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屬欄目:基礎學論文 發布日期:2021-05-25 09:45 熱度:
達斡爾族是我國的少數民族之一,在歷史上主要聚居于黑龍江地區。黑龍江地區屬寒溫帶與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該地區無霜期短,冬季漫長寒冷,自古以來即是如此。成書于清康熙年間的《龍沙紀略》稱:“墨爾根山城,寒益烈,臥炕必為通夜之火,更設大爐。然薪于側,焰甫盡,則寒氣入室。臥者驚而起,數益薪,始及旦。”[1]成書于清嘉慶十五年(1810年)的《黑龍江外記》稱:“境內呼蘭城獨暖,黑龍江、呼倫貝爾至寒。齊齊哈爾昔亦有凍墮耳鼻事,今殊不然……然連雨服棉衣,夜不輟衾,盛暑間燒炕。冬日,唾抵地輒如凌節節斷,廄馬冰塞鼻如球,雞犬不進炕多凍死,不過較暖于黑龍江、呼倫貝爾而已。”[2]成書于清光緒十七年(1891年)的《黑龍江述略》則稱:“入伏后小熱數日,然即晚輒涼,當身必須夾衣。凍坐室內,環以火爐,著羊裘亦不畏寒,一出至庭,則肌骨為悚,須眉皆冰,土人著皮帽,蒙首致頸,僅留目孔出視云。”[3]上述諸書的作者均從“他者”的視角,對清代黑龍江地區的寒冷氣候給予了生動的記述。在這一背景下,達斡爾族人民創造出了與這一嚴苛的自然氣候條件相適應的一整套養生保健文化。這一養生保健文化涉及住宅、服裝等方方面面。有關達斡爾族的傳統保健文化的研究,一般以田野調查為依據且作為達斡爾族民俗研究的附屬內容而被加以探討。清代和民國時期的史志資料對達斡爾族養生保健文化多有記述。本文擬根據所述史料,從養生保健的視角對歷史上達斡爾族的保健文化給予初步探討。
1 、居住與養生保健
在清代和民國史志資料中,達斡爾族的傳統住宅與其他民族一道,被籠統地稱之為“草房”或“草屋”“草舍”等。這應是由于其建筑選材特征決定的。出版于1931年的《布特哈志略》稱布特哈地區居民“所住者草房三間、兩間或五間不等”[4]。達斡爾族是布特哈地區的主要居民之一,而《布特哈志略》的作者孟定恭又是達斡爾族人,所以該條史料中所記無疑是包括了達斡爾族傳統民居。有關達斡爾人居住的這種“草房”的記載,更早見于清道光年間被流放至齊齊哈爾地區的英和的著述。英和所撰《卜魁紀略》稱齊齊哈爾地區“地多風,屋宇藉草,壓以大木,然往往尚為掀拔”[5]。英和所述似為其所見齊齊哈爾地區民居的普遍情況。達斡爾族在齊齊哈爾八旗駐防官兵中曾占有較大比例,而其所謂“屋宇藉草,壓以大木”的特征則與晚近時期調查所見達斡爾族傳統民居的特征相符,故英和所述“屋宇藉草”的民居應是包括了達斡爾族傳統民居。“屋宇藉草”的這類達斡爾族傳統民居對于養生保健具有重要意義。西清所著《黑龍江外記》稱:“草屋一苫二十年,土屋須歲歲抿墁。土屋謂之平房,列肆者多,居家者少。致以瓦為之,不過佛殿數楹,非僅陶瓦難得也,御寒不如草舍,故人不用。”[2]該條史料對齊齊哈爾地區各類房屋建筑的情況給予了概括性介紹,明確指出瓦房因其“御寒不如草舍”而不普遍被用于民居的情況。與此相似的記載見于其他史料。徐宗亮所著《黑龍江述略》稱:“江省木植極賤,而風力高勁,匠人制屋,先列柱木,入土三分之一,上復以草,加泥涂之,四壁皆筑以土,東西多開牖以延日,入冬暖夏涼,視瓦椽為佳。”[3]該條史料對齊齊哈爾地區民居的建筑方法給予了概括性介紹,同時也明確指出這種“上復以草”的民居具有較好的保暖性能———“入冬暖夏涼,視瓦椽為佳”。有關“草屋”具有相對較強保暖性能的更早記載則見于方式濟所著《龍沙紀略》。該書稱:“草屋茅厚尺許,三歲再葺之,官署亦然。暖于瓦也。”[1]由該條史料可知,“草房”因其保暖性能,甚至被“官署”使用。綜上可見,較之同地區、同時代的其他房屋,包括達斡爾族傳統民居在內的“草房”具有極好的保暖性能,而這在歷史上即已被居住于齊齊哈爾地區的各族群眾認識。達斡爾人歷史上居住的這類“草房”對于抵御嚴寒,以確保居住者的身體健康曾發揮重要作用。
在居住“草房”以求保暖的同時,達斡爾族在歷史上還曾普遍使用火炕以抵御嚴寒。有關黑龍江地區火炕的較早記載見于方式濟所著《龍沙紀略》,該書稱:“西南北土床相連,曰‘卍’字炕。虛東為燃薪地,西為尊,南次之,皆賓位也。”[1]該條史料所記雖與晚近時期調查所得達斡爾族的風俗———“長者居南炕,晚輩居北炕,西炕用于接待客人”[10]———有所不同,卻明確記述了清代齊齊哈爾地區各族群眾普遍使用的火炕的具體情況。東北地區各族群眾普遍使用火炕的目的在于保暖、御寒,以保證身體健康。這一點已經為不同時代的記述者明確指出。如,《卜魁紀略》稱:“屋內,炕皆三面,或煨牛馬糞,或燒草木枝葉御寒……”[5]又如,《黑龍江述略》稱:“環三面土炕,燃薪其中,以御寒濕,入夏亦然。”[3]再如,《布特哈志略》稱:“屋中三面火炕,以防嚴寒。”[4]而《黑龍江外記》則更為明確地記述了火炕對于東北地區居民養生保健的重要作用。該書稱:“屋內三面皆炕,燒之室自暖,不然,雖煨紅爐,寒氣不散。地下四時堅凍,即三伏,炕必一二日一燒,否則腰膂間易致疾,疾甚,須以熱炕烙之。”[2]該條史料明確指出了火炕在居室保暖中必不可少的地位———“燒之室自暖,不然,雖煨紅爐,寒氣不散”,同時,甚至記錄了一種使用火炕預防和治療疾病的方法。這一方法適用于因受涼而導致的腰部和背部疼痛,而其具體方法則為———“熱炕烙之”。
與使用火炕相關,歷史上的達斡爾人還掌握了在保暖居室必須注意的事項,以確保身體健康。《黑龍江外記》稱:“大抵燒炭多用襍木,已成炭中尚有脂,人家每日爐底必剔去,黑塊炭熏如血,余者始無恙……若觸其氣,輒頭涔涔致暈眩嘔逆,疾如中煤毒然,初入境者不可不知。”[2]作者西清針對初入黑龍江境者,記述了于該地區生活必須具備的一項地方性知識。由其所謂“人家每日爐底必剔去”可見,這一地方性知識于當時已經被包括達斡爾族群眾在內的黑龍江地區居民普遍掌握。這一地方性知識應是包括達斡爾族群眾在內的黑龍江地區居民在生活實踐中總結形成的,其內容為采用剔除爐底所余木炭中特定部分的方法,避免中毒,而由其中毒癥狀(“若觸其氣,輒頭涔涔致暈眩嘔逆”)以及其他信息(“疾如中煤毒然”)來看,這里所說的應該是一氧化碳中毒。由此可見,包括達斡爾族群眾在內的黑龍江地區居民在歷史上已經具備了避免一氧化碳中毒的知識。這一知識和方法雖然因以經驗描述為主而與現代病理醫學知識迥異,但可以在日常起居中有效避免所述疾病的發生。
2、 服裝與養生保健
在居住草房并使用火炕等設施解決居室保暖問題的同時,歷史上的達斡爾人還十分注重所穿戴服裝的保暖性能,確保身體健康。《布特哈志略》稱包括達斡爾族在內的布特哈地區居民“穿著狍皮衣服、狍脖皮底靰鞡者為夥”[4]。這與晚近時期有關達斡爾族傳統服飾的記述吻合。如,滿都爾圖先生著《達斡爾族》一書稱“早先,男子的服裝以狍皮為主,只有夏裝和內衣以布為料”[17]。布特哈地區達斡爾族和鄂溫克族居民長期從事狩獵生產,應是《布特哈志略》所述服飾文化得以形成的重要基礎,不過,布特哈地區的寒冷氣候也應成為這一服飾文化得以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有關達斡爾族“穿著狍皮衣服”的更早記載見于《黑龍江外記》一書。該書稱:“冬衣名哈爾瑪兒者,狍鹿等皮之毛落而鞟存者也。服之作苦,最耐磨涅。”[2]該條史料對齊齊哈爾地區居民普遍穿用的“哈爾瑪兒”給予了概括性介紹。滿都爾圖先生曾對達斡爾族的傳統服裝“哈日米”做過簡略介紹[17]。經比較可知,上述引文所謂哈爾瑪兒,即應是“哈日米”。達斡爾族的傳統服裝“哈日米”,以夏季和初秋季節的狍皮制成。在所述季節,狍子的長絨已經脫落。這與上述引文所謂“狍鹿等皮之毛落而鞟存者也”吻合。而“哈日米”又是達斡爾族獵人或伐木者的常用服裝,這又與上述引文所謂“服之作苦,最耐磨涅”一致。唯一不同的是,據《黑龍江外記》所記,“哈爾瑪兒”為“冬衣”,而作為達斡爾族傳統服飾的“哈日米”則為春秋季服裝。產生這種不同之處的原因,或許可歸之于因時代變遷導致的服裝穿用習慣的變化,抑或是《黑龍江外記》作者的誤記。《黑龍江外記》稱“哈爾瑪兒”的突出特點為“最耐磨涅”,這或許成為歷史上的達斡爾人“服之作苦”的重要原因。不過,“哈爾瑪兒”保暖性能較好,可適應當地氣候條件,以確保身體健康,也應成為歷史上的達斡爾人穿用這一服裝時考慮的因素之一。
穿戴動物皮毛制成的服裝抵御嚴寒以確保身體健康的特點,在歷史上的達斡爾人穿用的鞋類方面有所體現。《黑龍江述略》稱:“土人著履,曰烏拉,制與靴同,而底軟,連幫而成,或牛皮,或鹿皮,縫紉極密,走荊棘泥淖中,不損不濕,且亦耐凍耐久,市有專肆。力食者,入冬皆依賴之,價亦不昂。”[3]該條史料對東北地區的鞋類——“靰鞡”(又稱“烏拉”)的形制、材制、特點、穿用人群和價格等給予了概括性介紹。由關于其穿用人群(“力食者,入冬皆依賴之”)和價格(“價亦不昂”)的記述可見,“靰鞡”是包括達斡爾族勞動者在內的黑龍江地區普通體力勞動者普遍穿用的。《黑龍江述略》稱“靰鞡”的特點在于“不損不濕,且亦耐凍耐久”。可見,保暖和不怕潮濕,從而能夠保障穿用者身體健康的性能,應是成為包括達斡爾勞動者在內的黑龍江地區普通體力勞動者穿用這一鞋類的重要原因之一。現有史料表明,“靰鞡”的穿用者并非僅限于體力勞動者。《黑龍江外記》稱:“官兵向皆著布靴,近日官多緞靴。冬日行役,率著烏拉、踏踏瑪爾。烏拉,鞋類。踏踏瑪爾,靴類,并牛革為之,軟底而藉以草,溫暖異常。”[2]。由該條史料可知,“烏拉”的穿用人群其實范圍更廣,甚至包括了包括達斡爾官兵在內的清代黑龍江地區所有駐防官兵。
除于東北地區普遍穿用的鞋類———“靰鞡”外,歷史上的達斡爾人還曾穿用地區特色更為鮮明的鞋類———“查卡米”。《布特哈志略》稱:“狍脖皮靰鞡,名曰查卡米,柔暖宜于冰地,為該處特產。”[4]這里所謂的“查卡米”即是達斡爾族傳統鞋類———“其卡米”。這條史料明確指出,這種由狍脖皮制成的“靰鞡”的特點,在于“柔暖宜于冰地”。可見,其保暖性能好,是包括達斡爾人在內的布特哈地區群眾穿用“查卡米”原因之一。而由上述引文特別宣稱這種鞋類“為該處特產”可見,“查卡米”具有更為鮮明的地區特色,僅為布特哈地區的居民———達斡爾人和鄂溫克人穿用。因此,也可以說“查卡米”具有一定的民族特色。
除穿用“靰鞡”和“查卡米”以保暖或防潮濕外,歷史上的達斡爾人還曾在鞋中使用靰鞡草,達到保暖的目的。《黑龍江外記》稱:“都下諺曰:‘關東三寶:人參、貂皮、烏拉草’。草細軟溫暖,宜藉烏拉,故名。境內有之,然未若奉天、吉林之多。”[2]該條史料明確記錄了歷史上的黑龍江地區居民使用靰鞡草保暖的歷史事實。而居住在黑龍江地區的達斡爾人也應是靰鞡草的使用者之一。這在晚近時期有關達斡爾族民俗的記述中可得到印證。如滿都爾圖先生著《達斡爾族》介紹“查卡米”就曾稱,“人們腳穿氈襪或裹靰鞡草,再套‘查卡米’,保暖輕便,適于林海雪原中行走,是獵人必備的冬季寒靴”[17]。靰鞡草是單子葉植物綱莎草科薹草屬植物。現代科學研究表明,這一植物具有消除疲勞、改善血液微循環、提高免疫力等作用。歷史上的達斡爾人是否已經掌握靰鞡草的類似功效似已無法考證,但將其用于腳部的保暖,卻是歷史事實。
3 、飲食與養生保健
達斡爾族傳統飲食文化內涵豐富,就史志資料所見,則有奶酒和黑茶等。《黑龍江外記》稱:“達呼爾以牛、馬乳造酒(案:漢書謂之挏酒———原注),謂之阿爾占,漢名奶子酒,蒙古諸部家有之。”[2]該條史料記述了歷史上的達斡爾人以牛奶和馬乳為原料制成“阿爾占”。現代科學研究表明,牛奶酒和馬奶酒均具有極好的保健作用,牛奶酒富含人體所需的18種氨基酸和多種維生素[29],而馬奶酒則含有葉酸、多種有益菌和微量元素等,且對治療神經系統疾病、消化系統疾病、肺結核、肺氣腫、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具有較好療效[30]。對于牛奶酒和馬奶酒的醫療保健作用,歷史上的達斡爾人究竟了解到什么程度,似已無法考證,但他們自很久以前就飲用馬奶酒和牛奶酒調節飲食,以均衡所需營養,卻是歷史事實。實際上,歷史上達斡爾人的飲食種類極為豐富。《布特哈志略》稱:“努敏、格尼、阿倫等河一帶屯所,因處山林,野獸豐富,圍獵狍鹿、灰鼠、猞猁、狐貉、豺狼(原注略——筆者)……嫩江、訥謨爾河一帶屯所,地域平坦廣闊,宜于墾殖耕種(如小麥、苓當麥、蕎麥、大豆、小豆、馬鈴薯、白菜、蘿葡、胡蘿葡、蔥、茄子、稷、粟、黍、玉蜀黍、大麻、苘麻、煙葉、黃瓜、香瓜、西瓜等類———原注),農暇則在嫩江捕魚。魚類則黃、白鯽,鱖,草根,鳑頭等為多(原注略——筆者)。”[4]該條史料列出了布特哈地區豐富的物產,其中包括了多種可食用的魚類、獵物和蔬菜。歷史上的達斡爾人曾從事漁獵、農耕等形式多樣的生產實踐。這確保了對上述豐富物產的獲得,從而也使得歷史上達斡爾人的飲食種類十分豐富。豐富的飲食種類為歷史上的達斡爾人均衡營養、保證身體健康起到了重要作用。
除“阿爾占”外,據史料所見,歷史上的達斡爾人還曾飲用茶類飲料,用于保健。《黑龍江外記》稱:“土人熬飲黑茶,間入奶油、炒米當飯。黑茶……性不寒,能消肥膩,塞中爭重之。”[2]該條史料記述了清嘉慶年間黑龍江地區居民“熬飲黑茶”的飲食習慣。其所謂土人,應是相比作者西清這樣的旅居者而言的,自然包括了達斡爾族等相對較早即已生活于黑龍江地區的各族群眾。而由引文所謂“塞中爭重之”可見,飲用黑茶,甚至成為當時黑龍江地區居民的一種時尚。據現代科學研究,黑茶含有茶多糖、微生物等多種物質,具有降血糖、抗氧化、助消化、調理腸胃及降脂減肥等保健功能[33]。由上引史料可見,當時的人們之所以對黑茶青睞有加,原因在于黑茶“性不寒,能消肥膩”。這表明,包括達斡爾族在內的歷史上的黑龍江地區居民對黑茶的保健功能已經具備了一定程度的認識,并以這一認識為基礎,將其用于日常飲食保健。
4、 結語
綜上可見,與其居住地區的氣候條件相適應,歷史上的達斡爾人形成了一套具有地域特點和民族特色的養生保健文化。據清代和民國時期的史志資料,這一養生保健文化包括建筑草房和使用火炕以解決居室保暖問題;以狩獵等生產實踐為基礎,穿戴或使用“哈爾瑪兒”、“靰鞡”、“查卡米”、狍皮“囊”等皮毛類服裝或用具;以解決外出時的御寒問題,飲用馬奶酒、牛奶酒和黑茶等以助消化或均衡營養等。與此同時,歷史上的達斡爾人還掌握了使用火炕治療腰部和背部疼痛、剔除爐底所余木炭中的特定部分以防止一氧化碳中毒、使用冷敷法防治耳廓凍傷、使用“毒蠅草”滅蠅等地方性保健知識,并非常注重和擅長嬰幼兒的衛生保健。其實,歷史上達斡爾族的養生保健文化應比本文所述更為豐富多彩。這在現代民俗學記述中即可得到極好的印證。現代民俗學所述達斡爾族傳統養生保健文化,并非是一朝一夕便可形成的。因此,歷史上的達斡爾族養生保健文化必然像現代民俗學記述的相關內容一樣極其豐富多彩。本文依據的史志資料的作者大都為非達斡爾人。較之達斡爾人,這些作者對達斡爾族的養生保健文化的理解并非深刻,而且往往會以“他者”的眼界記錄達斡爾族傳統養生保健文化中具有突出特點的內容,因此,自然會有“掛一漏萬”的現象。但不管怎么說,這些史料為我們了解歷史上的達斡爾族養生保健文化提供了珍貴的記錄。由這些記述,我們可以窺見達斡爾族歷史上的養生保健文化之一斑。
參考文獻
[1] [8][9]方式濟.龍沙紀略[M]//李慧娟.柳邊紀略-龍沙記略-寧古塔記略(外三種).哈爾濱:黑龍江出版社,2014:122;129;128.
[2] [6][14][15][18][21][23][25][28][32][34]西清.黑龍江外記[M]//趙瑞.吉林外記-黑龍江外記.哈爾濱:黑龍江出版社,2014:179;233;234;237-254;233;233;252;233;232;232;252.
[3] [7][12][20][26][27]徐宗亮.黑龍江述略[M]//桑秋杰.龍江公牘存略-黑龍江述略.哈爾濱:黑龍江教育出版社,2014:218;217;217;220;231;218.
《達斡爾族歷史上的保健知識與文化》來源:《中國民族醫藥雜志》,作者:劉榮臻
文章標題:達斡爾族歷史上的保健知識與文化
轉載請注明來自:http://www.56st48f.cn/fblw/yixue/jichu/45772.html
攝影藝術領域AHCI期刊推薦《Phot...關注:105
Nature旗下多學科子刊Nature Com...關注:152
中小學教師值得了解,這些教育學...關注:47
2025年寫管理學論文可以用的19個...關注:192
測繪領域科技核心期刊選擇 輕松拿...關注:64
及時開論文檢索證明很重要關注:52
中國水產科學期刊是核心期刊嗎關注:54
國際出書需要了解的問題解答關注:58
合著出書能否評職稱?關注:48
電信學有哪些可投稿的SCI期刊,值...關注:66
通信工程行業論文選題關注:73
SCIE、ESCI、SSCI和AHCI期刊目錄...關注:120
評職稱發論文好還是出書好關注:68
復印報刊資料重要轉載來源期刊(...關注:51
英文期刊審稿常見的論文狀態及其...關注:69
copyright © www.56st48f.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