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屬欄目:哲學論文 發布日期:2021-08-31 09:39 熱度:
大學階段正是大學生形成正確人生觀的重要時期,也是要對事業、愛情等人生重大問題做出選擇的關鍵時期。面對社會上對功利的狂熱追求,這一時期的大學生經常會內心迷茫,進退失據,他們迫切需要能夠引導他們正確前行的人生導師。習近平同志在紀念孔子誕辰2565周年開幕會上的講話中談到,要解決人類面臨的突出難題,不僅需要運用人類今天發現和發展的智慧和力量,而且需要運用人類歷史上積累和儲存的智慧和力量,他說:"孔子創立的儒家學說以及在此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儒家思想,對中華文明產生了深刻影響,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儒家思想同中華民族形成和發展過程中所產生的其他思想文化一道,記載了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在建設家園的奮斗中開展的精神活動、進行的理性思維、創造的文化成果,反映了中華民族的精神追求,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重要滋養。"[1]我們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承擔起新時代的社會使命和歷史擔當,同樣需要回到經典,從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從源遠流長的儒家文化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一、儒家文化在人生觀教育中具有獨特價值優勢
儒家文化始終以人為中心,重視對人的道德人格培養和人文教養陶冶,以修身為人為教育的目的,注重培養知行合一君子人格的道德實踐,并在長期的教育實踐中總結出了一條由情到理培育全面發展的和諧之人的"成人"之路,對我們具有重要的現實指導意義。具體來說,儒家文化在學校人生觀教育中的獨特價值體現在以下方面。
(一)儒家文化精神的中心即在"教人怎樣做一個人"
人生觀教育的核心是把學生塑造成為一個真正的人,而儒家文化精神的中心即在"教人怎樣做一個人",是真正的"成人"之學。《大學》中說:"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由一人而到一家、一國以至天下,一切皆從修身為一人開始。修身為人也即是儒家的教育目的,孔子說:"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論語·憲問》)"為己"之學的目的是為追求人格的完美和生命的完善而學,它有別于以追求外在的認同、為功利而學的"為人"之學。教師為何而教、學生為何而學這是人生觀教育要解決的首要問題,它決定了人生觀教育的內容、方式以及效果等一系列問題,2500年前的孔子已為我們提供了完美的答案,教師要為育人而教,學生要為成人而學,唯有如此,教育才能始終走在正途。在功利化思想越加嚴重的今天,學校教育比任何時候都更有必要承繼文化傳統而真正成為人的教育。
(二)儒家由情到理培育全面發展的和諧之人的"成人"之路
那么如何才能"成人"呢?《論語》中記載了子路問成人一段,孔子認為成人并非簡單之事,不僅要內在地同時具備知、不欲、勇、藝等自然美德,而且還要外在地用禮樂慢慢地熏陶教化,內是基礎,外是條件,內外協調一致才可以稱之為"成人"."成人"的同義表達就是"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論語·雍也》)里所說的"君子",其中的"質"重在發展人之情感,"文"重在培養人之理性,因而"文質彬彬"的人既有"從心所欲"的自然,又有"不逾矩"的理性,是情與理均衡發展圓融統一的人。要培養這樣的"成人",教育內容就必須是全面和諧的,孔子"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論語·泰伯》)的教育,目的就是培養"發乎情,止乎禮義"君子。《論語》中孔子對自己從"十有五而志于學",到"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的一生的回顧和總結,讓我們看到的就是一個生命不斷展開和完善最終達到自由境界的"成人"過程。
二、儒家人生哲學是可學可用的人生觀教科書
人類幾千年的發展,科學上的進步可以說日新月異今非昔比,然而在思想文化和精神境界上恰好相反,人類越發展就越要學習古圣先賢做人做事的智慧。儒家文化始終把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即解決現實中的社會與人生問題作為其追求的終極目的和人性的最終關懷,把追求"修己安人"作為其最高的生命境界與人格理想,為此,他們關注知與行、義與利、生與死、榮與辱、苦與樂、善與惡等這樣一些人類所共同面對的問題,這些問題同樣也是今天的人生觀教育要幫助大學生解決的核心問題。人類歷史上不乏圣人智者,但他們的思想高深往往讓人遙不可及,很難在現實生活中加以實踐,而唯獨儒家的人物最具可學性,特別是孔子,他出身平凡,完全靠自己的努力而成為人們心目中的圣人,他在平凡的生活中以自己積極入世的人生實踐,對人生觀中核心的矛盾問題都做出了充滿智慧的回答,這些都被弟子們記錄在《論語》里,只要我們愿意,人人都可以讀得懂學得到。孔子的人生實踐是儒家人生哲學的生動展現,是當代大學生可學可用的人生觀教科書。
(一)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
人生態度是一個人對待人生矛盾和問題的穩定的心理傾向,它深刻地影響著人的精神狀態和人生的走向。儒家基本的人生態度是積極入世、樂觀進取的。《論語》開篇即是孔子對快樂的詮釋:"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論語·學而》)當孔子向別人述說自己的時候也是樂字在其中:"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論語·述而》),"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論語·述而》)總之,我們可以從《論語》中找到許多說及樂的地方,但很難找到一處論及"苦"的地方。由此可以看出,孔子無時無地不是安樂與自在的。《論語·子罕》篇中更是記載了一則有趣的師徒對話,一次子貢問孔子:"有美玉于斯,韞櫝而藏諸,求善賈而沽諸?"子貢把老師比喻成一塊不為世人所識待價而沽的美玉,孔子當然了然于心,因而答道:"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賈者也。"我們仿佛可以看見孔子正手舞足蹈地說:"賣了吧,賣了吧!我也正等著識貨的人呢。"老頑童般幽默而動情的話語把他積極入世、希望有所作為的人生態度表現得異常生動有趣。
(二)從道而行的人生追求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天下歸仁"是孔子一生所追求的道,是他的政治抱負和社會理想,孔子積極的人生態度就來自于他對這種高尚的理想信念的執著追求。我們都知道孔子的人生經歷,幼年失父,少年喪母,后來社會理想又屢遭挫折,外在的條件和人生境遇不可謂不悲苦,如何還能樂在其中?人生態度是人生追求的集中展現,我們從孔子的人生追求中當可以尋找到答案。《論語》中記載,孔子周游列國時曾于陳蔡之間陷入困境,斷糧七日,仍弦歌不絕,因而引起子路的不滿而向老師提出質疑:你讓我們做君子,君子不也會陷于窮困之中嗎?孔子認為子路對窮和困的理解有誤,對于一個君子而言,真正的窮是窮于道,真正的困是經受不住磨難而放棄志向與追求。善于因材施教的孔子知道弟子們內心的困惑,于是提出自己的考題:"吾道非邪?吾何為于此?"眾多弟子中唯一得到孔子贊許的是顏回的答案:"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雖然,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見君子。"(《史記·孔子世家》)知孔子者莫若顏回,一句"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見君子"恰如其分地道出了孔子的心聲,個人的恥辱不在于不被世人所理解,而在于自己的仁德不夠高深,真正的君子在任何條件下都不會降低甚至放棄自己的志向。孔子一生從未放棄對理想信念的追求,他所走是一條"志于道"的路,道之所在便是樂之所在,他不僅把"志于道"作為人生的最高追求,而且他的一切活動,包括思想、政治、教育活動,都是為了"道"的最終實現,所以才能面對任何境況都能始終保持內心的安泰,對任何物質生活條件都能泰然處之而感到滿足。
(三)修己安人的人生價值
儒學以修身為本,但并不止于修身。孔子要求學生"克己復禮""為仁由己",并不是要把他們培養成"獨善己身"的"小人儒",他說:"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于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論語·子路》)他要求學生做不忘世道,"仁以為己任"的"君子儒",能夠用自己的學問修養服務于天下百姓。《論語·憲問》篇記載,子路問孔子怎樣才是君子的作為,孔子說要"修己以敬",子路認為應該不止如此,于是繼續追問,孔子說要"修己以安人",要"修己以安百姓".從"修己以敬"到"修己以安百姓",由內而外,由近及遠,梁啟超認為可以用《莊子》"內圣外王"一語概括儒家學問最高目的,用"修己安人"一語概括儒家哲學的用功所在[3].再看《論語·雍也》中的這一章,子貢問老師如果做到"博施于民而能濟眾"是否就是"仁"了,孔子表示了贊許,并認為"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如果說"內圣外王"很好地概括了儒家意欲實現的人生價值和人生境界,那么"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則一語說透了自我價值實現的根本途徑,人只有在為他人為社會創造價值的過程中才能實現自我價值。
三、以儒家文化關照大學生人生觀培養的實踐要求
(一)思政課教師的儒家文化素養是關鍵
作為能夠承擔起把儒家文化融入人生觀教育的教師,除了具備一個教師基本素養和馬克思主義理論素養外,還必須要有相應的儒家文化素養,這包括教師對儒家文化的理論內容有總體的把握和認識,對儒家文化融入人生觀教育有深入的認識、理解和追求,對馬克思主義的堅定信仰、對傳統文化的堅定自信,同時擁有一種好學不厭、誨人不倦的儒家人文情懷。思想政治教育不同于一般的學科教育,它以培養學生美好的人格為專務,必然要通過教師的信念、教師人格的力量打動學生、感染學生,要求有和諧的師生關系,對學生有人文關懷,身教的意義更為重要,對教師的素質要求自然要高于普通教師,教師自身更要認識到這一點,對自己的日常行為要不斷地反省,能夠將儒家優秀文化自覺融入自身的日常學習和工作當中,成為學生道德品行的榜樣,這樣的教育才有效果,有力量。
(二)儒家文化經典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課程是主渠道
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主要是通過大量的典籍而得以保存和傳承的,其中優秀的經典之所以成為經典,不僅在于它凝聚了中華文化的精華和時代的精神,而且在于它能夠在不同的時代煥發新的活力。儒家文化經典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課程是多方面、全方位的,既包括內容上的融入,也包括理念和方法上的有機融合。在內容的融合方面,要在前期對儒家文化學習、梳理和闡釋的基礎上,立足當前學生的思想實際和生活實際,確定人生觀教育的幾個重點,進行專題化教學,找出儒家文化與大學生人生觀教育的結合點,把儒家文化的思想精華融入課程教學內容的各個專題中去,可以滿足學生對理論和文化的需求,同時又能對學生的現實生活如理想、求知、交往等問題有具體的指導,既有理論的深度,也有現實的溫度,培養學生文化自信的同時實現對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的提升。在理念和方法的融合上,思政課教學要體現儒家文化理念,以"和"為基調,建立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和諧融洽的交往關系;以學生為本,充分地尊重學生激勵學生,因材施教,對話啟發,以文化人;堅持正面導向,引導學生正確認識、對待現實生活中遇到的各種問題,培養大學生熱情開朗的性格,樹立樂觀向上的人生態度。
儒家文化博大精深,課程中有限時間的教學只是對儒家文化的一瞥,可能會點燃學生學習的熱情。學生學習的真正開啟是課外的興趣閱讀,在圖書館知識的海洋中進行大量的閱讀是深入了解和認同儒家文化的必要條件,在閱讀的過程中,儒家思想精華會像細細的春雨"潤物細無聲"地融入學生的生命,思想政治教育以文化人的目標在此過程中悄然實現。我們希望在我們課程的影響下,有越來越多的學生能選擇放下手機,開啟經典閱讀的美好人生。所以,除了保證圖書館為學生提供充足的儒家文化書籍外,還要給他們一點點閱讀指導,以及更多的鼓勵,以保證學生學習的持續興趣。為此,任課教師要對學生的閱讀情況保持與學生的經常交流,并組織學生在思政課堂中進行閱讀收獲和體驗的交流,圖書館還可以通過社團組織開展經常性的讀書交流活動、主題征文活動,不斷擴大讀書群體及其影響力,營造書香校園。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紀念孔子誕辰2565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暨國際儒學聯合會第五屆會員大會開幕會上的講話[N] .光明日報, 2014-09-24(02)。
[2]梁啟超。 情趣人生[M] .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 2015:4.
《以儒家文化關照大學生人生觀培養》來源:《菏澤學院學報》,作者:寧順穎
文章標題:以儒家文化關照大學生人生觀培養
轉載請注明來自:http://www.56st48f.cn/fblw/wenyi/zhexue/46593.html
攝影藝術領域AHCI期刊推薦《Phot...關注:105
Nature旗下多學科子刊Nature Com...關注:152
中小學教師值得了解,這些教育學...關注:47
2025年寫管理學論文可以用的19個...關注:192
測繪領域科技核心期刊選擇 輕松拿...關注:64
及時開論文檢索證明很重要關注:52
中國水產科學期刊是核心期刊嗎關注:54
國際出書需要了解的問題解答關注:58
合著出書能否評職稱?關注:48
電信學有哪些可投稿的SCI期刊,值...關注:66
通信工程行業論文選題關注:73
SCIE、ESCI、SSCI和AHCI期刊目錄...關注:120
評職稱發論文好還是出書好關注:68
復印報刊資料重要轉載來源期刊(...關注:51
英文期刊審稿常見的論文狀態及其...關注:69
copyright © www.56st48f.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