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所屬欄目:社會學論文 發布日期:2011-01-25 08:21 熱度:
【摘要】:新課程標準在“課程資源的利用和開發”中指出:高中語文課程資源要滿足多樣化和選擇性的需要,必須增加課程資源的意識。各地區都蘊含著自然、社會、人文等多方面的語文課程資源,應積極利用并開發。本文對此做簡要闡述,僅供參考。
【關鍵詞】:新課改革,課程資源,地域優勢,課堂教學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大語文觀”已成共識。那么我們在追尋什么?我們在追尋一種文化的根——學生賴以發展的基點。在學生人格素養沉積、培植的過程中,地方文化就是一條始根。而真實的文本則是不需要你去故意地設置場景的,它是天然的,因為這些文化就在身邊,學生很容易去主動地探究。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就“課程資源的利用和開發”指出:“高中語文課程資源要滿足多樣化和選擇性的需要,必須增加課程資源的意識。各地區都蘊含著自然、社會、人文等多方面的語文課程資源,應積極利用并開發。”九江,名勝古跡繁多,歷史名人不勝枚舉。在語文教學中,我們應充分利用好這些地方文化資源,來激發學生愛國愛鄉的情感,來增加他們多方面的營養,從而全方位提高他們的語文素養。
一、利用地方資源導入新課,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九江,歷史悠久,風景秀麗,民風淳樸,有著豐富的地方文化資源。我們自己所熟悉的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應成為語文課程資源開發和利用的主陣地。以地方文化為誘因,因地制宜,注重實效,能更好地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生于九江,一生以廬山為背景進行創作,開創田園詩派,享譽文壇、馳名世界的陶淵明,為后人留下了許多杰作。我們在學習他的作品時,課前可先帶孩子們到桃花源一游,重現“風遙遙以輕揚,風飄飄而吹衣”,“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意境,再將自己收集的桃花源的照片,有關的詩句、文章和陶淵明的簡介制成課件,通過感受桃花源的秀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課堂的第一錘就敲打到了學生的心靈上,他們思維的火花就會激起,他們就會像磁石一樣被牢牢吸引住。巧妙的導入使學生很快由課間活動的興奮點轉移到課堂上來,產生對新知的渴望,為新課的教學做好了最佳鋪墊,這樣一來,《桃花源記》的寧靜安逸,《歸去來兮辭》的淡泊自然,《歸園田居》的安樂閑適便躍然紙上。學習的效果也就不言而喻。
美國作家奧爾科特曾說過,在鄉村出生長大的人等于受了一部分最好的教育;而我要說,在九江長大的孩子,則多了一個壯麗秀美的精神家園。
二、利用地方資源巧鏈課堂教學,深化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在文化底蘊厚重的九江,教育資源豐富,雄偉長江波瀾壯闊,鄱陽湖煙波浩渺,匡廬奇秀聞名天下。近兩千年來,中國文學史上一系列引人注目的詩壇巨擘、文章巨工,諸如陶淵明、謝靈運、鮑照、李白、李渤、白居易、蘇軾、黃庭堅、王安石、陸游、楊萬里、唐寅、王守仁、徐霞客等,先后在這里居留田園,放歌山水,坦吐心聲,留下了無數名篇。很多作品,早已成為了不同版本的中小學語文教材里的經典篇目。如果我們充分利用好了這些資源,就可以加深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春秋多佳日,登高賦新詩”,晉代的陶淵明,吟出了一片真淳;“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盛唐的李太白,唱出了一派豪放;“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中唐白樂天,留下了千古浩嘆;“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北宋蘇東坡,送來了一曲理趣;“云橫九派浮黃鶴,浪下三吳起白煙”,毛澤東的詩句,更是將山水的壯美與詩人的情懷推向了極致。
語文學科是最開放最有詩意的學科,是與人文世界聯系最緊密的學科,如果我們打開了課內與課外、校內與校外銜接的“綠色”通道,語文就成為了一泓清泉活水。巧鏈這些豐富的地方資源,課堂教學就能充分地激活學生的思維,學生就能更好地與文本與作家進行對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便能“更上一層樓了”。
三、利用地方課程拓展課堂,豐富課堂教學的內涵。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說:“生活即教育。”九江地方文化是自然環境與人文環境的相互交融,天生麗質,至真至美,是一座精美的文化寶庫,為我們提供了豐富的精神食糧和豐厚的課程資源。
我們的地方課程《山水家園》叢書,充分利用九江教育資源,反映地方文化,滿足本地學生發展的需要,堅持了“面向本土、來自本土、服務本土”的理念,課程內容和形式都體現了一個“新”,注重了地方課程與學生綜合課程的整合,課內學習和課外學習的整合,文本閱讀與綜合實踐活動整合,自學能力與創新思維的整合;營造了一個“境”,即將家鄉的青山秀水人文景觀生動活潑地呈現在學生面前,從而使學生產生一種畫在書中,人在畫中的身臨其境之感。
是呀,九江,有神奇的山水,自然就有神奇的人物;有神奇的人物,自然就有神奇的文章。陶淵明的桃源之水,流淌千年;白居易的琵琶之聲,遠在天邊;周敦頤的蓮花,出淤泥而不染;蘇東坡的石鐘,匯激流而窾坎;朱晦庵的校訓,聲聲在耳;徐霞客的身影,步步矯健……風流者,是一代大師,一瓣心香,一盞孤燈。
詩人,因山水而思緒飛揚;山水,因詩歌而神奇靈動。在這片土地上,分明是詩的世界;在這片土地上,分明是詩的海洋。我們在課堂上,相約山水;我們在山水間,縱情高歌。定期舉辦“青春詩會”,我們就與詩人同行,與山水同在!九江文化在此生生不息,九江學子在此享用不盡!
充分利用好這么地方課程,使課外資料合理地運用在課堂閱讀教學中,定能夠喚起學生積極的思維活動,激起學生樂于讀書興趣,有利于學生了解九江歷史,熱愛九江山水,它極大豐富了課堂教學的內涵。
四、利用地方資源開展活動,提高綜合能力。
生活即課程,生活本身就是一本活生生的教科書,要讓學生走出課堂,來到大自然,踏入社會,去接觸了解生活,觀察體驗生活,認識自己的城市文化。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師應高度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創造性地開展各種活動,增強學生在各種場合學語文、用語文的意識,多方面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
潯陽江、鄱陽湖,修水河,匡廬山,石鐘山,湖光山色,美不勝收。九江的很多學校紛紛組織學生進行“修水行”,“鄱湖行”。在修河上,參觀亞洲第一大土壩攔截的江西最大柘林水電站,在中國最大的鄱陽湖濕地,帶領學生觀鳥,對濕地進行科學考察。有的學校還組織尋訪“書院行”和探尋山之魂、傳播贛潯文化的“名山行”。每到一處,都要拜訪當地的中小學,邀請當地的的社會賢達講述書院故事、名山與名人的淵源,活動接結束后形成的一篇篇游記和研究報告,會成為全校同學共享的精神佳肴。諸如此類的校外探究活動,研究性學習和綜合實踐項目,足以增強學生的文化底蘊和對家鄉的認識,激發師生熱愛家鄉的熱情。
珍視身邊的課程資源,體驗語文學習樂趣,感受本地文化氣息,吸收本地文化精髓。通過課堂與本土文化有機整合探究的學習實踐,既拓寬了語文學習的領域,關心學校、本地和國內外大事,了解生養自己的熱土,激發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又培養了學生互助學習的合作意識,掌握了搜集、整理、編輯等處理資料的方法,在活動過程中體驗合作與成功的喜悅,增加了學生各方面的素養。最后,這些實踐活動還是很好的寫作素材。真可謂“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珍視身邊的課程資源,我們的教師就會成為新課程目標實施、新課程改革的主角,我們的學生也一定會成為二十一世紀現代學習觀下的主人。這兩大目標,正好是我們教育之根本。
文章標題:注重區域文化 珍視課程資源
轉載請注明來自:http://www.56st48f.cn/fblw/wenyi/shehui/6653.html
攝影藝術領域AHCI期刊推薦《Phot...關注:106
Nature旗下多學科子刊Nature Com...關注:152
中小學教師值得了解,這些教育學...關注:47
2025年寫管理學論文可以用的19個...關注:192
測繪領域科技核心期刊選擇 輕松拿...關注:64
及時開論文檢索證明很重要關注:52
中國水產科學期刊是核心期刊嗎關注:54
國際出書需要了解的問題解答關注:58
合著出書能否評職稱?關注:48
電信學有哪些可投稿的SCI期刊,值...關注:66
通信工程行業論文選題關注:73
SCIE、ESCI、SSCI和AHCI期刊目錄...關注:121
評職稱發論文好還是出書好關注:68
復印報刊資料重要轉載來源期刊(...關注:51
英文期刊審稿常見的論文狀態及其...關注:69
文史藝術論文范文
播音與主持論文 動畫藝術設計論文 美術論文 戲劇論文 導演論文 表演論文 音樂論文 哲學論文 歷史論文 社會學論文 邏輯學論文 美學論文 倫理學論文 心理學論文 文學論文 廣告論文 公共關系論文 新聞論文 外文學論文
SCI期刊分析
copyright © www.56st48f.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