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屬欄目:文學論文 發布日期:2013-11-23 11:19 熱度:
摘 要:蒲松齡一方面贊同科舉制,認為科舉制可以給士子提供獲得功名利祿與報效國家的機 會,另一方面對科舉制在管理運行中暴露的腐敗、受賄等問題表示悲憤。作者對科場腐敗的 譴責多以一己之感情而過于夸大,從而消解了存在一千多年的科舉制的積極價值,有失客觀 公正性。解讀蒲松齡的科第觀,可以給我們認識科舉制以新的啟示。
關鍵詞: 蒲松齡,《聊齋志異》,科第觀
1 蒲松齡的科第觀在《聊齋志異》中有其表現方式。凡是涉及科舉的篇章,描寫最多的是名士的懷才不遇。這些故事總給人留下才華橫溢的名士往往 中不了舉,皆屢困科場,抑郁身亡。如《葉生》中葉生“文章辭賦,冠絕當時”卻不免失敗 科場抑郁而亡的慘痛;《素秋》中的俞恂久為“十九歲老童”,參加科試亦取得“邑、郡、 道皆第 一”的佳績,但仍不免悲劇命運。《三生》寫千萬個被黜而死的佳士,在閻羅前狀告試官。 在蒲松齡筆下,仿佛“科舉無法選拔真才”,從而造成“陋劣幸進而英雄失志”的現象, 倒是那種“戲于落卷中,集其冗泛濫、不可 告人之句,連綴成文”卻“競中經魁”。如《賈奉雉》中的賈奉雉以平日粗爛不堪之言竟中 經 魁。《司文郎》篇嘲笑余杭生,文章令人“咳逆作惡”。《仙人島》篇嘲笑王勉,詩句“潴 頭鳴格磔(鷓鴣鳥叫聲);《嘉平公子》借人鬼相戀譏諷“風儀秀美”而別字連篇的秀才,發 出“有婿如此,不如為娼”的嘲諷。兩類人物在《聊齋志異》中形成強烈對比與反差。
另外,蒲松齡在《聊齋志異》里對懷才不遇士子的描寫局限于鄉試層面上。如《葉生》中的 葉生,《素秋》中的俞恂九,《褚生》中的褚生,《于去惡》中的方子晉,《書癡》里的郎 玉柱 等士子雖皆貧而好學,聰穎有才,卻難脫科舉失敗的情結,困于鄉試。
八股取士是否造就了儒生普遍懷才不遇和空疏無學?我們以為并非如此。
儒家傳統文化所倡導的學而優則仕,“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是科舉制的政治 指導思想和存在的重要原因,因而選拔治國經邦的賢能是科舉制的目的。據統計,清代的114名狀元中,僅2人有過受賄的處罰,其他均為官清廉。這說明,科舉出身 的官員之中,貪官污 吏和平庸之輩比通過其他途徑做官的畢竟要少得多。從歷史上看,科舉史上曾 選拔了一大批有著高度文化素養的政治家、軍事家、經濟學家和行政管理專家。 當然,任何一項制度也有待完善,其中的疏漏會被人利用,表現在科舉上往往會使一些庸碌 之人中舉,使有才華者不得志。由于蒲松齡只識其一面,而不識其全面,所以把科第失敗的 原因歸罪于有眼無珠、貪婪無恥的鄉試考官。
可以說,蒲松齡的科舉心態決定了他對人才觀有著鮮明的個人特點,也帶有相當的地域局限性,所塑 造的眾多懷才不遇的士子形象顯得偏激而夸張,在某種程度上削弱了其對科舉弊端的深刻批 判性。
2 科舉成就了一批春風得意的學子,也冷落了一些郁悶與激憤的士子。在對待科舉的態度上, 蒲松齡與眾多士子的心態差異是顯著的。
從當時的社會心理來看,科舉制度以儒家思想為指導思想和主要內容,儒家“學而優則仕” ,“學也,祿在其中矣”的積極入世的思想強烈地影響著廣大士子。讀書應舉、入仕做官已 成為讀書人的必然選擇,功名利祿、悲歡榮辱皆系于科舉成敗。蒲松齡自幼接受系統的儒家 教育,與眾多士子一樣對科舉 鐘愛有加,不能脫俗。他在《詠史》中言道:“高士臥隆中,疇乃知其名?從容起南 陽,談笑魏吳驚。男兒事蠶桑,后世有何稱?”他認為科舉是實現“齊家、治國、平天下” 抱負的有效途徑。蒲松齡這一認識的形成有幾方面的原因。一方面蒲松齡出身于沒落的書香 門第之家,功名利祿的希望與家族振 興的責任壓在他的身上,所以他以贊許的態度肯定士子孜孜不倦的苦讀精神。這一點在其小 說中也屢有表現。如《聊齋志異》褚生“攻苦講求,略不暇息”;郎玉柱 “不治生產,積書盈屋。晝夜研讀,無問寒 暑”。蒲松齡不但寫清貧文人的苦讀,還讓他筆下的落魄文人皆高中榜首,入官作相。如《 青梅》中寒士張生官拜侍郎;《封三娘》中窮秀才孟生位居翰林;《姊妹易嫁》的毛公更是 一路高升做到宰相;《白于玉》中吳青庵之子夢仙“聰慧絕倫, 十四歲以神童領鄉薦,十五歲入翰林”。另一方面他久居鄉間,困于場屋,恬淡清 貧的農村生活強化了他對功名富貴的艷羨心理。鄉間各種怪異傳聞以其神秘虛幻的特征極大 地豐富著蒲松齡的想象空間,使他在作品中借虛幻的鬼狐與人妖故事,滿足功名富貴、羽化 成仙的欲望,并借助小說主人公的飛黃騰達去品味科舉成功的喜悅。如作品《王子安》中的 王子安困于科場,一日醉后,竟產生幻覺做了翰林就是顯著的表現。
蒲松齡雖少年童生科場得意,但隨后的鄉試卻屢試屢敗,“三年復三年,所望竟虛懸” ,有著“數卷殘書,半窗寒燭,冷落荒齋里”的感受。科場的屢次失意郁結在蒲松 齡的內心,形成他憤懣不滿的另一面。他把心中的怨氣發向考官,并斥責老天的無情、不公 :“天孫老矣,顛倒了天下幾多杰士?蕊宮榜放,直教那抱玉卞和哭死!”《大 江東去• 寄王如水》同時他又感慨自己的蹉跎與時運不濟:“皤然六十一衰翁,飄騷鬢 發如枯蓬。驥老伏櫪壯心死,貼耳嗒喪拚將窮”《自嘲》。他甚至幻想陰間有 個公平的科場,在這里人們能各盡其才。尤其是他放棄應考后,竟把未竟的愿望寄于后人, 對后人取得功名很是賞識:“垂老逢場意氣生,喜看年少占時名。一門康了無生色,喜爾剛 沾化雨榮”《示箬》。可見,蒲松齡無論經歷了多少坎坷和不幸,無論胸中郁 結著多少悲痛和激憤,都化解不了心中久存的科舉情結。如果說明清著名小說家、戲曲家湯顯祖、孔尚任科舉之路坎坷,后來總算“遇”了;吳承恩、馮夢 龍雖未中舉,可畢竟有過小“遇”。那么惟有蒲松齡 ,一生汲汲于科舉仕途,很想“遇”卻又不得遇。如果說,別人的不“遇”還都只是“適度 失意”,蒲松齡則屬于“過度失意”,這正是他在作品中把科考弊端作為發泄孤憤的重要對 象的深層原因。這也使他對科舉形成了自己視角的一種認識。
3 八股取士是清代科舉考試的主要方式。蒲松齡對八股文體一方面表現為贊同與認可,如在《 新鄭訟》中為八股文章辯護道:“誰為文章無經濟哉?”另一方面他又對八股文痛心疾首。 如《賈奉雉》中他借賈奉雉之口,諷刺考試 違背“代圣賢立言”的本旨和初衷,力主文章“貴乎不朽”,不愿以爛八股茍合取榮。他還 借郎生之口言“簾內諸官,皆以此等物進身,恐不能因閱君文,另換一副眼睛肺腸也”,諷 刺之情溢于言表。這些都顯示出蒲松齡試圖指出八股形式束縛士子才情,考試內容與實際生 活嚴重脫節,摧殘人才的弊端。我們以為,對蒲松齡所言八股文之利弊應辯證地看待。
首先,科舉考試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儒家文化的繁榮,造就并形成了中華民族特定 的政治文化心理與價值,它使中國人重視儒家知識與倫理,重視以儒學為基礎的教育。同時 ,儒家以圣賢為理想的人格模式,成為士子乃至一般民眾的理想人格模式。另外,儒學文化 的普及 ,加強了國內各民族文化的融合,為維護國家統一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推動了中華文化 向 東亞和西方國家的傳播。其消極作用是儒家思想作為科舉考試的內容歷來成為統治階級教化 與控制讀書人心靈的工具,對傳統教育與民族文化的發展曾產生過種種阻礙作用。它以入仕 為教 育的惟一目標,不僅牢籠士人于儒家經典的狹窄思想范圍內,導致封建文化專制的加強,而 且扭曲了學校的育人功能,使各級官學與書院最終淪為科舉的附庸,并使個體 意識的傾向更加集體化,制約了個性的獨立發展和主體意識的擴張。
其次,清初的科舉考試主要是問經史、時務、政治,考試內容有其合理性:“夫先之以經義 以觀其理學,繼之以論以觀其器識,繼之以判以觀其斷獄,繼之以表以觀其 才華,而終之以策以觀其達乎時務。”八股文其實有別于古代的貼經墨義,有 別于當代那種死記硬背、有標準答案的知識性測驗,它主要不是考死的知識,不是考“記性 ” ,而是考“悟性”,考“慧根”與“文才”。費孝通、潘光旦曾言:“八股主要不是一種知 識的測驗,而是一種能力的測驗”。 然而許多論者混淆了科舉制與八股文的 區別,對 八股文的批判等同于對科舉制的批判。蒲松齡及其后人為批判科舉而將八股文連帶科舉制說 得一無是處,帶有特定時代背景下嚴重的情緒化傾向。
4 鄉試考官的腐敗使蒲松齡質疑科舉的公平性,但作者對鄉試考試批判較多,而對童生試和會 試則較少批判。蒲松齡以夸張、嘲諷的言辭把矛頭指向不學無術“師曠式”的盲試官。《司 文郎》一個瞎眼和尚能夠以鼻嗅出文章優劣,而秀才王平子的好文章卻被考官罷黜;《賈奉 雉 》中賈奉雉才華橫溢,卻屢試不中;《考弊司》管轄秀才的考弊司,廳堂上書“孝悌忠信, 禮義廉恥”,可秀才初見即割下髀肉,作為“成例錢”;《辛十四娘》中的楚銀臺公子因其 父 在朝廷為官,便以劣文章輕易中第一名;《素秋》篇中韓侍郎之子為娶美妾竟公然向堂姐夫 “許為買鄉場關節”;《于去惡》中說:“數十年來游神耗鬼,雜入衡文,吾輩寧有望耶? ”《三生》中落第名士于唐在陰司將鄉試考官告了,糾合眾冤鬼要求將考官“掘其雙眼,以 為不識文之報”。這樣的抨擊、嘲罵對淪落不遇的士子來說極其解憤,但這種對考官個人的 人身攻擊卻較少批判的深度,在某種程度上削弱了批判的力量。
蒲松齡一生在科場的磨難,并未降低他對科舉的熱情,并未使他忘情于科舉中第的榮 耀。他沒有從根脈上對科舉制產生過深深的懷疑,批判的只是科舉管理運行中所暴露出的腐 敗、受賄等弊病與失誤。但蒲松齡在《聊齋志異》把鄉試官員的腐敗與整個科場監考官員相 提并論,有以偏概全之嫌。
實際上,公開、公平、公正選拔人才是科舉考試所蘊涵的文化精神所在。清朝比之明代,科 舉條件進一步放寬,科舉考試和程序更加嚴密和完備。具體表現在以下方面: 其一,考試面前人人平等。清代規定除“娼、優(戲子)、隸、皂(衙役)”等所謂“下賤 ”門戶及罪人子弟不許參加考試外,其他人均可報考,且不受年齡、出身、資歷等方面的限 制。其二,考試程序科學、公正。“清代于科場考試,也如明代,防范極嚴。其條例之密,處罰 之重,較之前代,猶且過之。……每次試官、考生因株連而駢誅、流放、罷廢者,累累相望 。”可以看出在科舉制全面推行的 清代,也是吏治相對清明的時期,科舉制無論形式還是內容,從選才形式到實質均具有平等 精神。考試選官可以澄清吏治與杜絕私人,防止在官場中結黨營私,打破了世 襲制和等 級制的壟斷,使除少數受限制的家庭出身者外,無論貧富貴賤都有參加考試的資格,給讀書 人 科舉入仕提供了一個公平競爭的平臺,并使學而優則仕制度化,促進人才的合理社會流動, 對社會的穩定與發展具有一定貢獻。可以說,科舉考試所創設的公平競爭機制及其彰顯的平 等精神,是科舉文化的精華所在。
許多學者把清代科場上的作弊如挾帶、替考、賄賂考官、通關節等說成是科舉制的弊端,認 為科場作弊是利舉制的黑暗。這就容易給人造成錯覺,好像“科舉”是一個貶義詞,科舉制 是與封建制度聯系的一種腐朽落后的、扼殺人才的取士制度。實際上從嚴格的科場條規來看 ,作弊是人的問題,而不是制度本身的問題。因為科舉制將個人和集團的政治權利、經濟利 益和社會地位的競爭,集中到考場上的智力水平和文化知識的競爭中來,因此,許多人會挖 空心思企圖破壞這一公平的制度,期望通過不正當的手段擠入仕途。但我們不能因為考試作 弊現象就怪罪考試制度本身。此外,在中國封建社會,宗法關系強大,人際關系復雜,無論 采取何種 取士制度,都可能出現舞弊現象。相對其他制度而言,科舉考試是最為剛性的選才制度,把 科舉與落后腐朽的封建制度生硬聯系的作法是缺乏客觀與理智的。將清末官場腐敗歸罪于科 舉制也可說是本末倒置,其實是官場黑暗與政治衰敗才導致科舉的窮途末路。如果沒有科舉這一道關口,清末官場不知會更腐敗多少倍。
對此,一些學者已有清晰認識:“科舉制是一項集文化、教育、政治、社會等多方面功能的基本建制,上及官方之政教,下 系士人之耕讀,使整個社會處于一個良性循環流動之中。1905年建立的新學制對貧寒而向學 之家的子弟有所排斥,導致鄉村讀書人數量日益減少,平均識字率逐漸降低。……鄉村讀書 人流向城市發展,心態開始轉變,厭棄固有生活,輕視農民,……城鄉疏離”此種評析從另一方面肯定了科舉制在當時的存在意義。
綜上,蒲松齡的科第觀可作如下總結:一是對科舉缺乏深刻的理性認識。作為一介平民,蒲松齡的作品所取材的“鬼狐史”來源于 鄉野民間。蒲氏于道旁設煙置茗,“見行道者過,強執與語,搜奇說異,隨人所知。渴則飲 以茗,或奉以煙,必令暢談而已”,博取民間志怪傳聞。這種文人兼農民的雙 重視角,使得蒲松齡的科舉觀存在一些夸張,對科舉制度的思考、質疑也就缺乏深刻性與理性。
二是對科舉制的評價心態失常。蒲松齡案牘勞形,皓首窮經,數十年在科場上奮爭。因而當 他科舉失意時就會產生激憤之情,口出偏激的“瘋狂”之語。
三是蒲松齡在作品中表現出了封建末世落魄文人普遍的悲劇心態,對科舉既欣羨熱望,又怨 恨詛咒。與其說他是揭露科舉制的弊端,不如說他的心中明顯帶有惡意貶低、嘲罵考官的主 觀情緒更為準確。
制度不等同于現象,個別區別于整體,蒲松齡的科第觀帶給不同時代的人們對科舉制的不同 認識。在文化視野下辯證地、歷史地與客觀地評價蒲松齡的科第觀,對我們重新認識科舉制 有很好的啟示作用。
文章標題:淺析蒲松齡科第觀文言藝術論文發表
轉載請注明來自:http://www.56st48f.cn/fblw/wenyi/wenxue/19728.html
攝影藝術領域AHCI期刊推薦《Phot...關注:106
Nature旗下多學科子刊Nature Com...關注:152
中小學教師值得了解,這些教育學...關注:47
2025年寫管理學論文可以用的19個...關注:192
測繪領域科技核心期刊選擇 輕松拿...關注:64
及時開論文檢索證明很重要關注:52
中國水產科學期刊是核心期刊嗎關注:54
國際出書需要了解的問題解答關注:58
合著出書能否評職稱?關注:48
電信學有哪些可投稿的SCI期刊,值...關注:66
通信工程行業論文選題關注:73
SCIE、ESCI、SSCI和AHCI期刊目錄...關注:121
評職稱發論文好還是出書好關注:68
復印報刊資料重要轉載來源期刊(...關注:51
英文期刊審稿常見的論文狀態及其...關注:69
文史藝術論文范文
播音與主持論文 動畫藝術設計論文 美術論文 戲劇論文 導演論文 表演論文 音樂論文 哲學論文 歷史論文 社會學論文 邏輯學論文 美學論文 倫理學論文 心理學論文 文學論文 廣告論文 公共關系論文 新聞論文 外文學論文
SCI期刊分析
copyright © www.56st48f.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