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屬欄目:新聞論文 發布日期:2010-08-20 10:01 熱度:
摘要:電視民生新聞在傳播報道中出現了“娛樂化”的趨勢、“浮萍式”報道和“主觀化”敘事的傾向,民生新聞走上良性發展的道路,就要堅持平民化視角和公正客觀的立場,走出這幾個誤區。
關鍵詞:民生新聞,電視,視角,立場
民生新聞這一概念肇始于2003年江蘇電視臺創辦的《南京零距離》欄目。該節目以“零距離”接觸受眾為核心理念而名聲大振。隨后,北京臺《第七日》、江蘇臺《1860新聞眼》、湖北臺《經視直播》、安徽臺《第一時間》、杭州臺《阿六頭說新聞》、陜西臺《都市快報》、西安臺《西安零距離》等相繼開播,都取得了不俗的業績,有些甚至創造了當地的收視“奇跡”。由于民生新聞短時間內在全國各地出現“井噴”,導致各臺收視率競爭日趨白熱化。尤其在同一城市、同一時段出現多檔民生新聞類節目,“同室操戈”愈演愈烈。誠然,民生新聞開播伊始有許多成功經驗值得推廣,但是,從當前電視民生新聞的現狀來看,也存在不少問題,催我們深思,教我們警醒。譬如:無序的同質化,過于粗俗化、市井化,題材狹窄瑣碎,越位審判,過分強調娛樂功能,一味追求負面報道等等。毋庸質疑,這些不和諧的音符已經成為制約我國電視新聞持續發展的瓶頸,某種程度上削弱了電視媒體的公信力,帶來了負面影響。傳媒的存在和發展是建立在受眾信任的基礎之上的,失去受眾,談何發展。因此,民生新聞要獲得良性發展,電視媒體應突破樊籬,堅守“受眾本位”的理念,以平民視角,傾聽平民聲音,關注平民生活。
民生新聞的生活化、娛樂化與細節化等表現特征決定著新聞的的和制作等特點。因此在民生新聞報道中也就難免充斥不少瑣碎、無聊甚至低俗的內容,既影響受眾的新聞審美需求,也不利于民生新聞的發展。目前,民生新聞在表現過程中出現了“娛樂化”趨勢、“浮萍式”報道、“主觀化”敘述的現象,只有把握好民生新聞的視角和立場,才能使民生新聞走出報道誤區。
一、 要警惕民生新聞“泛娛樂化”的趨勢
依照麥克盧漢的劃分方法,人類傳媒手段的發展已經經歷了四個階段:評議階段、文字階段、印刷階段和電子傳媒階段。當下的中國電視新聞在政治、經濟、科技、文化的諸多因素的高速發展以及西方文明的共同沖撞與共榮下,體現了與傳統新聞不同的特征與表現:電視新聞的消費性、娛樂性、可復制性、快餐性等日益凸現,于是,消費本位主義也就日漸占據了意識主流的地位就成了很自然的事情,實用主義與技術至上的觀念蔚然成風,電視新聞的娛樂消遣性隨之被放置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
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中,民生新聞要保持以前的發展態勢,就要加大力度堅持平民化的視角。因為在這樣一個時代里,大眾對新奇事物的追求、對感官愉悅的渴望超越了以前的任何一個時代。整個大環境中,大眾的感官享受的最大傾向、拜物傾向、文化泡沫傾向也在科技經濟的飛速發展下變得日益嚴重。在這種情況下,世界在逐漸變成一個巨大的“娛樂之城”,在這里,“一切公眾話語都日漸以娛樂的方式出現,并成為一種文化精神。我們的政治、宗教、新聞、體育、教育和商業都心甘情愿地成為娛樂的附庸,毫無怨言,甚至無聲無息,其結果是我們成了一個娛樂至上的特種。
新聞事業最基本的功能是報道新聞、引導輿論。作為電視民生新聞,不但要最大限度地滿足受眾的合理需求,更要起到對廣大受眾的教育和引導作用。但是,蜂擁而上的民生新聞節目多注重的是“注意力”經濟。為吸引眼球,追求轟動效應,電視媒體不惜迎合某些受眾的低級趣味,大搞“星”“腥”“性”新聞,偏好于兇殺、婚外戀、一夜情、同性戀等題材的報道;再者就是大量報道無足輕重的停水停電、垃圾堵路、噪聲擾民、鄰里糾紛等無足輕重的百姓瑣事。這些過分庸俗、瑣碎、娛樂化的新聞和負面報道已經大大偏離了新聞報道的初衷和宣傳的主旋律,一方面削弱了電視媒體的公公信力,另一方面也使受眾降低甚至喪失了對問題的思考、判斷能力。
一些民生新聞在執意追求怪偏奇效果中,不僅嚴重損害了媒體的公眾形象,也日益嚴重偏離新聞正常的發展方向,文化的信息流通體已吞噬了個體空間。我們各種最隱秘的事情通過媒介技術向舉行儀式一般被公之于眾。不再存在涉及禁忌的主題,每一件事情都被曝光,而且每一件事情被議論,不論這些事情是多么的瑣碎。
二、 克服民生新聞的“浮萍式”報道
提升新聞品質和品位。除了“泛娛樂化”趨勢外,一些民生新聞“浮萍式”報道的缺點十分明顯。某些新聞一味追求短平快的效果,節目內容瑣碎,多為“浮萍式”報道,僅僅流于表面,只淺顯的報道事件而已,有些單純的還原事實,甚至有時是片面的還原事實,只反浮在面上的東西殘缺不全地呈現在熒屏上,缺乏對新聞主題深度的闡釋和挖掘,缺乏理性思辨和批判的力度,缺乏對類型現象規律性的把握和核心化剖析。這種對事件報道的不足導致民眾“只見樹木,不見森林”,從而使受眾缺乏對事件的深入認識與進一步的了解。
之所以會造成這種情況,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原因就是采、編、播人員為的電視新聞理念多束縛,只關注既發新聞事實,而不去關注新聞來龍去脈、時間背景、意義、社會反響、受眾的反饋意見等等,使本來具有社會意義和價值的新聞素材被浪費,弱化了傳播效果和文化價值。我們的很多新聞報道應該對一些社會現象作追根尋源的“原因解釋”,要有“小題大做”的本領,分秒之間能夠交待清楚社會現象的事實和根源,那才是新聞“牛耳”的真功夫。對一些關系國計民生的社會熱點問題、重大事件,民生新聞都應當進行深度報道,不僅要報道事件本身,還要報道事件的真正原因及其背后所隱藏的問題,甚至應當在可能的范圍內作客觀分析,提供解決問題的思路、想法。在此,媒體必須具有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切實履行媒體作為公眾輿論傳播工具的職責,對社會和民眾都應當有這份擔當。同時,民生新聞應把握好“俗”的度,強化信息服務意識,注重新聞的深度開掘,關注新聞傳播的教育和服務功能。民生新聞不僅要在改進報道理念、強化群組開發、經營信息環境方面下足功夫,還要依托科學的市場調查,找準看點、賣點和興奮點,對重點新聞進行精心解讀,對個性化信息進行貼身式服務,努力提高新聞節目質量和編排水平,要有培養欄目對象的“約會”意識,以實現品牌欄目綜合價值的最大化。要堅持“以小見大,折射多彩生活”的理念,特別是對熱點社會問題報道要注意另辟蹊徑,著眼于引導,幫助人們解惑釋疑。總之,民生新聞不是“市儈新聞”,也不是“花邊新聞”,不能為追求眼前“收視率”的轟動效應,喪失新聞應有的品質和品位。
以平民化視角報道百姓生活的民生新聞,在實際操作中,要堅持人文關懷和以人為本的基本立場。既要求采訪主體要進行多方面的換位思考,除了要接受電視新聞的收看需求,還要從社會道德和傳統理論的角度為新聞事件主體考慮,既要充分尊重事件當事人的各種利益,還要注意采訪報道要符合于引導受眾輿論心理,避免獵奇、冷漠、渲染等傾向。應當注意的是,民生新聞的平民化視角并不是一個冷冰冰的標尺,而是一個整體上以人為本、細節上充滿人情味的報道。這就說明人文關懷不僅決定了新聞記者的態度,還影響著媒體的公信力和品質。
普通的民眾對于許多事件缺乏深刻了解的渠道,攝像機在某種程度上作為受眾的“眼睛”替他們探詢、記錄新聞事件,媒體有責任也有義務幫助民眾對事件進行深層次的的了解和挖掘,為民眾提供必要的信息資訊,架起民眾了解、參與社會的橋梁。為了提升民生新聞的公信力、美譽度、引導力,增強自身的核心競爭力,民生新聞應著重處理好民眾關心與政府滿意之間的平衡。“浮萍式”的報道很難喚醒民眾的認知,民生新聞只有作深度報道,才能加強民眾對事件的了解和認識,只有這樣,民生新聞所堅持的平民化視角和立場得以繼續下去,人文精神得到很好的弘揚,新聞公正、客觀公允的立場才能夠得到有力的維持。
三、 堅持客觀的原則和立場
實際上,新聞本質輿論監督、人文關懷,是促使“電視民生新聞”火爆的三大法寶。新聞本質規定“民生新聞”的任務是告知、代言而不是勸服,它要代百姓說事兒,說百姓想知欲知的事兒,說發生在百姓身邊的事兒;論監督是衡量一個媒體公信力的試金石,“民生新聞”可以充分發揮大眾的“群言”威力,匡扶正義,疏導民情;人文關懷是“民生新聞”的終極目標,它既真誠地賦予百姓以話語權,又時時處處體現對弱視群體的關心、體貼和愛護。三者互為依存,缺一不可。所謂輿論即“利益關系相近的的人們對所關注的問題所持的共同意見。”新聞媒介是不可以以自身的視角代替廣大民眾的視角,同樣不要移易自身的立場代替民眾的立場。民生新聞是從屬于新聞范疇的,因此必須遵循新聞傳播的一般規律和原則,“電視新聞傳播和其他大眾傳播活動一樣,它不僅以信息的視聽符號化傳播文化的載體,同時也通過多信息所承載的文化傳遞,影響和改變著現有的社會文化格局。”
作為電視新聞媒體,它具有直觀性、現場性、及時性等特點,它就具備了對社會現實較高的干預性和參與度,隨著電視的廣泛普及,電視媒介也就較之其他媒介產生對社會的形態、社會心理都具有更直接更深遠的影響,對社會、民眾有著巨大的感召力和影響力。電視新聞在作為一種強有力的輿論導向工具,行使著對公眾的引導職責。因為新聞媒體承載著輿論引導民眾的社會責任和社會義務,所以,電視新聞媒體更應堅守自身的文化品格、操守、立場,力求保持新聞客觀公允的立場。一些民生新聞欄目的新聞采用了主觀化的敘述視角,夸大事件,極盡渲染,描述超過了展現事件本身,因此喪失了新聞應有的客觀立場。除此之外,電視民生新聞報道方式存在著的模式化趨向和節目設置雷同化比較嚴重。
在多媒體、多頻道時代,品牌對媒介的生存至關重要。對地方電視臺新聞節目來說,做好節目只是第一步。只有在紛繁復雜、競爭激烈的傳媒市場中樹立節目品牌、規模發展,才能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最大化。民生新聞節目有著良好的收視表現和市場前景,它的市場化程度直接影響著整個電視臺應對競爭的長久動力。首先,要根據節目定位和風格,有針對性地在頻道不同時段插播節目形象片和宣傳片,利用各種途徑宣傳自己的新聞節目。其次,要充分利用節日、紀念日策劃實施一系列公關活動,改善媒介與公眾的關系,為提高新聞傳播效果創造條件。最后,建立識別系統,強化節目形象。識別系統有適應、調適功能,統整功能,更新、重建企業文化功能。通過識別系統的建立和推行,節目特色更加明顯、理念更加突出
文章標題:淺析電視民生新聞的視角和立場
轉載請注明來自:http://www.56st48f.cn/fblw/wenyi/xinwen/1315.html
攝影藝術領域AHCI期刊推薦《Phot...關注:105
Nature旗下多學科子刊Nature Com...關注:152
中小學教師值得了解,這些教育學...關注:47
2025年寫管理學論文可以用的19個...關注:192
測繪領域科技核心期刊選擇 輕松拿...關注:64
及時開論文檢索證明很重要關注:52
中國水產科學期刊是核心期刊嗎關注:54
國際出書需要了解的問題解答關注:58
合著出書能否評職稱?關注:48
電信學有哪些可投稿的SCI期刊,值...關注:66
通信工程行業論文選題關注:73
SCIE、ESCI、SSCI和AHCI期刊目錄...關注:121
評職稱發論文好還是出書好關注:68
復印報刊資料重要轉載來源期刊(...關注:51
英文期刊審稿常見的論文狀態及其...關注:69
文史藝術論文范文
播音與主持論文 動畫藝術設計論文 美術論文 戲劇論文 導演論文 表演論文 音樂論文 哲學論文 歷史論文 社會學論文 邏輯學論文 美學論文 倫理學論文 心理學論文 文學論文 廣告論文 公共關系論文 新聞論文 外文學論文
SCI期刊分析
copyright © www.56st48f.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