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屬欄目:哲學論文 發布日期:2014-11-01 16:08 熱度:
交往作為人的存在形式和實踐的重要形態,是人的最基本的生存活動,因而也是影響人類幸福的基本因素。交往具有兩種生存論意義,一種是指人與自然的交往。它基于人的生命自然存在的物質需求,反映人作為現實存在的自然屬性,表現為人與自然界的物質交換和主客關系。只有通過人與自然的交往,人才能夠不斷獲得自然需求的滿足,在自然生存層面上享受到幸福;一種是人與社會的交往。
摘要:馬克思交往理論與其人類幸福思想存在著內在的邏輯關系,對其予以探討,有利于直接地推論、切近生活地解讀、清晰地呈現和與時俱進地轉換、衍擴其人類幸福思想。在馬克思交往理論與其人類幸福思想的理論架構中,現實交往的人是人類幸福的主體,生存實踐的交往是通往自由與解放的人類幸福之路。“實現人民的現實的幸福”是核心的現實交往理念,財富“普遍的交換”的人類幸福價值就在于“生產出完整的人”,真正聯合的自由交往,是人類幸福生存的理想化交往形式。
關鍵詞:哲學論文發表,馬克思,交往理論,人類幸福思想
它基于人的生命社會存在的本質需求,反映人作為現實存在的社會屬性,表現為人與人之間的彼此聯系、協調溝通之主體間性。正是通過交往的作用,人類的生存境域才得以不斷地突破、拓展,人類才能成其為自在于自然而又超越自然的生命活動的類存在者,不斷地趨近于更高層次的幸福。馬克思特別重視交往問題,深刻地認識到人類的交往與幸福生存的緊密關聯,在馬克思的理論架構中,其交往理論始終居于基礎性地位。交往與幸福一直是他人類幸福思想中的重要主題。學術界一般比較注重從實踐、勞動、異化、自由解放和共產主義等蘊含有交往活動及關系的范疇出發研究馬克思幸福思想,尤其是在建設幸福中國的時代語境下,關于馬克思幸福思想的生成語境、思想源流、發展軌跡、本體意蘊、精神實質、價值作用及其當代轉換和邏輯演進等等一系列問題,都引起了大家的廣泛關注。然而,學者們卻往往忽略其交往理論與人類幸福思想之間的內在關聯及其豐富的生存論蘊含。本文擬明確立足于馬克思交往理論,研究其人類幸福思想的價值意義,透視馬克思關于人的交往與人類幸福的生存論語境,揭示馬克思交往理論與其人類幸福思想之間的內在邏輯,力求展現出一個馬克思幸福思想研究的新思路,以見教于大家。
由于任何個人生存于世都離不開交往,因而交往也就成為理解全部人類社會生活的歷史包括體察人類幸福的最基本的生存實踐活動。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可以說,研究馬克思交往理論與其人類幸福思想的內在邏輯關系,對于我們深刻地認知、理解和把握馬克思人類幸福思想,具有重要的價值意義。
第一,有利于直接地推論馬克思人類幸福思想。“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在馬克思那里,個人無論是與自然交往還是與社會交往,都是以類化的存在形式展開的,單個的孤立的人無法進行任何形式的交往活動,也無從獲得真正的幸福。對此。恩格斯這樣理解:“當一個人專為自己打算的時候,他追求幸福的欲望只有在非常罕見的情況下才能得到滿足,而且決不是對己對人都有利。”這也就是說,個人的對己對人的真正的幸福,只有將自為和為他的目的結合,才能在現實的社會交往中實實在在地獲得。現實的人的交往離不開人化的自然和屬人的社會。人的類特性決定了交往總以類化的存在形式整體地映現人的現實生活及其生存的幸福狀態。而馬克思探討幸福,正是從人的生存形式的社會本質出發,由個人幸福推導人類幸福,從而朝向全人類整體的幸福生存的。因此,通過馬克思交往理論,可以更好地考察人類的現實生活及其整個生存實踐,更便捷地進入到馬克思幸福思想的深層境域,更為直接地推論出馬克思的人類幸福思想。
第二,有利于借助切近生活的方式,解讀馬克思人類幸福思想。正如亞里士多德所認為的那樣,“每個人都對他熟悉的事物判斷得最好”。因此,歷史上偉大的思想家大多慣于而且善于從人們最熟悉的生活現象切入,一層層地解蔽其現象存在的本質,建構他們精妙的思想理論體系。這也是馬克思理論建構的重要特點。交往是人基本的存在形式和重要的實踐形態,它最切近人們所熟悉的日常生活,因此,就像馬克思從人們最常見、最熟視無睹的商品中揭示出剩余價值規律,洞察到資本主義社會各種關系與矛盾沖突,建構他的政治經濟學理論,并使社會主義從空想變為科學一樣,他也特別注重從人們熟悉的交往生活出發,理解人類幸福,建構他的人類幸福思想體系。盡管他的人類幸福思想內隱于其各種形式、不同場合的交往話語之中,但這些交往話語,總能夠最為有效地切近現實的人的生活,因此,從馬克思交往理論出發,研討、解讀馬克思人類幸福思想,能夠對其有一個更為切近生活的正確認知、理解和把握。
第三,有利于梳理、歸集、整合、分析馬克思經典交往話語,清晰呈現其人類幸福思想。從總體上來看.在馬克思的經典文本中,關于幸福的思想看似既無系統的話語表達,又無集中的理論表述,但實則貫通于他的所有理論之中。無論是在哲學、政治學、經濟學研究中,還是在歷史學、人類學研究中,他都極力闡揚現實的人的交往及其幸福,而透過他的交往理論,即可以發現其中所蘊含的豐富的人類幸福思想元素。他的交往理論以獨特的話語風格,或理性地透析,或辛辣地譏諷,縱橫捭闔,深刻地反思、批判了資本主義制度下現實的人的交往,解剖了資本主義社會的幸福異化現象,映射出他的人類幸福思想的本質。因此,梳理、歸集、整合、分析馬克思經典的交往話語,即可更為清晰呈現出馬克思人類幸福思想及其哲性智慧。
第四,有利于與時俱進地推動馬克思人類幸福思想的轉換與衍擴。在當代,現實的人的交往語境變得日益復雜。一方面,生態環境的惡化、自然災害的瀕發、多種資源的枯竭等等,使得人與自然的和諧交往變得愈來愈困難。在與自然交往的過程中,當代人不斷遭遇到自然界各種形式的報復,其生存常常受到嚴重的威脅。幸福指數不斷降低。這些都使得人們不得不反思人對自然單向度征服、索取的不當交往觀念與態度;另一方面,知識信息的混雜、網絡媒體的交錯、交往工具和手段的發展等等,都促使善與惡的德性在人們的交往活動中同步進化.各種欺騙、陷阱、邪惡、不公等等充斥于現實的人的交往行為之中,學校、家庭、村落、社團諸交往共同體的交往環境、交往觀念、交往方式、交往習俗等等都發生了深刻的變化,人們在社會交往中的幸福感也極易變異、弱化。在這種日益復雜的交往情境中,許多有識之士對于如何通過交往使最大多數的人獲得最大化的幸福,都給予了高度關注并且展開積極的探索。而從馬克思交往理論出發,研究其人類幸福思想,更有利于推動馬克思人類幸福思想實現有效的當代轉換和衍擴,從而充分發揮其優化人們幸福理念、引領人們幸福生活等多重價值功能。 從馬克思交往理論出發,研究他的人類幸福思想,需要尋找到他的交往理論與人類幸福思想內在的邏輯關聯.而這種邏輯關聯,可以從多方面予以考察。
第一,現實交往中的人――馬克思交往理論視界中的幸福主體。馬克思人類幸福思想中所認定的幸福主體.不是虛無縹緲、主觀臆造的不食人間煙火的上帝、神或者其他某種永恒、絕對、神秘的幻象存在物,不是無根基的脫離人的現實交往關系的抽象存在物,也不是依賴本能享受著宇宙自然恩惠的其他一切非人類的無意識存在物,而是并且僅僅只能是活生生的有意識的處于現實交往中的人。從生存論意義來看,現實交往中的人與人的現實幸福是緊密地聯系在一起的。人的幸福感的生成,既是自在地依托于自然的,又是自為地超乎于自然的。一方面,人的幸福感的生成,與人的自然屬性相關,人的幸福是有生命的個人的幸福,體現了人與自然天然的交往關系:“全部人類歷史的第一個前提無疑是有生命的個人的存在。因此,第一個需要確認的事實就是這些個人的肉體組織以及由此產生的個人對其他自然的關系。”因此,現實中的人必定是自然界中的人,其生存及其幸福感的產生,不可能脫離自然的物質基礎;另一方面,人的幸福感的生成,更與人的社會屬性相關。馬克思論述現實交往中的人作為幸福主體的獨特性,雖然是從人的自然交往與社會交往兩個方面展開的,但更為重要的是,他突出了人的社會交往與人的幸福的本質關聯:“不論是生產本身中人的活動的交換。還是人的產品的交換,其意義都相當于類活動和類精神――它們的真實的、有意識的、真正的存在是社會的活動和社會的享受。”在這里,馬克思明確了人自身生產以及人的產品交換所體現的現實交往關系都是在類活動中進行的,具有自在于自然又超越自然的作為人的類精神的特質,這一特質,就是人們的社會活動與享受,顯然,其中包括人們由此而感受到的幸福。正是這種社會活動與享受,以及基于社會活動與享受而產生的幸福感,才體現出人成其為人的本質的存在。馬克思更進一步強調:“人在積極實現自己本質的過程中創造、生產人的社會聯系、社會本質,而社會本質不是一種同單個人相對立的抽象的一般的力量,而是每一個單個人的本質,是他自己的活動,他自己的生活,他自己的享受,他自己的財富。”這就是說,人總是在實現自身本質的過程中創造、生產他的社會聯系、社會本質的,而人的社會本質與他作為單個人的本質是同一的。換句話說,人實現自身的社會本質的活動.包括尋求幸福感受,都要在現實的社會交往關系中進行,并從其中生成出來。人的幸福感當然也離不開人的自然感官,“五官感覺的形成是以往全部世界歷史的產物”,人作為幸福主體,其幸福感與現實的社會交往關系、與“以往全部世界歷史”都是不可割裂的,正是在這種現實的社會交往關系中,人才有可能獲得自由與解放,達到個體以致整體的幸福。
第二,“實現人民的現實的幸福”――馬克思人類幸福思想的現實交往理念。馬克思“實現人民的現實的幸福”的人類幸福思想元素,是他從熱衷于宗教信仰轉變為反思宗教的過程中,基于對宗教虛幻性、欺騙性的批判和對人的現實生活及其交往關系的體察而形成的。在中學時代,馬克思受基督教影響頗深,在《根據(約翰福音)論信徒和基督合為一體》一文中,馬克思曾極為虔誠地歌頌自己對于宗教虛幻幸福的感受:“同基督結合為一體會使人得到一種快樂,這種快樂是伊壁鳩魯主義者在其膚淺的哲學中。比較深刻的思想家在知識的極其隱秘的深處企圖獲得而又無法獲得的,這種快樂只有同基督并且通過基督同上帝結合在一起的天真無邪的童心,才能體會得到,這種快樂會使生活變得更加美好和崇高。”年輕的馬克思一度沉醉于這種宗教狂熱、虛幻的幸福快樂體驗之中。然而,當馬克思清楚地透視到宗教的本質,并且從宗教顛倒的世界觀和虛幻、錯亂的精神束縛中超脫出來的時候,他便轉向于從人的現實生活及其實踐交往關系中關注、闡揚“人的現實的幸福”、 “人民的現實的幸福”了。他在《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中說:“一個人,如果想在天國這一幻想的現實性中尋找超人,而找到的只是他自身的反映.他就再也不想在他正在尋找和應當尋找自己的真正現實性的地方,只去尋找他自身的映象,只去尋找非人了。”人只有在現實的物質與精神交往中,才能尋找到真實的自我、體驗本真的自我,達到真正的自我,獲得現實的幸福。正是立足于現實生活及其交往關系的根基之上,馬克思運用宗教批判的銳利思想武器揭示了宗教的虛幻性、欺騙性:“對宗教的批判使人不抱幻想,使人能夠作為不抱幻想而具有理智的人來思考,來行動,來建立自己的現實;使他能夠圍繞著自身和自己現實的太陽轉動。宗教只是虛幻的太陽,當人沒有圍繞自身轉動的時候,它總是圍繞著人轉動。”他深刻地認識到幸福作為人的一種主體意識和心理感受。是隨著現實的生存條件的改變而改變的,“一句話,人們的意識,隨著人們的生活條件、人們的社會關系、人們的社會存在的改變而改變”。因此,他更關注的是在現實生存條件下的人的現實幸福,是現實交往中的人在其生存際遇中所生成的實實在在的幸福,而絕不是脫離現實的過往的幸福,也不是虛無縹緲的幻想的幸福。正是在這個意義上,馬克思明確地指出:“廢除作為人民的虛幻幸福的宗教,就是要求人民的現實幸福。要求拋棄關于人民處境的幻覺。就是要求拋棄那需要幻覺的處境。因此,對宗教的批判就是對苦難塵世――宗教是它的神圣光環一的批判的胚芽。”這樣,在對宗教冷峻的批判和深刻的剖析基礎上,馬克思尋找到了人的交往的現實性與人的現實的幸福之間的必然關聯,確立了其人類幸福思想的現實交往理念。并且將“實現人民的現實的幸福”的旗幟高揚起來。
第三,生存實踐的交往――通往自由與解放的人類幸福之路。如何才能夠實現人的幸福,通往人類幸福?馬克思從生存實踐的交往意義上闡揚了一條無產階級以致全人類自由與解放的幸福之路。從馬克思實踐的觀點來看,交往應屬于生存論意義上的一個實踐的范疇,是人的存在方式之一,因而也體現為真正的、社會的人的本質特征。生存實踐的交往是在歷時的和共時的不同主體之間進行的,它根源于社會分工,以變革世界、改善生存環境為目的,促成了主體間溝通、滲透、制約、影響、協作、斗爭等等錯綜復雜的社會關系。 “交往是人的存在方式,而交往又是以人們在不同的分工中承擔一定的社會職能為前提的。從這種意義上說,沒有分工就不會有交往,更談不上人的社會聯系。”當社會分工將人們的活動分離為物質與精神的不同性質的勞動之后,社會交往也就會使這種分工鏈接起來,成為一種巨大的社會群體力量。隨著社會的變革以至共產主義的實現,人類的實踐能力發展到一定的程度,作為生存實踐交往形式的勞動,其性質也會發生變化,能給每一個人提供全面發展和表現自己全部的即體力和腦力的能力的機會,不再是奴役人的手段,而成了解放人的手段,生產勞動從一種負擔變成一種快樂,從而消滅社會分工,實現個人對社會關系的自由占有。而一旦實現了個人對社會關系的自由占有,即是意味著生存實踐中的人的交往真正成為了人的自由自覺的行為,由此也就能真正實現人的自由與解放,達到人類幸福的理想境界。這種通過人類自然分工與社會分工的演進與推擴而形成的生存實踐的交往,正是一條通往自由與解放的人類幸福之路。這種幸福的生成,顯現為兩種樣態:一種是幸福生成的結果樣態。它作為個人幸福以致整個人類幸福生成的某種靜態的結果,既表現為不同歷史形態之中不同的人們改造自身生存世界、改善所處生存環境的特定內容和形式,也表現為同一歷史形態之中不同的人們改造自身生存世界、改善所處生存環境的特定內容和形式:另一種是幸福生成的過程樣態。它作為個人幸福以至于整個人類幸福生成的動態演進的過程,表現為人們面向未來、面向世界、面向現實生活,改造自身生存世界、改善所處生存環境以謀取幸福的實踐推進與延展。在資本主義社會歷史境域中,馬克思從生存實踐的交往出發,在對這兩種幸福生成樣態予以考察的基礎上構筑了其人類幸福思想體系。他透過資本主義社會勞動異化的現象,揭示并批判了資本主義社會幸福異化的種種結果樣態,同時,也提出了“無產階級只有解放了全人類,才能最終解放自己”的思想,而這一思想所指示的正是一個朝向自由與解放的動態的人類幸福生成過程。 第四,“生產出完整的人”――財富“普遍的交換”的人類幸福價值。馬克思還從交往的本真意義上批判了資本主義社會財富異化的現象,認為在資本主義社會,財富受到頂禮膜拜,作為一種異己的力量支配著人們生存實踐的交往,其真實的價值功能卻為各種橫流的物欲所掩蓋。他指出,財富真實的價值功能應該就是 “生成出完整的人”從而生成現實的人的幸福:“所謂財富,倘使剝去資產階級鄙陋的形式,除去那在普遍的交換里創造出來的普遍個人欲望、才能、娛樂、生產能力等等,還有什么呢?財富不就是充分發展人類支配自然的能力,既要支配普通所說的自然,又要支配人類自身的那種自然么?不就是無限地發掘人類創造的天才,全面地發揮、也就是發揮人類一切方面的能力,發展到不能拿任何一種舊有尺度去衡量的那種地步么?不就是不在某個特殊方面再生產人.而要生產完整的人么?” 在馬克思看來,真實價值意義上的財富就是剝除了資本主義社會的丑陋形式、實現其本真的價值功能、體現人的自由自在的“普遍的交換”關系,以其最大化的價值作用方式滿足人的幸福需求的財富,而不是作為一種異化的物質力量存在于現實的人的生存實踐交往之中的財富。也只有這樣的財富才能創造出個人的欲望、才能、娛樂以及生產能力;才能使人類充分發展其既支配普遍的自然又支配自身自然的能力;才能無限地發掘人類創造的天賦,發揮出其“一切方面的能力”,使人的發展達到“不能用任何舊有尺度去衡量的那種地步”,從而“生產出完整的人”。馬克思這里所說的“完整的人”,也就是獲得了真正自由與解放的人,就是臻于人類幸福理想境域的人。
第五,真正聯合的自由交往――幅人類幸福生存的美好圖景。馬克思的人類幸福思想,通過他所設想的理想化的交往形式――真正聯合的自由交往,與其交往理論實現了貫通。真正聯合的自由交往,是一種在克服以往一切自發性交往的基礎上自覺建立起來的交往,它是以實現一切人的解放和自由發展作為幸福的理想目標的。馬克思所倡導的最大幸福,并非僅僅是個人的解放和自由,而是全人類的解放和自由,所以他的口號即“解放全人類”。馬克思在《論猶太人問題》一文中指出:“任何解放都是使人的世界和人的關系回歸于人自身。”在階級社會,人的世界和人的關系受到異化與束縛,只有少部分人發展了多方面的能力,而在共產主義社會,所有人都能夠在解放與自由的條件下,實現其潛能的全面發展。恩格斯在預測未來社會的特征時對共產主義社會真正聯合的自由交往條件下的人的自由發展進行了描述:“通過社會生產.不僅可能保證一切社會成員有富足的和一天比一天充裕的物質生活,而且還可能保證他們的體力和智力獲得充分的自由的發展和運用,這種可能性現在第一次出現了,但它確實是出現了。”真正聯合的自由交往使得每個人都能夠按照自己的意志,“隨心所欲”地發揮自己的能力。而且,每個人的自由發展,并不是犧牲和妨礙別人的自由發展,反而是一切人自由發展的前提和條件。真正聯合的自由交往呈現出的是一幅人類幸福生存的美好圖景,對于這個聯合體所具有的交往環境條件和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馬克思和恩格斯熱情洋溢地進行了詩意化、理想化的描繪:生產資料屬于全民所有,物質產品極大豐富,人們的智慧和道德使自私的想法蕩然無存;每個人都愿意而且可能充分發揮出自己的能力從而創造大量物質產品和精神產品,并按照需要獲得物質和精神產品;勞動成了人類的第一需要.使人們的體力增強、能力發展,并體會到創造的快樂:人和人之間除了和諧還是和諧。在這樣的聯合體內,人類成了自己的主人,一切人都獲得了解放和充分自由的發展.而人的所有的交往都直指人類幸福的本質。
總之,馬克思交往理論與其人類幸福思想之間存在著內在邏輯關系,對之予以探討,可以直接推論他的人類幸福思想,并給予切近生活的解讀,可以更好地呈現、體察并推擴他的人類幸福思想。馬克思把現實交往中的人確立為人類幸福主體,并立足于現實生活及其交往關系,批判宗教幸福觀的虛幻性、欺騙性,提出了“實現人民的現實的幸福”的幸福理念,強調人的現實幸福是現實交往中的人在其生存際遇中所生成的實實在在的幸福。馬克思通過批判資本主義社會財富異化現象,揭示了財富的人類幸福價值,即體現人的自由自在的“普遍的交換”關系,并以其最大化的價值作用方式滿足人的幸福需求,也就是說,它能夠“生成出完整的人”――獲得真正自由與解放、臻于人類幸福理想境域的人;馬克思還創設了“真正聯合的自由交往”的理想交往形式,描繪了一幅人類幸福生存的美好圖景,在這樣的聯合體內,人類成為自己的主人,一切人都獲得解放和充分自由的發展,而人的所有的交往都直指人類幸福的本質。
文章標題:哲學論文發表馬克思交往理論與人類幸福思想
轉載請注明來自:http://www.56st48f.cn/fblw/wenyi/zhexue/23500.html
攝影藝術領域AHCI期刊推薦《Phot...關注:107
Nature旗下多學科子刊Nature Com...關注:152
中小學教師值得了解,這些教育學...關注:47
2025年寫管理學論文可以用的19個...關注:192
測繪領域科技核心期刊選擇 輕松拿...關注:64
及時開論文檢索證明很重要關注:52
中國水產科學期刊是核心期刊嗎關注:54
國際出書需要了解的問題解答關注:58
合著出書能否評職稱?關注:48
電信學有哪些可投稿的SCI期刊,值...關注:66
通信工程行業論文選題關注:73
SCIE、ESCI、SSCI和AHCI期刊目錄...關注:121
評職稱發論文好還是出書好關注:68
復印報刊資料重要轉載來源期刊(...關注:51
英文期刊審稿常見的論文狀態及其...關注:69
文史藝術論文范文
播音與主持論文 動畫藝術設計論文 美術論文 戲劇論文 導演論文 表演論文 音樂論文 哲學論文 歷史論文 社會學論文 邏輯學論文 美學論文 倫理學論文 心理學論文 文學論文 廣告論文 公共關系論文 新聞論文 外文學論文
SCI期刊分析
copyright © www.56st48f.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