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攝像不但是攝像技術的產物,而且是攝像師用他們的智慧,把記實與創造相結合,產生的獨特的表現現實生活的作品。攝像藝術典型化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但是紀實性對于攝像來源是最主要的選擇,因為必須捕捉典型瞬間,是創造攝像藝術來表現紀實性的重要手段。在此基礎上,攝像師還要從作品畫面結構的明與暗,天與地,密與疏,黑與白,遠與近,虛與實等這些方面進行設計與創造,將自然形態轉化為美的藝術形態。
攝像工作中,在時間與場景上有極大的局限性與特殊性。攝像藝術典型化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攝像師如何利用具有紀實功能的攝像機,按照藝術美的規律,直接面對運動著的客觀形象,選擇拍攝典型的瞬間之美,因而它是一種特殊的紀實性的,自然形態的記錄,也是攝像師主要審美追求的一個重要環節。文學核心期刊
《文藝爭鳴》(月刊)辦刊宗旨:貫徹黨的“雙百”方針,發表文藝界眾家之談,討論當今文藝創作、文藝思想、
文藝研究中的各種問題,推動文藝理論的建設和發展。
1.畫面結構—矛盾的統一體
攝像工作一刻也離不開攝像技術,但是如果沒有注入攝像師飽含審美理想與藝術追求的攝像造型,簡單的記實根本算不上攝像的藝術之美?-攝像美。
攝像美,不但是攝像技術的產物,而且是攝像師用他們的智慧,把記實與創造相結合,產生的獨特的表現現實生活的作品。
當代攝像器材的不斷更新換代,為攝像創作捕捉現實生活美好的瞬間,提供了良好的物質條件。因此掌握攝像技術的人首先必須善于展現攝像美。
2.在紀實中創建美
紀實性對于攝像來源是最主要的選擇,因為必須捕捉典型瞬間,是創造攝像藝術來表現紀實性的重要手段,因為攝像既要具有新聞的真實性,又要有再創造性的藝術色彩。不僅是反映真人真事,還要直接反映社會生活、社會現象,社會矛盾與社會關系的,所以必須既具有真人真事的紀實性,又具有畫面形象的藝術性,不然就不能稱其為攝像藝術。既然它是以視覺形象傳播新聞信息的,人們理所當然的也要求它,具有一定的藝術性與審美價值,這樣攝像藝術才得以登上藝術寶座的客觀現實。從這一特定意義來講,攝像的真實性與藝術性的統一也是一種藝術創造。
比如我們在日常的攝像工作中,經常接觸的是大、中、小型音樂會,一般是在1、2個小時的演出活動中,必須是整場音樂會圖像與聲音的真實再現。但如果只是攝像器材在機械的重復再現,就根本談不上具有任何藝術性,所以必須在利用攝像設備時,加上攝像師自己主觀的構思,圖像馬上就會變得不一樣了。
音樂是以聲音為表現手段的藝術。音樂形象的塑造,完全是以聲音為材料來完成的。聲音的特點是能夠表現情感,卻不能說明抽象的概念。音樂就具有了能夠生動準確地表現情感的長處,和難以明確清楚地表明概念的弱點,我們在攝像中就要針對它的長處,好好加以利用。
如聲樂演員在演唱詠嘆調時,他們的面目表情是豐富多彩的,在他們的眼神中,流露出喜、怒、哀、樂,還有愛、恨、愁、怨等各種變化,這時應該用攝像機的特寫鏡頭,把這些變化捕捉得淋漓至盡,才能聲情并茂的完美表現演唱的內容與主題。
又例如舞蹈是造型藝術,是使用形體動作來表現的藝術。舞蹈者是用肢體語言來表現出主題的內容。如時時用特寫鏡頭來拍攝,只能看些俊男靚女的臉面,就不知他們跳來跳去的,究竟要表現的是什么意思?攝像師就必須紀實性地拍攝他們的一舉手、一投足,跳躍、奔騰等。用動作、手勢、舞姿直接表現出舞臺上的情緒和心理狀態,使舞蹈成為可見的音樂形式。但也決不是一成不變,在間歇中,可用攝像機給點近景、特寫,在靜止畫面時,突出表演者的表情與造型,不但能更好地記錄出他們獨特的抒情、敘事、說理的方式,而且突出展現舞蹈作品所賴以表達的中心思想。
再如鋼琴演奏攝像時,不但要時刻抓住靈活多變的十指,來表現演奏者的技巧,還要時刻突出演奏者面目的變化,如:頭部的時起時伏、眼睛的時睜時閉、嘴唇的時張時抿等,即使是相同的人、相同的作品表現出來的方式也始終是不一樣的,表情各異。這些特寫的組合,集中用來展現演奏者的內心思想,寧靜、激昂、舒緩、奔放等情緒的流露。此外也要用適量的大全景來展示舞臺的場景,橫額的點題,在高雅的殿堂中,突顯出尊貴氣派的大三角琴,靈活飛揚的手指,協調配合的全身,不時起伏的踏板,從而使拍攝完成的攝像作品,不但具有飽滿的美感,而且也能夠更好地體現出鋼琴演奏者,進行二度再創造的藝術匠心。在拍攝其他的樂器演奏中也應如此。
攝像美是按造美的規律來創造美的,它的起點必須是紀實性的表現藝術的個性,決不能與舞臺劇照混同起來。因此我們在紀實拍攝中,要巧妙地利用攝像機的鏡頭技術,較好地駕馭推、拉、搖、移的變換,力爭能達到影視的最高技巧-蒙太奇的效果。
3在瞬間中創造美
一個好的的攝像作品的成功、平庸與失敗,因素固然很多,然而瞬間美的捕捉,也是造成藝術形象成功或吊滯的直接原因。生活中的瞬間無法用準確的數字來計算,何時是最美或最強烈的一剎那。因此在攝像師選擇的時時刻刻,不能不自覺的考慮到,凝固在錄像中瞬間形象的美學問題。
音樂會的舞臺攝像,不僅記錄下現場的人物活動,此外還有音樂的各種聲音。聲音:只有聽覺的感受。因此聲音感也是攝像美現場感的重要組成部分,既然生活充滿各種各樣的音響,再現生活的現場感,就不能忽視聲音的因素。
聲音感能夠從人的神韻體態間接的體現出來,演奏音樂的畫面,倘若沒有聽眾神情的互應,甚至會出現此處有聲勝無聲的局面。在音樂會演奏、演唱時,可以出現這樣的畫面:畫面中沒有出現樂隊,也未出現任何演員,只有坐席的那些音樂聽眾,如醉如癡,有時雙手抱頭,有時托腮垂淚,有時仰首激昂,有時洗耳恭聽,從他們的神情,再加上樂曲的襯托,可以體會到強烈的藝術形象,這瞬間的畫面意境,與有力的音樂題材、環境氣氛相互照應,令人產生余音繚繞的效果,感受到攝像美的享受。
綜上所述,攝像師應成為不但是一個操縱攝像設備的能手,而且最重要的是,要成為創造攝像美的設計師。這就要求我們作為藝術院校的音像工作者,努力學習有關的藝術知識,了解藝術的普遍規律,掌握各門類藝術的表現手段,在日常的攝錄工作中,不斷地摸索總結,使攝像美逐步發展形成體系,隨著時間的推移,更加豐滿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