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屬欄目:文學論文 發布日期:2018-10-15 11:16 熱度:
文學傳播發展方式以及對于文學制度上的各項要求政策都是文學工作研究者重視的方面。這篇文章就是有關文學發展研究方面的一些介紹。
摘要:新媒體時代的到來,標志著人類科學技術的提升,是文化發展的革新原因。新媒體技術使文學作品的傳播由傳統的紙質、口口相傳等媒介轉化為數字化、全球化技術。具有實時性、開放性、交互性的基本特點,為中國古代文學的傳播帶來機遇。但凡事皆有兩面性,新媒體環境也為古代文學的傳播帶來影響,網絡上參差不齊的信息易導致受眾在接受文學知識時受到誤導。因此,新媒體視域下,探究中國古代文學傳播渠道的革新方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新媒體,古代文學,傳播渠道,革新,文學類論文
一、新媒體為中國古代文學傳播帶來的影響
據統計,大多數中國古代文學作品僅在圖書館有所保存,從而鮮為人知。而新媒體環境的出現,使受眾在網絡上便可了解到不同類型的古代文學作品。但由于新媒體環境基于互聯網而言,具有開放性、交互性等特點,受眾可自行在網絡上發布、轉載不同文學作品。在多次的傳播后,易導致所傳播的作品真實性有待考量,網友所評論的消極話語也會為文學作品的傳播帶來負面影響。各類傳播媒介水平的差異,也導致中國古代文學的形態被改變。例如,李白、杜甫等詩人的形象在網絡上被惡搞,這實際上是一種反文化價值的體現,亟待消除這樣的不良風氣,從而促使文學的正確傳播。此外,傳承古代文學的方式應是將傳統與創新有機融合,改編經典也是文學傳播的一種展現。通常經典的改變會由影視傳播媒介展現,一旦缺乏優秀的劇本或導演,最終呈現的效果不盡人意,受眾在接受此類文學的傳播時,也會受到負面的影響。因此,在新媒體環境下,必須把握好互聯網信息的優劣,用包容與開放的心態審視古代文學的新媒體媒介傳播,主動摒除消極、負面的信息[1]。
推薦期刊:《文化月刊》雜志于1980年創刊,是在全國具有廣泛影響的大型文化生活綜合月刊,國內外公開發行。本刊是中國新銳綜合文化刊物。中國文化報社主辦的大型文化生活綜合月刊。期刊以弘揚先進文化為己任,面向社會、面向生活,在不斷傳播高雅文化的同時,融入實際,貼近生活,服務讀者,努力提升大眾的文化審美取向,文字通俗流暢,裝幀設計時尚,既是大眾文化傳媒的載體,更是文化出版物中的精品,讓文化生活充滿陽光、快樂和健康。
二、新媒體視域下中國古代文學傳播渠道的革新
(一)中國古代文學的聲音媒介傳播
1.戲曲。戲曲的傳播其實是一種最原始的傳播形式,但在新媒體環境下,戲曲的呈現形式得到了創新,古代文學的戲曲傳播也有很大的革新優勢。新媒體環境使戲曲出現很多新型元素,即使在舞臺上表演,也可利用新媒體技術創造豐富多彩的演出背景、舞美等,將古代文學與戲曲進行融合,觀眾更易被帶入文學意境中。例如,京劇作品《天下歸心》中融入了《左轉》中的故事,新媒體技術將古代戰爭的場面呈現于舞臺之上,相比于傳統的戲曲而言,觀眾更易接受此類傳播形式,通過視覺與聽覺兩大感官感受戲曲的內容,實現古代文學的傳播。2.音樂。中國古代文學歷史悠久、博大精深,但將其轉化為音樂進行傳播的卻十分稀少。因此,可利用新媒體技術,將音樂與古代文學相融合,利用信息技術手段合成多種樂器的聲音,形成美妙的音樂。例如,蘇軾的詞《水調歌頭》,加入作曲與音樂混編技術,最終由鄧麗君演唱,隨后廣為流傳。聽眾也在聽歌的同時記誦了一首滿腹情感的詞,更能了解詞人蘇軾的思想感情[2]。3.數字音頻技術。中國古代文學中的小說、詩詞等原是聲音傳播后形成的文本記錄形態,因此,利用數字音頻技術進行傳播,在古代文學領域具有明顯的優勢。例如,我國的四大名著——《三國演義》《水滸傳》《西游記》《紅樓夢》皆可通過數字音頻技術合成評書、電子樂等,從藝術形式的創新入手,為古代文學的傳播賦予生命。此外,文學的傳播離不開其特定的藝術媒介,僅用聲音進行藝術傳播,需要扎實的基本功,但若與新媒體環境相融,年輕人的接受程度較高。因此,在數字制作時,需要聯系文學背景,加強邏輯感受,利用深刻的理解促進古代文學的數字傳播。
(二)中國古代文學的視頻媒介傳播
針對古代文學的傳播,大部分受眾應是學生群體,據統計學生群體占總受眾的70%以上,而接受古代文學的途徑主要是影視節目,主要包括電影、電視劇等載體。在視頻傳播中,文化脫離了原有的理性主義形態,不僅將語言作為傳播中心,還包括形象與影像的感性主義形態。同時,利用影像表達生活、傳遞情感已成為一種習慣。因此,利用視頻媒介將中國古代文學進行傳播,可有效滿足受眾的審美需求。例如,《紅樓夢》的電影傳播,使受眾既獲得了娛樂的消遣,也獲得了視覺的快感。因此,可將古代文學作品利用影像分批放映,也可利用數碼相機拍攝影像,潛移默化地影響受眾對文學的接受程度,從而有效擴大古代文學的傳播范圍。但由于利益的驅使,會有很多影視作品出現問題,僅注重觀賞性,而忽視其文學性。這便需要受眾具有新媒體意識,自覺甄別傳播內容的優劣,從而使古代文學得到正確傳播[3]。
(三)中國古代文學的網絡傳播
中國古代文學的創作通常以口口相傳為輔,以手寫為主。但隨著時代的發展,打字機、計算機的不斷出現,成功取代了手寫的傳播渠道,其快速、好修改的特征為受眾所接受。寫作方式的轉變是新媒體環境下對文學傳播的最直觀改變。同時,互聯網的交互性特征打破了時間與空間的限制,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文學作品傳播的實效性。優秀的作品自轉載起,就能在很短的時間內被多人閱讀,并繼續傳播,完成了傳統幾十年才能積累的傳播量。在網絡傳播過程中,要設置相關管理人員,及時刪除或禁止不良評論,防止其將文學作品的傳播帶到錯誤的方向。同時,也可在文學作品傳播過程中發表正確的觀點,使文學逐步平民化,利用文學傳遞正確的價值取向,從而更加深入身心。
(四)中國古代文學的自媒體傳播
自媒體的興起,使越來越多的人更加依賴手機,對古代文學的傳播有重要影響。自媒體使全民閱讀、全民感受成為可能。通常情況下,自媒體在小范圍內傳播,最后由于網絡的力量以爆發式趨勢進行傳播。準確來說,自媒體來源于博客,很多網絡作者會結合自身感受,將古代文學作品寫入博客,讀者與原作者的身份發生互換,博客也成為傳播文學作品的一大途徑。文學的價值走向也逐步向平民化靠攏,最終實現全民參與,以繁榮古代文學。現階段,隨著新媒體環境出現,博客逐步消逝,取而代之的是微時代背景下的微博與微信,微博相較于博客來說具有更多功能,不僅可以傳播文字,還可以將上述視頻媒介、聲音媒介與其融合,使其成為古代文學的傳播途徑。可選取微博上影響力較大的用戶,定時發布與古代文學相關的視頻、音頻等,并及時糾正當前電視劇、電影中出現的錯誤觀點,從而及時將文學走向引入正規,真正實現中國古代文學的有效傳播。
(五)中國古代文學的現代化教育傳播
1.搭建傳播平臺。學校可創新古代文學的產品出版傳播策略,將傳播的重心從傳播者逐步傾向于受眾。并將傳統的“意義傳播”逐步轉變為“意義”與“形象”并重的傳播模式。因此,為了有效突出受眾對文化的主導特點,可在校園內搭建傳播平臺,為新媒體環境下古代文學的現代化教育傳播提供機會與平臺。例如,在傳播四大名著《西游記》的文化內涵時,可在校園的名著傳播中或網絡平臺上開辟“名著專欄”,并設置網頁介紹,同時上傳專家對《西游記》的講解視頻,利用新媒體形式傳播《西游記》。2.創新思維,運用新媒體產品豐富教學內容。除了搭建平臺外,還需利用新媒體產品創新教學模式,豐富教學內容,使中國古代文學適應當代新媒體環境,將網絡資源、媒體資源等充分融入課堂,發揮課堂教育的主陣地作用。同時,還需進行創新性發展,將網絡內容與教材融合,豐富教學內容,提升學生學習積極性。此外,還可充分利用新媒體產品,改善教學方法,利用手機、電腦等終端設備實現師生的交流,打破文學傳播的局限性,提高學生對中國古代文學的理解能力,并增強其主動傳播文學的意識。
三、結語
綜上所述,新媒體背景下,文學的傳播打破了原有的方式,將古代文學與現代媒體相結合,實現文學的電子化傳播。但要注意網絡信息的優劣甄別,防止大數據背景下,負面信息對文學傳播帶來消極的影響。總體來說,古代文學與新媒體的融合發展才能滿足當代受眾的審美需求,使中國古代文學更容易被受眾所接受。
文章標題:中國古代文學傳播建設方向
轉載請注明來自:http://www.56st48f.cn/fblw/wenyi/wenxue/39349.html
攝影藝術領域AHCI期刊推薦《Phot...關注:105
Nature旗下多學科子刊Nature Com...關注:152
中小學教師值得了解,這些教育學...關注:47
2025年寫管理學論文可以用的19個...關注:192
測繪領域科技核心期刊選擇 輕松拿...關注:64
及時開論文檢索證明很重要關注:52
中國水產科學期刊是核心期刊嗎關注:54
國際出書需要了解的問題解答關注:58
合著出書能否評職稱?關注:48
電信學有哪些可投稿的SCI期刊,值...關注:66
通信工程行業論文選題關注:73
SCIE、ESCI、SSCI和AHCI期刊目錄...關注:120
評職稱發論文好還是出書好關注:68
復印報刊資料重要轉載來源期刊(...關注:51
英文期刊審稿常見的論文狀態及其...關注:69
copyright © www.56st48f.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