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屬欄目:音樂論文 發(fā)布日期:2020-07-17 10:01 熱度:
長期以來,我國少數民族群眾以生活在偏遠地區(qū)為主,與其他民族文化的接觸機會有限,對于大部分少數民族群眾而言,本民族文化就是其大部分文化認知。因為少數民族群眾長期受本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影響,所以對于本民族文化產生了強烈的認同感[1]。改革開放之后,國內經濟社會高速發(fā)展,越來越多的少數民族群眾開始走出原來的生活環(huán)境,越來越多的外來文化開始影響少數民族群眾,他們也面臨著更多的文化選擇。另外,由于少數民族群眾民族文化教育在延續(xù)性上存在不足,其民族文化本身在發(fā)展與傳承過程中遇到諸多問題,這些問題使得少數民族群眾自身對于傳統(tǒng)少數民族文化的認同感正在逐步減弱。因此,提升少數民族群眾對于本民族音樂的認同感,有效推動本民族音樂的發(fā)展,乃至于中國民族音樂之發(fā)展,在當前顯得意義重大。
1文化認同的相關概念
1.1文化認同
關于文化上的認同,首先,它指的就是人本身對于自己的認同,說到底是一種以局內人自身的主觀意愿以及人本身的文化觀念為基礎所建立起的某種身份認同。其次,身份以及文化認同的基礎主要是建立在行為、思想以及文化產品等客觀存在的要素以及屬于某個群體內部人員本身的感受或者體驗之上。最后,在當前時代背景下,不同民族、不同階層、不同地域的人以及不同區(qū)域的文化都可能會在某種特定的情況下產生“碰撞”。此外,隨著全新的文化訴求甚至基于社會現實的各種紛爭都會不斷出現,我們在進行文化認同理念分析過程中,首先應該立足于明確的指向性。
1.2音樂文化認同
音樂本身是一種基于感性的體驗,更加注重內心的聽覺,除此之外,音樂本身的外在文化表示主要以音聲以及樂譜作為主要的外在標識。當前背景下,音樂已經被納入到文化認同的研究范圍之內。而關于音樂文化認同,應該以音樂以及文化的雙重標準來作為基本依據。當前我們看待音樂文化的角度包括主位和客位兩種,主位視角側重于感性的體驗以及內心聽覺,此視角本身是一種具備較高認同度或者作為專業(yè)音樂研究人員的視角[2]。與之相對,客位視角更加注重辨析音樂的樂種以及音樂風格。就專業(yè)的音樂研究者或者音樂愛好者而言,客位視角本身是在一種不得已情況下的研究角度,而一旦相應條件合適,其依然能夠轉變成為一種無可代替的關鍵性作用。
2以整理音樂文化來提升民族成員的文化認知水平
2.1提升民族成員參與音樂搜集的整體參與度
在傳統(tǒng)文化觀念影響之下,少數民族地區(qū)群眾輕視經濟活動,他們在完成基本農業(yè)勞作后,往往會有更多的時間參與音樂活動。然而,在經濟高速發(fā)展的今天,少數民族群眾為了更好地生存,不得不加強對經濟利益的重視程度,相當一部分少數民族群眾為了獲取更多的經濟利益,將自身的活動重心轉移至經濟活動之中,很大一部分少數民族地區(qū)音樂傳唱人開始進城務工,由此導致少數民族音樂傳唱人的數量銳減。與此同時,音樂活動的數量也受其影響呈現出明顯的減少趨勢。除此之外,當前國內的學校教育并沒有單獨地將少數民族音樂的傳承發(fā)展列入教育序列中去,因此,越來越多的少數民族學生沒有接觸本民族音樂文化的機會,最終導致大部分少數民族群眾對本民族音樂文化產生了陌生感。在少數民族傳統(tǒng)音樂傳承發(fā)展的全過程中,首要任務就是搜集以及整理與少數民族音樂相關的專業(yè)資料,并系統(tǒng)掌握少數民族音樂發(fā)展的基本狀況。而要想完成以上任務必須要身處民族生活環(huán)境之中[3]。因此,在進行少數民族音樂材料以及資源搜集的過程當中,必須要組織更多的青年少數民族成員參與其中,幫助少數民族的成員更多地接觸少數民族的音樂文化,這對于更好地了解本民族的音樂文化具有尤為關鍵的意義。
2.2通過音樂歷史的挖掘來提升對于民族音樂的認知
當前背景之下,各種文化形態(tài)已經逐步成熟,但是每一種文化本身都需要經歷一個漫長的過程,一種文化只有經歷歲月的長期沉淀才會發(fā)展到現在。民族成員要想更好地了解本民族的文化,必須立足于分析本民族文化形成的整個過程,使其能夠針對某種文化形成過程當中所付出的努力以及遇到的挫折進行充分研究,進而更好地了解當前的民族文化[4]。針對已經形成的民族音樂文化進行傳承是我們整個音樂史發(fā)展過程當中必不可少的步驟,在此情況下可以通過深入地了解民族音樂發(fā)展的整體歷史,以達到更好地提升少數民族群眾對于本民族音樂文化認同感之目的。
2.3立足音樂價值重建,提升少數民族群眾對于文化意義的認知
只有具備相應價值的民族音樂才具有傳承甚至發(fā)展的價值,而這種價值可以是文化價值,同樣也可以是藝術甚至是民族的價值。某一種民族音樂只有在當前的社會形態(tài)當中體現出更多價值意義,才能夠更好地保證其傳承行為得到進一步認可。漫長的歷史時期,民族傳統(tǒng)音樂本身只是一個民族茶余飯后的消遣方式,民眾雖然肯定了日常生活之中音樂的價值,但是沒有進一步地追溯其自身所體現的究竟是藝術還是文化價值[5]。民族成員對于自身民族文化的認同不單是回望整個民族發(fā)展的歷史,更是針對整個民族自身文化所體現出的肯定,基于此,在民族音樂傳承過程之中,必須要針對傳統(tǒng)音樂本身的價值展開重新的架構,并且進一步提升民族傳統(tǒng)音樂文化自身的重要價值,力求使本民族的成員能夠以更加欣賞的眼光看待并且認可傳統(tǒng)音樂本身的重要價值。
3以音樂傳承活動的開展提升民族成員自身文化感知能力
當前整個社會掀起了民族傳統(tǒng)音樂傳承保護的大潮,而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時代背景之下,以音樂活動的方式來促進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復興將成為必然趨勢。但是,少數民族成員不斷提升自身對于民族文化的認同感,不僅要更多了解民族文化知識,還需要積極參與其中,進而更加充分感知民族音樂的自身魅力,以此來進一步提升自身對于民族音樂的認同感。除此之外,在掌握了相應的知識之后,少數民族成員通過參與民族傳統(tǒng)音樂等相關活動,才能夠進一步加深對于民族音樂的整體認知,同時還能夠更加全面、系統(tǒng)了解少數民族的傳統(tǒng)音樂文化。
3.1積極推動傳統(tǒng)音樂活動的恢復
少數民族群眾大都能歌善舞,甚至一部分少數民族已經將音樂納入到日常生活之中,使之成為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并且在此基礎上形成了一系列以音樂為載體的具有本民族特色的相關節(jié)慶活動。這些節(jié)俗活動包括舉行各種各樣的歌舞表演,加深了民族成員之間的相互交往,這對本民族群眾更好地了解本民族音樂自身的魅力具有重要推動作用。但是,受到經濟社會不斷發(fā)展、少數民族地區(qū)進城務工的群眾越來越多、少數民族群眾往城市遷徙等一系列因素影響,少數民族的音樂活動正在遭受前所未有的巨大影響。當前很大一部分青年少數民族群眾甚至對于其民族音樂活動沒有絲毫興趣,這極大影響了少數民族音樂的民族認同感。由于缺乏了必要的傳承載體,不能更好地展現出自身的魅力,在此背景下,少數民族音樂進一步傳承發(fā)展少數民族傳統(tǒng)音樂活動,體現出其自身的應有價值,顯得尤為必要。
3.2創(chuàng)辦全新形式的少數民族音樂活動
要想真正地實現少數民族傳統(tǒng)音樂的傳承,不但需要借助傳統(tǒng)節(jié)日,而且需要形式更新、吸引力更強的音樂活動,通過兩者的充分結合,達到進一步恢復少數民族傳統(tǒng)音樂之目的,并且進一步提升少數民族群眾本身對于本民族音樂內涵的理解,進而認知并且逐步接受、傳播本民族的音樂。在當前音樂文化多元化的大背景之下,民族成員了解其他民族音樂文化的渠道得以拓寬,而且自身對于音樂的需求也更加多樣。對現代民族成員而言,并不是所有個體都能夠接受所有形式的音樂活動,因此,必須要舉辦更多形式的音樂活動,并且通過全新形式音樂活動的舉辦,進一步提升音樂活動對少數民族成員的系統(tǒng)感知魅力。
3.3積極組織學習民族音樂
在傳統(tǒng)社會形式之下,少數民族民族音樂的傳承主要依靠口口相傳,但是在進入現代社會之后,音樂活動的數量正在急劇減少。與此同時,在諸多因素的影響之下,越來越多的少數民族群眾對于民族音樂的興趣也在逐步降低。在此背景之下,少數民族音樂正因為在少數民族群眾興趣不足等因素的影響之下逐步喪失了傳承基礎,對傳承少數民族音樂興趣銳減。民族成員如果不能夠很好地了解本民族的傳統(tǒng)音樂,就不能從更深的層次來感受到自己民族音樂本身的魅力。而要想進一步提升民族成員對于本民族音樂的認同感,必須要通過多種方式來讓更多的少數民族群眾接觸到本民族的音樂。例如:可以在民族村落之中開設專門的音樂學習班,采取一系列手段吸引當地村民參與到民族音樂的學習當中,使其能夠更多地接受并且感知本民族音樂文化的內涵和魅力。除此之外,學校可以專門開展與少數民族音樂有關的課程,推動少數民族音樂的傳承與發(fā)展。
4積極推動民族音樂的發(fā)展以得到更多民族成員的認同
4.1提升民族居民對于本民族文化的認同感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人們對于音樂的需求也在不斷變化,在以往傳統(tǒng)社會的大背景之下,各個民族之間的相互溝通與交流比較缺乏,由此,作為本民族的成員日常生活只能是以本民族的傳統(tǒng)音樂作為主要的休閑娛樂方式。但是隨著社會整體的快速發(fā)展,少數民族群眾已經能夠隨著自身生活地點的改變以及互聯(lián)網等方式來接觸到其他民族的音樂文化。而且由于傳統(tǒng)少數民族音樂的形式以及伴奏樂器都比較單一,相較于大眾音樂在伴奏方式、音樂以及表演形式的明顯多樣化、通俗化和流行化,其本身勢必難以吸引更多少數民族青年。同時,當下少數民族群眾接觸本民族傳統(tǒng)音樂的機會相對有限,在很大程度上加劇了少數民族群眾對于本民族傳統(tǒng)音樂的疏離度[6]。民族傳統(tǒng)音樂有自己的魅力,但是相較于大眾對于音樂的整體需求而言,其本身依然存在一定的缺陷,只有經過不斷的調整,進一步豐富自身的內容與形式,緊扣時代發(fā)展的步伐,使其具備更大的吸引力,最終達到進一步提升本民族成員文化認同感之目的。
4.2幫助民族音樂走向融合發(fā)展之路
一種文化要想獲得很好的發(fā)展,可以通過進一步自我發(fā)展創(chuàng)新,以文化整體交流與融合方式推動創(chuàng)新。其中自我發(fā)展創(chuàng)新是一個漫長過程,而文化的交流以及整體融合則能夠推動文化的快速創(chuàng)新。在之前的社會形態(tài)之下,少數民族社會群體較為閉塞,民族傳統(tǒng)音樂也是以自身的慣性發(fā)展為主,速度緩慢。而進入現代社會之后,少數民族音樂能夠借鑒的發(fā)展因素越來越多,不僅能夠很好地將各種時代元素融入其中,而且通過與其它類型的音樂開展相互交流合作等方式,起到吸收借鑒的作用,進而起到推動本民族音樂發(fā)展的作用。少數民族傳統(tǒng)音樂在技巧以及音調等方面已經發(fā)展到了較高的水平,但就目前來看,少數民族音樂在發(fā)展上相較于目前的通俗流行音樂依然存在諸多不足,這對少數民族成員對于本民族音樂的認同感的提升產生了很大程度的影響。基于此,在當前民族音樂傳承發(fā)展過程當中,必須積極吸收借鑒其他民族音樂的精華,以期對本民族的音樂能進一步地發(fā)展完善,力求能夠更好地提升民族成員對本民族傳統(tǒng)音樂的認同感。
4.3提升民族音樂理論建設的系統(tǒng)性
作為民族音樂的基本形式,其本身理論建設的基本情況是我們衡量某一種音樂形式是否進步的主要評價指標,長期以來,國內民族音樂文化理論的整體發(fā)展進步更多地體現出眾多實踐經驗的積累,而具體到理論方面,相關成果極少。近些年來,在民族文化復興的大環(huán)境下,相關的研究也在逐步加強,但是依然沒有形成相應的理論體系。由于我國民族音樂在理論建設上面依然沒有形成體系,因此在學術成果、媒體傳播以及整體教育上依然存在諸多的問題,很難構建具有權威性的民族音樂,而這對整體音樂地位乃至社會影響力提升都具有關鍵作用。單純從民族音樂的傳承來看,對民族音樂理論的建設本身也是整個民族音樂在未來傳承以及發(fā)展的重要任務。基于此,在民族音樂未來傳承發(fā)展的過程之中,必須進一步加強對民族音樂的研究,加強對民族音樂理論體系的整體建設,力求能夠以此來進一步提升民族成員對于本民族文化的認同。
5結論
文化認同是本民族的成員對于各種民族文化形成的相關實踐過程中所形成的針對某種文化價值的肯定。只有民族音樂自身得到良好的傳承,才能夠逐步實現民族文化的發(fā)展。在民族文化傳承的全過程之中,關于文化的認同以及發(fā)展實際是基于民族文化傳承相應目標、環(huán)節(jié)以及流程來達到提升民族文化整體認知、肯定以及理解的目標,進而使本民族成員在音樂傳承實踐過程之中,進一步完成民族文化自身肯定意義的構建。除此之外,還應該在民族文化傳承過程中加強文化的認同導向,進而更好地提升少數民族音樂的傳承與發(fā)展。
參考文獻:
[1]魏琳琳,苗金海.中國的音樂、族群與文化認同———第十九屆傳統(tǒng)音樂學會年會“音樂與認同”研討小組述評[J].內蒙古大學藝術學院學報,2016,13(4):139-145.
[2]劉桂珍.音樂中的認同———基于民族民間音樂的視角[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5):47-51.
[3]趙書峰.“認同的力量”“逃避統(tǒng)治的‘藝術’”———湘、粵、桂過山瑤音樂“族性歌腔”的文化隱喻[J].民族藝術研究,2016,29(6):27-32.
《民族文化認同對民族音樂的重要性》來源:《蚌埠學院學報》,作者:侯艷冰
文章標題:民族文化認同對民族音樂的重要性
轉載請注明來自:http://www.56st48f.cn/fblw/wenyi/yinyue/43250.html
攝影藝術領域AHCI期刊推薦《Phot...關注:105
Nature旗下多學科子刊Nature Com...關注:152
中小學教師值得了解,這些教育學...關注:47
2025年寫管理學論文可以用的19個...關注:192
測繪領域科技核心期刊選擇 輕松拿...關注:64
及時開論文檢索證明很重要關注:52
中國水產科學期刊是核心期刊嗎關注:54
國際出書需要了解的問題解答關注:58
合著出書能否評職稱?關注:48
電信學有哪些可投稿的SCI期刊,值...關注:66
通信工程行業(yè)論文選題關注:73
SCIE、ESCI、SSCI和AHCI期刊目錄...關注:120
評職稱發(fā)論文好還是出書好關注:68
復印報刊資料重要轉載來源期刊(...關注:51
copyright © www.56st48f.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