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屬欄目:文學論文 發布日期:2021-04-26 10:03 熱度:
倫理學內,通常都認為人性與道德存在緊密聯系,但具體對人性解讀時,則存在多種不同的看法,導致這一情況的主要原因為:對人性解釋時,將人、人性與天性弄混,從整體或者是天性與人性兩個方面出發,對人性予以解釋。而實際上中,三者之間存在明顯的區別,其中,人為載體,含有另外兩個屬性,而天性屬于肉體范疇內,為生理學特征;人性屬于精神范疇,為道德屬性。所以,需要重新對人性進行辨析。
一、對于人的觀點
(一)馬克思觀點在現代世界當中,不同學者對人具有不同的看法,其中,馬克思關于人的觀點得到大部分人的認可。人具有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自然屬性就是人客觀存在的肉體;社會屬性就是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系。人的本質是有社會屬性決定的。在這一觀點當中,從三個角度出發,對人進行了解釋:(1)需要進行一定的勞動;(2)所有社會關系的總和;(3)人的生活需求。針對這三個特點,可以將這一觀點總結成:勞動創造人,也就是說,對于一個人來說,勞動是最基礎的特性。馬克思曾說過:通過有意識的生命活動,能夠有效將人與其他動物區分,而其中闡述的活動,即為勞動。其還說過:利用實踐操作,不斷對世界進行改造,以反映出人為有意識的個體。由此可以發現,其對人解釋時,將人的價值放置到關鍵的位置上[1]。此外,其還做出了下述解釋:對人與動物區分時,并非從思想層面著手的,而是通過生產資料評判的。因此,在馬克思觀點當中,將勞動當作人的基礎特性,主要是利用勞動創造生活資料,這是人與動作最大的區別。可以說,勞動推動了人類的進步,逐漸形成了當前的社會。
(二)人的多種解釋在歷史發展進程中,隨著社會環境的不斷變化,對人的理解存在一定差異。在我國,數千年之前就對人展開了研究,如在《尚書》當中就曾說過:只有天地能哺育出世態萬物,但只有人是世間萬物中具靈氣之體。同時,在國外,也產生過基本一致的觀點,如在歌劇《哈姆雷特》中有這樣一句話:人是萬物之靈長。在這一觀點內,雖然也將人看作一種動物,但是其中靈性的一種,是現代主要理論。在古希臘,唯物主義學派認為,人、自然以及社會為整體,在人的身體當中,含有宇宙的所有要素,即將人看作宇宙的組成[2]。如在《宇宙大系統》中有這樣一段內容:對于人來說,由兩個部分組成,一個為肉體,另一個為靈魂,其中,前者受到后者的控制,而對于后者,則為原子構成,生命是由原始的泥土中發展而形成的,所以,在人當中,存在大量的原子,為整個宇宙的縮影。此外,亞里士多德曾說過:人是一種動物,但又超過其他動物,而這一情況的主要原因就是其具有獨特的內部結構,即形式上存在非常大的差異。到了19世紀,達爾文也對人進行了闡述,在其編寫的進化論當中指出,人并不是突然出現的,而是猿猴進化而出現的,主要闡述出人的來源,而非人的特性,但正是進化論的出現,才形成的馬克思觀點。
二、人的天性與人性概述
天性就是人先天具有的屬性、本性、秉性等,是與生俱來的,會有七情六欲。人性就是指人普遍所具有的心理屬性,就是在一定條件下形成的人的品性。下面主要針對人的天性與人性進行簡要的論述。
(一)人的天性《孟子•盡心上》:“形色,天性也。”對于人的天性來說,為一種自然本性,并非人的本質,是一生下來就存在的。從生理學和心理學的角度來說,天性應該是指人的本能的反應。從哲學和宗教學的角度來看,主要是指人的德性。在我們的生活當中,經常會發出這樣的疑問:人性到底是善還是惡。這并非對人性的質疑,而是對天性的討論,主要目的就是了解善惡產生的原因,即善惡到底是天生存在的,還是后天形成的。然而對于這一討論而言,是以進化論的觀點為主,即善惡的出現,是人類進化產生的。由此可以發現,該觀點并未將道德特性與物質形態有效區分出來。對于天性來說,存在兩個特征:一個為生下來就存在的,另一個為并非只存在于人當中,而是與其他動物共有的。如餓了要吃東西,累了要休息等[3]。所以,對天性解釋時,又可將其稱作獸性,即與動物同時擁有的特性。
(二)人的人性對于人性來說,屬于道德范疇內,人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只有存在道德,才會有人性。所以在對人解釋時,通常以人為基礎,闡述存在道德的人。作為倫理學概念,人性是對人的屬性趨善的描述。在倫理學當中,一直對人性的善惡進行研究,一些人認為行善,一些人認為性惡,還有一些人認為不善也不惡,從本質角度來說,這僅是人屬性的討論,而非人性的討論;主要分析的是人的善惡,而非人性的善惡。兩者完全不同。從人的角度來說,會表現在不同的方面,而從人性的角度來說,不論是任何人,只要存在人性,人性是多是少,均表現為善。通常來說,人性通常存在下述幾方面特點。(1)獨特性。在其他動物身上,并不存在人性,只存在于人當中;(2)并非一出生就有的,而是后天形成的。天性能夠遺傳給下一代,但人性并不能,人性是人受到不同環境背景影響而出現的。(3)出現于相應環境內,完善于道德的熏陶下[4]。也就是說,在不同的環境下,會產生的人性略有不同,而這與人性后天形成的具有直接關系。人性僅可劃分成不同的等級,而非區分出好與壞,在道德的影響下,人性的等級會越來越高,逐漸趨近于完美。
三、文學倫理學中背景下的人性誤解
在文學倫理學中背景下,受到文化背景差異、個人思想理念等的影響,對人性存在一定的誤解,對人與人性分辨不清。
(一)對人性的誤解人與人性為不同的概念,但兩者很容易弄混,導致人們對其產生錯誤的理解,這一情況體現在文學著作的翻譯當中,以《HowtoWinFriendsandInfluencePeople》為例,正確的解釋應為《如何贏得友誼和影響他人》,但一些人由于對人性存在誤解,因而對其翻譯時,將其改為了《人性的弱點》等。同時,在學術領域,也有很多以“人性的罪惡”而課題展開的研究,認為人性與罪惡具有緊密的關聯性,對于一個罪惡的人來說,通常將其當作人性罪惡,這也是不正確的,也是未能分清人與人性間的區別。作為社會中的人,真實的人性都不是罪惡,否則就屬于一種偏見。并且有的文學作品中,把人性的陰暗面和缺點定義為罪惡,這也算是對人性的誤解。人類的生存離不開社會,人們的交往又在創造有利于自身發展環境,因此不能簡單地把一個人進行定性。在尼采看來,人的生命、人性、思想、情感應該是自由的,強調的人的自由與個性張揚,才能體現生命的價值。
(二)我國古代對人性的解讀在我國古代,不同人員對人性具有不同的看法,其中孟子以人倫為主,告子以仁義為主,荀子則以禮儀為主。《孟子》中:“人性之善也,猶水之就下也。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認為人性應該像水一樣,順其自然,在孟子看來,人性本善。荀子主張“性惡論”,“性者,天之就也;情者,性之質也”。從本質上講,人性既有轉化成惡的可能,也有成為善的可能,需要做好道德教育。告子(告不害)主張無善無惡論,認為:“性無善與無不善也……人性之無分于善不善,猶水之無分于東西也。”在他看來,人之初始就是一張白紙,根本不存在善惡;善惡觀念和道德品質都是后天形成的。戰國初期人世碩主張“有善有惡論”,認為人有“善”和“惡”兩種不同屬性,是與生俱來的,善性養之則善長,惡性養之則惡長。從天性的層面而言,人并不懂禮儀,主要是由于其并非一出生就有的,而是后天形成的。不論是善性還是惡性,天性基本相同的。同時古人們還認為,天性并非一成不變的,在道德引導下,會轉變成人性[5]。從本質角度來說,古人對人性的理解并不正確,今天常說的人性,并不是天性,而是人與其他動物存在的顯著區別,需要我們把人性解放出來,尊重個體的人,建立融洽的社會關系。綜上所述,人、人性與天性雖然存在緊密的關聯性,但其中依然存在很大的差別,正是這些差別的存在,才使得每個概念具有不同的本質。其中對于人性與天性來說,人們經常將其弄混,未能清晰地將兩者區分出來,導致對兩者解釋時,會得到錯誤的定義與概念,不利于人們對人性的理解。所以,為了轉變這一狀況,需要正確對待人性與天性,掌握兩者之間的差異,構建人與人溝通的橋梁,為現代人的發展與成長奠定良好基礎。
參考文獻:
[1]高兆明.倫理學與話語體系——如何再寫“中國倫理學”[J].華東師范大學(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50(01):9-14.
[2]鄧瑗.論上世紀20年代作為批評話語的“人性”[J].社會科學家,2014,15(07):152-156.
[3]彭海燕.基于文學倫理學批評視角下的人性概念闡釋與考辨[J].鴨綠江(下半月版),2016,14(08):62.
[4]陸劍杰.“人性”概念的多重規定和當代中國人性發展[J].鐵道師院學報,2018,22(05):43-48.
[5]張楠,胡海波.馬克思人性概念的社會歷史意蘊[J].學術交流,2018,17(06):33-38.
作者:劉喜娟
淺談文學倫理學批評與人性概念的辨析相關推薦現代文學倫理學批評方法的探索
文章標題:淺談文學倫理學批評與人性概念的辨析
轉載請注明來自:http://www.56st48f.cn/fblw/wenyi/wenxue/45571.html
攝影藝術領域AHCI期刊推薦《Phot...關注:105
Nature旗下多學科子刊Nature Com...關注:152
中小學教師值得了解,這些教育學...關注:47
2025年寫管理學論文可以用的19個...關注:192
測繪領域科技核心期刊選擇 輕松拿...關注:64
及時開論文檢索證明很重要關注:52
中國水產科學期刊是核心期刊嗎關注:54
國際出書需要了解的問題解答關注:58
合著出書能否評職稱?關注:48
電信學有哪些可投稿的SCI期刊,值...關注:66
通信工程行業論文選題關注:73
SCIE、ESCI、SSCI和AHCI期刊目錄...關注:120
評職稱發論文好還是出書好關注:68
復印報刊資料重要轉載來源期刊(...關注:51
英文期刊審稿常見的論文狀態及其...關注:69
copyright © www.56st48f.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