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屬欄目:外文學論文 發布日期:2018-09-18 10:28 熱度:
外國文學課堂教學應用上的各項指標以及對于文學發展模式中的要點和措施制度等等,乃至地方院校中外國文學上的建設等等,這些都是此篇文章的一些事項。
摘要:高等教育大眾化發展過程中,我國通過合并、新建、升格等方式組建了一批地方性普通本科院校,此類院校大多定位為以人才培養為中心,以應用性教育為主,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主要目標,均屬于教學型普通本科院校。隨著時代的發展,教師教學的對象、教學的方法、學校教學理念的不斷變化,只有不斷地對課堂教學方式進行改革和調整,才能培養出適應新時期、新時代發展的創新型人才。
關鍵詞:地方院校,外國文學,課堂教學,外國文學類論文
一、社會對創新型人才的需要
為什么要改進外國文學課堂教學方式一直是許多人在思考和探索的問題。我們的教學模式長期以來都是側重于傳授文學知識,對于外國文學作品的欣賞和分析不是很充分。根據我們所做的問卷調查,67.2%的學生希望在外國語文學教學內容上文學史和作家作品的分析并重。學生表示文學知識是死知識,需要花時間和精力把它反復翻看記在腦海里,如果老師在課上傳授較多的文學史,學生非但記憶不佳,還會失去聽講的興趣,但如果配合著文學作品,枯燥的文學知識就會增添幾分趣味,記憶起來也容易得多。況且傳統的課堂教學方式基本上以老師為主角,同學們只有聽的機會,偶爾參與一下與老師的互動,時間久了,難免會走神兒,再加上班級的容量較大,課時有限,很大程度上使學生喪失了去思考的興趣,大家會產生“反正老師都會講,聽老師的準沒錯”這種想法,漸漸產生了依賴心理,獨立思考的能力和創新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就會遭到限制。就現當代社會對人才的需求來看,社會需要的不是只會人云亦云而不會獨立思考,依賴性強,沒有自我觀點的人,而是敢于打破常規,勇于創新的應用型人才,時代在發展,科技在進步,只有我們想不到的,沒有我們做不到的。因此,老師在教學時不僅要給學生講授作品的時代大背景、作者的生平經歷,還要引導學生根據這些信息去獨立思考作品中的內涵,引導他們對每一本作品都能有自己的分析。正如莎士比亞所說“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獨立見解應成為外國語文學課堂教學的一個新目標。
推薦期刊:《外國文學》是外國文學研究學術期刊,以外國文學研究者和愛好者為主要讀者對象,廣泛關注世界各民族語言文學,重點介紹國外作家作品研究和批評理論的趨勢和動向,為國內學者提供研究借鑒,展示國內外國文學研究的最新成果,與國內外同行進行有效的學術對話。提供深入鉆研和新的探索,同時堅持文學特色,追求開闊的視野、準確簡潔、自然清新的文風,致力于營造百花齊放、生動活潑的學術局面。
二、學生對外國文學課堂教學改革的態度
為了更好地了解學生的想法,我們采取發放問卷的方式對湖南科技學院漢語言文學專業、秘書學專業以及戲劇學專業大一、大二、大三的學生進行了調查。結果顯示63.64%的大一新生對外國語文學課程很感興趣,他們說開設這門課程使自己開拓了視野,增長了見識,很大程度上了解了西方國家的文化。并且50%的學生每天會主動花半小時來學習外國語文學。但也有學生表示由于對外國的歷史、習俗了解不多,思維方式和審美形式都存在較大差異,作品人名難記,情節劇情晦澀難懂等都使得學習外國語文學這門課程困難重重,他們希望通過老師在課堂的講述來使知識更加通俗易懂些,但當下的課堂教學并不能完成他們的心愿。由此他們迫切希望能探索出新的課堂教學方法,使同學們能真正領略到西方文學的精神財富。雖然當下很多老師會使用多媒體配合著講學,希望在視覺和聽覺的沖擊下讓同學們更好地理解和接受,但大多數也只是抽象的圖片和視頻的某個片段,當然這不能責怪老師,在應試教育這個大背景下,播放過多的視頻素材被認為是浪費時間,所以更多的老師選擇自己在臺上滔滔不絕地講述,學生在臺下被動地聽講,記筆記,考試背筆記,如此機械化一年又一年地重復著,這種教學方式已經不能很好地引發同學們的興趣,這也是外國語文學學習效率低的原因之一,學生們表示摒棄老套的課堂教學方式,采用新的教學方法已經迫在眉睫。
三、傳統教學模式已不能適應時代變化
隨著網絡時代的到來,互聯網走進大眾的視野,知識、信息能更好地在人與人之間實現共享。學生不單單只在課堂上從老師的講授中收獲知識,他們還可以上網翻閱任何自己想知道的資料,而且資料的形式多樣、內容詳細,通過它們,學生能更好地領略和學習外國的文化、習俗,所以58.73%的學生表示當下的課堂教學形式枯燥、單一,使他們提不起興趣,進而使得外國語文學在大學課堂中不受重視。據調查顯示:79.89%的學生認為觀賞外國電影更適合外國文學的講學,學生表示:影視片具有生動、形象、直觀的特點,將它與課本結合起來,使得作品的人物更立體、鮮明,能夠補充課堂上的不足。65.61%的同學則認為閱讀外國作品,并在課堂上交流更適合講學,他們認為如果每個人都能把自己閱讀過后的想法與大家交流,這樣每個人就通過交流獲得了更多的理解角度。正如蕭伯納所說:“你有一個蘋果,我有一個蘋果,彼此交換一下,我們彼此仍然各有一個蘋果;但是你有一種思想,我有一種思想,彼此交換,我們就都有兩種思想,甚至更多。”而贊成老師以課本為主進行講學的學生只有14.81%。由此可見,在網絡越來越普及的大背景下,傳統的教學模式已經落伍,現在的教學并不應該單單靠老師的三寸不爛之舌,還要靠更多的輔助硬件,要給學生更多的自由討論、發言的時間,這樣才能真正讓學生學到知識。此外,應試教育陪伴了當代大學生多年,從小學到高中,為了能進更好的學校,大家都是被動地學習,是為了學習而學習,最終淪為考試的工具。雖說,大學的期末考試采取的是平時成績與期末考試成績相結合,但這種考核方式還是存在缺陷的,據調查,47.62%的學生表示學校應嘗試開卷考試,重點考查學生的綜合能力,學知識應該重點看學生知識的掌握情況,開卷考試結合口試,以較高水平的主觀性試題考查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這對課堂教學改革來說一定是個偉大的新突破。那么我們具體該怎么做呢?以湖南科技學院為例,外國文學課程是作為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的漢語言文學、秘書學以及戲劇影視文學專業學生的必修課程之一,作為主修文學類專業的學生,必須具備比較強的語言表達能力和寫作能力,具備較為開闊的視野和思路。外國文學課程的開設,對于提高學生的文化修養,鍛煉學生的文字表達能力,以及拓寬學生的知識視野、增加知識儲備有著相當重要的作用。而從課程性質出發,作為一門文學類課程的基礎課,外國文學課程的定位以及教學目標如何協調實用性和文學性是改革者必須思考的問題——讓外國文學課程教育盡如人意,以期找到適合外國文學課程改革的道路。
(一)文學與文化相結合,鑒賞拓寬思維空間
外國文學課程是一門理論課,在傳統教學思路上通常是以文學史、文學思潮、文學作品三線并用來安排教學內容,以文學史為主,作家作品則是通過作為文學史代表和文學思潮代表來講授。在教學思路上的改革重點便是要將文學和文化相結合,將文學思潮與文學作品相結合,通過文學作品來印證文學思潮,這樣才能讓學生系統地掌握外國文學的知識。學生們在學習外國文學時產生了一個問題:文學史是抽象的文學概念,有時甚至是僵化的,而文學作品又是多樣的,多思想的,僅僅立足于某個文學思潮或者文學史來看待文學作品的話,不僅無法讀懂文學作品,還有可能將多思想的文學作品變成僵化文學概念的代表,不能深入理解其中的文學價值。以湖南科技學院為例,漢語言專業的同學以文學史教學為主,文學思潮為輔,而秘書學專業的同學則是以文學作品教學為主,文學思潮為輔,二者出現了脫節的現象,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學生無法更好地深入到文學作品中去理解,秘書學專業的學生也無法從文學作品本身去發展文學史的視野。在外國文學課程的教學上,學生僅僅是立足于某一個點,無法拓寬文學思路,導致的結果便是眾多學生反映的三類學習外國文學上的問題:外國文學史時間跨度大、范圍廣;文學思潮流派多,涉及作家作品多,人物容易混淆;作品篇幅大,沒有時間閱讀。這三類問題恰好是教學內容上的三條線所反映出來的問題。只僅僅立足于文學史教學的學生普遍認為文學思潮多,作家作品多且篇幅大,人物容易混淆,很難有閱讀文學作品的想法;僅僅立足于文學作品教學的學生則認為文學史時間跨度太大,文學思潮難以理解。在外國文學學習階段,學生沒有了閱讀的積累,僅僅通過老師講故事介紹的模式來教學,不管是文學史還是文學思潮,學生往往感到陌生和茫然,這樣無法正確地理解文學經典。要想提高學生的理解鑒賞能力,除了文學和文化相結合,也要提高學生通過理解、鑒賞、分析外國文學來提升審美能力,拓寬文學思路,以此來探討更深層次的文化底蘊。在外國文學課程教學中,文學批評理論和學生的評判力也是很重要的,有的文學批評理論是潛移默化的,教師在講授文學作品時適當地進行分析理解,為學生提供了文學鑒賞的思路和方法,以供學生學習并進一步進行文學欣賞的探索。外國文學研究的對象是固定的,而理解鑒賞本身卻是開放的,對于外國文學的研究也是開放的,在教學時教師將開放的思路和方法傳達給學生,讓學生表達自己的看法,剖析作品其中的深刻道理,鼓勵學生從不同的角度看待外國文學。這樣就會讓課堂不再是一味的死氣沉沉,學生和教師互相探討不僅可以加深對外國文學作品的理解,也能更好地加深評判鑒賞能力,拓寬文學思維。
(二)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分析培養創新精神
外國文學是一門理論課,但是必要的實踐環節對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分析問題的能力是有益處的。對名篇的欣賞、名著的閱讀分享,這些都是行之有效的實踐環節,對于訓練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是有很大幫助的。人文學科的研究越來越有廣度的認識和見解,文化課程的學習對于學生也是精神學習的課程。所以文學課的學習不應只有課堂教學,還應該有多樣化的文學實踐活動。文學課程的實踐活動可以包括學生在文本閱讀基礎上的對文本理解的個性化表達,這種表達可以通過課堂的討論,也可以通過課外活動的嘗試,比如撰寫閱讀心得。在課程講授中,把學生分為若干個小組,每組有指定的組長負責,承擔一部文學作品的討論任務,在講授到該部作品時該小組成員將是課堂討論的主要參與者。在課外鼓勵學生寫自己關于作品的閱讀心得、讀書筆記等,學生寫作業的過程就是總結自己聽課感受和課后閱讀時的思考和想法的過程;在課內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課堂,如課堂回答問題,學生遇到自己閱讀過的作品時,回答問題的積極性、參與性自然會大大提高,對問題的理解與認識也會有更大的價值和內涵。文學創作與文學欣賞都是一種個人化的行為,文學鑒賞如果沒有閱讀的體驗、感悟,僅憑教師對故事的描述去了解,最終獲得的認識肯定是片面的、僵化的。學生盡管閱讀量有限,但是思想活躍,感受能力和問題意識都很強,學生組織參與的課堂討論以及閱讀分享,就要求教師要有更豐富的閱讀量,要有更扎實的批評基礎,對文學作品和現象要有自己的獨特認識,當然還要有更加嫻熟的駕馭課堂的教學能力。在文學作品的欣賞與解析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激發學生的問題意識,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提升學生的創新精神也是課堂改革中的目標之一。
(三)開展多種形式的教學模式
傳統的外國文學教學通常采用以知識傳授為主,以史為綱,以經典作家作品為點的教學模式,這樣的教學模式顯得舉步維艱,課堂教學質量很難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很難激發。教師始終是課堂的主體和中心,學生只是聽眾,學生更多的是機械地記筆記,一堂課結束,密密麻麻的筆記看似收獲滿滿,但是由于全程無參與,課程就變成了簡單的知識傳授而非能力培養的過程。通過湖南科技學院為例的問卷調查所反映的結果來看,學生們普遍認為應該開展多種形式的教學模式,可見改革教學模式對促進學生關于外國文學學習的積極性有很大的作用。比如鼓勵學生通過話劇的形式展示他們對于某一部文學作品的理解,通過話劇,讓學生參與到作品中去,而這種形式也能很大程度地激發學生積極地去理解作品,理解文學背景;還可以通過組織學生觀看文學作品改編的電影,電影篇幅雖小,當作為引入,可以打開學生了解文學作品的基礎,不僅改善了原本死氣沉沉的教學環境,也能讓學生對這門課有著更濃厚的興趣。這些都可以算是教學模式上的改革,也關系著研究的多元方向和思路。綜上所述,面臨淺閱讀的困境,課時減少、內容增加的壓力,我們應及時轉變教學觀念、改革教學方法,從教學實際出發,不斷提高教學質量,努力培養學生的實踐和創新能力,這樣才能更好地實現從根本上改革外國文學課程。
文章標題:地方院校外國文學研究
轉載請注明來自:http://www.56st48f.cn/fblw/wenyi/waiwen/39237.html
攝影藝術領域AHCI期刊推薦《Phot...關注:105
Nature旗下多學科子刊Nature Com...關注:152
中小學教師值得了解,這些教育學...關注:47
2025年寫管理學論文可以用的19個...關注:192
測繪領域科技核心期刊選擇 輕松拿...關注:64
及時開論文檢索證明很重要關注:52
中國水產科學期刊是核心期刊嗎關注:54
國際出書需要了解的問題解答關注:58
合著出書能否評職稱?關注:48
電信學有哪些可投稿的SCI期刊,值...關注:66
通信工程行業論文選題關注:73
SCIE、ESCI、SSCI和AHCI期刊目錄...關注:120
評職稱發論文好還是出書好關注:68
復印報刊資料重要轉載來源期刊(...關注:51
英文期刊審稿常見的論文狀態及其...關注:69
copyright © www.56st48f.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