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屬欄目:精神醫學論文 發布日期:2010-09-26 08:20 熱度:
關鍵詞:痛經;寒凝血瘀;中西醫結合療法;溫宮逐瘀止痛湯
痛經又稱經行腹痛,是青春期女性最常見的婦科疾病之一,發病率介于30-50%[1],嚴重影響患者的身心健康,學習工作效率和生活質量。因此診斷和治療原法性痛經對改善個人健康,提高勞動生產力有重要意義。近兩年來,筆者采用中西醫結合治療寒凝血瘀型原發性痛經,取得滿意療效,現報道如下。
1臨床資料
1.1診斷標準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2]擬定:在行經前后或經期出現下腹的疼痛,墜脹,伴腰酸或其他不適,嚴重者影響生活和工作,經檢查生殖器官無器質性疾病者。中醫辨證為寒凝血瘀型[3]:經前或經期小腹冷痛,得熱痛減,經行量少、色暗、有血塊,舌質暗紫或有瘀斑,脈弦或澀。
1.2一般資料所選病例均來源于在本院門診確診為原發性痛經的患者,共觀察76例。隨機分為2組,治療組60例,年齡12-34歲,平均(25.1+5.52)歲;病程3月-10年,平均(6.25+4.58)年;對照組60例,年齡13-35歲,平均(25.8+4.91)歲;病程5月-11年,平均(6.42+3.84)年。2組病人在年齡,病程,病情程度經統計學處理,差異無顯著性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2治療方法
2.1對照組以對異丁苯丙酸,商品名布洛芬400mg,每日4次。每個月經周期自經前5天開始服藥,連服7天,連續治療4個月經周期為一療程;維生素B6100mg,每日2次,連續治療4個月為一療程。
2.2治療組在對照組治療的基礎上,加用自擬的溫宮逐瘀止痛湯治療。處方:肉桂(后下)5g,制附子(先煎)4g,紫石英、當歸、赤芍、丹參、延胡索、香附、益母草各12g,莪術、三棱各8g,川穹6g。每天1劑,水煎取汁300ml,早晚2次分服。每個月經周期自經期前5天開始服藥,連服7天,連續治療4個月經周期為一療程。
3療效標準與治療結果
3.1療效標準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2]擬定。痊愈:服藥后經期腹痛及其他癥狀消失,連續3個月經周期無復發。顯效:腹痛明顯減輕,其他癥狀消失或減輕,治療結束后觀察3個月經周期未加重。有效:腹痛減輕,其他癥狀好轉,治療結束后癥狀雖反復,但較治療前有所減輕。無效:腹痛及其他癥狀無好轉或加重。
3.2治療結果2組臨床療效比較,見表1。
表12組臨床療效比較 例
與對照組比較,*p<0.05
4.體會
原發性痛經系指經期前后或行經期間,出現下腹部痙攣性疼痛,并有全身不適,經詳細婦科臨床檢查未能發現盆腔器官有明顯異常者。現代醫學認為,原發性痛經主要是由子宮內膜及經血中前列腺素含量增高,子宮平滑肌收縮,宮腔內壓力增高而引起。
中醫學認為,痛經有寒熱之分,臨床上原發性痛經以寒凝血瘀型為多見,尤其在我國北方。止痛為治療本病的關鍵。血得溫則行,遇寒則凝,凝則不通,不通則痛。欲使其通,必先溫之,所以用肉桂、制附子、紫石英溫暖胞宮,祛除寒邪;以川穹、當歸、三棱、莪術、赤芍、丹參、益母草補血活血,祛瘀止痛;延胡索、香附疏肝行氣止痛。諸藥配合共同達到寒去、瘀散、經通、痛止的效果。中藥藥理學研究表明,延胡索能降低前列腺素,香附能抑制平滑肌收縮,當歸、肉桂能止痛。故溫宮逐瘀止痛湯對寒凝血瘀型的原發性痛經有較好療效。配合西藥布洛芬、維生素B6,經臨床觀察發現,治療總有效率較單獨西藥治療明顯提高,值得臨床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1]蘇應寬,等.新編實用婦科學.山東: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1995.573.
[2]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第1輯[S].1993.263-266.
[3]羅元愷.中醫婦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6.53-57.
文章標題:中西醫結合治療原發性痛經60例
轉載請注明來自:http://www.56st48f.cn/fblw/yixue/jingshen/4306.html
攝影藝術領域AHCI期刊推薦《Phot...關注:106
Nature旗下多學科子刊Nature Com...關注:152
中小學教師值得了解,這些教育學...關注:47
2025年寫管理學論文可以用的19個...關注:192
測繪領域科技核心期刊選擇 輕松拿...關注:64
及時開論文檢索證明很重要關注:52
中國水產科學期刊是核心期刊嗎關注:54
國際出書需要了解的問題解答關注:58
合著出書能否評職稱?關注:48
電信學有哪些可投稿的SCI期刊,值...關注:66
通信工程行業論文選題關注:73
SCIE、ESCI、SSCI和AHCI期刊目錄...關注:121
評職稱發論文好還是出書好關注:68
復印報刊資料重要轉載來源期刊(...關注:51
英文期刊審稿常見的論文狀態及其...關注:69
SCI期刊分析
copyright © www.56st48f.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