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屬欄目:文學論文 發(fā)布日期:2015-08-27 15:25 熱度:
《到燈塔去》是英國女作家弗吉尼亞·伍爾芙于1927年創(chuàng)作的長篇小說,是傾注心血的準自傳體意識流小說。小說以到燈塔去為貫穿全書的中心線索,寫了拉姆齊一家人和幾位客人在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前后的一段生活經歷。本文主要分析了《到燈塔去》中的雙性同體思想解讀,文章是一篇河北論文發(fā)表范文。
摘要:伍爾夫是二十世紀偉大的現代主義女作家,以及女性主義運動的先驅人物。她的“雙性同體”理論顛覆了男權文化的二元對立關系,能消弭兩性矛盾,使男女兩性達到和諧統一的完美境界。《到燈塔去》一書描述了傳統的男女兩性關系以及雙性同體的形成過程,全面地揭示出了伍爾夫的女性主義思想。
關鍵詞:《到燈塔去》,女性主義,雙性同體
伍爾夫是享譽世界的英國著名女作家和文學評論家,是現代主義的代表人物。她不僅是西方意識流小說的杰出代表,也是女性主義運動的先驅人物。作為一名女作家,她敏銳地察覺到了女性在當時社會的困境與低下的地位,并積極在自己的生活與創(chuàng)作中探索女性的出路。不同于很多激進的女權主義者,她對男性并沒有偏執(zhí)的敵意與仇恨,反而提出,男女兩性分別代表了理性與感性、邏輯與直覺,雙方各有不足與缺陷,只有共存共融,裁長補短,才能相輔相成,攜手共進。她因此創(chuàng)造性地提出了“雙性同體”理論,顛覆了男權文化的二元對立關系,認為“也許一個純男性的腦子和一個純女性的腦子都一樣不能創(chuàng)作”,而“半雌半雄的腦子是會起反響的,多孔的;它是能毫無隔膜地轉達情感的;它是天生能創(chuàng)造的,爐火純青而且完整的。”[1]在她眼中,只有接受雙性同體,才能消弭兩性矛盾,達到和諧統一的完美境界;只有具有雙性同體思想的作家,才能創(chuàng)作出真正有創(chuàng)作力與藝術生命力的作品。她筆下的奧蘭多從一個風流成性的男性貴族蛻變成了一個才思敏捷的女作家,完美地體現了她倡導的雙性同體思想;而在其代表作《到燈塔去》中,她描述了傳統的男女兩性關系以及雙性同體的形成過程,全面地揭示出她的女性主義思想。
一、傳統的男女兩性關系
《到燈塔去》包含“窗”,“歲月流逝”和“燈塔”三部分。小說的情節(jié)雖然簡單,卻體現了伍爾夫對兩性關系的真實想法。第一部分“窗”用占了全書三分之一以上的篇幅,只描述了拉姆齊一家一個下午的時光。在這個平凡的下午,沒有發(fā)生任何不尋常的事情,但作者通過優(yōu)美詩化的語言,向讀者娓娓揭示了兩夫婦的相處之道。作為維多利亞時代典型的中產階級知識分子家庭,他們扮演著傳統的社會性別角色――拉姆齊先生外出工作,賺錢養(yǎng)家;夫人操持內務、管教孩子――體現了男女兩性二元對立的關系。在一般社會認知中,男性優(yōu)于女性,因此有了男主外,女主內的社會分工。男性比女性更理性、冷靜、善于思考,因此作者賦予拉姆齊先生哲學家的身份,讓他在世俗的紛擾中探索莊嚴的主題。女性感情天生比男性更細膩,因此也更能體會他人的感受。拉姆齊夫人溫柔體貼,善解人意,卻總在獨處時陷入沉思,在精神世界里追尋生命的本質與人生的意義。兩人一個在物質世界徜徉,一個在精神世界遨游;一個在客觀世界探討理性,一個在主觀世界傾向感性;一個強調事實,一個側重感覺。小兒子詹姆斯渴望到燈塔去,拉姆齊先生斷然拒絕稱明天天氣好不了,而夫人則溫言撫慰他說只要天氣轉晴就讓他去;兩人在花園散步時各懷心事,先生在遲疑于要不要跟妻子提起自己的哲學著作,夫人則在猶豫要不要和丈夫說家里的修理費需要五十鎊。兩人表面上是模范夫妻,婚姻幸福美滿,實際上卻對世界的關注點不同,彼此欠缺溝通交流。
第二部分“歲月流逝”描述了這個家庭十年的變遷,所占篇幅不到全書的十分之一,卻對前后兩部分起了關鍵的承上啟下作用。十年時間稍縱即逝,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爆發(fā),拉姆齊夫人去世,女兒普魯難產而死,兒子安德魯在戰(zhàn)爭中死亡,所有的家庭矛盾都在歷經分離與痛苦后消逝了,第一部分里表現出的傳統的男女兩性對立的關系,物質世界與精神世界的碰撞,理性與感性的博弈,最終在流光易逝的歲月中消弭于無形中。這也為第三部分想要表達的男女兩性從對立走向統一,即“雙性同體”觀的形成和實現埋下了伏筆。
二、雙性同體的形成
第三部分“燈塔”和第一部分的篇幅差不多,交代了兩條平行的敘事線索:拉姆齊一家十年后重返故地,拉姆齊先生決定帶詹姆斯前往燈塔,了卻妻子和兒子的心愿;而他們的朋友畫家莉麗終于完成了十年前未完成的畫作。他們三人都克服了自己性格上的缺陷,獲得了相對完整的人格。他們心愿的達成,和他們各自升華到“雙性同體”的狀態(tài)不無關系。
拉姆齊先生理性冷酷,注重事實,“他不會弄虛作假;他從不歪曲事實;他也從來不會把一句刺耳的話說得婉轉一點,去敷衍討好任何人,更不用說他的孩子們”[2]。正是他身上絕對的男性人格使他當年斷然拒絕了妻兒到燈塔去的主意,令妻子失望,兒子憤恨。可時過境遷,作為一個“喪失了親人的、孤獨的鰥夫”,他精疲力竭,無比沉痛,想要獲得女性的同情安慰,甚至“在他的夢想中反映出女性的同情所給予他的那種微妙的喜悅”[3]。他感受到了妻子的柔情,不再自私專斷,具備了女性的特質――既體貼入微又頗具人情味。他最終決心帶領兒女前往燈塔以償夙愿,消除了兒子多年的心結,父子達成和解。
小兒子詹姆斯的性格變化是“雙性同體”形成和發(fā)展的最佳體現。幼年時的詹姆斯雖是男孩,卻像女孩一樣心思敏感細膩,喜歡依偎在母親身邊聽故事,對父親有著極深的抵觸情緒。“他痛恨他得意洋洋、自命不凡的姿態(tài);痛恨他才華過人的腦袋;痛恨他的精確性和個人主義”[4]。總而言之,他痛恨父親身上一切太過明顯的男性特質,特別是當父親斷言到明天不能到燈塔去時,他恨不得殺了他。他一直愛慕依賴著母親,因此深受母親的影響,看待客觀世界充滿了感性和想象。小說結尾處,父親主動帶他前往燈塔,他年齡大了一點,開始感覺到,“他要殺的不是他,”而是一個怪物,“他把它稱為橫行霸道和專制主義”,也就是父親身上所具備的霸道的男性強權主義[5]。當他像個男子漢掌舵時,父親第一次給予他稱贊,他心滿意足,如愿以償,開始感到了和父親之間的相互理解。他同時具備了男女兩性的性別特質和感知能力。因此,到燈塔去不僅是詹姆斯完成童年渴望的圓夢之旅,更是他與父母建立精神聯系的心靈之旅。
畫家莉麗是全書最能體現伍爾夫女性主義思想的人物。在男權至上的維多利亞時代,理想的女性應該以家庭為中心,安心做“房中的天使”。她周圍的人都認為女人不會繪畫與寫作,就連眾人眼中的完美女性拉姆齊夫人都認為,“一位不結婚的婦女錯過了人生最美好的部分”[6]。但她堅持獨身,保持自我,以繪畫為自己的終身事業(yè)。作為一個有著自己職業(yè)的獨立女性,她身上兼具了男性與女性的雙重特質,正是伍爾夫所倡導的具有“雙性同體”思想的女藝術家。“她渴望的不是知識,而是和諧一致”[7]。她內心的吶喊傳達了伍爾夫認為的“雙性同體”所應該達到的狀態(tài)。十年前,她一直想畫一副完美的畫作,卻難以畫出。而十年后,她目睹著拉姆齊父子登上燈塔,同時在代表了拉姆齊夫人的燈塔的光芒的照耀下,內心的男性氣質與女性氣質達到高度的和諧統一,從而獲得了精神啟迪和創(chuàng)作靈感,最終畫出了在她心頭縈回多年的作品。
伍爾夫一直在與有關性別行為方式的最頑固的偏見、誤解和一知半解作斗爭,并提出了“雙性同體”思想作為她理想中的兩性相處狀態(tài)。她強調包容性,認為只有兩性融合,人類才能真正達到和諧統一的狀態(tài),女性才能獲得真正意義上的解放,而藝術家才能創(chuàng)作出有創(chuàng)造力與生命力的作品。(作者單位:安康學院外語系)
參考文獻:
[1]弗吉尼亞・伍爾夫. 一間自己的房間[M]. 王還譯. 北京:三聯書店,1992: 129.
[2][3][4][5][6][7]弗吉尼亞・伍爾夫. 到燈塔去[M]. 瞿世鏡譯. 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11: 2,160,34,178,47,49.
文學論文發(fā)表期刊推薦《中國文學研究》創(chuàng)刊于1985年,距今已有二十多年歷史。它由湖南師范大學主辦,是全國中文核心期刊,2006年入選CSSCI來源期刊,具有一定的權威性,在國內外影響較大。本刊是研究中國文學方面的學術刊物,主要由學術爭鳴、文藝理論天地、古代文學研究、現當代文學研究、比較文學研究、研究生論壇、新書評介七大版塊的內容構成,適合專業(yè)研究人士和一般文學愛好者閱讀。
文章標題:河北論文發(fā)表《到燈塔去》中的雙性同體思想解讀
轉載請注明來自:http://www.56st48f.cn/fblw/wenyi/wenxue/27846.html
攝影藝術領域AHCI期刊推薦《Phot...關注:105
Nature旗下多學科子刊Nature Com...關注:152
中小學教師值得了解,這些教育學...關注:47
2025年寫管理學論文可以用的19個...關注:192
測繪領域科技核心期刊選擇 輕松拿...關注:64
及時開論文檢索證明很重要關注:52
中國水產科學期刊是核心期刊嗎關注:54
國際出書需要了解的問題解答關注:58
合著出書能否評職稱?關注:48
電信學有哪些可投稿的SCI期刊,值...關注:66
通信工程行業(yè)論文選題關注:73
SCIE、ESCI、SSCI和AHCI期刊目錄...關注:120
評職稱發(fā)論文好還是出書好關注:68
復印報刊資料重要轉載來源期刊(...關注:51
copyright © www.56st48f.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