逐漸成為評價一個國家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情況的標準。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與我國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重視與建設密不可分。我國運用數字化等技術實現對非物質文化的保護漸漸成為了現代化文化建設的重要方式。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領域中的數字技術
1.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重要意義
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我國的寶貴文化。但在新的歷史環境中,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仍然存在些許問題有有待解決,正因如此,在我國運用現代數字化技術進行非物質文化的保護迫在眉睫。隨著網絡多媒體技術的發展,數字圖像技術的提升,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和數字化技術相互結合,實現了數字化文化遺產保護。
推薦期刊:《文物天地》以宣傳貫徹國家文物方針政策為宗旨,傳承歷史文化,倡導收藏文明,積極引導民間收藏和藝術品投資的健康發展。依托中國文物報社的渠道、專家作者隊伍,《文物天地》的內容具有文物博物館、收藏、拍賣行業權威水準,給讀者提供好讀(文字生動)好看(圖片精美)、可信可靠的文本,和最新最快最受業界關注的信息。
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形勢已經被人們廣泛認知。早在上個世紀人們就開始使用攝影技術記錄文化遺跡信息,但是這些資料很難保存,錄像帶老化會導致圖像復制失真。數字化遺產保護具有高精度、高逼真等特點,使用人工智能、網絡寬帶等先進技術,可以克服各種困難實現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通過對文化遺產的文字、數字、圖像、聲音、視頻等各種數據信息使用相關的保存手段建立數字化博物館、展覽館,為文化遺產的保護以及開發和利用進行服務。信息技術的發展,尤其是數字多媒體的發展為文化遺產的研究和保護提供了堅實的技術基礎。
2.國家應建立統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數據庫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隨著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許多非物質文化受到破壞,面臨著瀕臨消失的窘境,加強對其保護亟不可待,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基礎工作就是建立數據庫,也是保護非物質文化的有效方式。現今我國在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建立數據庫時主要存在兩個問題:一是數字化內容和方式手段有限,信息資源匱乏,仍以名錄庫的建設為主;錄入方式相對單一,采用資源堆積的方式進行資源的存儲,并且對動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收入較少,圖片庫和視頻音頻資料很少。二是目前全國范圍內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并沒有統一的制定科學管理規范和建立資源數據庫,各個地方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數據庫都是各行其是,信息資源孤立,沒有形成大范圍的信息資源共享,并且存在嚴重的建設重復現象,造成了資源的浪費。
針對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保護工作,必需要做好數據庫建設的頂層設計,保證數據庫建設成功后可以有效發揮其自身的作用。國家應該統一建設和規劃非物質文化遺產數據庫,確保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的統一管理,建立健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管理平臺。同時地方政府應在對信息資料查詢發掘的前提下,按照國家的統一規定和要求對資源進行加工處理,實現對資源的整體加工、分類后編碼,按照統一的標準錄入數據庫。
3.地方應該重點建設具有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數據庫
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形式多種多樣,具有各種不同的特色,得益于明文的發展。首先應加強地方非物質文化遺產特色資源數據庫的建設,實現不同地域、不同時代背景下的資源保護。由于大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需要進行保護,在短期內不能進行數字化保護的現狀下,各地方相關部門應分清緩急輕重,加強對重點內容的保護。
建設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數字化分類標準規范和檢索技術體系
1.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數字化分類標準規范的具體意義
建設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資源數據庫是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各種信息資源進行分類,并且制定統一的數據分類標準。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類型繁多,并且在各個省市中都有不同級別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目錄。傳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目錄分類類型相對粗放,遠遠不能滿足數據庫的分類標準和檢索體系構建。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分類標準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做起:確立統一的對資源管理進行管理的理念,科學描述非物質文化遺產屬性及分類的前提下,遵循規范的資源數據庫建設體系,構建數字化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分類制度。要求開發者嚴格遵循所提供的標準及開發行為統一,保證資源結構屬性一致,從而有助于實現資源的共享。
2.制定統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規范標準
從數字化體系標準管理、數字化體系技術標準、專業化標準等各個方面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所有類別。國家必須要加快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體系的建設,以及對該體系標準的制定,確保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有章可循。應該對當前我國信息科學技術發展趨勢、組織等需求,根據不同資源信息屬性,建立相關的技術標準,實現資源的統一管理和科學規范的技術管理規章制度。
3.建構科學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資源檢索技術體系
隨著各項數據庫的建立,用戶檢索需求不斷發生變化,應該將非物質文化遺產數據庫的檢索體系進一步完善,對各種數據進行有效連接,加強數據庫的檢索功能。
利用虛擬現實和可視化展示技術再現非物質文化遺產
1.虛擬現實技術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的作用
虛擬現實技術是近年來新研發的高新技術,是借助電腦模擬產生虛擬世界,使用視、聽、觸等感官模擬讓人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及時的對三度空間的事物進行全面的觀察。建立虛擬現實技術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有效連接關系,實現原物的還原,實現非物質文化遺產中情景再現,讓更多人通過這項技術可以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
2.可視化展示技術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的運用
知識的可視化是在計算機科學可視化、數據可視化等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新型的研究領域。開展將數據、信息及資料轉化為圖形等形式的支持工作,包括數據分析及信息搜索等。可視化通過某些方式實現了對原來數據信息的轉化,將數據信息轉化為一種可以顯示的形式傳遞給用戶。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中使用可視化展示技術,可將有關非物質遺產文化中的知識及信息轉變為圖形模式,使人們可以更加直觀的了解其內涵,從而更好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
參考文獻:
[1]余飛揚.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元數據應用研究[D].湖北美術學院,2017.
[2]葉鵬.基于文化與科技融合的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機制及實現研究[D].武漢大學,2015.
[3]陳少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動漫化傳承與傳播研究[D].山東大學,2014.
[4]趙東.數字化生存下的歷史文化資源保護與開發研究[D].山東大學,2014.
文章標題:數字化背景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利用
轉載請注明來自:http://www.56st48f.cn/fblw/wenyi/shehui/39618.html
攝影藝術領域AHCI期刊推薦《Phot...關注:105
Nature旗下多學科子刊Nature Com...關注:152
中小學教師值得了解,這些教育學...關注:47
2025年寫管理學論文可以用的19個...關注:192
測繪領域科技核心期刊選擇 輕松拿...關注:64
及時開論文檢索證明很重要關注:52
中國水產科學期刊是核心期刊嗎關注:54
國際出書需要了解的問題解答關注:58
合著出書能否評職稱?關注:48
電信學有哪些可投稿的SCI期刊,值...關注:66
通信工程行業論文選題關注:73
SCIE、ESCI、SSCI和AHCI期刊目錄...關注:120
評職稱發論文好還是出書好關注:68
復印報刊資料重要轉載來源期刊(...關注:51
英文期刊審稿常見的論文狀態及其...關注:69
copyright © www.56st48f.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