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屬欄目:音樂論文 發布日期:2022-04-12 09:48 熱度:
中國近現代音樂史研究領域在對以電影為載體的音樂、音樂家及相關史事的研究方面,表現得明顯不足。本文基于這一背景,立足于電影音樂史料的收集整理,圍繞中國電影音樂作為史料的價值、電影音樂的體裁特征和美學意涵等方面,進行了初步探討,并在音樂史學視閾下對中國電影音樂研究的現狀和未來提出整體思考。
一、整理我們的“抽屜”
中國近現代音樂史研究自20世紀中期起步至今,圍繞史料發掘、史事梳理及音樂家考述等方面,有了較深厚積淀并構建了一個較為全面的 “歷史景觀”,但仍有進一步拓展、充實和完善的空間。其中,在對大量以電影為載體呈現并傳播的音樂、音樂家及相關史事的研究方面,表現出明顯不足,不少在電影資料中留存的音響未被發掘與整理。這對于中國近現代音樂史而言,無論從音響文獻收錄的完整性,還是從音樂文化研究的廣泛性來看,都存在一定程度的缺失。音樂史學家陳聆群先生早在2002年《我們的“抽屜”里有些什么?—談談中國近現代音樂史研究的史料工作》中就談及我國近現代音樂研究領域在史料整理方面的若干缺失,其中就包括電影音樂。陳先生認為,電影是一個與中國近現代音樂發展關系密切的藝術門類,文中舉例,從 1959年8月編印的《中國電影音樂資料選編》中可知,1930—1937、1938—1945、1946—1949三個時段問世的、插有電影歌曲或既有歌曲又有配樂的各類影片(故事片、紀錄片和卡通片等)共228 部,涉及的電影歌曲與配樂的作者和編者近60 位。陳先生認為,如果不能盡數收集、整理、再現、留存這些音響資料,就難以全面了解中國近現代電影音樂的發展,更談不上對近現代音樂史作出完整的歷史論述與評價了。①
已有成果多聚焦個案研究,但如果將電影音樂研究這樣一個課題置于音樂史學視閾下加以觀照,就會發現完整的影像資料并未得到系統、充分的整理,電影音樂史料的挖掘深度與廣度仍顯不足,經典史著對電影音樂體裁獨立性的關注程度明顯不夠。可以說,當前的中國近現代音樂研究成果既缺乏對電影音樂作為專門體裁的論述,也沒有將電影音樂作品置于音樂史學整體視閾中加以研究。本著整理“抽屜”的學術自覺,筆者申請立項2016年度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課題“音樂史學視閾下的中國電影音樂研究”,將學術眼光投向電影音樂并力求在一定程度上對中國近現代音樂史學論域有所拓展。
二、作為史料的電影音樂
(一)面向中國近現代音樂史的當代研究,基于史料建設思考,聯系電影音樂,至少有兩方面問題值得關注 1.史料是否全面?可以說,中國近現代音樂史學研究對電影音樂體裁的關注遠遠落后于對電影及其音樂自身的關注,由此,我們應加緊收集、梳理中國電影音樂,以改善音樂史研究領域有關電影音樂史料方面的不足。 2.史料是否真實?口述性史料帶有口述者個性化描述和修辭特點,在能否呈現歷史原貌方面存在不確定性;文字性史料本質上與口述性史料相似,是寫作者基于自身認知的個性化描述和修辭;樂譜,涉及真偽或版本問題,即使作曲手稿,與實際音響之間仍存在差異;唱片、音像等資料,錄制的時間和條件與音樂作品產生的確切時間和條件之間,一般會有錯位②。
(二)立足中國電影音樂史料的收集、整理和分析,進行如下專題探討 1.中國早期電影音樂的主要特征。(1)歌曲是中國早期電影音樂的主流,還未出現真正意義上的器樂性電影音樂;(2)歌曲多為影片插曲,由劇中人物演繹,出現了早期電影主題歌的雛形;(3)音樂緊密結合電影畫面,一般不賦予畫外的含義,還未能作為電影綜合藝術結構中一個獨立的創作元素。 2.中國電影音樂創作的實踐。(1)電影作為中國近現代音樂創作的試驗田,在題材、體裁、結構、藝術手段、藝術表現力等方面,呈現出多樣化和豐富性的特征;(2)分析某一歷史時段源自電影音樂的創作技法,透視電影音樂體裁對中國近現代音樂創作實踐的促進意義;(3)評價某一歷史時期電影音樂創作達到的水準,分析其中的創新因素是否被運用到同時代或其后的音樂創作實踐中(包括電影音樂創作和其他體裁的音樂創作)。
(三)史料研究促進史學反思:基于電影音樂的史料收集、數據分析及專題探討,透視其中的歷史規律,正視中國近現代史學研究的盲點或誤區 1.關于“重寫音樂史”的話題。圍繞某個專題獲得的研究成果,皆可視為研究者依據主客觀條件完成的具有階段性或局部性、有時甚至帶有某種片面性的認知,以此觀照中國近現代音樂史學研究,會清晰地看到這種階段性、局限性或片面性特征,“重寫音樂史”因此成為“動態研究”下的“永恒主題”。圍繞電影音樂的史料收集、整理、研究、探討所取得的成果,必定能為 “重寫音樂史”助力。 2.關于音樂課題的“交叉性研究”。電影音樂研究具有學科交叉特征,而將電影音樂納入音樂學、電影學、史學、美學、文化學、社會學、傳播學、教育學等綜合視閾下的研究較為薄弱,由此,通過學科交叉和學術融通方式研究中國電影音樂,將會有很大空間。 3.領域拓展—方法創新—觀念引領。電影音樂的系統化、整體性研究,能開拓中國近現代音樂研究的新領域、探索新方法、樹立新觀念。具體工作包括:匯集中國近現代電影音樂資料,形成長編;秉持問題意識,對電影音樂資料分類梳理,為專題研討提供有力支撐;依據分類梳理進行數據分析,形成專題研討的基礎;圍繞中國近現代音樂研究的史觀問題,進行回顧與反思。
三、作為體裁的電影音樂
電影是世界范圍興起的藝術學科,其誕生的起點通常從1895年12月28日法國人盧米埃爾兄弟用其發明的放映機第一次公開放映攝制的影像算起。初始階段的電影多以普通民眾的日常生活場景或對市井雜耍性表演的攝錄為內容,在一些大眾性文化場所播放。電影音樂是依附電影發揮作用的音樂形式,盧米埃爾兄弟的第一次放映,就邀請了樂手演奏通俗的音樂小品。④因此,可以說,電影從其誕生之時,便與音樂相伴相隨。查閱工具書,圍繞電影音樂有不同闡釋:1.電影音樂作為電影的構成部分,可在其中發揮各種作用,如對角色、事件發生的時間、環境做出說明,表達某一動作或整部影片的感情色彩,揭示作者對電影表現內容的態度,表現作者的構思或影片編劇和導演的構思等。⑤2.電影音樂是專為電影而創作的音樂,以影片中的思想感情、視覺形象和劇情結構為基礎進行整體構思,通過音樂襯托人物形象性格、烘托環境氣氛、凸顯主題思想,以增強影片的感染力。⑥3.電影音樂是專為影片創作和編配的音樂,是電影綜合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一種新的音樂藝術體裁⑦。這些內容明確了電影音樂具有服務電影創作且凸顯影片敘事性、戲劇性、表意性和抒情性的功能,其在電影綜合藝術結構中發揮的功能是多方面的,手段極為豐富,如加強電影畫面的氣氛,作為某種符號形成標識意義,⑧揭示電影人物的精神狀態和思想感情,⑨作為串聯畫面的紅線使電影藝術表達在持續漸進中達到高潮等。
四、電影音樂的美學探討
探討電影音樂美學,主要在于了解和探討電影音樂不同于其他體裁音樂的獨特性。波蘭音樂學家卓菲婭·麗薩通過對電影“視覺層”和 “聽覺層”之間關系的分析,建立了電影音樂美學研究的理論前提⑪;朗格提出了“同化原則”,套用朗格的話:無論電影在自己領域接納了什么,都會將其轉化、連接、固定和塑造成電影要素,最終導致各種元素的“電影化”⑫;蘇聯電影理論家M.切列姆興也曾提出,當音樂和視覺彼此結合,觀眾和聽眾不是分別而是作為一個有意義的整體去感受它們的時候,就產生了電影音樂結構的基本單位—綜合視鏡。⑬
五、音樂史學視閾下中國電影音樂研究的整體思考
(一)研究的立足點電影音樂既是電影事業和電影藝術的組成部分,又是音樂事業和音樂藝術的組成部分;電影音樂的創作實踐,是電影和音樂兩門藝術發展水平的標志,對提升民眾對于電影和音樂的欣賞水平起到重要作用;電影音樂作為一類專門體裁,與其他體裁的音樂共同反映不同歷史時期的音樂創作水平。鑒于此,應在音樂史學視閾下對中國電影音樂進行整體性研究。
(二)研究思路課題研究力求在電影音樂領域凝練學術專題,由大而小、由泛而專,將宏觀層面的中國近現代音樂史有關電影音樂的發展問題進行系統化觀照,并借助電影學等學科領域的既有成果和方法經驗協同攻關,完成一部帶有交叉學科色彩的音樂“門類史”。
(三)研究目的 1.將電影音樂置入中國近現代音樂史研究的整體系統,進行史學觀照,加強中國近現代音樂史研究的全面性與完整性。2.從音樂本體的分析方面,將電影音樂的形態研究置入我國近現代作曲與作曲技術的歷史發展脈絡,加強中國近現代音樂創作研究的全面性與完整性。 3.將電影音樂作為獨立體裁的功能和影響置入我國近現代社會文化生活,加強中國近現代音樂研究的社會學觀照。
結 語
電影,是“活”史料,記載活態的音響;電影音樂,是“新”體裁,體現中國音樂創作的高度。音樂史學視閾下的中國電影音樂研究,力求建立在這一認識基礎上,一方面全面梳理電影音樂音響資料和研究文獻,同時,基于電影音樂的形態分析,研究中國近現代音樂創作技術及不同歷史階段作曲理念在電影音樂創作中的呈現,最終,在音樂理論的學術研究層面,探索一種基于整體史學觀念之上的專題史研究范式。
《音樂史學視閾下中國電影音樂研究的意義》來源:《中國音樂》,作者:蔡 夢 楊 靜
文章標題:音樂史學視閾下中國電影音樂研究的意義
轉載請注明來自:http://www.56st48f.cn/fblw/wenyi/yinyue/48150.html
Nature旗下多學科子刊Nature Com...關注:48
中小學教師值得了解,這些教育學...關注:30
2025年寫管理學論文可以用的19個...關注:142
測繪領域科技核心期刊選擇 輕松拿...關注:42
及時開論文檢索證明很重要關注:30
copyright © www.56st48f.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的海量職稱論文范文僅供廣大讀者免費閱讀使用! 冀ICP備1502133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