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屬欄目:新聞論文 發布日期:2016-08-13 15:16 熱度:
語言是文化傳播的基礎,不同的語言之間要通過翻譯來互通,論文著重于對翻譯活動開展的功能與目的的重視,做到翻譯活動的完整性與簡潔性,能夠在不同的語境中,做到靈活地翻譯。 進入新世紀以來,隨著經濟全球化以及科技文明的不斷發展,人類的信息傳播主要是借助于新聞媒體來實現的。而在不同的文化之中,受到民族特色、地域因素的影響,使得不同文章其對于文化負載詞的運用差異導致了文章自身的趣味性與可讀性受到了影響,這也就給從事于新聞翻譯工作的我們帶來了巨大的挑戰。
《新聞出版交流》新聞期刊,新聞出版工作刊物。報道新聞出版改革、新聞出版業務動態和新聞出版調研成果,溝通新聞出版信息,積累新聞出版方面的材料。堅持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堅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為指導,貫徹“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和“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的方針,堅持實事求是、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嚴謹學風,傳播先進的科學文化知識,弘揚民族優秀科學文化,促進國際科學文化交流,探索防災科技教育、教學及管理諸方面的規律,活躍教學與科研的學術風氣,為教學與科研服務。
如何做到準確合理地將這些文化負載詞進行翻譯的同時,保留其自身的趣味性、文化特性,這已然成為了翻譯工作開展的一大難題。在我國,從事新聞翻譯工作的人員在對新聞文稿進行翻譯的時候,一般是通過對翻譯觀念、詞義表達以及文化差異等多方面進行思考后來實現的。
一、文化負載詞在漢語新聞中的表現
語言作為文化傳播的基礎,是實現文化記錄、反映、傳播的重要形式,同時,也是文化自身的載體。詞匯作為語言的基本組成部分,是實現文化傳播活動得以順利進行的基礎,也是出現差異化的影響因素。在所有的語言中都存在著大量的文化負載詞,它們是文化自身在歷史發展的過程中不斷演變而產生的,其內容主要包括了:特定的文化詞、詞組以及習語,這是民族文化的重要體現。
二、漢語新聞中文化負載詞的翻譯策略
在對翻譯原則進行制定的時候,譯者需要根據翻譯的策略與標準來實現對其的準確翻譯,進而將文化負載詞更好地進行表現。雖然,要找到完全相對應的文化負載詞的難度較大,所以,作為新聞翻譯工作者需要對翻譯的方式進行靈活的運用,實現對翻譯材料的準確生動表達,進而更好地完成翻譯工作。根據筆者自身的工作實踐經歷來說,想要對新聞翻譯活動中出現的負載詞進行有效地處理,可以采用以下幾種翻譯方式。
(一)直譯
在漢語言的新聞稿中,當其出現大量的政治、經濟專有名詞的時候,譯者往往是通過直譯的方式來實現對其字面意思的表達,進而實現對中國文化的展示。例如:2a.當前,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正緊密團結在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周圍,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巾只,全面貫徹黨的十七大和十七屆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精神,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在例文當中,出現了大量帶有中國特色的政治專屬名詞,這些名詞有許多已被外國讀者所了解,因此,面對這類詞組的時候,可以直接通過直譯的方式來實現對原文內容的還原與形式的統一,做到對翻譯信息準確性的保證。
(二)音譯加解釋
音譯即是指的通過對原文語音的表現,在另一種語言中將其發音相同或者相近的部分進行表現,其表達的內容大多數是中國文化中所特有的元素。這部分元素,在一般情況下作為中國獨特的文化表現形式是很難在譯語中進行體現的。為了做到對中國特色的最大化保留,將這些詞進行“音譯”是十分可行的方式,可是,由于外國讀者自身的文化背景與認知存在不足,如若僅僅是采用單純地音譯將會使得讀者不知所以然,進而無法實現對信息的有效接受,向外國讀者展示中國的特色文化也就更加無從談起。因此,對新聞文稿進行音譯的時候需要添加合適的解釋性內容。比如“Yuanxiao”――“元宵”這一食品為中國所特有,在英語中找不到對等語。譯語讀者對這種食物很少見、不熟悉,缺乏相應的背景知識。如果只將真音譯出來,譯語讀者會不知所云。譯者在此還需進行適當解釋,讓譯語讀者了解“元宵”是一種什么樣的食物,有什么特殊的意義。從而使得這個詞蘊含的文化內容為譯語讀者知曉。
(三)意譯
在漢語中有許多的熟語、習語以及習慣用語,這類語言詞匯作為語言系統中的特殊存在。由于讀者的文化差異存在,使得這類的文化負載詞會產生不同的意思顯現。在這個時候,如若簡單地采用直譯進行表達,很有可能會帶來對意思理解的誤讀。在這個時候,就需要通過意譯來進行翻譯工作活動了。例如:提倡紅白事理性消費,實現移風易俗的時候。其基本原則在于,當村里辦白事的時候,不能請吹拉彈唱的戲班子,做到凡事從簡的原則。就如同“就坡下驢”這一說法一樣,當騎在驢子身上的時候由于驢子比較高,所以容易摔倒,因此,最好先找個路坡,讓驢子停在此處,人從這個地方上驢、下驢就不容易摔跤了。這個比喻形象地說明了需要找個合適的借口才能下臺不至于工作的難堪與難辦。這樣的文化負載詞,在其進行翻譯的時候,如果僅僅是對翻譯內容進行整體翻譯將會使得整個翻譯活動的內容冗長,翻譯語言??嗦,導致讀者難以做到對翻譯內容的有效理解。#p#分頁標題#e#
(四)直接加解釋
在漢語新聞中有著大量的文化負載詞,這既是中國民俗文化的體現,也存在一定的翻譯難度。由于外國讀者缺乏相關的文化體驗,這也就使得其無法很好地理解其中的文化含義。對于這類的文化負載詞,譯者在進行翻譯的時候,不能僅僅是通過簡單的直譯, 取而代之的是借助于一些簡單易懂的故事背景來提高讀者的閱讀興趣與理解能力,進而提高對中國文化的理解。 例如:“百日宴、周歲宴、壽辰宴、升遷宴……”這些宴席中國人都再熟悉不過,但有些在國外是不存在的。像“百日宴”外國讀者可能就不了解。因此在對此詞語直譯的同時,譯者應該給予補充說明,幫助譯語讀者更好地理解。歌曲《青春之歌》、《我和我的祖國》、《七子之歌》、《幸福在哪里》,舞蹈《孔雀》、《火紅的日子》,昆曲《牡丹亭》選段,京劇《三家店》,歌舞《絲綢霓裳》,鋼琴合奏《金色狂舞》、雜技《五光十色》等。各類節目,形式多樣,內容豐富,表達了中華各族兒女對偉大祖國的深切情感與對美好生活的無比向往。“京劇“作為中國的四大國粹之一而得到了廣大外國友人的認可與認知。但是,就”昆曲“而言,其作為中國傳統古典曲目之一,在對其進行翻譯的時候,需要有意識地增加一些和“昆曲”有關的背景知識。如,“Kunqu Opera”――通過適當的解釋性詞語,譯者有效地將我國的文化精粹傳播給外國讀者。由以上例證可見,漢語新聞中一些文化負載詞蘊含著一定的文化背景,單純的直譯并不能充分傳達出其中的文化內涵。再比如,筆者曾經看到一則新聞,說是:英譯的京劇劇本,其中一些唱詞的翻譯不夠準確,說到底還是對京劇所蘊含的中國文化理解不深,甚至是一種誤讀。以《四郎探母》為例:楊四郎的唱詞里有“失落番邦十五年,雁過衡陽各一天,高堂老母難相見,怎不叫人淚漣漣……”等等。其中“雁過衡陽各一天”一句,被譯作:Awildgoose flied over the border.(英文意思是:一只野雁飛過邊界。)這顯然是理解有誤。“雁過衡陽各一天”是說南北相隔,杳無音訊。楊四郎淪落北番,隱姓埋名,十幾年來與親人失去聯系,可謂天涯各一方。身為人子,讓老母日日懸望,苦苦思念,怎不黯然神傷?所以深入理解唱詞,準確把握人物內心活動,是做好京劇翻譯工作的前提。因此,要保證信息的完整性,充分實現新聞翻譯的價值,譯者應在直譯的基礎上增譯一些解釋性文字,補充其中的文化背景知識,促進民族間的文化交流。
三、結語
具有著中國特色的文化負載詞,對其的翻譯將會影響到世界對中國文化的認識,也會影響到中國文化自身與世界文化之間的交流與融合。由于,它代表著中國的民族文化與地域文化,是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表現形式之一,也是文化傳播的重要形式。當中外文化存在較大差異,這些蘊含著中華文化特色的詞匯也就給漢語新聞翻譯帶來了一定的障礙,但文化負載詞的準確傳譯又是保證新聞翻譯準確性的重要一步。因此,新聞翻譯工作者應該引起高度重視。在功能目的論中,對于翻譯活動的目的進行設定的時候需要對其采用的翻譯方式進行明確。即做到,一方面實現原文作者翻譯目的的真實表達,另一方面,也要與譯文讀者的需求期盼相適應,促使新聞報道活動中出現的新聞負載詞可以顯得準確新穎又充滿樂趣,借助于對音譯、直譯、意譯等各種方法的運用,吸引譯入語讀者的目光,從而最大限度提高傳播效果。為了實現文化負載詞的準確傳譯,譯者需要在一定的翻譯標準之下,通過對實際情況進行具體的分析,以此來使得外國友人能夠更好地理解翻譯內容,使得漢語新聞的翻譯質量得到顯著提升,進一步地減少由負載詞所帶來的文化交流障礙,實現中外文化的更好交流。
文章標題:新聞中文化負載詞的翻譯問題
轉載請注明來自:http://www.56st48f.cn/fblw/wenyi/xinwen/32840.html
攝影藝術領域AHCI期刊推薦《Phot...關注:105
Nature旗下多學科子刊Nature Com...關注:152
中小學教師值得了解,這些教育學...關注:47
2025年寫管理學論文可以用的19個...關注:192
測繪領域科技核心期刊選擇 輕松拿...關注:64
及時開論文檢索證明很重要關注:52
中國水產科學期刊是核心期刊嗎關注:54
國際出書需要了解的問題解答關注:58
合著出書能否評職稱?關注:48
電信學有哪些可投稿的SCI期刊,值...關注:66
通信工程行業論文選題關注:73
SCIE、ESCI、SSCI和AHCI期刊目錄...關注:120
評職稱發論文好還是出書好關注:68
復印報刊資料重要轉載來源期刊(...關注:51
英文期刊審稿常見的論文狀態及其...關注:69
copyright © www.56st48f.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