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屬欄目:文學論文 發布日期:2010-08-20 10:24 熱度:
摘要:愛米麗小姐的一生是可悲卻又可憐的,究竟是什么原因讓她走上了這條不歸路,又是什么導致這場悲劇的發生。本文從結構主義的二元對立分析法結合作者所處的背景以及愛米麗小姐的成長經歷來分析她在這種特定社會背景下的情感糾葛。
關鍵詞:二元對立、愛米麗的命運、傳統道德情感糾葛
回顧人類歷史,我們可以發現一些最輝煌的文化和文學繁榮幾乎都發生在,用泰特的話說,“歷史的十字路口”。一方面在打破舊意識形態的束縛之下,人們能從新的角度看待問題從而適應社會,另一方面,社會變革也必然會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而舊意識形態的解體又必然會使習慣于依賴傳統價值觀念生活的人們突然失去了依靠,從而感到一種社會的精神危機,促使人們對社會對自身對前途更加憂慮,并進行深刻的思考和痛苦的探索,以構造一個新的社會秩序和價值觀念。
福克納時代的美國南方社會正處于這樣一個時期。盡管當時南北戰爭廢除了奴隸制,結束了南北分裂的局面,但南方卻并沒有馬上改變其原有的生產生活方式,一直保持著經濟落后,思想保守的傳統農業社會,在南北經濟統一的這一進程中,它充滿了新舊勢力和觀念的強烈沖突。南方文藝復興的代表人物反對工商主義的價值觀和工商社會的腐敗和墮落,但是同時他們受到了新思潮的影響,清楚地看到了舊傳統和南方的歷史與現實中存在的嚴重問題,并將其一一揭露。然而他們絕不是站在工商主義的新陣營里的舊傳統的評判者,相反他們揭露和批判南方社會及其傳統中存在的問題的目的,正是為了重構傳統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他們不想被北方的工商主義所侵蝕,因此他們幾乎是處于深刻的矛盾和極度的痛苦之中。[1]
在福克納著名的短篇小說《獻給愛米麗的一朵玫瑰》中,我們可以探尋到作者對南方既愛又恨的感情下,塑造了愛米麗小姐這樣一個內心充滿矛盾的女人。本應如玫瑰花般嬌貴的愛米麗小姐,為何始終掙扎在新舊傳統的沖突和邊緣中,外表柔弱的她又是怎樣將自己一步步推下心靈的深淵,本文將用結構主義的二元對立法從四個層面來分析愛米麗小姐的心理逐漸扭曲的過程。
1.男人與女人的對立
愛米麗小姐出生于一個沒落的南方貴族家庭,她一生過著高傲又寂寞的生活,她高高在上,對周圍事物漠不關心,幾乎將自己完全封閉。鎮上的人們一直視她為某種“象征”一個“紀念碑”。直到她死后,人們才驚恐的發現她與她情人的尸體同床共枕幾十年。
文章從愛米麗小姐之死開始描述,“愛米麗小姐過世了,全鎮的人都前去哀悼,男人們是出于一種敬佩之情,因為一個紀念碑倒下了。婦女們大多數卻出于好奇心,想看看她屋子的內部。”①(p1130)
了了幾筆看似平平常常講述愛米麗小姐死后,鎮上人們的反應和態度,但在這簡單的描述中已將男人和女人各分一類;男人是權力、威嚴的象征,他們考慮的都是怎樣維護自己的權力,也就是男權、夫權、只有他們的精神信念才能統治著整個社會。愛米麗小姐的死對他們來說,并不是一個有血有肉的人告別世界,而僅僅是一個具有某種象征意義的事物煙消云散,他們可能也關心過大門不出的愛米麗小姐,但他們更關心的是她身上的一種舊傳統的光環,這也正是他們所拼命想保留和抓住的。而女人則是男人的附屬品,從女人所關心的只是屋內的結構和擺設就可以看出,她們僅僅滿足于世俗物質上的追求,這種追求反襯出女人們精神世界的虛無,麻木的她們自覺或不自覺的甘愿被男權社會所控制和奴役。可以說文章一開始,作者通過男人與女人對愛米麗小姐之死的截然不同的反應,就暗示了愛米麗小姐生活的社會背景,為愛米麗小姐一生的悲劇埋下了伏筆,她的悲劇正是源于這一特定歷史時期給她帶來心靈上無盡的傷害甚至毀滅。
2. 父親對女兒的權威
在南方莊園經濟基礎上的農業社會中,家庭是社會的中心,而作為莊園主的父親是一家人命運的掌控者(這也是男權社會在家庭生活中延伸的體現)。因此南方家庭的父親憑借著舊家族傳統所賦予的權力,對家庭有著深深的使命感和占有欲。
她年近三十,尚未婚配是因為父親趕走了所有的青年男子,同樣也斷絕了與外界的聯系。他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在父權社會里女性只是附屬品,并不是具有獨立人格的有血有肉的人。她未出嫁之前是父親家族的財產,出嫁后,財產就轉移到夫家。表面上看父親用各種說教來向女兒灌輸,實質上是看重經濟利益和社會地位的父親為了維護他至高無上的權威,維護他個人的財產——愛米麗的極度自私的做法。在這個家庭中,愛米麗是受人支配的,被動的,她不得不在父親的控制下成長。父親生前,可以說她沒有自由,也沒有未來,完全是父親手中的一顆棋子。
然而,事情似乎發生了轉機。她的父親死了,她重新獲得了自由,獲得了追求愛情的權利,雖然這個過程不那么好過“她病了好長一段時間,再見到她時,她的頭發已經剪短,看上去像個姑娘,和教堂里彩色玻璃窗上的天使像不無相似之處——”(p1135)看得出,愛米麗小姐正慢慢的嘗試走出父親的影響下,沒有了父親的管束,她即使一下子不太適應,但也必須開始獨立面對自己以后的人生,她內心深處女人的天性已開始一點點復蘇,渴求自己幸福生活的信念又勇敢起來。剪短發,打扮得像個姑娘,同時將她與教堂的天使相比,仿佛告訴我們,愛米麗小姐并不是一個向她父親那樣的古板、老套,相反,她愿意改變自己,她要沖出父親原先給她設下的桎梏。她好像在告訴我們,她有自己的追求,有自己的思想,正因為如此,才有了以后與北方佬相愛的故事。但是最后的描寫“有幾分悲愴肅穆”,又似乎預示著不管她多么的努力想改變自己的命運,她注定走不出父親早已投入她內心深處的陰影。
3.鎮上人們與愛米麗的格格不入
當荷默出現在鎮上人們的視線中,與愛米麗小姐“一齊駕著輕便馬車出游”時,誰也不愿想也不敢想到愛米麗小姐會真心愛上“一個拿日工資的人”,(p1135)這與愛米麗家族傳統毫不相符。
但是當他們兩人的關系越走越近時,鎮上的人卻變成了維護傳統的道士,他們對于她與荷默德一舉一動都要指手畫腳,竊竊私語。
在這個虛構的帕克縣,舊南方隨著戰爭“死去了”,但同時又比以往任何時候更頑固的“存活”著,“死去”的是社會的、經濟的南方,“存活”的是文化的、心理的南方。一方面,戰爭后,南方經濟基礎被動搖,維護這種構架的傳統的道德和價值觀念開始瓦解,另一方面,帶宗法封建色彩的莊園家族的夢想,在離現實越來越遠的時候卻在頭腦中扎下根來。這種虛幻的理想成了揮之不去的精神替代物,成了逃避的去處。[2]
而愛米麗小姐正是小鎮人們對于傳統莊園夢想的唯一也是最后的一個寄托,在他們眼里她是有責任,有義務成為一個傳統的化身,“一個紀念碑”。他們希望看到的是永遠“不會墮落的”“真正高貴的南方婦人”。作為鎮上人們的精神避難所,他們當然不愿意看到愛米麗小姐的生活發生變化。于是他們開始干涉愛米麗小姐的生活,牧師勸說,并動員她的親戚來勸說。當種種方法都無效時,鎮上人們甚至希望愛米麗小姐去藥店買的砒霜是毒死自己的,并說“這是再好沒有的事”,在虛名和生命中,鎮上人們寧愿希望她死,以保住他們最后完美的幻想,也不愿意看到愛米麗小姐過正常人的生活。
相比鎮上人們的自私、冷漠,此時的愛米麗小姐顯出了不同以往的勇敢和對美好生活的追求的信心。身為一名南方貴族的后人,愛上北方小伙子,實在需要極大的勇氣。她踏出房門,和心愛的人駕著馬車出現在大街上,向世人表示自己對愛情的堅持和肯定。不管鎮上的人怎樣看待她,怎樣干涉她,她始終“把頭抬得高高”,仿佛她的尊嚴,她的生活不受任何影響,對愛情忠貞的她,還開始籌備與荷默德婚禮,“去過首飾店,訂購了一套銀質男人盥洗用具,每件上面刻著‘荷.伯’”,還“買了全套男人服裝,包括睡衣在內”。(p1137)多么幸福的小女人,開始憧憬著自己未來的幸福生活,還有在愛米麗小姐死后才能一見的新房模樣“玫瑰色窗簾,玫瑰色燈罩,梳妝臺,一排精細的水晶制品…”(p1140)無不洋溢出當時愛米麗小姐心里的歡喜和愉悅,象征著愛情的玫瑰色給予愛米麗小姐無限的溫馨、遐想。
但是事情終究沒有像鎮上人們預料的那樣發展,也沒有如愛米麗小姐心里所期望的那樣發生。
4.愛米麗小姐思想與做法的矛盾
1957年福克納在弗吉尼亞大學任駐校作家時,談到過這個故事,這個故事所寫的沖突與其說是南北之間的矛盾,不如說是人身上善惡之間的沖突,并指出這個沖突是在愛米麗身上。[3]
愛米麗小姐從小深受父親的影響,她明白家族曾經的輝煌,即便現在敗落,她的身份和地位都是毋庸置疑的,不論何時何地,都始終保持著高傲、冷漠的氣質,與荷默出游“把頭抬得高高”,賣毒藥時帶著“一雙黑眼,冷酷高傲”。高高在上的她,俯視著那些鎮上的人,無時無刻不在顯示自己身份的特殊。就是這樣一位身份高貴,氣質孤傲的南方貴婦,與北方一個“拿日工資的人”,“說白了,就是臨時工”[5]相愛了,正如福克納所說,她是“一個青年姑娘,懷著一個青年姑娘所懷有的那種得到愛和一個丈夫和一個家庭的正常愿望”。[3]
而當愛米麗小姐為了愛情放下自己的家族背景,不顧自己的身份地位與荷默在一起時,她卻發現所追求的愛并非是她一直以來夢寐以求的愛情,換而言之,她付出巨大代價換來的愛情結果是她的愛所托非人。“荷默自己說他喜歡和男人來往……他本人說過,他是無意于成家的人”。(p1137)也許這才泄露了愛米麗心中最隱秘的痛楚。
評論家弗列德里克.薩姆提到過:“很多人能夠幸存于現在,但卻壓根兒不去考慮將來,這些人通常是活在過去。這就是愛米麗.格里爾生小姐的心態了。”[4]可能這就是愛米麗小姐痛苦以至做出常人不能理解的行為的根源。南方的婦道觀要求婦女們純潔清白,沒有激情和欲望,受人擺布。這種南方傳統道德規范不管她想不想遵循,在她的潛意識中始終存在。唯有結婚是最好的解決辦法,既能與愛人長相廝守又能消除自己內心深處的罪惡感。本來這段愛情就讓她承受了巨大的精神和輿論壓力,原本以為愛人會是她遵循道德規范的最后港灣,不曾想到,她的心上人卻終究不能帶給她幸福,此時的她再也無力支撐自己堅強外表下那顆脆弱的心靈,用極端的手段親手葬送了自己的青春和荷默的性命,將她不愿也不能向外界承認的傷痛永遠留在了自己的身邊。
愛情的死亡,希望的破滅,她再一次將自己鎖進莊園,沒有跨出大門一步。
四、結束語
不可否認,愛米麗小姐為自己的幸福爭取過,斗爭過,甚至可以說她在當時遺失精神家園的南方社會的敢作敢為也許是多少南方女人想都不曾想過的“驚人之舉”。然而不管她怎樣想擺脫父親和鎮上人們對她的控制,“在她心靈深處始終受到一個枷鎖——南方舊傳統道德的控制。”[5]她最終逃不過她自己的心魔,逃不脫南方舊傳統道德對她根深蒂固的侵蝕。舊道德的規范和男人的中心權力使得她和她們都始終無法脫離痛苦的泥潭。
這四種對立沖突在文章中緊緊相扣,每一種對立和矛盾都是愛米麗命運的推動者,一步步將愛米麗小姐推向人性的陰暗面。每一種對立和矛盾從一開始就確立了一種鮮明的等級關系,其中絕對權威牢牢統治著一切處于萌芽狀態的反叛思想,高居發號施令的地位。這也就注定了她的人生是難以戰勝這四種對立沖突所帶給她的種種沖擊,從而使得她心理逐漸發生了扭曲。這不僅是她個人的悲劇,更是這一歷史時期女性的悲劇。她們是不幸的,她們的悲慘命運是對舊傳統吃人禮教的血淚控訴,但是正是她們存在換來了人們對這段歷史長久的記憶和深深的思考。戰爭帶給人類的不單單是政權的改變,而是人類舊價值觀念的瓦解和重組。在物質生活遭到重創的同時,人類的精神世界更是傷痕累累。在當時看來,南北戰爭確實是美國歷史一個重要轉折點,而美國人民所承受的心理和精神痛苦卻遠非物質破環程度所比。戰爭只能將人類推向無底的深淵,唯有和平和發展才是人類永恒的追求。
注釋
① 外國文學作品選/鄭克魯編.下卷[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9,5
以后有關這部小說的引文頁碼將在括號中標出。
參考文獻
[1]肖明翰.威廉福克納研究[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7
[2]美國文學的第二次繁榮/虞建華等著[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3463-464
[3]肖明翰《再談獻給愛米麗的玫瑰花》[J]四川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01,2000.
[4]ThumF.LivinginthepastinARoseforEmily[A].Studiesofshortstories[C].SarmingtonHills:TheGaleGroup,1999.3
[5]魏玉杰《上帝與撒旦的沖突》[J]外國文學1998.4
文章標題:玫瑰花為何枯萎
轉載請注明來自:http://www.56st48f.cn/fblw/wenyi/wenxue/1338.html
攝影藝術領域AHCI期刊推薦《Phot...關注:105
Nature旗下多學科子刊Nature Com...關注:152
中小學教師值得了解,這些教育學...關注:47
2025年寫管理學論文可以用的19個...關注:192
測繪領域科技核心期刊選擇 輕松拿...關注:64
及時開論文檢索證明很重要關注:52
中國水產科學期刊是核心期刊嗎關注:54
國際出書需要了解的問題解答關注:58
合著出書能否評職稱?關注:48
電信學有哪些可投稿的SCI期刊,值...關注:66
通信工程行業論文選題關注:73
SCIE、ESCI、SSCI和AHCI期刊目錄...關注:121
評職稱發論文好還是出書好關注:68
復印報刊資料重要轉載來源期刊(...關注:51
英文期刊審稿常見的論文狀態及其...關注:69
文史藝術論文范文
播音與主持論文 動畫藝術設計論文 美術論文 戲劇論文 導演論文 表演論文 音樂論文 哲學論文 歷史論文 社會學論文 邏輯學論文 美學論文 倫理學論文 心理學論文 文學論文 廣告論文 公共關系論文 新聞論文 外文學論文
SCI期刊分析
copyright © www.56st48f.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