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屬欄目:文學論文 發布日期:2015-12-30 11:11 熱度:
在爭奇斗艷的歷代詩苑中,各種詩體千家百派,多不勝舉,形成了中華民族所獨有的詩歌 藝術 ,多少騷人詞客留下了千古芬芳的名篇佳作,本文是一篇文學論文,研究農詩研究的宏觀構想。
[論文關鍵詞]文學論文,中國歷代農詩,三農詩歌,農詩,文化
[論文內容提要]中國歷代以來的農詩研究,目前來說,基本上還是一個空白。尤其關于 農業 詩、 農村 詩、農民詩的研究,更是少人問津。通過對中國歷代農詩的研究,可以突顯我們 民族 的優秀傳統,傳承我們民族的燦爛文化,有效利用中國 文學 中的“詩教”傳統,實現“三農”的角色轉換,走向共同繁榮。
在詩叢深處,隱含著一串奇葩,猶如空谷幽蘭,少為世人眷顧,這就是——中國歷代農詩。所謂“農詩”,指的是中國歷代以來有關農業、農村、農民的詩歌,即“三農詩歌”。
一、中國歷代農詩研究的 社會 意義
對中國歷代以來的農詩研究,目前來說,基本上還是一個空白。文學史上盡管有過“田園詩派”及其詩人詩作,但我認為,那充其量只能算是文人騷客們的閑情逸致。尤其關于農業詩、農村詩、農民詩的研究,更是少人問津。想我泱泱五千年中華文化,向以農業文明著稱于世,又以農村興廢彰顯國力,更以農民貧富體現國策,竟然少有甚至沒有關于此類研究的學人、學術和學庠。這究竟是中華文化的缺失,還是中國文學的缺失,抑或是中國文人的缺失?怎么說都不算過分的。
基于以上識見,筆者把這一論題定位在“中國歷代農詩研究”這一范疇。其意義有三:一是文化意義。通過對中國歷代農詩的研究,可以在中國文化的 歷史 長河中析出一縷溪流抑或幾朵浪花,以之突顯我們民族的優秀傳統,傳承我們民族的燦爛文化。二是社會意義。通過對中國歷代農詩的研究,可以有效利用中國文學中的“詩教”傳統,讓廣大人民群眾尤其是從事“三農”工作的人,實現自身的角色轉換,走向共同繁榮。三是 政治 意義。以為總書記的中國中央領導集體和以為總理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履新之時即以“三農”為工作重心,實行了一系列的“興農富民”政策,表現了中國人的抱負和襟懷。在這樣的時代和 環境 下,對中國歷代農詩進行研究,可謂是意義非同一般。
對中國歷代農詩進行研究,還有其特殊的價值:一是有助于更加準確而深刻地認識我們民族自身。開放的世界,八面來風,人類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的深度和廣度都在不斷拓展。在“三農”背景下,中華民族將以怎樣的姿態參與“地球村”的協作與競爭,這是每一個炎黃子孫都必然要面對的問題。近世以降,中華民族曾經付出過極其慘痛的代價。因此,我們必須準確而深刻地認識我們民族自身,探尋我們民族文化的主旋律。二是有助于更加準確而深刻地認識我們當前的國情。新世紀一代中國人面臨的歷史使命,是建設有中國特色 社會主義 ,全面實現小康社會。完成這一千秋偉業的前提,就是切實認清中國的國情。中國已有十三億 人口 ,三分之二在農村,農業的產出卻不到GDP的三分之一,我們的社會發展和文明進步的程度顯然不能滿足人民的要求,通過對中國歷代農詩的研究,來觀照我們當前的國情,亦不失為一個具體的參照或鑒戒。三是有助于以理性態度和務實精神繼承傳統,創造中華民族更加美好的未來。作為中國文化一分子的中國歷代農詩,是我們“直接碰到的、既定的、從過去繼承下來的條件”(馬克思語),它影響到中國文化的過去、現在甚或將來。正因為如此,中國歷代農詩并非只是博物館的陳列品或 圖書館 的線裝書,它總是會活躍在今天和未來的實踐中。每一個有志于為民族未來貢獻心智和汗水的炎黃子孫,都需要努力熟悉它、變革它,而學習、研究中國歷代農詩,正是培育這種理性態度和務實精神的最好實踐。
二、中國歷代農詩研究的基本內容
一是關于中國農詩的起源,主要從中國農詩的產生、發展、流變三個角度進行論述。
二是中國農詩的基本概念,包括中國農詩的概念定位、農詩與山水田園詩的異同以及農詩與其他詩體的關系。
三是中國農詩的文學形態,有農業詩、農村詩、農民詩。
四是中國農詩的人文特征,有詠農詩、憫農詩、勸農詩。
五是中國農詩的價值體系,主要從中國農詩的自然價值觀、社會價值觀、 審美 價值觀等方面進行論述。
六是中國農詩的文化精神,主要論證中國農詩的民族性、時代性、人文性。
七是中國農詩的 傳播 影響,主要論述中國農詩的傳播和影響問題。
八是中國農詩的現代交匯,主要闡述中國農詩的現代意義。
三、中國歷代農詩研究的 文化 價值
通過對中國農詩的研究,著力廓清中國農詩的 民族 性、時代性、人文性特征,努力發掘中國農詩的文化意義,這是本論題研究的重點之一。其二,倡揚中國農詩的人文精神。在中國 傳統文化 中,我國是一個以農為本的國度, 農業 、 農村 和農民始終是國脈所系。歷代以來的文人山水、田園詩,不能一味的代替農詩,現在應該是還其本來面目的時候了。其三,拓展中國農詩的 文學 史地位。通過對中國農詩的研究,能夠梳理出中國農詩的大體輪廓,在中國詩歌長廊中彰顯中國歷代農詩的時代特色、 藝術 成就及其文學史地位。中國歷代農詩研究的文化價值也就在于:
一是填補中國文學史之空白。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我國是一個以農為本的國度,農業、農村和農民始終是國脈所系。歷代以來的文人山水詩、田園詩,不能一味的代替農詩。通過對中國歷代農詩的研究,可以填補中國文學史的一項空白。
二是還中國農詩應有之文化品格。中華文化向以農業文明著稱于世,又以農村興廢彰顯國力,更以農民貧富體現國策。通過對中國歷代農詩的研究,著力廓清中國農詩的民族性、時代性、人文性特征。在中國文化的 歷史 長河中析出一縷溪流抑或幾朵浪花,以之突顯我們民族的優秀傳統,傳承我們民族的燦爛文化。
三是為中國農詩爭一席文學之地位。中國是一個詩的國度,詩歌創作源遠流長,詩歌作品汗牛充棟,浩瀚詩海應有農詩的一席之地。通過對中國歷代農詩的研究,可以梳理出中國農詩的大體輪廓,在中國詩歌長廊中彰顯中國歷代農詩的時代特色、藝術成就及其文學史地位。有效利用中國文學中的“詩教”傳統,讓廣大人民群眾尤其是從事“三農”工作的人,實現自身的角色轉換,走向共同繁榮。
四是一種“搶救性發掘”。這話聽起來似乎有些危言聳聽,但卻是事實。請看今日之天下:霓虹閃爍,歌舞升平;享樂主義蔚然成風,欲望的氣球紛紛飄起;豪華而俗氣的酒樓飯館,正在蠶食綠色的田野和寂靜的鄉村;日趨激烈的生存競爭和利益摩擦,已然銷蝕了人們對農業、農村、農民以及農詩的閑情逸致。歷代遺留下來的農詩,不應該在我們這一輩成為漸漸遠去的風帆!
四、中國歷代農詩研究的基本方法
對中國歷代農詩的研究,說到底,還是一個文學批評的過程。它在文學鑒賞的基礎上,用文學的理論和 美學 的觀點來研究、分析、評價農詩現象,其研究的基本方法為:
一是搜集整理研究。利用傳統的文獻檢索方法和現代化的 計算機 檢索手段,將中國歷代農詩盡可能多的搜集起來,進行系統的整理研究。一方面可以見出農詩和其他詩作的不同;另一方面,也可以見出農詩作品本身的“本同而末異”。這就類似于“樂府采詩”。
二是選擇吸收消化。將搜集得來的農詩進行系統的整理研究之后,選擇符合需要的,這不能不有一定的標準,也不能不有一定的眼光。這又類似于“ 孔子 刪詩”了。
三是品第開拓創新。經過了搜集、整理、選擇之后,還要進一步做出評價。用郭紹虞先生的話說就是“品第”,即品評優劣而定其等級。當年曹丕之于建安七子,就是在這方面開了先河的。這又類似于“曹丕論文”。
以上既是對中國歷代農詩研究的基本思路,也是研究的基本方法。當然,在研究過程中,還可以因時因事制宜,隨機應變,靈活把握。
[參考文獻]
[1]霍松林.論白居易的田園詩.全國唐詩討論會論文選.陜西人民出版社,1984.
[2]葛曉音.山水田園詩派研究[M].遼寧大學出版社,1999,5.
[3]廖柏昂.歷代詠農詩選[M].珠海出版社,1996.
[4]廖柏昂.歷代詠農詩述略[J].湖北三峽學院學報,1996,(4).
[5]鄒化政.泥土氣息 莊戶心聲:范成大農村詩淺論[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1998,(2).
[6]郭杏芳.談詠農詩和李紳的《憫農》[J].黃岡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3.
《芙蓉》是由湖南出版投資控股集團有限公司主管、湖南文藝出版社主辦的大型文學雙月刊,創刊于1980年,以貼近生活、關懷人生、品質至上、原創現場為特征。始終堅守文學的嚴肅、純正、經典,在變幻多端的社會變革中,反映現代人命運沉浮與心態矛盾,撫慰浮躁、脆弱、多情的靈魂。它既是一流作家發表作品的陣地,又是新銳作家展示才華的舞臺。多種作品獲得全國大獎,選入學生課本,曾被評為國家一級期刊、被譽為全國文學期刊的“四大名旦”;2006年被評為湖南省第三屆十佳社科期刊。
文章標題:文學論文農詩研究的宏觀構想
轉載請注明來自:http://www.56st48f.cn/fblw/wenyi/wenxue/29435.html
攝影藝術領域AHCI期刊推薦《Phot...關注:105
Nature旗下多學科子刊Nature Com...關注:152
中小學教師值得了解,這些教育學...關注:47
2025年寫管理學論文可以用的19個...關注:192
測繪領域科技核心期刊選擇 輕松拿...關注:64
及時開論文檢索證明很重要關注:52
中國水產科學期刊是核心期刊嗎關注:54
國際出書需要了解的問題解答關注:58
合著出書能否評職稱?關注:48
電信學有哪些可投稿的SCI期刊,值...關注:66
通信工程行業論文選題關注:73
SCIE、ESCI、SSCI和AHCI期刊目錄...關注:120
評職稱發論文好還是出書好關注:68
復印報刊資料重要轉載來源期刊(...關注:51
英文期刊審稿常見的論文狀態及其...關注:69
copyright © www.56st48f.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