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屬欄目:文學論文 發布日期:2010-11-04 17:16 熱度:
唐王朝在玄宗李隆基統治的末期,由于多種社會矛盾尖銳突出,導致了安史之亂的爆發,給廣大勞動人民造成了更為深重的災難與痛苦。
安祿山進攻潼關時,守關唐軍二十萬,為其所敗,結果“十不存一二”。第二年唐軍反攻,陳陶斜(在咸陽縣東)一仗,又為安軍所敗,結果“四萬義軍同日而死”(杜甫《悲陳陶》)。不久在青坂一仗,更連遭失敗,“青是烽煙白是骨”(杜甫《悲青坂》),傷亡慘重。而人民群眾賦斂徭役之重,流離失所之苦,難以言狀。詩人在《無家別》中寫道:“寂寞天寶后,園廬但蒿藜。”田園荒蕪,十室九空,絕不是詩人的夸張與渲染。
正當詩人杜甫發出名言驚句“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時候,安史之亂爆發了。時值玄宗天寶十四年(公元755年)的十一月。次年五月,詩人將家由蒲城遷往白水。不久,安祿山便攻破潼關,詩人又攜妻帶子,加入了逃難行列,最后將家又安置在鄜州城北的羌村。同年八月,杜甫聽說唐肅宗在靈武即位,便只身前往,不幸中途被判軍所獲,押往長安,困居半年。翌年四月,他冒險出逃,奔向肅宗所在的鳳翔,被任為左拾遺。八月,因下疏營救房琯,而觸怒皇帝,幾乎問罪。肅宗以為他是一個“令人不快”的人物,讓其回家探望。《羌村三首》正是他回家后所寫。
全詩雖為三首,均可獨立成篇,但卻互相聯結,構成一個整體。都是抒寫詩人回家后的見聞、感受與情懷的。由于這種情懷植根于當時現實戰亂的社會生活,因而,讀者透過其情懷,便可窺見當時戰亂,帶給人民的深重苦難。這正是組詩的價值和意義之所在。
第一首,寫作者初到家與妻子久別重逢時悲喜交集之情。
頭四句,寫到家時間與當時的景色。夕陽西下,鳥雀歸巢的傍晚時分,作者千里歸來,看到了家中的景象。“柴門鳥雀噪”顯出戰亂中,農家破敗荒涼的景象。“歸客千里至”顯出詩人回家初的輕松感覺。在一般情況下,此時作者心情的喜悅是可以想見的。何況,這次千里跋涉歸來是在戰亂年代。一路之上,“人煙渺蕭瑟”,時而“所遇多被傷,呻吟更流血”;時而“猛虎立我前,蒼崖吼時裂”(均見同時所寫的《北征》);而且在此以前,作者又有著“不知家在否”的憂慮(《述懷》)。在這種情況下,作者盡管看到自己貧窮破敗的家門,還是格外歡欣愉快的。
“妻孥怪我在”,“怪”字意味深長。為什么“怪”?因為“世亂遭飄蕩,生還偶然遂”。在這個兵荒馬亂的歲月里,有多少人死于非命!杜甫,只身出走,漂流在外,久無消息,他的妻子自然疑心其早已死于亂軍了。今天突然生還,事出意外,不免驚異、發呆。深覺是一種偶然。家人久別重逢,反覺驚怪、偶然,這種心情當然是反常的。但這種反常的心情,卻正是那個異常動亂的社會現實的反映。
“驚定還拭淚”,人畢竟是回來了,一陣驚怪之后,心情終于安定了下來。但此時,往日生死未卜之苦、妻子一人料理家事之艱難與辛酸,一起涌上心頭,所以,不免淚如泉涌。“妻孥怪我在,驚定還拭淚”,十個質樸的字,卻把離亂重逢的復雜心情,淋漓盡致地活盤托出,足見作者駕馭語言的功力。
下二句,放開一筆,寫鄰人。然而寫鄰人也還是為了烘托、映襯詩的主題。“鄰人滿墻頭”,表明它不是高墻深院,而是一圍殘垣斷壁。同時也表明事出偶然,與上“生還偶然遂”相呼應。倘是一件極平常的意料中事,自然不會“鄰人滿墻頭”的。杜甫的生還既是偶然,那么,鄰居家人之飄蕩在外,死生不明者,正不知多少,所以鄰人的“感嘆亦噓唏”,這一方面是針對杜甫之偶然生還、家人團聚的,同時,也是感傷自己家人、離散至今未回的。這樣,詩的主題就更加明顯和深廣了。
末兩句又回到自己。語言精煉,意味深長。因為是九死一生,久別重逢,不知有多少話要說,因此,“夜闌更秉燭,相對如夢寐”。在以往,他們無疑都會有多次夢中相逢的事,F在燈前夜語,恍如夢境,言外之意:該不是又在做夢吧!總之,還是驚疑不定、悲喜交集的心情。仍然是動亂社會現實的反映。
第二首,寫到家后父子相依、百感交集的矛盾心情。
頭四句,寫回家之后“少歡趣”。“歲晚迫偷生”,作者此時年正四十六歲,本不應該說是“晚歲”,但由于社會動亂、家計艱難和個人遭遇失意等,使他感到未老先衰,所以說“晚歲”。茍且偷安,勉強生活,這當然是不好的,然而一個“迫”字,見出作者被迫為老、無可奈何的心情。既是被迫偷生,當然就“少歡趣”了。說“少”,并非沒有,其用字,很有分寸。下兩句寫嬌兒,其內容仍不離“少歡趣”。孩子們之所以“不離膝”,就是因為看到爸爸“少歡趣”,生怕他又要離去。
中間四句,通過今昔對照進一步申寫“少歡趣”。前二句以“憶昔”二字領起,寫過去;“蕭蕭北風勁”一句,寫現在。二者皆以景物作比,喻指今昔生活變化懸殊。“扶事煎百慮”之“事”,包括社會的動亂、國事的艱難、家計的困苦,以及杜甫自己的不幸等等。唯其聯想很多,所以才“煎百慮”,才百感交集。一個“煎”字,生動地表現了作者憂心如焚的狀況。這顯然也是當時的社會現實,在其內心的投影。
最后四句,寫作者自我安慰之情。在上述憂心如焚的情況下,幸而得知,糧食還有一點收獲,仿佛酒已從糟床里流了出來。有了酒,就可以借酒澆愁,聊以安慰自己“遲暮”之感,亦即所謂“少歡趣”的心情。“且用慰遲暮”,從這一“且”字中,可以看出借酒澆愁也非作者本愿。只是在無可奈何的情況下,便借酒澆愁,逃入夢鄉。這是封建文人常有的軟弱表現,杜甫身上,也有體現。
第三首,寫鄰人的攜酒慰問及其傷時厭亂的心情。
“群雞正亂叫,客至雞爭斗。驅雞上樹木,始聞叩荊門。”寫村居客至,語言樸實,情景逼真。以下寫“父老四五人”攜酒來問。“莫辭酒味薄,黍地無人耕,兵革既未息,兒童盡東征。”這四句,從父老的口中道出了當時戰亂造成的農村凋敝景象,給人民帶來的痛苦與不幸。在這樣艱難的情況下,父老還攜酒來問,作者萬分感激,以至于覺得非長歌不足以盡其情,于是便“請為父老歌”。歌詞的基本內容,即“艱難愧深情。”對于父老的感情,作者深感受之有愧。歌罷又繼之以仰天長嘆,這長嘆,無疑是社會的動亂與生活之艱難。這長嘆,更激起了父老們傷時厭亂的心情,以至于使在坐的人,無不涕淚縱橫。
無論是“夜闌更秉燭,相對如夢寐”,還是“如今足斟酌,且用慰遲暮”,還是“歌罷仰天嘆,四座淚縱橫”,這種感情,固然是那個動亂時代的產物與反映,有著重大的現實意義,但其低沉哀怨的基調,絕非時代的最強音,之所以如此,既和作家“溫柔敦厚”、“發乎情、止乎禮義”的傳統有關,同時也是杜甫階級與時代局限性之所在。因為作為封建統治階級中失落的杜甫,他對當權的統治者、對殘酷的現實,雖然有所不滿,敢于暴露和批判,但絕不會想到背叛,更不會想到造反,這是很自然的,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我們對杜甫決不能脫離時代而用今天的標準去苛求。但指出這點卻極為必要。正由于如此,杜甫筆下的鄰人、父老的形象,并非當時勞動人民的典型形象,就是很自然的了。
《羌村三首》以白描手法見長。雖取材于一段見聞,而景實情真、毫無夸飾。由于抓住了典型的生活情景與人物心理活動,故詩句大都意味雋詠。寫景如“柴門鳥雀噪”、“鄰人滿墻頭”、“群雞正亂叫”等,摹寫村落田家,事事如見。如寫人:“妻孥怪我在,驚定還拭淚”、“夜闌更秉燭,相對如夢寐”,皆極盡人物情態。又如“嬌兒不離膝,畏我復卻去”,寫幼子依人情狀、栩栩如生。總之,詩歌語言清新質樸、凝練準確、音韻協調、情意濃郁,值得我們很好玩味與學習。
文章標題:《羌村三首》試析
轉載請注明來自:http://www.56st48f.cn/fblw/wenyi/wenxue/5076.html
攝影藝術領域AHCI期刊推薦《Phot...關注:106
Nature旗下多學科子刊Nature Com...關注:152
中小學教師值得了解,這些教育學...關注:47
2025年寫管理學論文可以用的19個...關注:192
測繪領域科技核心期刊選擇 輕松拿...關注:64
及時開論文檢索證明很重要關注:52
中國水產科學期刊是核心期刊嗎關注:54
國際出書需要了解的問題解答關注:58
合著出書能否評職稱?關注:48
電信學有哪些可投稿的SCI期刊,值...關注:66
通信工程行業論文選題關注:73
SCIE、ESCI、SSCI和AHCI期刊目錄...關注:121
評職稱發論文好還是出書好關注:68
復印報刊資料重要轉載來源期刊(...關注:51
英文期刊審稿常見的論文狀態及其...關注:69
文史藝術論文范文
播音與主持論文 動畫藝術設計論文 美術論文 戲劇論文 導演論文 表演論文 音樂論文 哲學論文 歷史論文 社會學論文 邏輯學論文 美學論文 倫理學論文 心理學論文 文學論文 廣告論文 公共關系論文 新聞論文 外文學論文
SCI期刊分析
copyright © www.56st48f.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