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所屬欄目:心理學論文 發布日期:2011-10-18 08:17 熱度:
摘要:盧武鉉是韓國的前任總統,他在2009年的五月下旬在自己的老家跳崖自殺。這位韓國的前任總統為什么要自殺呢?韓國的檢查局追查了大半年也沒有給公眾一個明確的答復,至今沒有公布調查結果。本文將對其選擇了自殺進行相關的行為分析。
關鍵詞:盧武鉉,自殺,韓國,行為分析
盧武鉉――這個名字第一次被我們記住是因為他被當選為韓國的總統。這個名字被我們重新記住是因為他的自殺。他在2009年的五月下旬在自己的老家跳崖自殺。
盧武鉉,這位韓國的前任總統為什么要自殺呢?這就要從一則很震驚的新聞說起。自從盧武鉉卸任后,有關媒體就報道了盧武鉉的妻子權良淑在2007年從韓國制鞋企業老板樸淵次那里收取過100萬美金,盧武鉉的侄女婿延哲浩從樸淵次那里收取過500萬美元。真是無風不起浪,盧武鉉再次成為焦點人物。這個事件也被稱為“貪污門事件”。雖然事后這位韓國前總統表示其不知情,但是即便如此,這也成為了其無法擦掉的污點。韓國的檢查局追查了大半年也沒有給公眾一個明確的答復,至今沒有公布調查結果。跟過去的幾位韓國前總統貪污金額相比較盧武鉉的這點錢不算什么也就是小巫見大巫罷了,但是他的這個舉動是和他的頭銜所不相襯的。這在世界范圍內是罕見的。
一個總統竟然想到了自殺,而且實施了其目的這是不可思議的。盧武鉉為什么會自殺呢?這就要從他的個人的經歷和他的心理來分析了。先來介紹一下這位自殺總統的成長經歷。盧武鉉是歷屆總統中學歷最低的一個,他的最高學歷是釜山法律商業高中畢業,就相當于高中學歷。他沒有政治背景,從一個律師慢慢成長成為了一個政治家甚至成為了韓國的總統,這是多么的不容易。他是個貢獻良多的貧民政治家,出身貧寒、自學成才,支援弱者;在其執政期間特別是促成了南北朝鮮的和解的“陽光政策”他被人們親切的稱為“草根總統”。他在人們的心目中是一個正面的形象,走的是親民路線,在人們的心目中他的形象是陽光的、健康的。可是這個丑聞報道后他的陽光的、健康的形象頃刻間被摧毀了。他選擇了自殺。在自殺背后來分析一下他的行為。
一、社會認知學說。社會認知理論為我們分析產生特定行為的人類認知提供了一個框架,它是社會學習理論的一個直接分支。它認為人們的思想和行動是行為、個體特點、環境因素三要素相互作用的過程。它尤其強調人類具有象征力(語言表達能力)、自我調節能力、自省能力和潛在學習能力。社會學習理論和社會認知理論都非常強調觀察學習,一個人要觀察別人的行動及其結果,并從他所觀察到的東西中學習,而且記憶中的行為可以被觀察者再現,即模仿,而且人們這種模仿不僅僅是對觀察到的行為的簡單模仿,新環境會產生基于既定行為準則的新行為方式,這些行為方式將儲藏在記憶中以便于今后在新環境下調整,即抽象模仿。模仿有兩種不同的效果:克制效果與放縱效果。內在的沖突引起人們重新審視自己按照既定模式行動的動機。根據社會認知理論,許多強度不同的因素決定著個人的行為,單一因素不能解釋人的各種行為。從這個角度來看盧武鉉的自殺行為可以解釋為他在進入新環境中(當上了韓國總統)產生了新的行為方式,在新的環境下進行行為的調整,受到前總統的貪污受賄的影響,他身邊的人也開始了貪污行為,這種行為是在他的總統這個頭銜下運作的,應該是在他的默許下進行的。他沒有產生克制效果而是向相反的方向發展即放縱效果,新的行為方式產生了,雖然還是“為人民服務”但是他的動機已經開始改變。多種因素決定了他的自殺的行為――他的個體特點、自我調節能力、自省能力等都在起著作用,這些因素就決定了他的這個自殺的行為。他的個體特點就是很愛惜自己的名譽,很在乎自己在公眾中的地位加上他又沒有很好的調整自己的情緒和自己的心情,自我的譴責占了主導地位,以至于導致了他自殺的行為。
二、人格心里學說。《中國大百科全書•心理學卷》將人格解釋為“個體內在的在行為上的傾向性,它表現一個人在不斷變化中的全體和綜合,是具有動力一致性和連續性的持久自我,是個人在社會化過程中給人以特色的身心組織”。人格的形成有內在的和外在的因素組成。內在的特質是固定的不容易改變的,即人格結構;外在的特質是隨著環境的變遷而改變的,即人格經歷,它受環境的影響較多。盧武鉉出生于平民家庭,沒有什么政治背景,家庭經濟環境也不是很好的。他的人格經歷應該不是一帆風順的,從當律師開始一直到當選總統都贏得了公眾的支持,所以在社會化過程中形成了鮮明的親民心里,他很在意大眾對他的支持,在他的總統任職期間也走的是親民路線――促成南北朝鮮的關系緩和。親民心里占到了他的人格經歷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在他卸任時韓國的公眾也很敬愛他、尊重他。可是他身邊的親人被“糖衣炮彈”打倒后,他的人格經歷被重創了,公眾對他的尊重和敬愛大打折扣了。這讓他的內心受到了傷害,人格上的挫傷和內心的打擊讓他走到了自殺的境地。
三、輿論理論。輿論是以口頭或者書面形式表達出來的態度,但是輿論不是個人或者小群體的意見,而是大群體在特定時間里所共有的見解。因此,輿論在很多情況下又被稱為公眾輿論。公眾輿論可以讓一個人一夜成名也可以使他瞬間臭名昭著。盧武鉉總統很在意輿論這個載體。他借助輿論的力量樹立了自己光輝的親民形象,從而達到了自己的目的――成為韓國的一屆總統。但是,他沒有想到的是“水可載舟,也可覆舟”,還是輿論這個載體把他推到了無底的深淵。從一個被眾人尊敬的前總統變成為被攻擊的對象,他無法承受輿論帶給他的巨大的壓力,不論從外部的環境還是內心的承受能力上都使他無法承受。在這種輿論壓力下他選擇自殺這種行為也屬于意料之中的,但是他實施了自己的選擇卻是人們沒有預料到的。所以說現在的社會輿論是一把殺人不見血的刀子,它攻擊的是人們脆弱的內心世界,即使心理承受能力很強的人也可能會被它屠殺的。
四、群體壓力理論。所謂的群體壓力是指群體對生活在這個群體中的成員的特有的約束力。群體壓力是通過大多數人的意見左右個體的行動。群體壓力隨人不具備強制性,但群體的這種作用使個體在心理上很難違抗。所以群體壓力必然引起個體的心理沖突,迫使個體在歸屬群體和堅持獨立之間做出選擇。用這個理論解釋盧武鉉的自殺行為:當“樸淵次門"事件被媒體報道之后,韓國民眾都知道了這則新聞,檢查局進行了大半年的跟蹤調查也沒有得到盧武鉉貪污的確鑿證據,所以也就沒有給他下定論,但是不下定論民眾就會認為盧武鉉也可能參與了貪污事件。這時韓國民眾這個群體迫切想知道事實的真相所以給了他巨大的壓力。他要做出兩難的選擇,要么就是承認自己默認了家人的貪污行為,要么就和家人劃清界限。在親情和他的名譽這兩者之中要做出選擇是很困難的。兩難狀況下他最終是選擇了不去選擇,而是用死的代價來挽回自己在韓國民眾心目中的原有的地位,這也達到了保護家人的目的。群體壓力這種特有的約束力真是不能小看了,咱們的老祖宗在很早的時候就懂得這個道理的。尤其是唐朝的明君李世民最懂得這個心理學的理論,而且實施的也很好。他的大臣們對他的約束力使他懂得“兼聽則明,偏聽則暗”,在群體壓力下他治理國家方法得當,成就了貞觀之治的盛唐景象。
參考文獻:
(1)葉亦乾《人格心理學》第12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2)[美]普汶《人格心理學》第43、245、451頁,鄭慧玲譯,臺灣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85年版。
(3)車文博主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主義著作選編》第65、278、356頁,吉林人民出版社191〕
文章標題:盧武鉉自殺的心理學分析及其反思和啟示
轉載請注明來自:http://www.56st48f.cn/fblw/wenyi/xinli/10438.html
攝影藝術領域AHCI期刊推薦《Phot...關注:106
Nature旗下多學科子刊Nature Com...關注:152
中小學教師值得了解,這些教育學...關注:47
2025年寫管理學論文可以用的19個...關注:192
測繪領域科技核心期刊選擇 輕松拿...關注:64
及時開論文檢索證明很重要關注:52
中國水產科學期刊是核心期刊嗎關注:54
國際出書需要了解的問題解答關注:58
合著出書能否評職稱?關注:48
電信學有哪些可投稿的SCI期刊,值...關注:66
通信工程行業論文選題關注:73
SCIE、ESCI、SSCI和AHCI期刊目錄...關注:121
評職稱發論文好還是出書好關注:68
復印報刊資料重要轉載來源期刊(...關注:51
英文期刊審稿常見的論文狀態及其...關注:69
文史藝術論文范文
播音與主持論文 動畫藝術設計論文 美術論文 戲劇論文 導演論文 表演論文 音樂論文 哲學論文 歷史論文 社會學論文 邏輯學論文 美學論文 倫理學論文 心理學論文 文學論文 廣告論文 公共關系論文 新聞論文 外文學論文
SCI期刊分析
copyright © www.56st48f.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