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屬欄目:文學論文 發布日期:2015-03-16 16:31 熱度:
摘 要: 《喜福會》是美國著名華裔女作家譚恩美的成名作。作者通過中國傳統封建文化壓迫下成長起來的母親與在美國自由民主環境下成長起來的華裔女兒之間產生的源源不斷的矛盾,以及最后矛盾化解的過程,展現了中美文化走向融合的過程中遇到的不可避免的隔閡與沖突,其母女之間的種種矛盾引發了讀者對隱于文化差異之后更深層次原因的追問與深思。本文依據文章中母女關系的變化分析中美文化差異的成因。
關鍵詞:安徽文學投稿, 《喜福會》,母女關系,中美文化差異
一、引言
譚恩美是當代著名的華裔女作家之一,因處女作《喜福會》而一舉成名。《喜福會》是一部表現中美文化由隔閡、沖突到最終融合的小說,譚恩美通過對母女兩代人之間從誤解、沖突到溝通、理解的描寫,把兩種截然不同的文化之間的差異和矛盾和東西方文化不斷撞擊、融合、再撞擊、再融合的過程藝術地展現在讀者面前。小說講述了四個美籍華人家庭母女兩代的故事,故事中的母親們在舊中國受盡磨難,最終遠離故土赴美國以求生存,女兒們則生在美國,在美國文化與教育熏陶下成長,兩種文化交織沖突的過程中兩代人不同的遭遇、歡樂和痛苦,最終母女關系得以化解,既體現了華裔家庭中不可避免的文化差異與割舍不斷的母女親情,又體現了作者對不同文化相互融合、共同發展的美好愿望。
二、中美文化差異成因
1.歷史和地理環境差異造成的文化差異
中華民族生活在廣闊的內陸土地上,適宜的自然環境和豐富的自然資源造就了古代中國人自給自足的農耕經濟,“大河文明”應運而生,因而在相對封閉的地理環境下,人們更注重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加之封建王朝長期在中國歷史中占據統治地位,期間王朝更迭,戰亂不斷,人們在生活上就更安土重遷,追求生活穩定、安逸,思想上趨于保守,缺乏冒險精神,注重實用性,缺乏創新精神。美國人的祖先源自歐洲沿海國家和地區,有限的地理條件迫使他們在向海洋擴張的同時也形成獨特的“海洋文明”,他們崇尚發揮個性,勇于探險和挑戰,到達北美大陸后成為第一批開拓者,很早就擺脫生存的重負,從而更注重心靈的充實、價值的實現,這種地理環境造成的文化差異反映在母愛的表達上。美國母親習慣于更開放式地與孩子擁抱和親吻,給孩子更自主的思想和自由的生活空間,中國母親則保守地表現為堅定不斷地為孩子準備好一切生活必需品,甚至為孩子規劃好一生的道路,引導子女按自己的意愿生活,噓寒問暖、煮飯煲湯,殊不知女兒們更多的是需要心靈上的溝通和情感上的交流,長此以往就產生母女之間的隔閡,而這種矛盾尤其體現在文化內涵各異的中美家庭組合之中。
2.中國傳統思想與美國個人主義價值觀的影響
中華文化是建立在儒家思想基礎之上的內陸文化,崇尚“中庸之道”,主張建立一種以集體主義為主要特征的社會。尤其是封建王朝確立了儒家學說的正統地位,并將其運用到政治統治之中,使得儒家文化漸漸滲入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長幼尊卑、宗族、家族觀念更被提升到非常重要的地位。小說中的母親一直試圖教會女兒韋弗利有關中國的氣質:如何服從父母,聽母親的話,凡事不露聲色,不要鋒芒畢露……這是典型的儒家思想:順從父母,做事中庸,必須對父母盡孝。但是,韋弗利從小受個人主義價值觀的影響熏陶,強調獨立能力、自我意識和反叛心理強烈,所以她抱怨母親對她“管頭管腳”,不能理解母親“中國式”的關愛。母親們固守中國文化傳統,希望女兒們能繼承自己的精神遺產,她們按照自己的理想和愿望設計女兒們的未來,即將中國的性格與美國的環境相結合。但女兒們沒有按照母親的期望做出她們認為正確的選擇,不過母親們盡管從與女兒們的沖突中看出了女兒們在竭力拒絕她們影響的存在,但是她們堅信女兒們遲早會接受她們的,這是中國傳統文化對中國人思維模式影響根深蒂固的體現,最終,在經歷歲月的洗禮之后,女兒們都能在多年之后理解中國母親的良苦用心,接受她們曾不理解甚至排斥的“中國式”的愛與期待。
3.社會發展程度不同導致教育觀念的差異
中國由于經濟條件相對較差、社會養老保障不健全和舊有的觀念影響,家長很大程度上把孩子當做是私有財產看待,潛意識地認為家長與孩子之間是“一榮俱榮”的關系,所以除了父母出于愛而鞭策子女通過努力過上富足快樂的生活之外,子女承擔著父母難以實現的理想和期待。與之相反,美國經濟條件好,社會養老保障健全,因而在美國,當父母把孩子培養到18歲,并成為一個獨立自主有責任心和同情心的人就算完成養育孩子的任務,子女被當做獨立和平等的家庭成員,擁有更多的自由和選擇權。這一點在中美家庭在教養的方式和方法上就得到充分的體現,小說中韋弗利的母親對于韋弗利寄予厚望,希望通過各種方式讓韋弗利“成才”,但韋弗利對于母親讓自己練琴一事一直耿耿于懷,并把情緒帶到練琴中,一次她沒有按照母親的要求練琴,母親教育她:“在中國的女兒只有兩種,聽大人話的和不聽大人話的,只有一種女兒可以住在家里,那就是聽大人話的女兒。”在美國文化熏陶下成長起來的韋弗利直接理直氣壯地說道:“我不希望做你的女兒。”母女關系就在一次次的矛盾中變差,其中母親的氣憤不乏韋弗利沒能按照她的規劃實現目標的成分,但這絲毫不會減少中國母親對子女的愛,最后韋弗利重新彈起兒時厭惡的鋼琴曲,也終于理解歷經生活艱辛的母親跨越文化差異的偉大的愛。
三、結語
譚恩美作品中的母女矛盾,其背后有著世界上兩種最差異顯著的文明的激烈碰撞,但其筆下仍充滿柔情與希冀。盡管有種種隔膜和沖突,然而彼此間天然的情感紐帶終會跨越一切的鴻溝和障礙,最終使美國的女兒們正視一直以來所排斥的中國母親式的愛與關懷,從而達到一種和諧,而這種和諧正體現了中美兩種文化在她們身上的兼容。至此母女的認同超越了時間和空間、國界和文化,成了《喜福會》主題表達的最強音。小說結尾,更是表達了作者對多元文化交融發展的認識與愿望,各種文化只有相互尊重,攜手共進,人類才能有多姿多彩的美好的未來。
參考文獻:
[1][美]譚恩美.喜福會.上海譯文出版社,2010.12.
[2]趙萍.從文化差異解析《喜福會》的母女關系.長城,2009.08.
[3]黨偉.《喜福會》中母女矛盾的文化解讀.大連民族學院學報,2009.02.
文章標題:安徽文學投稿從《喜福會》中母女關系淺析中美文化差異的成因
轉載請注明來自:http://www.56st48f.cn/fblw/wenyi/wenxue/25744.html
攝影藝術領域AHCI期刊推薦《Phot...關注:105
Nature旗下多學科子刊Nature Com...關注:152
中小學教師值得了解,這些教育學...關注:47
2025年寫管理學論文可以用的19個...關注:192
測繪領域科技核心期刊選擇 輕松拿...關注:64
及時開論文檢索證明很重要關注:52
中國水產科學期刊是核心期刊嗎關注:54
國際出書需要了解的問題解答關注:58
合著出書能否評職稱?關注:48
電信學有哪些可投稿的SCI期刊,值...關注:66
通信工程行業論文選題關注:73
SCIE、ESCI、SSCI和AHCI期刊目錄...關注:120
評職稱發論文好還是出書好關注:68
復印報刊資料重要轉載來源期刊(...關注:51
英文期刊審稿常見的論文狀態及其...關注:69
copyright © www.56st48f.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