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屬欄目:基礎學論文 發布日期:2012-09-07 08:52 熱度:
建設用地北鄰北環鐵路,平行于鐵路有貫穿場地的高壓走廊,南側臨北塘排污河與津漢公路,西側為規劃道路,東側毗鄰新地河與東金路,與天津市重點景區東麗湖相連,整體占地面積1418畝,建設用地675畝。場地周邊連接城市主要交通干線,交通便利。東麗湖地區位于天津近郊,隸屬于濱海新區行政區劃,是連接天津市區與濱海新區的橋梁,位于“交通走廊”北部,頗具發展潛力。隨著天津市產業東移策略的執行,該地區的產業走廊地位將更加凸顯。在對項目周邊區域進行整體分析后,在設計中從歷史人文資源、水系、周邊用地性質、交通、景觀視線等方面綜合考慮,把握全局,因地制宜,以達到反映軍旅生活、提升區域內教育文化氛圍、促進周邊生態環境改良的設計目的。
設計原則:
●文化性原則:充分結合建設場地的現有條件及景觀資源,巧于因借,真實展現軍旅生活,詮釋武警部隊保家衛國的偉岸形象,突出學校教育辦學理念、學府氛圍等人文特征。
●藝術性、專業性原則:在景觀形態的建造上充分挖掘和提煉項目未來使用人群所體現的積極元素,追求不同空間環境帶給人們的視覺沖擊及享受,通過藝術的夸張和重塑形成獨特的景觀設計。
●生態性原則:強調現有場地特別是生態主題公園,在未來建成后的自然生態恢復,遵循自然界動植物生存規律,在為游人提供休閑景觀空間的同時,也為動植物營造出良好的自然生存環境。
策略框架:
設計方案以綜合教學區為景觀設計的框架中心,以“武警部隊”為題材,提煉設計元素,展開故事情節,并通過景觀步行道的引入與其他空間溝通相連,形成“一核、四線、四區”的景觀格局。
設計中重點強調軸線對區域景觀的控制性,即通過入口景觀區、景觀大道、中心廣場、過渡空間、體育場、景觀塔、生態濕地等區域的連接貫通校園南北,形成校區的主軸線,此外,還將利用原規劃路自東向西連接校區兩端的已有條件,形成地塊的橫向景觀軸線。為了加強中央核心區對地塊景觀整體的控制與滲透,我們在主軸線與橫軸線之間引入了景觀步行系統,形成景觀輔助軸線,以加強各個區域景觀的互動與銜接。之于道路和交通設計,我們在沿用原規劃9米與7米道路寬度的同時,還在車行道路兩側設置了2.5米的人行道,達到人車分流的目的。在場地中,我們按照等級分別設置2.5米、2米、1.5米、1.2米的景觀園路,構成層次分明的道路交通體系。通過“主軸”、“橫軸”、“輔軸”的搭建形式,結合道路的穿插與組織,形成“扇骨”式軸線布局,輻射綜合教學區、校園生活區、訓練健身區和濕地生態休閑區,形成全局性的景觀策略框架。
分區景觀設計:
●綜合教學區:
原規劃布局為中軸對稱式,9米主路圍繞區域內建筑形成環路。主體建筑形式為歐式紅頂建筑,為行政綜合樓、圖書館、大講堂、教學樓與實驗樓。作為景觀核心區,本區域內景觀風格與歐式建筑風格遙相呼應,并極力探究項目背景,深入表現軍隊生活現狀,發掘學校教育理念,創造出特有的景觀符號和空間形態,以實現建筑與景觀的和諧之美。
在設計構思中,我們取材于保家衛國的“武警部隊”這一素材,提煉出大量設計元素。武警是人民百姓的子弟兵,是國家安全與社會穩定的守護者,他們以保衛國家、保衛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為己任,是守衛國家的盾牌,是支撐人民的脊梁。我們從武警部隊的主要職能中提煉出“保衛”的抽象概念,進而“物化”為盾牌、鎧甲等古代士兵的防衛裝備,并利用構成這些器具的輪廓與骨架進行圖案化的解構,成為可以應用于設計的元素與符號,構建出金戈鐵馬,大氣磅礴的恢弘氛圍。在此基礎上,我們將景觀樹池、座櫈、置石、旗桿、旱噴、水池、雕塑、樹陣、燈柱等景觀元素恰到好處地融入其中,形成多層次、多空間、富有內涵的立體化景觀模式。在主廣場的設計上,我們以盾牌為原型,形成放射性圖案,在圓心處設置歐式水池,結合主題雕塑與大型噴泉營造出宏偉雄渾的廣場氛圍。在景觀大道中,我們以古代士兵戰甲為素材,提取其輪廓與樣式作為鋪裝素材,既有審美價值,又可在未來的使用中作為3000人集會的分區標尺。景觀大道前端放置景觀置石,道路兩側設置樹陣,象征武警部隊嚴整挺拔的軍容軍貌,樹陣下放置歐式座櫈和燈柱,為使用者提供休閑和交流的空間。綜上所述,我們將綜合教學區建筑群所圍合的校園主廣場命名為“鎧骨廣場”,取意“武警甲胄堅如松,錚錚鐵骨傲蒼穹。若問緣何苦中樂,家國大愛我心中”,象征了武警戰士及全校師生的榮譽感、責任心,以及堅毅、自信、耐勞的精神特質。
此外,在綜合教學區北側,我們以古代護城河為設計構思規劃了一條景觀河道,通過棧橋與廣場向外連接,將其作為綜合教學區與生活區的過渡區域,形成水岸交替的生態空間,既便于區域范圍內空氣濕度的調節,又再次彰顯了武警戰士圣神的保衛職能。
●校園生活區:
該區域主要由四大景觀節點和一個能容納570輛汽車的超大停車場組成。
作為建設用地范圍內占地面積最大的區域,在設計中,除延續以上諸多突出軍事特征的元素外,還將著重表現高等學府校園生活的科技文化性,營造現代化、人文化、生態化的校園生活氛圍。
作為未來校園待建用地的區域,我們將以植物造景的形式為主,通過喬、灌、草結合的微地形起伏變化,營造出簡潔、明快的植物圍合區域,同時也為后期建設預留了機動空間。
文化交流廣場,即該區域內以供教職工交流溝通的開放空間。在整體構圖上運用縱橫交錯的線條組成路網,象征不同文化、不同聲音的相遇與碰撞,交匯與融合。作為教職工未來生活、學習、交流的區域,我們采取不同豎向與圍合感的林下空間設計,在局部重點位置放置涵義雋永的雕塑小品,映襯出別具一格的校園文化。
在整個地塊的東南角方位,由于與教學區、生活區、停車場等處相距較遠,未來將是校區內闃靜悠然、雅致宜人之處。在設計中,為全力體現“寧靜”這一特點,我們將整個場地進行了“下沉”式處理,并通過外側地形和植物的圍合構造出相對封閉的空間形態,別具匠心地為學生提供了一個“戶外讀書平臺”。
招待所及生活服務中心是校區對外展示的一個窗口,是校區總體形象的一個縮影。我們將武警警徽的組成圖案,如長城、盾牌和松枝等符號提煉出來并加以重塑,將其巧妙融入到景觀設計中。在節點和細部的處理上,上述諸元素將被運用到鋪裝、構筑物以及植物配置中,形成寓意豐富和特色鮮明的整體空間。
訓練健身區:
本區域位于建設用地北側,包括衛勤演練場、綜合訓練館、400米障礙訓練場、籃球場、體育場、車庫及休息恢復場地。其間,各區域以樹陣與外側相隔,場地周圍綠蔭環繞,形成花園式運動場,其東側毗鄰林蔭下場地,給運動者創造出一個休息和恢復的空間,風格開朗活潑、簡潔大方,既符合運動者的視覺審美,又細致入微地對其運動習慣加以關照。
●濕地生態區:
本區域北側緊鄰北環鐵路,東側為新地河,地塊西部范圍為現狀水塘,并有高壓走廊貫穿其中。在此,鐵路、高壓走廊、水塘不再是景觀設計的限制因素,而是藝術創作的題材之所在。
因此,在景觀規劃中,我們將于沿鐵路一側種植高大速生喬木,作為隔音防護林帶以降低鐵路對園區的影響,給予園區以靜謐與安然。
在對水塘的處理上,充分考慮水位、植物和四季景象變換等現有自然條件,對其重新進行了規劃和治理。首先,水塘現呈現出明顯的脊線分割的不規則塊狀多邊形形態,我們在依循其整體現狀的前提下,引入“調色板”理念,對水塘輪廓線進行重塑,并使其現狀脊線形成路網。其次,由于本區域上空有高壓走廊通過,在植物的配植上則在采用原生的蘆葦、狼尾草等低矮濕地水生植物之基礎上,引入菖蒲、水蔥、睡蓮、千屈菜、鳶尾等特色葉植物,共同組成“調色板”的色塊與機理。我們將水塘分為了兩個區域,一部分為自然岸線,營造出穩定良好的生態環境,岸芷汀蘭,郁郁青青,另一部分是木質平臺搭建的親水岸線,可供游人親臨水岸,休閑垂釣。此外,為便于游人在“濕地色板公園”切身感受到武警醫學院校區內的整體氛圍,我們在該區域內模擬邊防官兵的塔哨設置了兩處瞭望塔,一處佇立于主軸線端頭,寓意邊防武警戰士為保家衛國時刻堅守,毫不松懈;另一處位于輔軸線端頭,供游人觀光休閑,登上塔頂以俯瞰“濕地色板公園”全貌。
未來的濕地公園,不僅是校園生活的“調色板”,也將是部隊生活的“調色板”。
●雨水收集與排水設計
新校園建設的正處于整體規劃階段,是綠色生態基礎建設開發介入的最佳時期。引入綠色生態基礎建設開發的理念,對“綠色基礎設施”進行統籌安排,利用生態景觀的設計作為雨洪控制的一種手段,創造出可持續的雨洪利用景觀。這樣可以提高整體規劃在環境、經濟、社會方面的效益。
這里建議在新校區建設中采用綜合的雨水收集系統:
用于澆灌和沖刷廁所等用途的智能雨水集水器,它與傳統的供水系統可以配合使用,起到節水和減少頻發暴雨徑流的作用。
控制屋檐排水器,它可以在屋面的范圍內控制百年一遇的洪水,減少瀝澇風險及對地下管網的壓力
生態滯留系統可以提供蓄水空間,降低暴雨洪澇災害的風險。在雨水滲透系統運用之中可以提升水質質量。生態滯留系統行之有效,不需要后期特殊的維護保養,而且具有更高的價值效應.
結合停車場,廣場和車道建設的雨水花園,生態草溝,滲水溝等,對雨水有凈化作用,同時可以增加地下水涵養,減少生態需水量,減少洪澇災害的風險
可滲水路面,減少洪澇災害的風險,同時可以增加地下水涵養,對雨水有凈化作用,
生態池塘和濕地,它們的建設可以起到對雨洪在水量和水質上的終極處理作用。
綜上所述,我們為未來校園的建設提供了一整套雨水收集系統的可行性方案,在未來的后續設計中將與局部的景觀節點結合處理,形成兼顧美觀與實用的雨水收集系統。
植物景觀設計
●以鄉土樹種為基調進行植物配植,遵循適地適樹原則,結合地理位置對植物后期生長的影響加以考慮,選擇在鹽堿土壤中易成活及養護成本較低的品種,如國槐、垂柳、白毛楊、泡桐、白蠟、側柏等。
●迎合園區的地理條件,注重色彩搭配與季相變化,創造多樣性綠化景觀,達到“三季有花,四季有色”的特色景觀效果。
●結合建筑的歐式風格,注重植物景觀的平面布局。在入口區以大型喬木的序列感強化歐式布局中軸對稱的軸線關系,體現簡潔、優雅、莊重的校園氛圍,形成一條綠色植物景觀廊道。
●充分利用植物材料的個體特征,如株高、花色、花期等。在濕地公園中,體現“陸生、濕生、水生”生態系統的漸變特點和“陸生的喬灌草、濕生植物、挺水植物、浮水植物、沉水植物”的組織形態,于陸地和水域連接處植入挺水植物,以岸邊錯落有致,層次豐富多變的植物景觀給人以優美而和諧的節奏感。
●道路綠化遠近期相結合,植物配置做到喬、灌、花、地被相結合,常綠與落葉相結合,速生與長壽樹種相結合。既可在較短時間內達到綠化效果,又能隨時間推移逐漸形成自身的植物特色與歷史文化積淀之感。通過植物配植和群體寓意體味我國在植物鑒賞中的文化精髓,以及與外國優秀植物設計文化的交融與滲透。
在本案的設計中,我們反復推敲設計理念與設計原則,并極力將二者融入于校園規劃的每一寸土地,力求突出軍事、科技、后勤等人文特征和校方的辦學理念,為校區建造出獨特的景觀風格,為廣大師生提供一個景致優美、特色鮮明、生態良好的校園環境。
文章標題:武警醫學院新校區景觀設計
轉載請注明來自:http://www.56st48f.cn/fblw/yixue/jichu/13213.html
攝影藝術領域AHCI期刊推薦《Phot...關注:106
Nature旗下多學科子刊Nature Com...關注:152
中小學教師值得了解,這些教育學...關注:47
2025年寫管理學論文可以用的19個...關注:192
測繪領域科技核心期刊選擇 輕松拿...關注:64
及時開論文檢索證明很重要關注:52
中國水產科學期刊是核心期刊嗎關注:54
國際出書需要了解的問題解答關注:58
合著出書能否評職稱?關注:48
電信學有哪些可投稿的SCI期刊,值...關注:66
通信工程行業論文選題關注:73
SCIE、ESCI、SSCI和AHCI期刊目錄...關注:121
評職稱發論文好還是出書好關注:68
復印報刊資料重要轉載來源期刊(...關注:51
英文期刊審稿常見的論文狀態及其...關注:69
SCI期刊分析
copyright © www.56st48f.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