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屬欄目:文學論文 發布日期:2015-05-16 13:54 熱度:
摘 要:現實與幻想的有機結合,是民間文學創造的一個普遍規律,也是作為民間幻想故事的寶物故事的一個首要特點。論文以中國滿通古斯語族諸民族民間寶物故事為藍本,解讀了寶物本體和故事情節中的現實因素與幻想因素,揭示了寶物故事傳承過程中現實因素與幻想因素此消彼長、不斷交織的規律。
關鍵詞:學術期刊論文發表,現實因素,幻想因素,寶物
一、中國滿通古斯語族諸民族民間寶物故事中的現實因素與幻想因素
1.寶物本體的現實因素與幻想因素
滿通古斯語族諸民族寶物故事中的寶物是現實物質形態與幻想神奇功能的統一體。從物質形態來看,故事中的寶物本身并不奇特,都是現實中常見的物體或物件,有自然界的山石、泉水、樹木、花草、蔬菜、水果,也有人們日常生活中經常使用的生產工具和生活用品,如斧頭、獵刀、弓箭、羊鞭等,如泥盆、瓦罐、樺皮簍、樺皮圖、狗皮墊子等,以及服飾如氈帽、皮襖、發卡、簪子等。[1]顯而易見,這些寶物的物質形態體現了滿通古斯語族諸民族獨特的自然生態環境和生產生活方式。從功能特性來看,這些看似普通不過的自然物體和手工物件在故事中具有了各種超常特異功能,它們能夠開山劈海、日行千里、變化形體、隱去身形、繁殖財物、復活生命、驅使自然力等;石頭變成了寶石,人舔舐之后能聽懂飛禽走獸的語言,獲知自然界的秘密;山泉變成了神泉,受傷生病的人飲一口或洗一洗,傷痛頓失,病愈如初;樹變成了樹精,能夠開口講話,給主人公指點迷津等等。不僅如此,這些物體在故事中還被賦予了喜善厭惡、愛憎分明的品性和明辨是非、識別善惡的靈性,[2]由此成為改變主人公命運的法寶、獎善懲惡的利器。不難見出,寶物的這些神奇功能和品性靈性寄寓了滿通古斯語族諸民族勞動人民的生活希望和理想愿望,是滿通古斯語族諸民族價值觀和道德觀的綜合載體。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寶物反映了人們對未來的憧憬,從長遠來看,這種憧憬是合乎事物的發展趨勢的,今天人們在經濟政治生活方面取得的進步和科學技術方面取得的成就證明了人類古老的寶物幻想并不是完全虛幻的。所以,寶物既是幻想的,又是現實的,是二者的有機結合。
2.故事情節的現實因素與幻想因素
在寶物故事中,滿通古斯語族諸民族勞動人民以具有神奇功能的寶物為中心將異界超凡的神仙精怪等幻想因素與日常生活中的人物及其道德觀念和理想愿望等現實因素進行有機融合,構建故事離奇曲折的情節,以幻想的方式表達了人們現實的愿望。例如,具體地說,某地既存風物由于其或巍峨或秀麗的外形,或震驚或蹊蹺的歷史,引起人們的無限遐想,于是人們將它與異界神靈和神奇寶物聯系在一起:王母娘娘的陪嫁寶物平波寶鏡落入牡丹江成就了鏡泊湖,神鵲的溫涼盞在山腳下噴出潑雪泉,山神將漫山遍野的箭桿變成了白樺嶺,將滿山的石頭點化成磨刀石等等,藉此表現風物的超然神秘魅力,表達對家鄉山水的熱愛之情。再如有的故事中,天然阻障和自然災害化身為異界魔怪襲擊村莊部落,人們的生產生活乃至生存受到嚴重威脅;恰在此時,英雄出世,不畏艱險,勇戰妖魔;神仙感動,賞識英雄,于是贈寶物相助;英雄借助寶物的神力,歷盡萬難,完成了造福人類的的豐功偉業。
總之,滿通古斯語族諸民族民間寶物故事秉承了原始薩滿教自然崇拜、圖騰崇拜、祖先崇拜等信仰,憑借豐富的想象對現實中的人物和事件進行虛構,將幻想和現實有機結合起來,反映了滿通古斯語族諸民族充滿濃郁北國特色的生產生活面貌,表達了滿通古斯語族諸民族對美好幸福生活的無限向往與追求。故事呈現出一種情感表達和本質揭示、理想追求和現實接受相統一的意境,是現實與超現實的統一。這個過程是通過人們現實生活的感受、心靈深處的思索和非理性的幻想完成的。
二、 中國滿通古斯語族諸民族民間寶物故事傳承的現在及未來
1.中國滿通古斯語族諸民族民間寶物故事傳承的現在:現實因素日益增多
關于神話的產生原因及過程,魯迅曾說道:“昔者初民,見天地萬物,變異不常,其諸現象,又出于人力所能以上,則自造眾說以解釋之;凡所解釋,今謂之神話。”[3]在早期的蠻荒時代,人們認識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實際能力極為低下,對千變萬化的自然現象無從理解,對兇猛來襲的自然災害無力抵抗。但是即便如此,他們不甘被動,依然渴望認識自然、控制自然。當無法對這一切進行科學解釋的時候,他們便訴諸幻想,編撰神話,通過神話認識自然、解釋自然。所以,神話產生于人類認識改造世界的強烈愿望與落后的經濟基礎和認識水平之間的矛盾,而且這主客觀二者之間的矛盾越尖銳,人們的想象就越奇麗。面對高度發達的科學技術和物質文明,現代已經失去了產生神話的條件。
同理,民間寶物故事更多地產生于人們渴望社會公平和道德高尚的強烈愿望與不公平的社會現實和墮落的道德現實之間的矛盾。然而在我們這個時代,人們不斷創造奇跡,把過去所夢想的許多東西都變成了現實:豐衣足食的物質生活取代了舊時代人們對幸福的無限向往,空前發達的科學技術取代了人們對日行千里、遙控萬物的夢想,日趨完善的政治文明取代了人們對神仙妖魔救助的遙想,日益健全的法律法規制度取代了人們借助寶物獎善懲惡的幻想。毫無疑問,現代生活的豐裕已經很難激起人們對于神仙妖魔、寶物魔法之類的神奇幻想和美好憧憬,正如“當飛機在空中嗡嗡震響的時候,再來聽‘飛毯’的故事,就不免令人覺得沉悶乏味,‘魔靴’再也不能使人驚奇,也象水里航行的‘鸚鵡螺’以及月界旅行不能使人驚奇一樣――孩子們知道,并且看到童話中的全部奇談都已被父親們化為現實,父親們十分認真地正在準備飛往月球。”[4]所以我們這個時代也被稱為“很難產生童話的時代”。
我們知道,傳統民間故事對于寶物的幻想多源于人們對殘酷現實的不滿,對美好理想的憧憬,故事講述的實際上是各式各樣的追求幸福生活的故事,因此寶物故事中的幻想形象和幻想情節常常是對于現實生活本質的一種象征和影射。
這樣,新時期的民間故事家在創作傳承寶物故事時就需要處理好幻想材料同當下現實之間的關系,把二者有機和諧地結合起來,這是幻想故事藝術的美妙之處,也故事創作的成敗所在。具體地說,無論是讓幻想形象走到現實世界里來,還是讓現實人物闖進幻想世界中去,對傳統民間故事中的幻想材料和當下的現實必須有很好的解讀,要了解幻想材料所包含的具體歷史內容,按照反映今天現實生活的需要,加以適當的改造利用。否則,就會像蘇聯兒童文學界批評的那樣,“作者不加批判地將舊童話中一系列傳統的童話形象搬到蘇維埃時代的環境里來,結果就歪曲了蘇聯現實,或者,作者將蘇維埃人引進了傳統的童話環境(不從蘇維埃人的觀點來重新了解這種環境),結果就破壞了我們這時代人的形象的完整性。”[5]誤讀我們當代的社會現實和人物形象。 建國以來,我國兒童文學家們借鑒吸取民間童話的藝術形式和傳統形象,創作了一批反映社會主義新氣象的優秀作品,它們既有古老幻想故事的魅力,又富于時代精神。例如“寶葫蘆”是中國各民族民間故事的傳統寶物形象,它的神奇功能就是能夠隨心主人公所愿帶來食物財物,幫助主人公過上好日子,它是勞動人民遭受殘酷的階級壓迫剝削,不能通過勞動創造幸福生活的社會條件下所產生的幻想。但是在張天翼的故事《寶葫蘆的秘密》中,小主人公得到寶葫蘆后,心里想要什么,寶葫蘆立刻就從別的地方給他弄來什么。慢慢地,王葆無所事事,覺得無聊之極;而且因為這些東西是偷來的,很不光彩,所以他整天提心吊膽,生怕別人知道,十分恐慌。這樣寶葫蘆不僅沒有讓他生活得快樂,反而帶來了無窮的苦惱和麻煩。最后王葆生氣,把寶葫蘆砸了,重新變成了一個勤勞誠實的好孩子。作者借這個故事說明了只有誠實才能受人尊重、勞動才能創造幸福的道理。
同樣地,在我國滿通古斯語族諸民族的現代民間寶物故事中,現實因素不斷增加。首先,從寶物形象來說,如在憋寶故事中,作為開山寶鑰匙的寶物經歷了從具有神奇特點,現實生活中根本就不可能有的植物到普通勞動者家中的破舊農具。例如在滿族故事《白黃瓜》中,開山鑰匙是雙棒白黃瓜,而在《金豬圈》和《金魔姑》故事中,開山寶鑰匙換作了農家年久的日用工具――半拉喂狗的破盆碴子,豁牙露齒的破斧子,嚇唬狼用的套子,一根使八輩子的繡花針,一把使八輩子的鋤頭,長得出奇的花毛驢。再如,故事中出現了“傳家寶” 式的虛構寶物,即主人公將一些現實生活中稀疏平常的物件物品故意口頭假傳為具有神奇功能的“傳家寶”,用以欺騙、愚弄、懲罰社會上的貪婪勢利之人。這類寶物是故事主人公懲罰貪婪者的謊言道具,充分說明了人類認識的提高和對“寶物”功能的主動掌控。毋庸置疑,這類寶物在故事中出現得比較晚,其中不難見出人類的認識和主觀能動性都有了極大的提高。具體而言,人們已經認識到具有現實神奇功能的寶物是不存在的,于是通過有意識地口頭假傳所謂的“傳家寶”欺騙懲罰那些勢利貪婪的人。這類故事一般有兩種結尾,一種是被懲罰者丟了性命,另一種是被懲罰者羞愧難當,從此改過自新。在晚近的故事中,后一種結尾居多,體現了更多的現實特點和意義。
其二,從故事情節來看,滿通古斯語族諸民族現代寶物故事經常以寶物消失,寶物神奇功能殆盡,或者取寶失敗而結尾,現實性明顯越強,故事具有了現實的教育意義。以憋寶故事為例,勞動人民從工具和人兩方面入手,或者由于工具先天不足,或者由于人貪婪失誤,最終取寶失敗,巧妙地建構故事情節,使故事聽得合情合理,既有幻想,最后又回到現實,起到現實的教育作用。具體而言,這些故事雖然有各種不同的情節,但是結尾卻是一樣的,即進山取寶失敗。究其原因,不外乎以下兩種。第一,取寶工具遭到人為的破壞。就質方面來說,常見的情形是用以開山頂山的植物果實被過早摘卸,終因生長時辰不足沒有完全熟透而不能頂住山頂足夠長的時間,果實裂,山門關,人和金銀財寶都被埋在山里面。
總之,與傳統民間寶物故事相比,滿通古斯語族諸民族新時代的寶物故事,無論是寶物形象,還是幻想情節,都具有了更多現實因素,更加體現了勞動的價值和智慧的力量。這種變化充分反映出現實中人們生產生活條件的極大改善,以及人們對自然、對自身認識的不斷提高和掌控的日益增強。
2.中國滿通古斯語族諸民族民間寶物故事傳承的未來:人類幻想永不停止
在原始時期,在生產力水平極低的條件下,人們幻想掌握具有超然力量的寶物做工具武器,戰勝自然災害,從精神上和感情上實現了認識自然、征服自然的目的。在階級社會,面對殘酷的剝削壓迫,勞動人民幻想具有神力和靈性的寶物幫助自己過上豐衣足食的生活,并且懲治貪婪兇殘的壞人,實現他們在現實中難以實現的公平和幸福。簡言之,面對各種自然災害和階級壓迫,人類渴望幸福美好生活的理想和愿望從來沒有停止過,當這種理想和愿望在現實生活中難以實現時,人們就會本能地希望有某種外來的神奇力量來彌補了現實處境的不足,來拯救自己,拯救世界。正如湯普森在《世界民間故事分類學》中所說的:“生活中充滿了為衣食居住的奮爭,充滿了長途跋涉的疲勞……因此作為生靈的人,在日思夜想之中產生消除這一切艱辛的幻想是不足為奇的,一塊能變出食品飲料的桌布,一件能擊敗敵人的武器,一張能載人自由飛翔的魔毯,一件能使人戰勝疾病死亡獲得愛情的法寶……所有這些期望都成了實際生活中醫治創痛的良藥。”
所以,寶物可謂人類心靈深處故有的自我心理拯救的物質外化,寶物故事是人類自我精神救贖的文學反映,它是人們詼諧幽默、樂觀豁達的生活信念的表達,是人們面對殘酷現實世界的自我心理精神拯救。雖然,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認識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已經大大增強,人們已經擺脫了早期的迷信狀態,但是人們仍然需要將自己的信念、理想和愿望寄托在某種獨立于自身的外在客觀物上。人是主觀與客觀、理性與非理性的辯證統一,只要有人類存在,這種承載著人類理想和靈魂的神力寶物及其敘述就不會消失。
參考文獻:
[1]劉淑珍.淺談寶物折射出的地域文明――以中國滿通古斯語族諸民族寶物故事為例[J].延邊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3).
[2]同上.
[3]魯迅.中國小說史略[M].時代文藝出版社,2009.
[4]樊可輯譯.高爾基論童話[J].上海文學,1961,(6).
文章標題:學術期刊論文發表中國滿通古斯語族諸民族民間寶物故事的精髓
轉載請注明來自:http://www.56st48f.cn/fblw/wenyi/wenxue/26747.html
攝影藝術領域AHCI期刊推薦《Phot...關注:105
Nature旗下多學科子刊Nature Com...關注:152
中小學教師值得了解,這些教育學...關注:47
2025年寫管理學論文可以用的19個...關注:192
測繪領域科技核心期刊選擇 輕松拿...關注:64
及時開論文檢索證明很重要關注:52
中國水產科學期刊是核心期刊嗎關注:54
國際出書需要了解的問題解答關注:58
合著出書能否評職稱?關注:48
電信學有哪些可投稿的SCI期刊,值...關注:66
通信工程行業論文選題關注:73
SCIE、ESCI、SSCI和AHCI期刊目錄...關注:120
評職稱發論文好還是出書好關注:68
復印報刊資料重要轉載來源期刊(...關注:51
英文期刊審稿常見的論文狀態及其...關注:69
copyright © www.56st48f.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