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屬欄目:社會學論文 發布日期:2011-08-16 08:09 熱度:
文章摘要:中國采取典型的居住小區模式,美國則是低密度社區模式,不同的居住模式提供了不同的社區公共空間,也決定了風格迥異的城市面貌。中國的小區花園,美國的社區公園,二者深刻影響著每一位居民的生活。“小區花園”和“社區公園”雖然尺度上存在差別,但服務人群的數量往往接近,因此仍具有比較研究的價值。本文,筆者將選取北京居所的小區花園與洛杉磯居住社區的公園進行比較,重點從空間特征和社會特征兩個層面著手,通過區位特征、規模大小、設施水平、用戶人群和管理模式的分析,指出小區花園不能替代社區公園的作用,小區花園模式亦急需變革,最后嘗試總結一些美國社區公園模式的的借鑒價值。
關鍵詞:小區花園,社區公園
1.公共空間的屬性
按照社會學家的定義,公共空間是一個不限于經濟或社會條件,任何人都有權進入的地方,換句話說,就是開放、可達、免費使用的場所,如街道、廣場和公園等。居住是城市最為核心的功能,城市居住功能的公共空間量大面廣,其組織和模式不僅涉及到個體人的日常使用,更是會對城市面貌、社會交往、鄰里融合產生深遠影響。在中國土地市場化、房地產蓬勃發展的現實面前,傳統的居住區模式已經瓦解,小區正在成為主要的居住單元。提起國內社區的公共空間,似乎就只有“小區花園”了,每每見到樓盤廣告也多以設計精美的小區花園為標榜。那么,從公共空間的屬性來看,小區花園是真正的公共空間嗎?美國的社區公園模式有何特點從而使其廣受歡迎?大量分散的小區花園能替代一個整體的社區公園嗎?如果不能,傳統的小區規劃思路應做哪些轉變?
2.“小區花園”和“社區公園”的內涵
2.1中國的居住小區花園不等于美國的社區公園
由于歷史原因和國情不同,中美兩國采取了完全不同的城市居住模式。中國是居住小區模式,它很好的適應了中國土地所有權國有、使用權歸全體業主的這種特殊所有制形勢。在今天的中國城市,我們看到大量被城市道路環繞的超級居住街坊就是居住小區。這種模式基于中國人多地少,必須采取高密度發展的現實。居住小區是中國城市居住構成的基本組織單元,每個小區3-10公頃,500-1500家庭,1500-4500人。小區內部都按照法律規定建設一個公共活動場地,通常叫做小區花園,這是上千家庭日常的主要戶外活動場所。這里的小區并非等同于美國的社區概念,而只是空間上聚集在一起的一個住宅集合區。
另一方面,美國具有獨特的低密度居住模式,這是一種基于區劃法規和土地細分制度的居住模式,這種模式通常以“美國夢”的形式成為美國文化的一種代表。這種模式完全依賴于汽車交通和土地產權私有化,結果是今天美國無處不在的都市蔓延。美國城市生活的基本組織是社區,這一概念包含地理與社會雙重屬性。就是說,一個社區通常具有3000-5000的居民規模,居民又具有相似的階層、文化、種族等社會特征。依據法律,每個社區建設有2-4公頃大小的社區公園,為居民提供日常戶外活動的場所和設施。
總的來說,“小區花園”和“社區公園”是中美兩國典型的城市居住單元內的公共空間,雖然二者有時候尺度差別較大,但用戶的數量卻相差不多,因此仍具有比較研究的價值。
2.2案例選取
本文選取了筆者在北京居所的小區花園和美國洛杉磯索泰勒社區的Stoner社區公園進行比較。二者具有一些共性:
他們都是一定范圍內城市居民使用頻率最高的公共空間;
位于小區或者社區的大概中央位置,主要提供給周邊居民使用;
依據規定提供一些必要的設施,兒童活動區、運動設施、樹蔭、座椅等;
通常會組織一些活動或者課程,促進人們的交流。
3.建成環境的異同
3.1公共性與可達性
五棟花園位于小區的中央,被三棟寫字樓與兩棟公寓樓環繞。花園的空間是內向封閉而非外向開敞的。雖然所有居民和員工,甚至附近的居民都可以免費使用,但使用時間上有所限制,晚上對于周邊的居民是不開放的。因此,小區花園實際上并非真正意義上的公共空間。大部分用戶從家里或者辦公室下樓即可到達花園,這意味著可達性極好。即使是周邊的居民,也可以方便的步行幾分鐘到這里。但住的稍遠的居民不會選擇來這里,而會選擇他們自己小區的花園。同時,一共設有五個入口可以進入五棟花園,每個大門都有門衛管理。由于花園藏在地塊內部,非小區居民通常也不會注意到它的存在。
Stoner公園占據了完整的一個城市街坊,并采取了完全開放的設計和管理方式,其公共性和可達性是很好的。換個角度,一些住的稍遠的用戶不得不開車才能來,這種可達性要依賴于汽車。
3.2功能性
與眾多居住小區一樣,五棟小區花園更像一個居民日常游憩場所,沒有明確的功能性,并未提供太多的免費設施。花園只提供了兒童游戲區和簡易健身器械,以及一個露天辦公區(成套的桌椅)。雖然沒有太多明確功能,但總能看到大量人群在散步和閑談。“交流”似乎是五棟花園的核心功能。另外,一個帶有游泳池的專業健身會所在花園的地下層,居民對他的使用頻率很高,雖然不是免費的。很明顯,現在中國居民不只是需要一個可以交流的戶外空間,他們對運動設施的需求也越來越多。
Stoner社區公園的功能非常明確,且內容豐富。除了最為核心的兒童活動區和操場、籃球場、網球場等,還有野餐區、滑板區以及一座季節性露天游泳池。根據社區人口構成特點,公園還配建一座老年活動中心。顯然,美國社區公園提供了更好的設施和場所,尤其是運動設施類型豐富,但其對人際交流的空間或設施的關注則明顯不足。
3.3空間的多功能適用性
多樣性使用是公共空間的最大魅力,它能直接創造活力。五棟花園中央有一處40mX50m的廣場,在空間上提供了多種使用的可能性。這里可以是人們清晨打太極的地方,也可以是員工午餐交流的成所,或者是夏日傍晚居民們的露天電影。露天辦公區既是員工討論工作的地方,也是家庭聚會或者戶外野餐的理想場所。但是廣場尺度的限制導致其無法作為室外運動的場地,這是核心問題所在。
Stoner社區公園面積近四公頃,設置一處120mX130m的多功能操場,除了容納足球、棒球等群體活動,還可常見飛盤、遛狗和自行車健身者,甚至還有人練習高爾夫,公園的多功能適用性十分突出。
4.社會景觀的異同
4.1用戶需求的匹配度
如前所述,五棟花園并未提供太多的設施,未能充分滿足用戶的需求。這也是中國社區花園的普遍狀況。筆者認為其原因主要有三:一方面,城市公共空間由政府來提供最為合理,但那意味著政府會損失一些市場價值巨大的土地資源,因此當下政府很少提供社區級別的公共空間;第二,于是政府把土地買給開發商,要求開發商按法律規定的提供不少于30%的用地比例作為公共空間,并配建一些設施;第三,開發商會建設這些設施,但在中國房地產賣方市場的現實下,他們只會按照最低標準建設。
反觀Stoner公園,因其是城市提供給社區的公園,除了滿足美國社區公園常規配建設施之外,還必須在建設之初就考察和征詢居民的使用要求,因此建成的公園基本滿足了大部分用戶的需求。同時,筆者在調查中發現,居民在后續使用中產生的新的需求也可以通過一定的渠道提出并得到反饋。公園內正在建設的滑板場地就是根據社區居民要求新增的設施。這得益于美國社區公園系統擁有的專門的資金制度,通常包括社區物業稅的固定比例返還使用和社區商業公司必須提供的社區服務設施配建費。
4.2使用者特征
五棟花園的用戶構成是復雜和多元的,既有小區居民,也有辦公樓員工。但他們的使用在時間上基本不交叉。這里不存在太多不同階層和不同種族的群體,人群社會特征比較類似。
美國的Stoner公園則不同,是典型的多種族、不同收入群體共享的一個公園。盡管他們還是集中在自己組群喜歡的運動項目上,較少混合活動,但整體來看,美國的社區公園對于不同階層和種族的融合還是起到了較大的促進作用。
4.3管理模式
五棟花園,全體業主聘請專門公司來管理整個小區,包括花園。管理公司有員工維護設施和樹木,也有保安管理大門和內部巡視,社區花園井井有條。從這個角度來看,五棟花園并不是一個真正意義的公共空間,而是歸特定的一個人群也就是全體業主共有。這也是中國住區“公共空間”的普遍現狀,真正的社區公共空間鮮有建設。
Stoner公園由城市公園管理局統一管理,公園建設有管理用房,三個管理人員進行日常管理、設施維護和教授部分課程。公園的使用并不收取用戶的費用,包括游泳池、室內運動館和停車場等所有設施均免費使用。但從設施維護和操場質量開看,管理的水平還需改進。
5.幾點思考
5.1兩種模式為何不同?
筆者認為,這種不同是由兩國的國情和政府管理方式決定的。中國城市,人多地少,高密度發展是必需的。高密度就會提高建筑高度,建筑距離也相應加大,這就意味著建筑之間的大量空地可以被利用作為花園。這也是政府把建設社區公園的義務轉給開發商的一點合理性。另一方面,目前的城市規劃是政府編制和實施,公眾意見比例還很小,即使有單獨提供社區花園的訴求也較難實現。
客觀的說,美國這種社區公園的模式是歷史上民眾通過民主過程逐步爭取到的。這個模式與美國的低密度居住模式相適應,是成功的,尤其是在鼓勵全民運動,改善身體素質方面作用十分明顯。
5.2變革路徑:從小區花園到社區公園?
筆者認為,居住小區模式符合中國國情且已發展成熟,但用分散的小區花園代替城市社區公園的模式則必須轉變。社區公園因其更大的規模和更好的開放性,可以承擔更為綜合的休憩功能,尤其是提供市民健身運動的設施和場所,而小區花園則完全不具備這樣的條件。另外,社區公園完全向社區開放,是更大區域居民交往的重要場所,而不是像封閉小區一樣只限于小范圍人群使用。近來,美國社區公園這種模式在北京、上海等郊區已經開始出現且廣受歡迎,甚至部分居民驅車十幾公里過來參與體育活動。社區公園的需求如此強烈,傳統的居住區規劃模式和思維有待改變。如何實現這個轉變,筆者認為不妨在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嘗試。
一是重視居住區的開放性,必須設置居住區級別的社區公園。對于城市中心地帶小街坊組團居住模式,則應選定獨立街坊作為公園,不應全部作為居住;
二是改變傳統的花園必然在小區內部的固有模式,通過容積率獎勵等政策鼓勵開發商將花園外移并向城市開放,如提供街角花園等;
三是兼顧開發建設的可行性,不妨采取積少成多的策略,適當減少小區配建花園的比例,從而整合提供一個規模稍大的社區公園。
總之,中國傳統的居住區模式在土地市場化時代正在瓦解,而過于分散的住宅小區模式必然缺乏城市公共空間組織的整體性。美國以社區為單元組織城市居住,以社區公園為主給居民提供休憩空間的模式值得借鑒。
文章標題:從公共空間屬性角度看中美社區公園模式的異同
轉載請注明來自:http://www.56st48f.cn/fblw/wenyi/shehui/9914.html
攝影藝術領域AHCI期刊推薦《Phot...關注:106
Nature旗下多學科子刊Nature Com...關注:152
中小學教師值得了解,這些教育學...關注:47
2025年寫管理學論文可以用的19個...關注:192
測繪領域科技核心期刊選擇 輕松拿...關注:64
及時開論文檢索證明很重要關注:52
中國水產科學期刊是核心期刊嗎關注:54
國際出書需要了解的問題解答關注:58
合著出書能否評職稱?關注:48
電信學有哪些可投稿的SCI期刊,值...關注:66
通信工程行業論文選題關注:73
SCIE、ESCI、SSCI和AHCI期刊目錄...關注:121
評職稱發論文好還是出書好關注:68
復印報刊資料重要轉載來源期刊(...關注:51
英文期刊審稿常見的論文狀態及其...關注:69
文史藝術論文范文
播音與主持論文 動畫藝術設計論文 美術論文 戲劇論文 導演論文 表演論文 音樂論文 哲學論文 歷史論文 社會學論文 邏輯學論文 美學論文 倫理學論文 心理學論文 文學論文 廣告論文 公共關系論文 新聞論文 外文學論文
SCI期刊分析
copyright © www.56st48f.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