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屬欄目:外文學論文 發布日期:2021-07-21 09:02 熱度:
宗教信仰是關系國家發展、社會穩定和人民團結的重大問題,總書記指出,“宗教工作在黨和國家工作全局中具有特殊重要性,關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發展,關系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關系社會和諧、民族團結,關系國家安全和祖國統一。”[1]社會主義高校是嚴格堅持“教育與宗教相分離,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利用宗教進行妨礙國家教育制度的活動”法律規定的場所,但是,由于受各種校內外多種因素的影響,當前高校部分大學生的宗教信仰出現了新的變化即從原來的部分人心理趨于認同發展到行為走向行動的狀態。因此,應以新時代宗教觀為指導對大學生宗教信仰的現狀、問題和成因開展研究并從思政課程、課程思政、師生結對、校園文化建設等途徑進行合理引導,保持大學校園的和諧、穩定,維護好高等教育發展的大好局面。
一、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宗教觀微探
宗教既是人類認識世界、社會及自身的哲學形式,也是許多人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形成與走向成熟的重要理論來源,同時,它還是影響社會穩定發展、民族團結和人際關系和諧的意識形態。宗教信仰雖然是公民的一項基本權利,是否選擇信仰宗教是個人的選擇與私人事務也取決于個人,但是,任何人選擇信仰宗教時必須遵守法律法規的規定并自覺維護經濟發展、社會穩定和民族團結,這也是信教公民的一項基本義務。自黨的十八大以來,總書記在一些重要場合作了有關中國宗教發展、宗教信仰自由和宗教管理工作的系列重要講話,從宗教文化、宗教治理、宗教工作方略、宗教工作新理念方面,創新了人們對宗教功能和宗教發展的認識視角,發展了堅持宗教信仰自由與對人們進行合理引導的立場、觀點,豐富了新時代堅持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同時采用合理、合法的手段對信仰宗教的群眾進行引導的方法論。
(一)堅持正確的立場,這個立場就是馬克思主義的理論
立場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立場。中國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是基于中國文化特點、民族特點和群眾特點,把馬克思主義立場與中國多民族國家歷史文化相結合而制定的正確的宗教治理和發展政策,在新中國和改革開放以來,保護了信教群眾的信仰自由,保證了社會的和諧、穩定和發展。因此,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宗教治理和宗教工作方略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立場的正確指導。“要堅持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認識和對待宗教,遵循宗教和宗教工作規律,深入研究和妥善處理宗教領域各種問題,結合我國宗教發展變化和宗教工作實際,不斷豐富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宗教理論,用以更好指導我國宗教工作實踐”[2]。
(二)構建中國特色的積極健康的宗教關系
正確處理好信教群眾之間、信教群眾與不信教群眾之間的關系,構建一種和諧、穩定和發展的宗教關系,既保證好人們信仰宗教的自由,又能團結各界人們共同努力建設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各項事業。
(三)依法引導宗教事務實現有效治理
對于涉及具體民族、群眾的宗教事務處理,要堅持依法進行疏導,即“要在‘導’上想得深、看得透、把得準,做到‘導’有方、‘導’之有力、‘導’之有效,牢牢掌握宗教工作主動權”[2]。
(四)中國特色的宗教工作要堅持全面推進,也要有重點突破的方法論
結合中國各宗教的實際發展情況和影響力,在宗教治理和引導工作中抓住主要矛盾,解決出現的突出問題,做好重點工作。
(五)堅持黨對宗教工作的領導,這是新時代宗教觀根本立足點
總書記指出,“做好宗教工作,必須堅持黨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針,要全面貫徹黨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務,堅持獨立自主自辦原則,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2]。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宗教觀是我們實現宗教事務有效治理與宗教文化發展的指導思想,其中,強調“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依法合理引導”,“抓主要矛盾”以及“解決重點問題”的方法論,也是高校貫徹宗教信仰自由政策,針對大學生宗教信仰現狀、問題與成因,積極開展學生宗教信仰自由的合理引導,培育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高他們的思想道德素質的行動指南。
二、大學生宗教信仰現狀、問題與成因
(一)學生信仰宗教現象有所上升
當前,由于網絡和各類商家通過西方宗教節日進行宣傳促銷,中西方文化交流頻繁致使西方宗教文化廣泛、深入滲透,同時,大學生馬克思主義信仰尚未完全確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尚未形成等原因,大學生的宗教信仰現象有所上升,主要表現在信教學生比例在增加,以及“大學生肯定了宗教的社會功能,對宗教信仰整體持寬容支持的態度。”[3]調查資料數據表明,新時代大學生對于自己擁有宗教信仰,公開表示對宗教信仰有興趣甚至以后有可能參加宗教的學生人數也明顯增加。2019年某校學生宗教信仰排查結果表明,有49名同學公開表示具有西方宗教信仰,其中,信仰基督教21名,信仰伊斯蘭教1名,信仰天主教1名,對于佛教許多學生表示認同。盡管學校輔導員和班主任對這部分信仰西方宗教的學生進行了“一對一”結對引導,但是,仍然有23名學生堅持他們宗教信仰(甚至16名團員自愿退團),也有26名學生對宗教信仰有了重新認識,表示愿意放棄自己的宗教信仰。學生信仰宗教的人數與過去相比明顯增多,其中學生團員信仰宗教拒絕結對教師的思想工作以放棄團員資格為代價繼續自己的宗教信仰現象令人堪憂。
(二)學生宗教信仰的管理與引導難度大
改革開放以后,中國社會走向開放文化交流交叉使中國社會出現文化多元化現象,而且,西方文化大多數與宗教有聯系,這必然造成中國青年大學生接觸宗教文化宗教活動宗教物品的機會增多。近年來,宗教傳播在一些地方變得比較普遍宗教活動舉辦也比較頻繁,從環境角度對大學生對待宗教的態度造成影響。另外,有些擁有宗教信仰的家庭必然會在大學生成長過程中對他們的宗教信仰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例如,調查表明,信仰伊斯蘭教的同學表示,他的外公外婆、爺爺奶奶都信仰伊斯蘭教,從小就要求他必須信仰伊斯蘭教,而且,通過各種宗教禮儀、聚會、親戚間的走動對他產生了影響。信仰基督教的同學表示家人信仰基督教,平時過宗教節日宗教活動也要求他們偶爾參與,時間也已很久。由此可知,學校之外的文化、社會、家庭等環境因素是當前大學生信仰宗教的主要影響因素,消解了學校里宗教信仰引導的部分效果給校園里學生宗教信仰現象的管理與引導帶來難度。
(三)學生間宗教信仰信息傳播變得更加隱秘
當前,宗教信仰現象除了社會上普遍存在,也透過各種智能設備實現快速傳播。“由于新媒體具有互動性較強、展現方式多樣、不受時空限制等特點,網絡上各種信息泛濫,對于別有用心的國外敵對勢力而言,這種網絡環境就給了他們可趁之機,宗教信息也混雜其中”。各種智能設備普及水平較高大學生使用智能手機的時間長,給校園里學生宗教信仰現象的管理與引導造成了困難。大學生由于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不健全,以及警惕性低、辨別力差的特點,他們難于辨別和抵御來自朋輩的各種宗教信息的影響。“某一個成員分享到朋友圈或發布在微信群里的宗教類相關信息,經過內部的互動交流,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成為一種集體意識”。另外,大學生抵御宗教滲透變得困難。傳統的宗教傳播具有比較固定的時間、地點、場所、人群,比較容易實現監管,但是,當宗教信仰傳播途徑出現多元化以后,監管變得相對困難,特別是通過新媒體途徑傳播的宗教信息和觀點,監管就變得更加不容易。以及各種段子、虛假信息或者圖片以其娛樂性、欺騙性,消解了大學生所接受的馬克思主義宗教觀點、知識,使系統的教育效果弱化。
三、大學生宗教信仰合理引導的制度建設
(一)強化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提高教學實效
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大學生進行宗教信仰和馬克思主義無神論教育的主要渠道,是大學生宗教信仰制度性因應的首要維度。當前,大學生所接受的正式、完整的馬克思主義信仰和宗教觀培育主要是通過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與實踐來實現的。但是,在高校的教育教學實踐中,思政課存在宗教信仰教育內容少、課時少與教學實效差,以及教師因為授課進度計劃目標和專業背景原因而忽略宗教信仰教育的問題。因此,高校應該根據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標準加強思想政治理論課中宗教信仰的專題教學,明確學生宗教信仰教育的內容和課時,突出馬克思主義宗教觀和新時代宗教觀的教學。比如,要在《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形勢與政策》課程授課中,教師多以專題的形式組織學生對相關宗教現象進行討論,同時,對學生的錯誤或不正確觀點進行科學分析與積極引導,讓學生正確認識宗教的虛幻性和欺騙性特點。教學管理部門應該在指導思想和教師考核中,制定相應的標準和方法,指導教師進行宗教信仰教育教學,引導大學生樹立馬克思主義信仰和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宗教觀。
(二)強化學生宗教信仰的“一對一”管理與引導
高校應該堅持馬克思主義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培育方向,順應學生的思想特點和成長規律,緊跟時代發展和新媒體時代發展步伐,堅持科學性、多樣性、系統性的原則,突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目標,對學生宗教信仰進行“一對一”的管理與引導,這是大學生宗教信仰制度性因應的管理維度。當前,由于大部分學生在中學政治類課程中接受過馬克思主義理論和實踐教育,也有過宗教觀點的正確引導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他們在宗教信仰中有正確的方向,信仰宗教的學生也只是少數。因此,高校可以針對學生信仰宗教的實際人數開展師生“一對一”結對方式進行管理和引導,實現學生宗教信仰的思想引領,突出學生宗教信仰管理和引導工作主旨核心。同時,在師生“一對一”結對基礎上加強全方位宗教信仰管理與引導形成網格化格局。
(三)強化學生宗教信仰引導的課程思政建設
大學生宗教信仰的引導需要各門課程教師以全國思想政治工作會議講話精神“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為指導,在課程思政中對學生加以正確引導,這是大學生宗教信仰制度性因應的課程思政維度。專業課程授課一般采用小班授課與學生互動比較多,大多數學生又比較重視專業課學習,教師的人格魅力和宗教信仰觀點與看法,對馬克思主義宗教觀的立場和觀點,會對學生的宗教信仰的觀點與看法產生重要影響。與此同時,青年教師的年齡、心理、興趣愛好、政治立場與學生之間較少代際隔閡,能夠對學生起到意見領袖的作用,他們的宗教信仰觀點和立場對學生的影響尤其顯著。因此,高校應該重視專業課程建設和授課過程中的思政元素,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強化教師專業課程教學中學生宗教信仰作為思政元素的教學。強化教學管理部門制定相應考核標準,將宗教信仰觀點合理引導作為教師考核必考內容,使教師都能夠傳授正確的宗教信仰觀點和立場。強化教師尤其是青年教師的宗教信仰的摸底和管理,盡量避免有某種宗教信仰的專業課程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傳播宗教內容美化宗教文化夸大宗教社會作用,誘使學生走向信仰宗教的錯誤方向。
(四)強化學生宗教信仰引導的校園文化建設
大學應該以馬克思主義及其中國化理論為指導,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宗教觀為指導,創設符合學生興趣和年齡特點的校園文化形式,這是大學生宗教信仰制度性因應的文化建設維度。校園文化在大學生宗教信仰和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宗教觀的形成方面具有積極正面的影響。因此,高校可以開展“宗教信仰宣傳周”的形式,通過召開專題班會、海報、視頻觀看、專家講座等形式,組織學生學習馬克思主義宗教觀,了解宗教的歷史淵源、本質、現實發展和邪教危害。召開專題班會讓學生發表觀點和看法,班主任加以正確引導可以影響學生的宗教信仰。校園宣傳欄海報以豐富多彩的圖片、動漫、文字資料等,可以對全體學生的宗教觀點和思想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視頻觀看可以通過最新的案例播放讓學生真切了解當前社會宗教信仰現狀以及“宗教極端化”現象的危害后果。專家講座能夠系統地讓學生對世界和中國宗教發展歷史進行了解,有利于樹立正確的馬克思主義宗教觀。
四、結語
總之,新時代高校大學生宗教信仰的管理和引導是一項系統而復雜的工程,要真正達到在文化交流頻繁、宗教文化泛濫、新媒體影響廣和高校不再是“象牙塔”的背景下實現正確引導,既需要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的共同努力,也需要各管理部門共同加強管理制定標準,同向同心形成合力。
【參考文獻】
[1].談治國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01
[2]全國宗教工作會議在京召開講話李克強主持[DB/OL].新華網.
[3]莫麗燕,韋蘇俊.廣西高校學生宗教信仰問題的調查與引導對策研究[J].傳播力研究,2018,12:185
《融合新時代宗教觀教育的大學生宗教信仰合理引導研究》來源:《產業與科技論壇》,作者:呂青云
文章標題:融合新時代宗教觀教育的大學生宗教信仰合理引導研究
轉載請注明來自:http://www.56st48f.cn/fblw/wenyi/waiwen/46244.html
攝影藝術領域AHCI期刊推薦《Phot...關注:105
Nature旗下多學科子刊Nature Com...關注:152
中小學教師值得了解,這些教育學...關注:47
2025年寫管理學論文可以用的19個...關注:192
測繪領域科技核心期刊選擇 輕松拿...關注:64
及時開論文檢索證明很重要關注:52
中國水產科學期刊是核心期刊嗎關注:54
國際出書需要了解的問題解答關注:58
合著出書能否評職稱?關注:48
電信學有哪些可投稿的SCI期刊,值...關注:66
通信工程行業論文選題關注:73
SCIE、ESCI、SSCI和AHCI期刊目錄...關注:120
評職稱發論文好還是出書好關注:68
復印報刊資料重要轉載來源期刊(...關注:51
英文期刊審稿常見的論文狀態及其...關注:69
copyright © www.56st48f.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