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屬欄目:社會學論文 發布日期:2019-06-15 10:13 熱度:
摘 要 從近 10 年來網絡用語的語料出發 ,結合語言問卷調查 ,運用語用學的順應理論對近兩年流行的土味情話的形成原因展開分析。文章認為 ,土味情話作為一種間接言語行為 ,其流行是對網絡用語“求新求變”的生存規則、對網民“追求快樂”的心理動機、對中國社會情感表達的“內斂規則”順應的結果。了解土味情話流行的語用學成因有助于人們在媒體融合的時代更好地解讀網絡流行語。
關鍵詞 土味情話 ;語用 ;順應
這兩年 ,網絡語言日漸走出疲軟的“喪文化” 的狀態。萌發于 2017 年的土味情話 ,在 2018 年持續火熱 ,它集冷幽默與“撩妹”情話于一身 ,給“佛系”的網絡情感生態帶來一些暖色調。“土味情話” 一詞 ,入選國家語言資源監測與研究中心發布的 “2018 年度十大網絡用語”[1],充分說明了土味情話的影響力。目前研究土味情話的文章很少。劉怡《“土味” 不土》[2] 著重從詞匯學角度研究“土味”的內涵。鮑素娥《土味情話 :小鎮青年的積極生存與自我表達》[3] 從新聞傳播學的角度來分析土味情話流行的原因及特征 ,將土味情話界定為小鎮青年階層的心聲。文章將在這些學者研究的基礎上 ,梳理 2010 年以來有關年輕人工作、生活、情感的流行詞匯 ,以近兩年網絡上的 200 多條土味情話為樣本 ,嘗試運用語用學學者 Verschueren 的順應理論 [4] 對土味情話的成因進行分析 ,力求從語用學角度解釋土味情話風靡的原因 ,幫助人們更好地解讀土味情話 :它們不僅僅是小鎮青年的心聲 ,也是中國整個社會年輕人渴求情感認同、渴望情感表達的心聲 ,土味情話是年輕網民情感在語言層面的一次自我救贖。我們認為 ,仔細解讀土味情話 ,將有助于我們把握網民的心理脈搏 ,在“守正創新 有‘融’乃強” 的全媒體時代浪潮中 ,更好地實現“聚流量向聚人心跨越”[5] 的媒體融合發展目標。
1 土味情話是什么
土味情話中的“土味”與鄉土色彩關系不大 ,指的是一種帶有游戲色彩的愛情表白 ,其特征是不直接談情說愛 ,讓聽者先尷尬然后讓聽者覺得甜膩甚至肉麻① ,與英語文化中的 cheesy pick-up lines(搭訕時說的話)風格很近。從這個層面講 ,土味情話不僅不“土”,還有點“洋”。比如 : “您好呀!”“干嗎要用您?”“因為心頭上有個你。” “你爸爸一定是個小偷 ,把天上的星星偷下來放到你的眼里!” 土味情話不直接表達內容 ,屬于一種間接言語行為 ,通過設“坑”、貶低、嘲笑 ,讓人吃驚、生氣、驚訝 ,然后夸對方、說想做什么事 ,最后讓對方推導出“原來你喜歡 / 愛我”,達到“逗樂”“增進情感” 的目的。
2 為什么土味情話會流行
土味情話與“深情的海誓山盟”“害羞的沉默”“直接的告白”不同 ,詼諧而曲折地表達了情感。它為網民選擇 ,并追捧 ,表面上是由于網絡傳媒的大力推動 ,深層次原因是語碼選擇規則在起作用。 Verschueren 的順應理論指出 ,語言的順應性指“能夠讓語言使用者從可供選擇的項目中作靈活的變通 ,從而滿足交際需要”的特性。這一特性 ,是語言使用者可以做出恰當語碼選擇的一個重要的條件。據中國語用學學者于國棟進一步總結 ,“交際者也許為了實現某個交際目的會選用語碼轉換來實現對語言現實、社會規約或者心理動機的順應。”[6] 鑒于以上研究 ,我們認為 ,土味情話的流行是網絡語言使用者選擇語碼的結果 ,是對網絡語言自身特點、社會心理、社會情感表達規則的順應。具體包含以下幾個方面。
2.1 土味情話順應了網絡流行語自身“求新求變” 的生存規則
土味情話主要在網上流行 ,現實中使用頻率很低 ,是典型的網民話語狂歡游戲。網絡話語的主要游戲法則是保持新鮮、吸引瀏覽者注意力 ,土味情話的流行很好地順應了網絡話語的生存規則。前幾年網絡上曾流行不少帶有負能量情感傾向的詞 ,比如“圣母婊”“奶茶婊”“草泥馬”“屌絲”“撕逼”“污”等 ,一些擦邊球的“黃段子”也流行過 ,但這些“無節操狂歡”的詞語 ,其新鮮感被消費后 ,近兩年慢慢讓位于帶有一些旁觀冷漠特征的詞匯 ,比如“吃瓜”“佛系”“隱性貧困人口”“自殺式愛情”“狗糧”“單身狗”。這些詞語憤世嫉俗的力度大大降低 ,帶有自我調侃的意味 ,而土味情話又向前走了一步 ,帶了甜味 ,是網絡語言情感色彩由冷變暖的重要一環(見表 1)。
除了表達的情感趨暖外 ,土味情話與以往表情感的單個詞匯、一句話流行語的“獨白”不一樣 ,不但語言長度增加 ,還采用“你”“我”對話的形式 ,就像一出場景短劇 ,承載的容量更大 ,更容易讓接受者產生代入感 ,這讓土味情話在“求新求變”的生存法則中得以流行。比如 : “你聞到什么味道了嗎?”“沒有啊。”“那怎么你一出現 ,空氣都是甜的。” “ 我 有 件 很 要 緊 的 事 需 要 你 幫 忙。”“ 什 么事?”“做我女朋友。” 我們對 73 名大三、大四的本科生做了有關土味情話的現場問卷調查 ,結果顯示有 15 位大學生認為土味情話形式“新穎別致”,占受調查總人數的 20%。
2.2 土味情話的流行順應了網民“追求快樂”的心理動機
中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 ,讓人民對幸福的需要從物質層面走向深層的精神層面。網民主體是青年人 ,他們的物質生活水平普遍高于他們的上一輩 ,他們對個體幸福、快樂的追求更加迫切。土味情話很好地順應了這一心理。土味情話流行之前 ,網絡上宣揚成功標準的詞匯非常火爆。“高富帥” “白富美” “* 二代”“顏值”“家里有礦” “土豪”,年輕人必須努力奮斗取得成功——成為某個領域里最強的人(名聲)、最有錢的人(金錢)或者最美最帥的人(外表)。競爭文化一度讓年輕網民自嘆“窮”“丑”,“隱性貧困”“低端人口”“廢材”“頹”“喪”這樣負能量滿滿的詞應運而生。他們創造性地將“窮”“丑”兩字合成一個“ ”字 ,自嘲“窮到吃土”。除此之外 ,高節奏的生活帶給他們時光飛逝的感覺 ,讓他們哀嘆青春不再 ,“70 后”“80 后”自稱“老母親”“老父親”,“90 后”自稱“叔叔阿姨”“假性青年”“中年少女”。“門庭若市(發際線后移)”“棉衣”“秋褲”“枸杞”“保溫杯”被他們用來調侃自己的體質以及疲倦。一些年輕人害怕面對成長后的責任 ,自稱“寶寶”,一有不如意就說“寶寶心里苦”,緊接著 ,“不爭不搶 ,不求輸贏”的“佛系青年”也出現了。無論是“扮老”“扮嫩”還是“佛系”,他們都依靠轉發“錦鯉”的快樂來回避不盡如人意的經濟和情感的現實。他們自稱“單身狗”“母胎 SOLO” (出生以來一次戀愛也沒有談過的單身狗),依靠網劇、網文中的絕美“男神”“女神”的 CP 激情“糖分” 生活 ,滿足于被撒“狗糧”,自我安慰“沒關系!我可以沒有愛情!但是我搞的 CP 不可以不在一起!” 他們“心中的老鹿”在飽受現實“催婚”之后 ,漸漸“蹣跚”“累覺不愛”,經常靠“排遣式進食”打發“寂寞”,自嘲此類生活為“自殺式單身”,即一直單身 ,無力去開啟現實中可能屬于自己的幸福愛情。在競爭的、個人主義的、物質主義的網絡流行群體“喪”文化中 ,“愛”與“被愛”的焦慮被販賣 ,加重了網民的“扎心”程度。
我們認為 ,以上的網絡詞語都是略帶夸張的情感表達 ,網民們“愛未至 ,心已老”,“娛樂至死”“消費至上”的宣言的背后是對生活理想、對愛情理想的高要求 ,并不是真正的消極頹廢。當土味情話的 “暖”“俏”能量一來 ,網民便放下“佛系”的冷漠 ,紛紛相聚 ,津津樂道 ,一掃情感生態的陰霾。土味情話是年輕人內心情感表達的一次探索和解放 ,雖說有些顧影自憐,但渴望有人疼愛,總比頹廢好。“虛擬”的溫暖情感來了 ,真實的情感一定會來到 ,整個社會的情感生態必將趨于溫暖。在我們的 73 份調查問卷中 ,46 名受調查者認為“網民生活壓力大 ,追求輕松 ,尋求認同”是土味情話流行的原因 ,占受調查總人數的 63% ;另外有 11 名受調查者認為“土味情話有趣、甜蜜、細膩 ,迎合了年輕人對愛情的渴望”,占受調查總人數的 15%。這個數據一定程度上驗證了土味情話是網絡情感生態“苦”久必“樂”的產物 ,很好地表達了網民們對快樂追求的渴望。
2.3 土味情話之“土味”順應了中國社會情感表達的內斂規則中國儒家文化強調“發乎情 ,止乎禮”,對情感表達的要求是內斂的 ,公開、直白地表達個人的情感是不雅的 ,而愛情的表達更是令人害羞的 ,一旦表達失敗 ,又是極丟面子的。在中國人的愛情寶典《紅樓夢》第三十二回中 [7],當賈寶玉對林黛玉直抒情意的話語“等你的病好了 ,只怕我的病才得好呢。睡里夢里也忘不了你!”被襲人聽了之后 ,她嚇得只叫“神天菩薩 ,坑死我了!”還說寶玉“中了邪!”寶玉從意亂情迷中醒過來后 ,“羞的滿面紫漲”,抽身便跑。這一段寫盡了情話的“尷尬”“不適”的后果。這個現象直到今天也沒有消失。人們對浪漫的愛情總有一種“可望而不可即的”心態 ,害怕“表白”不成功后的“尷尬”“扎心”。20 世紀 80 年代以來 ,中國流行樂壇各式情歌均流行過 ,中國民眾對情話已不那么過敏 ,現實中也出現了一些公開表白的青年 ,但很多人表達愛情時還是受到社會情感表達內斂規則的制約。欲抑先揚的土味情話橫空出世 ,既滿足年輕人“瞞著大人偷著樂”的心態 ,又符合中國社會情感表達的“內斂”規則。
土味情話采用類似歇后語邀人猜謎的方式 ,欲揚先抑 ,曲折而風趣地表達了感情。比如 : “我結婚你一定要來”“為什么?”“因為沒有新娘會很尷尬。” “你能不能閉嘴 ?”“我沒說話啊。”“那為什么我滿腦子都是你的聲音。” 這些話語不直接表達熾熱情感 ,而是先設個語言套路 ,讓對方感覺不適或迷惑 ,然后再說出本意。修辭格的大量使用不僅給真情告白插上了文學的翅膀 ,也符合情感表達“內斂”的規約 ,比如 :“你有打火機嗎?”“沒有啊。”“那你是怎么點燃我的心的?”用打火機作比。而諧音的修辭法更是俯拾皆是 ,比如 :“我來取一樣東西。”“什么東西?”“娶你。”“你是什么星座?”“摩羯座。”“不 ,你是我的得意之作。”土味情話還用“飛白”,經常故意改動成語中的某個字,造成一種詼諧的表達效果,如 :“先生 ,苦海無涯 ,回頭是我”“近朱者赤 ,近你者甜”。一些網民有情感要抒發 ,要傳遞快樂、分享快樂 ,但又特愛惜自己的面子。這些怕遭到不解和傷害的“傷不起”的網民 ,選擇土得掉渣、尬得要命、甜得想吐的“段子”風味的表白方式 ,想在嬉笑中解決人生大事 ,即使失敗 ,大家也一笑而過 ,避免難堪。我們做的 73 份土味情話的調查問卷結果顯示有 32 名大學生認為“土味情話適合了網民對浪漫情感的婉轉表達”,占調查總人數的 43.8%。從這個結果可以看出 ,土味情話的“曲徑通幽”方法已然成為“想要說愛不容易”“不愿意表達、不會表達” 的年輕網民的救贖。
3 結束語
當然 ,很多土味情話并不是網民自發性文化創造行為 ,是網絡文化工業對英文 cheesy pickup lines 的一次復制 ,很多土味情話都有英語中 cheesy pick-up lines 的影子 ,比如 : “你看起來好像一個人?”“誰?”“我的女友。” 就 很 像“Do I know you ? Because you look exactly like my next girlfriend”。 “你有罪。”“???”“你不但闖入了我的心房 ,還 偷 走 了 我 的 心。” 與“Hello, I’m a thief, and I’m here to steal your heart.” 阿多諾說 ,文化工業“每一件產品都給人一種獨特而有個性的感覺 ,在人們心里喚起一種幻覺 ,好像這種完全物化的、經他人處理過的東西乃是逃脫現實生活的避難所”[8]。據我們調查 ,土味情話是由網絡媒體與明星從上而下制造的語言消遣 ,首先出現在微博、抖音等網絡媒體上 ,經由微信、QQ 展開傳播 ,又在綜藝節目、電影臺詞、流行歌曲中被強化 ,網民群體接受了多次心理暗示后互相感染、互相復制 ,這一流程有明顯的文化工業流水線的痕跡。
雖然土味情話切合了網民“呼喚關愛”“渴求娛樂”的心理 ,但其致命的弱點是復制的、粗糙的、表層化的 ,一不小心就會走向低俗 ,比如“我懷疑你的本質是一本書 ,不然為什么讓我越看越想睡”,其品味有待提高 ,只能作為一種熱身或者調劑 ,不能引領大眾情感走向深層的發展。所以 ,在我們的調查中 ,80% 的大學生選擇“不會把土味情話作為正式的情感表白”。土味情話作為網民集體狂歡的語言游戲 ,給網絡語言生態抹上一層溫暖快樂的色調 ,反映了“網絡無聊經濟”下的大眾審美文化心理 ,有其積極意義 ,我們需要冷靜地觀察它 ,記錄其呈現方式 ,理解它背后的多元觀念和生活方式。盡管它有諸多不足 ,但我們相信 ,隨著媒體融合時代正能量聲音的加強 ,年輕網民終將走出“憤青”“佛系”“趨樂避世” 的思維誤區。我們整個社會的語言溝通生態也將持續優化 ,網絡語言終將奏出更美好的樂章。
參考文獻
[1]2018年十大網絡用語發布[EB/OL].[2018-12-20]. http://edu.people.com.cn/n1/2018/1220/c1006- 30477481.html.
[2]劉怡.“土味”不土[J].語文建設,2018(6):60-61.
[3]鮑素娥.土味情話:小鎮青年的積極生存與自我表達[J]. 視聽,2018(11):144-145.
網絡土味情話流行成因的語用學分析相關論文期刊你還可以了解:《模因在網絡語言中的語用效應》
文章標題:網絡土味情話流行成因的語用學分析
轉載請注明來自:http://www.56st48f.cn/fblw/wenyi/shehui/40324.html
攝影藝術領域AHCI期刊推薦《Phot...關注:105
Nature旗下多學科子刊Nature Com...關注:152
中小學教師值得了解,這些教育學...關注:47
2025年寫管理學論文可以用的19個...關注:192
測繪領域科技核心期刊選擇 輕松拿...關注:64
及時開論文檢索證明很重要關注:52
中國水產科學期刊是核心期刊嗎關注:54
國際出書需要了解的問題解答關注:58
合著出書能否評職稱?關注:48
電信學有哪些可投稿的SCI期刊,值...關注:66
通信工程行業論文選題關注:73
SCIE、ESCI、SSCI和AHCI期刊目錄...關注:120
評職稱發論文好還是出書好關注:68
復印報刊資料重要轉載來源期刊(...關注:51
英文期刊審稿常見的論文狀態及其...關注:69
copyright © www.56st48f.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