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屬欄目:戲劇論文 發布日期:2021-06-07 10:04 熱度:
我國古代思想大家孔子及集中反映孔子思想的《論語》,在我國文化發展史上產生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人民對于精神思想層面的需求日益提升,對于思想大家孔子及其儒家思想日益推崇,遍布世界各地的孔子學院已成為傳播中華文化的重要窗口。我國戲劇影視作品,通過塑造孔子的人物形象來宣揚儒家思想,從近代視野中的《子見南子》到經濟全球化時期的《孔子》再到大眾文化下的《孔子》,一系列的戲劇影視作品,通過不同的表現手法,塑造了經典傳神的孔子形象,讓大眾對我國思想大家孔子的氣度風貌有了全新的認識,對儒家思想有了更深層面的解讀。
一、萬世師表孔子
(一)孔子生平簡介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時期魯國人,生于公元前551年,卒于公元前479年,今河南夏邑人。孔子一生歷經坎坷波折,年幼喪父,跟隨母親艱難度日,大約十七歲時,母親因病去世。孔子作為儒家思想的創始人,帶領門下弟子周游列國,宣揚儒家思想,并逐步形成了儒家思想體系。孔子晚年時期,修訂了“六經”,供后人參考學習。孔子逝世后,其門下弟子根據孔子生平言行,修訂了《論語》。儒家思想對中國和世界都產生了深遠影響,孔子也被后人尊稱為“大成至圣先師”。
(二)孔子的主要思想
孔子創立了以“仁”為核心的道德學說,認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體現出孔子的人道主義精神;在政治方面,孔子認為統治者應當“為政以德”,用“德治”和“禮治”統治國家和人民,構建“大同社會”是孔子的最高理想;在經濟方面,孔子認為人們應當“重義輕利”,“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在教育方面,孔子主張“有教無類”,將“仁”和“禮”作為教育的重心,是我國最早使用因材施教方法的教師;在史學方面,孔子認為應當“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不可以出現狂妄不直的心態;在美學方面,孔子認為一個有才華的人,不應當只通曉文學藝術,更應當學習政治道德,這樣不僅可以陶冶情操,更能夠改變政治局勢和社會面貌。
二、孔子對我國思想文化發展的影響
(一)積極樂觀的有為精神
孔子有自己的天命觀,但對人一生的整體把握,卻強調事在人為。孔子認為憑借自身的努力可以改變天命帶來的弊端。孔子周游列國時,屢遭磨難,甚至生命安全都受到威脅。面對天下無道的烽火狼煙,孔子臨危不亂,游說君王,積極宣揚人道主義思想。明知前路艱難,卻依舊帶領門下弟子周游列國十四載。孔子講究“仁道”,強調仁德的重要性,認為“以德報怨”,“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認為人的德行是最為寶貴和高尚的,不能被辜負,而且自身的仁德修養可以影響身邊的人,而自身的仁德修養是靠自覺和努力,因此,宣揚“仁道”也要靠人的主觀努力。孔子一生始終堅持這種積極樂觀的有為精神。孔子積極樂觀的精神追求,打破了傳統的鬼神天命思想,成為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歷史文化的長河中不斷得到沉淀發酵,形成奮發向上、自強不息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
(二)高尚的道德觀念
重視道德價值,是孔子“仁道”思想的核心。堅持以德為主,崇尚良好的道德,認為道德是做人的基本標準,而道德的基本核心就是仁義。通過對孔子的道德價值觀進行分析,可知孔子從人與人之間的相處模式、人與社會之間的相處模式等多方位進行研究,提出了在交往過程中要以德為主,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富有德行的“君子”為人處世以義為先,而缺乏德行的“小人”為人處世則以利為先,人們應當努力成為道德與品行兼備的“君子”,遠離身邊的“小人”。孔子主張人們應該秉承高尚的道德觀念,不應該貪圖享受,做出不利于社會穩定發展的事情;在面對社會不公時,要當仁不讓,見義勇為。孔子“仁愛”思想綿延幾千年,在其激勵下涌現了無數仁人志士,錘煉了中華民族舍生取義、大公無私的民族風骨,成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脊梁。
(三)偉大的教育思想
孔子作為我國春秋時期的偉大思想家、教育家,其教育觀點值得后人思考和借鑒。“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強調學習要謙虛,要取長補短。“不恥下問”“舉一反三”“因材施教”構成了孔子教育思想的核心內容,尤其是“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對我國從古至今教育事業的發展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孔子的教育主張,為我國教育事業的發展奠定了基礎,成為中華文化的絢麗瑰寶。
三、孔子形象顯影在戲劇影視作品中
(一)近代視野中的《子見南子》
在新文化運動時期,激進派抵觸儒家學派的思想,孔子的形象和地位受損,但在一些文學戲劇作品中,孔子的形象也更加真實化,具有煙火氣[1]。一九二八年十月,林語堂的《子見南子》正式發表,林語堂從生活化的角度刻畫了孔子的形象,其作品中的孔子不僅僅是思想大家,更是一個具有幽默細胞的平常人,拉近了孔子與平民之間的距離,讓世人更直觀地了解了孔子的形象。林語堂認為孔子是一個具有真性情的幽默人物,摒棄傳統大肆宣傳孔子豐功偉績的刻意手法,將有血有肉的孔子形象塑造了出來,體現了孔子至情至性的一面。林語堂認為孔子與以其為代表的儒家思想是兩個個體,雖然摒棄了儒家思想,但對孔子形象的刻畫卻更加真實,站在客觀的角度評判孔子及儒家思想。
在林語堂的《子見南子》中,描繪了孔子周游列國,遇到了思想見解獨特的南子,但是南子在當時的名聲并不好,孔子考慮到南子的政治影響,還是選擇與南子見面,而對于南子的思想見解,孔子覺得深受啟發,但迫于當時的封建制度,孔子與南子的見面不合禮儀,因此,林語堂用幽默詼諧的手法刻畫出了一個真性情的孔子。受新文化運動的影響,雖然批判舊時代的封建思想、禮儀制度,但是孔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在批判風潮中,林語堂通過其獨幕劇為孔子正名,將矛頭指向當時的封建制度體系。林語堂憑借自己獨特的獨幕劇表現手法,將一個幽默詼諧、至情至性的孔子形象展現給大眾,塑造了一個走下“圣壇”的孔子形象。
(二)經濟全球化時期的《孔子》
一九九零年,電視劇《孔子》進入大眾視野。《孔子》的拍攝背景是經濟全球化逐漸發展,不再秉持批判儒家的創作理念,本部電視劇就孔子的一生進行了描繪,以孔子在思想、政治、教育、文獻整理等方面的成就為主線,客觀地講述歷史的真實,也用藝術的表現手法刻畫了孔子傳奇的一生[2]。
《孔子》對孔子的形象塑造以歷史為依據,真實立體地體現了孔子從童年到老年的人生經歷,在觀眾面前展現了一幅形象豐滿、內涵豐富的人物畫卷。該劇講述了孔子一生經歷的重要的歷史事件及其有關思想,例如孔子提出的人與人相處的規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強調道德價值觀的重要性,相信天命但又不順應天命等等。總之,《孔子》呈現了孔子的真實生活,讓人們客觀地了解了這位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三)大眾文化下的《孔子》
隨著我國經濟水平的提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日益受到重視,傳統國學日益受到人們的推崇。作為萬世師表的孔子也在多元化表現手法下顯影在戲劇影視作品中。貳零一零年上映的《孔子》,通過戲劇化的表現形式,記錄了孔子從中年到病逝的人生經歷,描繪了孔子一生具有代表性的三件大事,如夾谷會盟、周游列國等,塑造了一位富有生活氣息的思想大家。
《孔子》這部電影,在大眾文化的視野下上映,為迎合大眾的審美口味,電影的內容進行了修飾和改編,寫實地記錄了孔子一生的豐功偉績,又藝術化地表現了孔子的羅曼情史,展現了有血有肉的孔子形象[3]。就本部電影塑造的孔子形象而言,觀眾秉持的觀點不一,有人認為孔子形象的塑造應該根據史實記載,正確地讓觀眾了解這位思想大家,不能歪曲編造歷史,丑化孔子圣人形象,例如孔子與南子之間發生的故事;也有人認為,孔子究其根本也是一個平凡人,人非圣賢孰能無過,如果過度宣揚孔子的豐功偉績,把孔子刻意塑造成“神”一樣的人物,反而會使得形象過于僵硬,通過藝術的表現手法,讓孔子更接近生活,其形象更深入人心。
四、結束語
總而言之,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今天,人們在精神思想層面的需求也與時俱進,孔子及其儒家思想再次活躍在大眾視野。對于孔子形象在戲劇影視作品中的藝術體現,各抒己見,褒貶不一,但無論是歷史事實的體現手法,還是藝術化的刻畫形式,都無法否定孔子形象已經深入人心。以藝術化的方式進行再現,可見孔子的儒家思想對當代人的精神洗禮和理念撞擊仍在持續。對于孔子及其儒家思想,觀眾應客觀地分析、理性地對待,“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是對待傳統文化的不敗法寶。觀眾要在欣賞、品鑒藝術形象的同時,摒棄傳統的封建思想,彰顯儒家思想的當代價值,為我國的文化發展作出貢獻。
參考文獻
[1]鄭越.女性編導視域下的舞劇<孔子>之<采薇舞>——采薇之人在舞一方[J].北方音樂,2018,38(21):232+249.
[2]鞠志海.萬世師表光耀古州——唐吳道子藍本明孔子像石刻淺考[J].東方收藏,2018,000(004).
[3]康思凝.古代小說中的孔子形象的認同與變異[J].中國文藝家,2018,35(10):79.
《戲劇影視作品中的孔子形象》來源:《戲劇之家》,作者:郭濱赫
文章標題:戲劇影視作品中的孔子形象
轉載請注明來自:http://www.56st48f.cn/fblw/wenyi/xiju/45881.html
攝影藝術領域AHCI期刊推薦《Phot...關注:105
Nature旗下多學科子刊Nature Com...關注:152
中小學教師值得了解,這些教育學...關注:47
2025年寫管理學論文可以用的19個...關注:192
測繪領域科技核心期刊選擇 輕松拿...關注:64
及時開論文檢索證明很重要關注:52
中國水產科學期刊是核心期刊嗎關注:54
國際出書需要了解的問題解答關注:58
合著出書能否評職稱?關注:48
電信學有哪些可投稿的SCI期刊,值...關注:66
通信工程行業論文選題關注:73
SCIE、ESCI、SSCI和AHCI期刊目錄...關注:120
評職稱發論文好還是出書好關注:68
復印報刊資料重要轉載來源期刊(...關注:51
英文期刊審稿常見的論文狀態及其...關注:69
copyright © www.56st48f.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