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屬欄目:音樂論文 發布日期:2010-08-20 10:04 熱度:
摘要:科學與藝術是相近的,它們的起源和發展,都與社會的經濟、生產、哲學、宗教等有著極復雜的關系。正因為這兩種文化形態如并蒂蓮式發展的必然趨勢,音樂作為藝術門類中極具代表性的一種,它與科學之間毫無疑問地有了共同的基礎。
關鍵詞:科學,藝術,音樂,起源,發展,交融
作者聯系方式及地址:見參考文獻后
長期以來,人們關于科學和藝術的起源眾說紛紜。有些學者認為科學與藝術有著相同的起源,都產生于神話,神話發展成兩支,一支成為宇宙學,后來發展演變為自然科學,另一支發展成史詩、音樂、圖畫、戲劇等藝術。又有相當一部分學者從歷史事實來看,認為科學與藝術最初與人類的勞動實踐活動有著極其密切的聯系。只是隨著后來的發展,到了16世紀才逐漸形成為兩種獨立的文化形式。從原始時期的文化形態中驗證了,在科學與藝術的產生之初,原始人類文化時期形成的一系列文化形態為其充當了中介形式,而人類原始的勞動實踐在其最終的形成中起了不可替代的決定作用。
一、科學與音樂的歷史起源
1、原始時期的文化形態
從人類文化史來看,科學和藝術都可以追溯到極其遙遠的古代。在早期階段,包含著多種最為科學和藝術發生中介的文化形態,諸如游戲、摹仿、巫術、儀式,以及其他生活方式、風俗習慣等。游戲對藝術的起源起到過特殊的作用,它是藝術介乎實際活動和審美活動之間的過渡形式。而在早期人類社會中,人們多以為事物可以感應相生,模仿由于是人類與生俱來的一種十分普遍的能力,那時的人們多以模仿自然的辦法向上蒼求得令人滿意的結果,由相信各種神的存在,人類也開始逐漸相信自己的命運也是由他們決定的。由此,原始人類通過種種儀式(如巫術儀式、拜神儀式等)表達自己對神靈的崇拜并產生了原始的宗教信仰。懷特海(AlfredNorthWhitehead)在《科學與近代世界》一書中說到:“我們必須記住,宗教和科學所處理的事情性質各不相同。科學所從事的是觀察某些控制物理現象的一般條件,而宗教則完全沉浸于道德與美學價值的玄思中。一方面擁有的是引力定律,另一方面擁有的則是神性的美的玄思。一方面看見的東西另一方面沒有看見,而另一方面看見的東西這一方面又沒有看見。”由懷特海的論述重新審視科學的起源,對這種內在價值的追求也許正是科學形成的原因之一。此外,原始儀式本身也具有某種抒情性,原始的音樂形式也在其中。此時的混沌狀態,使得它還不是純粹審美所需的藝術,它的創造目的含有實用性,與巫術、宗教活動有更為密切的聯系,這與當時的社會發展狀態有直接的關系。低下的社會生產力,以血緣為紐帶的氏族制度,以及在此基礎上形成的萬物有靈的世界觀,幻想與現實不加區別、主觀與客觀混同的思維方式……,都影響著原始人類的音樂活動,它在形象中把人們的宗教想象、萌芽狀態的世界觀、氏族的歷史等方面包含其中。原始的音樂形式之所以能理想地成為巫術和原始宗教活動的載體,因為它們之間具有某些相似的心理過程,如強烈的情感、奇妙的想象等;同時具有相似的方式,如以物態化的方式來象征、比擬主體精神和主體愿望。這種具有節奏感的神秘形式,讓人們對其產生一種敬畏感,同時也使它披上了具有實用性的社會性活動的外衣,使其更具神秘感和神性。
列寧曾說過:“一切都經過中介連成一體,通過轉化而聯系。”科學與音樂的產生過程中,也許正是因為有了這種聯系和轉化,使得這種神性成為后世許多科學家與音樂家創作的信仰。
2、勞動實踐的決定性作用
馬克思主義認為,勞動是人類由猿進化為人的決定因素。人類通過勞動對世界進行改造的同時,人自身也在不斷發展,各種感官、思維日益進化、豐富,美感逐漸形成。社會的發展史證實了,人的審美意識和藝術認識并不是與生俱來的,應該“從物質實踐出發來解釋觀念的問題”。在原始時期,人們更多是出于實用的目的,當然不可能形成審美意識。不管科學和藝術的產生與上述中介環節發生過怎樣的聯系,人類的勞動實踐都是其形成的決定性因素。
經過長期的勞動實踐,人們開始發明出簡單的勞動工具,并對自然界有了最初的“科學認識”。中國古代的天文歷法知識就是在適應生產實踐和生活實踐的需要中產生的。我們的祖先在舊石器時代,就已經對寒來暑往的季節變化、月亮的圓缺、動物活動的規律、植物生長和成熟的時間,有了一定的認識。正是由于了解了天象的周期變化和物候之間存在的一定關系,于是產生了最初的天文知識;數學是適應丈量土地、測量容積、計算時間和制造器皿的需要而產生的。人們在石器的制造和利用中,已逐漸認識了許多物理和機械性能知識,其中打獵用的投擲武器石矛就很符合動力學原理。中國新石器時代出土的樂器如土鼓、石磬、陶鐘等說明當時的人們已具有一定的聲學知識;煉丹術、冶金、釀酒的發展推動了化學的發展;人們在長期的采集、狩獵和原始農牧業活動中,對動植物逐漸認識,原始農牧業的出現就是人們按照自己的需要、應用生物界的生殖規律知識來控制生物界的一個成果。而這些都有力證明了,科學的產生和發展一開始就是由生產所決定的。
通過一系列勞動經驗的積累和對自然界認識的不斷深化,人類也逐漸形成了原始的審美經驗,使得勞動在藝術的形成過程中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普列漢諾夫(Plekhanov)在他的《沒有地址的信》中闡述到,對南民答那峨土著部落中的巴戈包人來說,跳舞是勞動的一種形式。譬如,當他們從事像種植這樣的農活時,“男子走在前面,一面跳舞,一面把鐵鎬插入地里。婦女則跟在他們后面,把谷粒撒到男人們所挖的坑里,用土把它蓋好”。就音樂而言,音樂的起源與人類自身的生產和生存勞動有著極其密切的聯系。其實用功能也早于它的審美功能。當代美國音樂家科普蘭(AaronCopland)在《怎樣欣賞音樂》一書中特別指出:“如果音樂有個起源,那便是起源于節奏的敲擊。”為了協調勞動動作,為了減輕勞動強度,人類發出了原始的有規律、有意義的音調,這就是人類最初的歌唱、最初的節奏,最初的音樂實踐。正如《樂記•樂本篇》中所說,“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詠歌之;詠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德國經濟學家比歇爾(KarlBiicher)在《勞動與節奏》一書中說到:“在其發展的最初階段,勞動、音樂和詩歌是極其緊密地互相聯系著的,然而這三位一體的基本的組成部分是勞動,其余的組成部分只是有從屬的意義。”與此同時,人類的生產勞動實踐也孕育了原始樂器的雛形。據大量考古發現并證實,人類最早的許多勞動工具、生產用品,成為了最早可使用的樂器。白天隨著勞動節奏作響,晚上又成了自娛自樂的樂器。狩獵的哨子,捕獸的石塊,粗糙的弓箭,盛水的器皿等,經過了長年累月的演變,逐漸成為了成熟的樂器。無論如何,音樂屬于社會現象,從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的角度來看,音樂確實是人類社會實踐的產物,它與勞動有著極其密切的關系。
以上的論述可以進一步表明,無論科學與藝術是起源于哪種學說,它們都誕生于人類社會的早期,人類原始的勞動實踐對其產生起到了決定性作用,這一點確是無可爭議的。此刻的生產活動,無論是原始時期所謂的“科學”文化形態還是“藝術”文化形態,都是早期人類從事的一項純凈而又透明的活動,它們反映著人們對于自然界、社會及人類自身最樸素的認識以及在人際交往和生產活動中所產生的最真誠的情感和由衷的寄托。
二、發展歷程中的交融
從文化和歷史的角度來看,科學與藝術同是人類社會重要的文化現象。它們不僅能為人類創造出相當的物質文化,同時也為人類創造了精神財富。而從古至今,在人類發展的各個階段,科學與音樂在哲學思潮、宗教文化影響下的相互交融現象實為突出。
1、哲學思潮下的交融
音樂與科學早就由于哲學而結下了不解之緣。早在公元前6世紀,古希臘的畢達哥拉斯學派就提出了“美是和諧”的哲學理念。由于早期哲學與科學、宗教等相關知識并沒有分開,加上數學、幾何學知識的發展,使得早期哲學家們對我們生活的宇宙、世界的本體、根源認識產生了極大的興趣,他們相信宇宙間萬物的產生和組合都應當是和諧的,有規律可循的。他們探求了許多構造“畢達哥拉斯數”(即滿足畢達哥拉斯定理的一組自然數)的方法,其中最有趣的是:除了1之外的奇數,其平方之后(仍是奇數)分成的相差1的兩個數,這三個數就構成一組“畢達哥拉斯數”。
抱著這種和諧、簡單性的哲學理念,畢達哥拉斯(Pythagoras)將這種數的關系應用在了其它方面。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根據數學的振動比例原理證實了簡單的數字比例能產生出構成一個音階所需要的所有音程。例如:弦長為2:1產生相隔八度的音程,3:2為五度音程,4:3為四度音程,9:8為二度音程。并且,兩件樂器放在一起演奏,如果其間的弦長、管徑和柄長等之比越簡單,則奏出的混音越動聽。反之,則越嘈雜。這一事實,至今的生理聲學還無法解釋。畢達哥拉斯學派大半都是數學家,他們所提出的“黃金分割”理論,以及音樂里的數量比例關系被運用到了眾多藝術門類中,如建筑、繪畫等,延用至今。
基于這樣的事實,隨著數學、幾何學知識的發展,畢達哥拉斯學派第一次把我們之外的世界稱作有秩序的宇宙,而這種秩序必須且應該到簡單性關系中去尋找。因為球形是最完美的幾何體,所以畢達哥拉斯學派認為球形是神圣的,所有天體包括我們居住的大地應該是球形的;圓形是最完美的平面形,所以他們認為天體的運行應該遵從勻速圓周法則;因為10是最完美的數字,所以天體的數目應該是10個……,這些都引導著古希臘人去思考并驗證大地的形狀、天體間的運動狀態等問題,人們認為外層天體的軌道半徑是內層天體的2倍,因為2:1是最簡單的比例,從而“奏出”最偉大、和諧的宇宙音樂,即“宇宙大合唱”。我們之所以聽不見,是因為我們與之合而為一了。畢達哥拉斯學派不僅在人類科學史上完成了一次質的飛躍,同時也在人類音樂史上做出了特殊貢獻。簡單性原則,即簡單、對稱與和諧,使得科學與音樂在歷史的早期就碰撞出了閃亮的火花。
科學、音樂在哲學思潮下的交融,自古希臘開始以來,于文藝復興時期達到了高峰。以人為本的人文主義精神得到廣泛的傳播,人們要求擺脫宗教禁欲主義的束縛,在關心靈魂得救的同時,也向往世俗的享受。14世紀到16世紀的歐洲文藝復興運動期間,自然科學有了極大的發展,哥白尼(NicolausCopernicus)的日心說沉重打擊了幾千年來上帝創造世界的宗教傳說;開普勒(JohannesKepler)提出了的行星三大定律和伽利略發現的自由落體定律,使人們對宇宙有了新的認識,形成了新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在這一科學、文化大氛圍下,促使了整個文藝復興時期的音樂生活和音樂風格都發生了很大變化,世俗音樂題材開始出現,佛蘭德樂派作為文藝復興時期的重要代表,將復調音樂推向了一個高潮。人們極度提倡人文關懷、思想解放和人性自由,就像這一時期的繪畫是通過透視法造成三維空間的比例感一樣,佛蘭德樂派利用模仿手法使復調音樂的各個聲部取得平衡,不使用中世紀時期的格里高利圣詠,多半開始運用半音形式,使旋律得以接近歌詞的語調和表達歌詞蘊涵的形象及情感。這正反映了,科學與音樂在人文主義哲學世界觀的影響下,又一次不期而遇。
2、宗教文化下的交融
有人形容,音樂是流動的建筑,建筑是凝固的音樂。音樂與建筑相互滲透的作用在宗教文化的大背景下顯得十分突出。它們都是人類精神的物化產品,這種精神特征不僅是作曲家或建筑師內心思想意識的體現,更是其所處的時代特征的真實反映。
由于希臘學術的衰落和早期基督神學的傳入,整個中世紀被蒙上了宗教的影子,此時代表宗教建筑的教堂成了唯一的紀念性建筑。它的外觀以傳統的古羅馬式教堂為基礎,傳承了其正統的宗教精神,簡單的內部裝飾、色彩繽紛的圣壇加上整體結構、尺寸的適當布局,激發了人們對彼岸世界的想象,以達到一種精神的向往及安慰。這種建筑的語言影響著那一時期的音樂風格,格里高利宗教圣詠凸顯出與此時建筑同樣的精神特征,它既無和聲也無對位,并不以刻意的筆觸去描繪音樂,而是努力朝著神之聲、人之聲和器樂之聲完美融合的方向去發展,更加注重人的一種精神傳達,從而引導著人們自身的情感走向。這種純樸、清澈的宗教情感與羅馬風格的教堂建筑理念十分相近。隨著世俗化的不斷發展,以法國為中心形成的哥特式教堂的外表充滿了向上的動勢,扶壁、墻壁和塔的裝飾越來越細,強烈體現了對傳統的沖擊。此時在音樂風格上,出現了和以往不同的奧爾卡農復調音樂形式,圣詠形式被不斷發展,以主調為基準的形式不斷被豐富,在經文歌的創作上,和聲的諧和并不為作曲者所關注,世俗化的味道越來越濃,傳統教會曲調的地位已被大大削弱。
直至文藝復興時期,反對傳統的宗教觀念與教會制度,提倡自然神論與實際道德的觀念沉重打擊了中世紀以來的基督教神權。人們反對拘泥形式,提倡自然,要求把理性推崇為思想和行為的基礎。其中,標志著意大利文藝復興建筑史開始的佛羅倫薩主教堂的穹頂,在建筑上雖然借鑒了前人的經驗,但卻被賦予了全新的含義,正如此時生動活潑,富有個性的音樂語言,對位、復調形式更為豐富的音樂織體,絕對充滿了對自由個性的強烈追求,世俗性更大大加強。
回溯音樂與建筑的發展歷程,使我們不得不感慨宗教文化下,科學與音樂在精神層面上如此完美的融合,這種交融使它們共同成為人類通向“神圣彼岸”的精神橋梁。
三、結語
“用非線性力學的語言講,科學與藝術好比混沌系統奇怪吸引子中由鄰近兩個初始點出發的相空間軌道,它們的運動受規律的制約,它們在有限的相空間內聚散有法、回復而不閉。這些規律是非常一般性的,不容易精確刻劃,更不能寫出方程式,但人們有理由相信確實存在著這樣的規律。”這段話恰到好處地說明了科學與藝術(包括音樂)本是同根生,并在歷史的發展中共濟進化。
參考文獻
1、趙鑫珊.科學藝術哲學斷想.上海:文匯出版社,2005.150-151.
2、轉引自陳廣宏.正確理解“藝術起源于勞動”說——與姜慶國同志商榷.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1982(6).
3、黃瑋、黃謹.論音樂的起源.鄭州工業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3,19(1).
4、王求真.中國古代音樂史簡編.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1999.3.
5、劉華杰.聚散兩依依:論科學與藝術的幾個一般性問題.民主與科學,2002(3).
6、張瑞琨.《近代自然科學史》.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7、[英]W.C.丹皮爾.《科學史及其與宗教哲學的關系》.廣西: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8、陳敬全.《啟示之光》.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2005.
9、彭吉象.《藝術學概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10、沈嫻谷文嫻陶辛.《西方音樂史簡編》.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3.
文章標題:科學與音樂的歷史回溯
轉載請注明來自:http://www.56st48f.cn/fblw/wenyi/yinyue/1319.html
攝影藝術領域AHCI期刊推薦《Phot...關注:105
Nature旗下多學科子刊Nature Com...關注:152
中小學教師值得了解,這些教育學...關注:47
2025年寫管理學論文可以用的19個...關注:192
測繪領域科技核心期刊選擇 輕松拿...關注:64
及時開論文檢索證明很重要關注:52
中國水產科學期刊是核心期刊嗎關注:54
國際出書需要了解的問題解答關注:58
合著出書能否評職稱?關注:48
電信學有哪些可投稿的SCI期刊,值...關注:66
通信工程行業論文選題關注:73
SCIE、ESCI、SSCI和AHCI期刊目錄...關注:121
評職稱發論文好還是出書好關注:68
復印報刊資料重要轉載來源期刊(...關注:51
英文期刊審稿常見的論文狀態及其...關注:69
文史藝術論文范文
播音與主持論文 動畫藝術設計論文 美術論文 戲劇論文 導演論文 表演論文 音樂論文 哲學論文 歷史論文 社會學論文 邏輯學論文 美學論文 倫理學論文 心理學論文 文學論文 廣告論文 公共關系論文 新聞論文 外文學論文
SCI期刊分析
copyright © www.56st48f.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