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屬欄目:戲劇論文 發布日期:2022-04-07 09:22 熱度:
中國戲曲凝聚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是中國藝術文化史上一道亮麗的風景,民族音樂是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是人民思想與藝術發展的結晶,是廣大人民群眾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糧。為了使民族音樂有更好的前景和發展,將傳統戲曲技法與民族音樂元素相融合,可以提高民族音樂的特質,保持民族音樂的民族性,使傳統戲曲和民族音樂共同促進中國音樂文化的繁榮 [1]。
一、傳統戲曲和民族音樂的分述
(一)中國傳統戲曲中國戲曲是中華民族藝術的瑰寶,是中華民族的傳統藝術,中國戲曲由音樂、舞蹈、雜技等多種藝術因素結合而成,戲曲在中國有著悠久的發展史,經過幾百年的發展,我國現今已經形成比較完整的戲曲藝術體系。中國的戲曲被稱為世界三大古老的戲劇文化之一,現在形成了以“京劇、越劇、黃梅戲、評劇、豫劇”為五大核心戲曲劇種的戲劇百花苑 [2]。戲曲的表演形式以唱腔為主,分為獨唱、對唱、幫腔等演唱形式。隨著時代的發展,戲曲成為我國最具有民族特點的藝術文化之一。由于中國戲曲以“唱、念、做、打”為表演中心,并和舞蹈藝術相融合,戲曲的表演十分靈活,因此中國戲曲具有歸納性、創造性、表演性等特征,中國戲曲凝合著中國傳統文化的音樂精髓,在世界藝術舞臺上有著獨特的藝術地位。
(二)中國民族音樂民族音樂和戲曲音樂一樣,蘊含了十分豐富的中華文化內涵。中國的民族音樂從古代到現代,祖祖輩輩流傳下來,是具有民族特色的音樂。民族音樂分為民間歌曲、民間歌曲音樂、民間器樂、民間說唱音樂和民間戲曲音樂等形式。民族音樂從民族生活中產生,流傳于民間,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藝術形式。迄今為止,中華民族形成了比較完備的民族音樂體系,中國有五十六個民族,民族音樂也因為民族的差異和不同,形成了各個流派和不同的特色,民族音樂是國家優秀傳統文化的積淀,在世界音樂發展中有著重要的意義。
二、民族音樂與戲曲的關系
中國傳統戲曲文化和民族音樂都是中華民族的藝術結晶,兩者相輔相成,有著緊密的聯系。民族音樂的發展離不開中國戲曲的發展,隨著社會的進步,人們對精神文化的需求越來越高,對音樂文化的需求也愈發強烈。戲曲在中國有著幾百年的發展歷史,而后民族音樂也從藝術大融合的環境中脫穎而出,形成中華音樂文化中新的藝術體系。戲曲的形成和發展與民族音樂的形成發展有著相似之處,都是中華民族各個民族齊心努力的結果,兩種音樂形式相互吸收,彼此借鑒,共同促進音樂藝術的繁榮發展。因此,中國戲曲的發展離不開民間音樂,民間音樂的發展也使中國戲曲文化在藝術的長河中走得更長更遠,兩者之間相互繼承,協同發展。
(一)傳統戲曲與民族音樂的相同之處戲曲表演和民族聲樂都是中華民族最具特色的藝術形式,中國傳統戲曲是民族音樂的基礎,民族音樂是中國戲曲的另一種傳承和藝術升華。從音樂發聲的角度來區分,戲曲和民族音樂的發音的位置、氣息幾乎都是相同的,強調氣息調理的重要性。戲曲大師梅蘭芳唱腔醇厚流麗,感情豐富內斂,由于他嗓音高寬洪亮、圓潤干脆,音色極其飽滿,正是這樣寬圓細膩的唱腔,造就了世人敬仰的京劇藝術大師,給我們留下了彌足珍貴的藝術財富 [3]。戲曲和民族音樂都起源于古代,并演變至今,兩者相互借鑒,求同存異,共同造就了中華傳統音樂文化。
(二)傳統戲曲和民族音樂的不同之處中國戲曲和民族聲樂有著不同之處,戲曲帶有故事性和表演性,從古代上流社會演變而來,而民間音樂從民間生活和民間小曲發展而來,更貼近現實生活,起源有著一定的差別。民間音樂的表演形式沒有戲曲表演復雜,傳統戲曲需要多個類別的演員,進行不同的分工合作。歌曲表演時以表達感情為主,而戲曲演唱以敘事為主,創作目的有所不同;歌曲引導人感受不同的情感,抒發自己的音樂情懷,而傳統戲曲技法唱、念、做、打的藝術形式要進行多年的學習,要求十分精細。
三、傳統戲曲技法與民族音樂元素融合的具體運用
(一)聲音表達的技巧與應用歌劇藝術家在進行戲曲表演的時候,使用丹田進行呼吸的控制,用腹部呼吸發出聲音,在現代民族音樂的演唱中,練習“丹田之氣”的屏息和呼吸是必不可少的。戲曲表演還強調吐字的清晰度與審美標準,戲曲的演唱基于“腔”來表達,戲曲的拖腔運用、腔式變化、板式布局,是戲曲音樂戲劇性變化的基本手法,是其他音樂形態少有的三項“絕活”,故稱戲曲三絕。因此,民族聲樂的演唱過程中,也應借鑒戲曲的三項“絕活”,革新演唱形式,逐步完善和發展起來,從形式上獲得突破與進步。戲曲的嗓音要求圓潤、清脆,演唱過程中吐字干脆,字正腔圓,增加戲曲演唱過程中的節奏感和藝術感。民族音樂在充分發揮民族聲樂演唱方法的基礎上,學習傳統戲曲的演唱技法,從而表達歌曲情感,將民族音樂發揚光大。
(二)情境與演唱腔調的運用與融合戲曲的萌芽時期,就趨于歌、舞、劇三者相結合,戲曲的綜合性導致了戲劇情景遠離生活,使之具有節奏、韻律、和諧之美。中國戲曲藝術的一顰一笑都要經過仔細的打磨,打造獨立的舞臺環境,展現超然靈活的藝術表演。戲曲表演的過程中,表演者根據表演情境的轉變,用不同的語調和聲調進行演唱表演,語調一會柔和,一會雄厚,語調高低變換自如,這就要求表演者有著深厚的唱作功底。戲曲中發音的轉變是民族音樂者需要借鑒和學習的,一名民族音樂的高音表演者,一定是氣息平穩的歌手,底氣渾厚,根據歌曲表演的不同情境,切換歌唱中聲調的高低,這就要求民族音樂家在日常學習中加強自身的氣息演練,培養自己在歌唱時的穩健力 [4]。
(三)舞臺表演技巧的融合與借鑒中國戲曲表演起源于原始歌舞,追溯到清代的宮廷樂舞,是一種歷史悠久的舞臺藝術樣式。經過漢代、唐代、宋朝才逐漸形成了比較完整的戲曲藝術。傳統戲曲的表演不僅對演唱方面有著高標準的要求,對表演過程中的神韻、形體也具有十分高的要求。戲曲表演要求表演者在戲曲的演唱過程中,通過肢體和眼神的表達,完成一場盡善盡美、令人拍手稱贊的表演。中國戲曲唱腔的伴奏、開場、過場、武場運用擊打樂等方式渲染舞臺氛圍,調節舞臺節奏,戲曲中生、旦、凈、丑各個行當都有各自一套不同的程式和規制,舞臺表演具有鮮明的造型表現力和形式美。戲曲表演中的諸多元素給民族音樂表演帶來了可學習之處,給民族聲樂的發展和繼承提供了很大的發展前景。戲曲藝術表演中不僅突出人物形象的思想情感,刻畫人物的內心,還使觀眾和舞臺表演者建立起感情的共鳴。對于民族音樂來說,在表演的過程中,也應學習戲曲表演的感情投入,只有演唱者充分的投入自己的情感,才能使觀眾更加動容。
四、結語
民族音樂和中國傳統戲曲都是中華藝術的瑰寶,民族音樂的繁榮發展離不開中國戲曲技法的借鑒與融合,民族音樂要學習戲曲藝術家的演唱技法和表演能力,在保證民族音樂特色的基礎上,吸收中國戲曲的優秀之處,促進民族音樂的長久發展。戲曲是中華民族的國粹,是中國最傳統的藝術表現形式,有著十分深厚的音樂底蘊,將中國戲曲和民族音樂互相融合,促進彼此發展,挖掘中華音樂的魅力,傳播中華民族優秀音樂文化,實現中華民族文化的偉大復興。
參考文獻:
[1] 相九芮 . 地方戲曲音樂元素在民族歌劇中的應用研究 [J]. 四川戲劇 ,2020,(12):120-122.
[2] 王香玉 . 多民族音樂文化對中國歌劇的影響 [J]. 藝術研究 ,2020,(06):94-96.
《傳統戲曲技法與民族音樂元素的融合對策》來源:《戲劇之家》,作者:任麗娜
文章標題:傳統戲曲技法與民族音樂元素的融合對策
轉載請注明來自:http://www.56st48f.cn/fblw/wenyi/xiju/48114.html
Nature旗下多學科子刊Nature Com...關注:48
中小學教師值得了解,這些教育學...關注:30
2025年寫管理學論文可以用的19個...關注:142
測繪領域科技核心期刊選擇 輕松拿...關注:42
及時開論文檢索證明很重要關注:30
copyright © www.56st48f.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的海量職稱論文范文僅供廣大讀者免費閱讀使用! 冀ICP備1502133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