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屬欄目:音樂論文 發布日期:2010-08-20 10:06 熱度:
摘要:臺灣閩南語歌曲演唱是一種音樂、語言相結合的綜合性藝術形態,是華夏文化與地域文化特色的歌種;在閩南語歌曲演唱中,始終貫穿著人文情節與演唱者所詮釋的內在美;歌曲演唱的美學范疇有語言美;音樂美;及演唱者所體現的聲腔美。
關鍵詞:臺灣閩南歌曲演唱;語言美;音樂美;聲腔美;
臺灣閩南語歌曲,別稱鄉土歌曲,此歌種源于民間歌謠,脫胎于民間歌謠,其形成發展到現在雖僅有七、八十年的歷史,其老祖宗—民歌卻是源遠流長千百年了。上世紀八十年代改革開放之后,臺灣的閩南語歌曲在祖國大陸的閩南地區開始流行起來,由于閩南語歌曲其通俗易懂,好聽好唱,又用閩南方言演唱,因此受到老百姓的喜歡。閩南語歌曲作為民族音樂百花園中之一樂種。以其濃郁的鄉土氣息,通俗的話語,瑯瑯上口的音調,被人們稱之是老百姓自己的歌。臺灣閩南語歌曲之所以成為海峽兩岸人民喜愛的藝術之花,除了其對歌曲始終保持自己的質樸、通俗、大眾化等特點外,還在于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多元文化因素之融合。閩南的戲曲有梨園戲、木偶戲、高甲戲、打城戲、薌劇(臺灣歌仔戲)等。民間音樂有南音、北管以及山歌、茶歌等。在宗教方面有佛教、道教、伊斯蘭教、摩尼教及相關的宗教音樂文化。閩南語歌曲正是產生在這樣多元文化積淀的土壤中,具有鮮明的地域多元文化的音樂結晶。
一、歌詞的語言美
閩南方言源遠流長,它主要通行閩南、粵東、臺灣省大部分地區、海南省、廣東的雷州半島以及浙江、江西、廣西、江蘇和東北一些地區也有講閩南方言的,千余年來,閩南人出洋謀生而相繼向海外移居,人語相隨,故在如今的東南亞諸國有相當一部分華僑和華裔仍然以閩南方言作為語言文際工具。閩南方言的文化特性具有古老性,法國語言大師馬伯樂曾說過:閩南方言是世界上特別古老的語言,閩南方言保留了較多的上古漢語的特點,在語言、詞匯和語法方面都有許多與上古漢語相同的或相似之外,因此被許多語言學家稱為“語言活化石”。閩南語歌曲用的是閩南方言演唱。歌詞語言更多是地道的原生態方言,歌詞中的詞語具以方言諧音書寫之,曲中之歌詞唯求能準確表達詞言及其方言之讀音,不把詞語表面之“美”之“雅”放在第一位,力求歌詞語言能在方言母語之運用達到詞能達意之極致,表現其方言原生態之美之生動、之準確。臺灣閩南語歌曲創造,是從他的語言的美化程度及其感染力來體現他的藝術魅力的。他的整個創作過程中,無論是詞的寫作、曲的譜就、歌的唱成,始終貫穿著語言的因素和作用。他每一首歌曲均無華麗的詞藻,更多是見境生情。每一首閩南語歌曲的語言均像一首詩、一首詞,精練短小、美麗動人。且充滿強烈的感情,無論是緣境生情,或是借景抒情,均以閩南人民節儉、勤勞、務實、精明的精神品質、以及臺灣移民的持撿經歷和歷史上長期受海洋商業文化影響分不開的。操閩南語的閩南族群是中華民族中面向海洋并善于航海的一個族群。閩南語歌曲正以及濃濃的鄉土音調,鄉土深情,表達了中華民族傳統的文化底蘊及人文情節。
二、演唱聲腔的美
腔韻是地方音樂之靈魂,主要在語言聲調與族律走向,旋律進行幅度的高度統一中,以一定的音列組合方式和族律形態予以體現的。閩南語歌曲作為閩臺文苑中的一個樂種,正是其歌曲音調組合元素來自閩南文化沃土中,源于閩南地區的語言,民間曲藝,民族民謠、戲曲、以及地域特色的生活、習俗等人文活動。
閩南語歌曲演唱大多以質樸、通俗、大眾化等特點,深受海峽兩岸人民的喜愛,咱厝人唱咱厝歌,其唱腔曲調的特殊均利用人物性格,環境氣氛,用音樂強弱和節奏松馳來激發相應的感情;更能強化人物性格淋漓盡致地揭示人的內心世界。使聽眾直接獲得不同程度的美感與共鳴。“聲情并茂”作為中國人耳熟能詳的成語,已有悠久的歷史,它不僅是我國民族聲樂理論的一個閃光點,而且也表達了人們的審美方面的一種追求,在我國古代的唱論中,“聲”與“情”一直是作為歌唱藝術的兩項最基本的要求和標準。白居易的詩作:《問楊瓊》中“古人唱歌兼唱情,今人唱歌唯唱聲”的詩句,不僅體現了他的音樂、美學思想。而且也充分論實了在我國唐代以前,人們就把“聲”與“情”作為表現歌唱美的基本內容。臺灣閩南語歌曲以其活潑的鄉土音調,感人肺腑地唱出了海峽兩岸人民的親情之歌。其鄉音具有特殊的韻味和魅力,演唱中具有傳承戲曲“字正腔圓”,又特別講究吐字,清晰的口語化,樂曲的旋律富于本樂種的濃郁韻味。在吐字美和行腔美中,它依據“依字行腔”的方法來歌唱。根據閩南語言的語言體系規律去歌唱。使字在行腔中變化自如,最終達到字與聲,聲與情的結合,達到字正腔圓的效果,閩臺閩南語歌曲演唱的聲腔美就好在音質、音色、行腔的圓潤之美。
三、歌曲音樂的美
臺灣閩南語歌曲音樂的陳述也是很具特色的,臺灣閩南語歌曲音樂美包括旋律的美、節奏的美、和聲的美等等。這些音樂語言相互交叉、相互融合,使歌詞內涵的情感強化、深化、使色彩更豐富;變化更細致,展現更意有動態,其音樂作為一種藝術,其感染力十分強烈,它經常以一種潛在的精神力量影響人們的身心、陶冶人們的情操。臺灣閩南語歌所具有閩南文化多元化因素特征,有其可貴的美學價值。隨著時代的不同、內容的不同、形式體裁的不同等,閩南歌曲音樂的美使人產生各種不同的美感,其創作手法多以(1)以抒情性為主,并常以塑造一個環境場景空間與之配合,反映早期的閩臺地方音樂發展創作過程中,80年代臺灣創作歌曲《一只小雨傘》,通過一種類似舞臺戲劇性的對峙、演唱、表現一對男女情人雨中行的場景,通過情感交流與對白反映整個過程與心態。在閩臺民間歌曲的流行過程中,這一創作手法最為通俗,最快為民俗所接受并流傳。(2)恢諧性歌曲的創作,敘事性歌曲的創作等,閩南民間歌曲是獨具魅力的歌種,鮮明地體現了當地人的生活情趣,由于閩南方言具有其鮮明、獨特的特征,從而產生和形成了其鮮明、獨特的民歌,說唱、戲曲、歌舞等。閩南方語民歌最為單純樸實,閩南方言的根植于民間,具有濃存的鄉土氣息,各種樂種相互吸收、相互滲透,深厚的文化積淀形成該地區的音樂特色,為其音樂文化遠播海外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由于語言和音樂的關系密不可分,尤其是民歌說唱、戲曲。如語言的字調往往決定著音程連接的方向,語言的抑揚頓挫決定節奏的拉長縮短,語言的發言部位決定著歌唱的風格色彩,語言的情緒委婉決定著旋律的起伏幅度……當然語言和音樂并非孤立的文化事項,它們往往是某個民族或民事的地理的、歷史的、心理的等等自然的文化產物,他們有其成一格的特殊框架。
閩南語歌曲演唱的美是具有許多內容的。欣賞者和演唱者應從歌唱的語言、音樂、演唱整體去把握其間相互的關系。體會其交相輝映的美感,閩臺文化系中原文化與閩臺當地文化相互融合,閩南語歌曲正是秉承其特點而發展成為閩臺鄉土之花的特殊歌種。而閩南語歌曲演唱不僅是一種技術,而且是一種文化,他潛移默化地提升了我們的修養,陶冶我們的情操,增加我們的知識。總之,對閩南語歌曲演唱的欣賞是一項審美活動,歌曲中以傳承的地域文化和人文精神,讓人們在藝術的美境中得到精神的滿足和審美上的提高。
參考文獻:
[1]王丹丹、王萍萍.臺灣閩南語歌曲的人文情緒地域文化特征[J]藝術百家、2006(1)。
[2]劉春曙、王耀華編著.福建民間音樂簡論[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6。
[3]籃雪菲.閩臺閩南語民歌研究[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10
文章標題:論臺灣閩南語歌曲演唱的審美藝術
轉載請注明來自:http://www.56st48f.cn/fblw/wenyi/yinyue/1320.html
攝影藝術領域AHCI期刊推薦《Phot...關注:105
Nature旗下多學科子刊Nature Com...關注:152
中小學教師值得了解,這些教育學...關注:47
2025年寫管理學論文可以用的19個...關注:192
測繪領域科技核心期刊選擇 輕松拿...關注:64
及時開論文檢索證明很重要關注:52
中國水產科學期刊是核心期刊嗎關注:54
國際出書需要了解的問題解答關注:58
合著出書能否評職稱?關注:48
電信學有哪些可投稿的SCI期刊,值...關注:66
通信工程行業論文選題關注:73
SCIE、ESCI、SSCI和AHCI期刊目錄...關注:121
評職稱發論文好還是出書好關注:68
復印報刊資料重要轉載來源期刊(...關注:51
英文期刊審稿常見的論文狀態及其...關注:69
文史藝術論文范文
播音與主持論文 動畫藝術設計論文 美術論文 戲劇論文 導演論文 表演論文 音樂論文 哲學論文 歷史論文 社會學論文 邏輯學論文 美學論文 倫理學論文 心理學論文 文學論文 廣告論文 公共關系論文 新聞論文 外文學論文
SCI期刊分析
copyright © www.56st48f.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