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精品电影网_久久久久久电影_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久按摩秒播_天堂福利影院_国产男女爽爽爽免费视频_国产美女久久

中國傳統節日的傳承現狀分析及發展對策研究

所屬欄目:社會學論文 發布日期:2021-07-03 10:13 熱度:

   早在遠古時代, 節日立足于原始崇拜, 成為一種人類社會特有的文化現象。在幾千萬年的發展長河中, 它主要體現出了兩大使命。一是作為一個特定組織的存續節奏。在固定的節奏點上, 讓組織內的成員協調一致從事儀式化的流程, 以加強組織內部的向心力。二是面向組織成員個體, 給予特定主題發起個體性質的群體活動。每個民族和地區都會有自身獨具地域特色的節日, 發源可分為傳統習俗、紀念、宗教和國際運動四種。本文通過文獻研究法、個案分析法和對比法, 對中國傳統節日當前的傳承現狀進行系統陳述, 進而更好地樹立文化認同、文化自信, 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

中國傳統節日的傳承現狀分析及發展對策研究

  1 中國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與民族精神

  隨著經濟日益全球化, 全世界各民族的文化也在不斷交流碰撞, 在這個過程中, 文化或因融合而新生, 或因沖擊而演變。而在中國改革開放40多年、經濟發展突飛猛進的背景下, 中國的傳統文化正漸漸顯示出它的勃勃生機。同時節日作為文化遺產的重要內容, 需要得到良好的傳承以及新的文化內涵和時代意義。[1]

  1.1 緣起過程與文化意義

  中國的傳統節日正式形成于農耕時代, 其表現形式豐富多樣, 且涵蓋了文史哲甚至天文等多領域的內容, 在幾千年的沉淀與傳承中, 早已深深根植于中華民族的精神與情懷中。傳統節日作為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對國家發展、人民生活有著重大的意義。而實際上傳統節日的漫長形成歷程, 也是與中華民族歷史文化的凝聚過程相輔相成的。因此, 它作為復興優秀文化的主要載體, 也承擔著加強民族凝聚力, 提升國家軟實力進而保障國家競爭力的重要作用。

  2017年初, 《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正式提出了包括文化內涵、節日儀式等在內的傳統節日是傳承中華文脈, 進而豐富人民群眾文化生活、推動國家軟實力與現代治理體系發展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因此要將其作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重大戰略任務來看待。[2]

  1.2 蘊藏的民族精神

  在農耕時代, 古代人民根據天文現象, 動植物的生長狀況等自然規律創立了中華文化瑰寶, 即二十四節氣。并根據二十四節氣總結出了朗朗上口的四時規律, 把相鄰節氣相交的日子稱為節日。因此, 中國傳統節日在一定意義上充分體現了人類對自然的敬畏尊重, 以及其獨具一格的生活審美情趣。[3]而傳統節日作為一種農業社會文化土壤所孵化出來的產物, 也包含了豐富的包括“敬畏自然、尊老愛幼、禮尚往來”等中國傳統優秀品質在內的農耕文化元素。這些精神與中華民族氣質一脈相承, 凝聚為現代社會文明中心照不宣的共識。

  但是隨著農耕文明的淡化, 一些與現代生活內涵相去甚遠的節日逐漸淡出了現代人的生活。年輕人也開始把目光投向更加注重感情回應與精神需求的西方節日, 以追求節日所帶來的幸福感、愉悅感。

  2 中國傳統節日的傳承現狀與特點

  在中國傳統節日中, 主要的節日有春節, 元宵節、龍抬頭、社日節、寒食節、清明節、端午節、七夕節、中秋節、重陽節、下元節、冬至、春節等。雖然這些都是中國重要的傳統節日, 但是其受重視程度卻大不相同。一方面, 春節、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陽七大傳統節日已經申遺, 并且擁有正式LOGO。另一方面, 龍抬頭、社日節、寒食節、下元節、冬至等傳統節日并沒有受到人們的重視, 甚至一部分人對這些節日毫不知情。關于傳統節日受重視程度不同的原因, 值得探究。

  2.1 部分傳統節日得以傳承保留的原因

  歷經了千百年傳承演變的中國傳統節日, 呈現出存續與衰亡交并互見的局面。一些節日仍在傳承發展, 諸如除夕、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等, 它們依然在民間生活中存續, 且葆有勃勃生機。如春節作為中華民族傳承時間最長、節慶氣氛最濃、影響范圍最廣的盛大節日, 使得新聞媒體的春節報道也是時間跨度最長 (從春運啟動到元宵節結束) , 地城跨度最廣 (全國各地、世界各地) , 全景呈現出游子歸鄉、親友團聚等場景。而端午節作為傳承中華忠孝禮儀文化, 新聞媒體對其關注點偏向多元和靈活。2018年端午節期間, 央視新聞節目調動多地記者報道龍舟競賽, 用實時景觀鏡頭直播“端午文化地標”, 展現多彩的端午非遺習俗, 體現普通中國人團結奮發的精神風貌。[4]

  就目前得以存續的這些傳統節日來說, 除了深厚的文化、豐富的活動、吉祥的主題和生活的氣息之外, 還有鮮明的歲時季節特征。春節、端午、中秋均涵蓋了一年四季, 從歲時的觀念來看, 現存傳統節日即使數量減少, 事象簡約, 也并無重大的缺失。民俗的自然選擇往往符合生活的邏輯, 也在某種意義上反映了中華文化多元一體、包容共生、生生不息的基本特征。

  2.2 部分傳統節日逐漸消失淡化的原因

  在時代發展與多元文化傳入的沖擊下, 并非所有的中國傳統節日都得到了良好的傳承。其中, 有一些節日氣氛逐漸淡化, 并有走向消亡的危險, 諸如中元節、重陽節、冬至等。此外, 還有一些節日在當代已基本衰亡或早已湮滅, 諸如清明前一日因紀念介子推而禁火冷食的寒食節, 正月二十日以紅線系煎餅放屋頂紀念女媧補天的天穿節等。就已衰亡的節日來說, 以神話、傳說為依據, 以紀念、追懷為主題的天穿節、寒食節, 以民間信仰為基礎的中和節、上巳節, 以思親悼亡為人倫關懷的寒衣節等, 因中心對象與現代生活相去甚遠, 最終因功能需要的弱化而逐步退出民間生活。

  就已淡化的節日來說, 除了它們自身文化主題的因素, 也與其他季節性節日的影響相關。從除夕、春節到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已經覆蓋了春夏秋冬四季, 成為各季節中最具代表性的傳統節日。七夕節、重陽節作為秋季里的民俗節日, 緊挨中秋節前后, 而冬至又與冬季的壓軸節日除夕相隔不遠, 這樣, 在生活節奏加快的現代, 也難免被擠占和忽視的命運。[5]此外, 一些西方節日諸如圣誕節、情人節對中國傳統節日市場的“搶占”, 也從某種意義上體現了部分群體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不自信。

  3 推動中國傳統節日復興與傳承的措施

  黨的十九大明確提出文化自信, 把建設文化強國放在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任何民族都要依賴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決定自己生存的命運, 立足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根, 弘揚傳統文化, 重塑文化自信, 是新時代賦予我們的使命。

  3.1 國家政策驅動

  盡管節日本身的緣起和發展過程呈現的是從下到上的趨勢, 但是要想促進節日的存續, 國家對節日儀式感的引領與驅動是必不可少的。在我國, 政府對于傳統節日宣傳與保護力度正在不斷加強。2006年5月20日, 七夕節被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8年1月1日, 又增設了清明、端午、中秋3個傳統節日為法定節假日來增強傳統文化的影響力, 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

  在2017年初,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 對于包括傳統節日在內的中國傳統文化的保護提出了方法論層面的落實措施。[6]由此可以看出, 國家對于傳統節日傳承的推動不能僅僅停留于口號, 而應落到實處, 使民眾深刻感受到參與傳統節日傳承所帶來的具有實際意義的變化。

  3.2 加大宣傳力度

  對中國傳統節日的宣傳, 是一個由國家層面發起, 媒體部門落實的過程。而近年來, 新媒體作為以數字網絡技術為支撐的媒介新形態, 有著巨大的吸引力, 其憑借技術優勢給受眾帶來了全新的體驗。[7]例如, 2018年央視春節融合節目《正月里來是新春》, 集中展示全國各地鬧新春、世界各國賀新春的喜慶活動。央視新聞移動網通過手繪、海采、盤點、布偶相聲等形式, 自采自制的“喜迎2018”系列原創微視頻, 發布在微博平臺之后, 閱讀量均破150萬, “幸福靠奮斗”話題閱讀量達2100萬。除夕當天推出智能影音互動H5《央視主播拜年啦》, 瀏覽量超3400萬, 總計送出主播原聲祝福超2142萬余次;18小時不間斷守歲大直播“此時此刻, 守歲”吸引了超過2000萬人次參與互動。[8]媒介的融合能夠有效地擴展傳播效果, 作為新型傳媒人, 要不斷增強自身的能力, 為傳統節日的傳播帶來活力和創新。[9]

  3.3 促進文化創新

  在信息時代, “互聯網+”技術承擔著將傳統文化融入社會公眾生活的重要載體作用, 為文化創新構建了重要平臺。新媒體除了為新聞報道提供多元化的平臺之外, 還能完整、系統地介紹傳統節日的來由、典故、風俗。通過形式多樣的、內容豐富的自媒體平臺, 年輕人能夠獲得更多的文化認同感和節日參與感。[10]同時, 新興技術能夠不斷推動傳統文化與時代元素的融合。中國傳統文化的藝術寶庫是取之不盡, 用之不竭的, 是創新靈感的來源;使其與時尚新元素融合, 更能讓人耳目一新。

  此外, 我們也可以借鑒和吸收西方節日文化的普適性、娛樂性, 在注重個人價值等理念的基礎上, 對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和形式不斷進行改革和創新, 賦予其新的時代內容。只有不斷促進文化創新, 才能讓傳統節日與時俱進, 找到更好的承載容器, 散發出更加醇厚的節日味道。

  4 結語

  要加深人們對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視和理解, 增加文化自信, 滿足人們不斷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 推動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復興, 就必須充分挖掘傳統節日的深刻文化內涵, 并將其融入現代生活中。因此, 國家和社會都要不斷發掘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 發展創新傳承形式, 樹立文化認同、文化自信, 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

  參考文獻

  [1]李光華傳統節日儀式的缺失與文化自信的重塑--兼談春 節及圣誕節儀式[J]海外英語,2019 (08) :224-225.

  [2]陶沙以傳統節日為載體增強文化自信促進文化創新[N].蘭州日報, 2019-02-22 (005).

  [3]劉斌文化傳承與家國情懷一-以央視的傳統節 日報道為例[J]青年記者, 2018 (33) :19-21.

  《中國傳統節日的傳承現狀分析及發展對策研究》來源:《藝術科技》,作者:臺雪純

文章標題:中國傳統節日的傳承現狀分析及發展對策研究

轉載請注明來自:http://www.56st48f.cn/fblw/wenyi/shehui/46093.html

相關問題解答

SCI服務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

主站蜘蛛池模板: 在线播放中文 | 真人毛片| 免费网站国产 | 久久久99国产精品免费 | 二区中文字幕 | 青娱乐自拍 | 天堂在线91 | 狠狠狠色丁香婷婷综合久久五月 | 91精品国产综合久久婷婷香蕉 | 日日碰狠狠躁久久躁婷婷 | 日本免费在线 | 亚洲成人在线视频播放 | 国产一区二区在线视频 | 精品无码久久久久久国产 | 国产日韩欧美在线观看 | 91成人在线视频 | 精品福利在线 | 色视频www在线播放国产人成 | 亚洲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 av在线一区二区 | 国产精品一区一区 | 久草青青草 | 亚洲高清久久 | 美女久久| 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二区二区 | 国产清纯白嫩初高生视频在线观看 | 一级网站| 又爽又黄axxx片免费观看 | 大学生a级毛片免费视频 | 国产99视频精品免费播放照片 | 夜夜爽99久久国产综合精品女不卡 | 狠狠久 |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在线 | 国产日韩一区二区三免费 | 欧洲高清转码区一二区 | 欧美一级在线观看 | 免费网站国产 | 日韩有码一区 | 成人免费网站 | 日本h片在线观看 | 免费不卡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