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屬欄目:精神醫(yī)學論文 發(fā)布日期:2010-10-07 17:05 熱度:
[摘要]本文回顧了東漢、隋唐及明清時期對眩暈的認識及治療演變,討論了眩暈的病因病機,從中醫(yī)角度論述了發(fā)作期及緩解期的不同治療方法。
[關鍵詞]眩暈;病因病機;中醫(yī)治療
眩是指眼花或眼前發(fā)黑,暈是指頭暈或感覺自身或外界景物旋轉,二者常同時并見,故統(tǒng)稱為“眩暈”。該病相當于現(xiàn)代醫(yī)學的梅尼埃綜合征、高血壓病、低血壓、腦動脈硬化、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貧血等。
1歷代治法回顧
祖國醫(yī)學對眩暈的病因病機及治法做了大量的描述:《內經》認為眩暈的發(fā)生與肝有關,“諸風掉眩,皆屬于肝”。《靈樞》提出的“上虛則眩”,“上氣不足,腦為之不滿,……頭為之苦傾,目為之眩”,“髓海不足,則腦轉耳鳴,脛酸眩冒”等發(fā)病學說,為本病從虛論治奠定了理論基礎。
東漢張仲景主要從痰飲論治,創(chuàng)制了苓桂術甘湯,小半夏加茯苓湯等。后人闡發(fā)張仲景痰飲致眩論為“飲阻清陽不升”,異于《內經》“上氣不足”,“髓海不足”等因虛致眩論,從而出現(xiàn)了因實上虛與因虛上虛兩大類別。
隋唐時代,醫(yī)家們進一步提出因虛致風論,如《諸病源候論•風病諸候•風頭眩候》云:“風頭眩者,由血氣虛,風邪入腦,而引眩故也。”孫思邈在《備急千金要方》中雖然提出風、熱、痰致眩的論點,但以風作為主要病因,故在治療上偏重于祛風,如《備急千金要方》與《外臺秘要》收載治眩暈方劑數(shù)十首,其中以疏散風邪為最常見。
金元學術爭鳴促進了本病治法理論的發(fā)展。劉河間認為“火本動也,火得風自然旋轉”,注重熄風降火。張子和倡導實痰致眩論。李東垣從脾胃氣虛,痰濁上泛立論,以半夏白術天麻湯治風痰眩暈,為治眩暈悉宗之法。朱丹溪從痰火立論,提出“無痰不作眩”的著名論斷,將痰的產生歸于氣虛或火動,主張治痰兼用補氣藥或降火藥,并提出據形體胖瘦用藥。虞摶發(fā)揮丹溪說:“人肥白而做眩者,治宜消痰降火為先,而兼補氣之藥;人黑瘦而作眩者,治宜滋陰降火為要,而帶抑肝之劑。”可見隋唐至金元對眩暈的治療基本從風、痰、火著手,很少涉及本虛。
明清時期,醫(yī)家們在完善風、痰、火治法的同時,將治療的角度重點轉向從虛論治,并注重虛實標本的治療。如劉宗厚認為“所謂虛者,血與氣也;所謂實者,痰涎風火也。”提出氣虛清氣不升,當升陽補氣;血虛陽無所附,當益陰補血(《玉機微義•卷之三十五•頭眩門》)。張景岳著重強調“無虛不作眩”,發(fā)揮《內經》“上虛則眩”論,認為“頭眩雖屬上虛,然不能不涉于下”,“所以,凡治上虛者,猶當以兼補氣血為最”(《景岳全書•雜證謨•眩運》)。清•陳修園引發(fā)《內經》“諸風掉眩,皆屬于肝”論,指出“其風非外來之風,指厥陰風木而言”(《醫(yī)學從眾錄•眩暈》),從而糾正了隋唐從外風治眩暈的臨床思維偏端。華岫云闡發(fā)葉天士治法,提出“肝膽風陽上冒”的論點,認為“癥有夾痰、夾火、中虛、下虛”之不同,治有“治膽、治胃、治肝之分”,尤其提出的“中虛則兼用補氣”,“下虛者,必從肝治,補腎滋肝,育陰潛陽,鎮(zhèn)攝之治是也。”對中虛、下虛眩暈的治療很有指導意義。
2辨治思路
2.1肝腎氣血虧虛為本,風火痰瘀阻絡為標
本病多發(fā)于中老年人,年過四十,陰氣自半,腎虛精虧,陰陽失調;肝腎同源,腎虛肝亦虛;肝腎不足,水不涵木,肝陽上亢,肝陽化火,風火相煽,夾痰帶瘀,阻滯腦絡,發(fā)為本病。氣血同源于水谷之精氣,后天之本漸虛,化源不足,氣血虛弱;谷不為精,聚為痰濕;氣不運血,血瘀阻絡,清陽不升發(fā)為本病。可見眩暈的發(fā)生總為臟腑虛損,陰陽氣血失調所致。肝腎虧虛、氣血不足為本,風火痰瘀阻絡為標。
2.2補肝腎兼熄風火,補氣血重升清陽
肝腎同源于下焦腎水,腎氣賴腎水以化生,肝木賴腎水以滋榮,肝腎不足,實乃腎水陰精匱乏。肝腎虧虛,水不涵木,木枯風動,肝風化火,上擾癲頂發(fā)為本病。故滋補肝腎的同時,要配平肝熄風藥,正如葉天士云“身中陽化內風,非發(fā)散可解,非沉寒可清,滋陰熄風,諸癥方解。”(《臨證指南醫(yī)案•肝風》)。
腦為清靈之府,賴清陽以溫煦,精血以濡養(yǎng)。脾為氣血生化之源,主升發(fā)清陽。眩暈發(fā)于氣血虧虛者,病關乎脾,脾虛氣血化源不足,清陽不升,腦失所養(yǎng),發(fā)為本病。故治療氣血不足之眩暈,在補益氣血的的同時,要注重升發(fā)脾胃清陽之氣,使清陽升發(fā),營血上達,眩暈可止。
2.3發(fā)作期風痰居多,熄風化痰收急功
眩暈的發(fā)作,每因勞累過度,或情志波動而誘發(fā),致萌動之肝陽亢奮,化為風陽,卷痰上犯;或內聚之痰濕逆動,引動肝風,風痰上擾而急發(fā)眩暈。不論是病發(fā)于厥陰風陽內動,還是病發(fā)于太陰痰濕內動,皆因風痰作崇。故發(fā)作期的治療,當以熄風化痰為主。
2.4緩解期虛瘀并存,補虛化瘀貫始終
眩暈緩解期以肝腎不足或氣血虛弱為主,但久病致虛,因虛致瘀,故必有瘀血的存在,虛瘀并存。故緩解期的治療,要堅持標本兼治的原則,補虛化瘀貫始終。
3證治方藥
3.1風火上擾證
證候:眩暈,頭痛,頭脹,每因勞累、惱怒而誘發(fā)并加重,伴面紅目赤,心煩失眠,急躁易怒,舌紅苔黃,脈弦數(shù)。
治法:平肝潛陽,熄風瀉火
方藥:天麻鉤藤飲加減
天麻10g、鉤藤15g、白蒺藜15g、石決明30g、白芍15g、夏枯草10g、菊花10g、黃芩10g、梔子10g、丹參30g、牛膝15g、坤草30g
風火上擾多見于眩暈發(fā)作期,平素肝腎不足,時有眩暈,每因情志、勞累等因素誘發(fā)并加重。中醫(yī)治病強調急則治標,緩則治本。此證風火上擾,其標為急,治當平肝潛陽,熄風降火為先,方中天麻、鉤藤、白蒺藜平肝熄風;石決明重鎮(zhèn)潛陽;白芍柔肝斂陰,平抑肝陽;夏枯草、菊花、黃芩、梔子清肝瀉火;丹參、牛膝、坤草涼血化瘀;牛膝兼能引火下行,坤草兼能活血利尿。諸藥合用,共奏平肝潛陽,熄風瀉火,活血利尿之功。臨床發(fā)現(xiàn),對于頑固性高血壓,適當配伍活血、利尿劑,可促使血壓下降。
3.2 風痰上擾證
證候:眩暈,頭重昏蒙,或伴胸脘滿悶、嘔吐痰涎,食少多寐,舌淡苔白膩,或滑潤,脈濡緩或滑。
治法:補氣健脾,化痰熄風
方藥:半夏白術天麻湯加減
清夏10g、白術10g、天麻10g、陳皮10g、茯苓20g、苡仁15g、蒼術10g、竹茹10g、葛根30g、澤瀉15g
脾主運化,為生痰之源。脾氣虧虛,健運失職,聚濕生痰,痰濕內阻,使脾陽不升,濁氣不降,土壅木滯,肝失條達,肝郁化風,風痰上擾,發(fā)為眩暈。方中半夏燥濕化痰、和胃降逆,白術健脾化痰,天麻平肝熄風,三者配伍,健脾化痰熄風為主功;陳皮理氣化痰,茯苓、苡仁、蒼術健脾滲濕,竹茹祛痰熱、降逆氣,葛根、澤瀉相配,升清降濁。諸藥合用,共奏補氣健脾,化痰熄風之功。
3.3腎精不足證
證候:眩暈,日久不愈,伴神疲健忘,腰酸膝軟,耳鳴目澀,潮熱盜汗,舌體瘦小,舌紅少苔,脈細或數(shù)。
治法:滋補肝腎,填精益髓
方藥:杞菊地黃湯加減
熟地30g、山萸肉15g、山藥15g、澤瀉10g、丹皮10g、云苓10g、枸杞10g、菊花10g、葛根15g、川芎15g、丹參30g
腎主骨生髓上充于腦,腦為髓之海。腎精不足,腦海失養(yǎng),發(fā)為本病。因久病多虛多瘀,故該證往往虛瘀并存。方中熟地、山萸肉、山藥滋養(yǎng)腎、肝、脾之精血,為“三補”;澤瀉、丹皮、云苓為“三瀉”,以防滋補太過;枸杞、菊花滋補肝腎、益精明目;葛根升發(fā)清陽;川芎、丹參行氣活血。諸藥合用,補肝腎,益精血,兼以活血,眩暈得除。
3.4氣血虧虛證
證候:眩暈,勞累加重,伴少氣懶言,面色恍白,唇甲不華,心悸少寐,納呆腹脹,舌淡體胖苔白,脈細弱。
治法:益氣補血,升陽化瘀
方藥:補中益氣湯加減
黃芪30g、黨參15g、白術10g、當歸15g、白芍15g、陳皮10g、升麻10g、柴胡10g、葛根30g、川芎10g、丹參15g、甘草10g
眩暈之氣血虧虛者,源于脾氣虧虛,化源不足,氣虛清陽不升,血虛腦海失養(yǎng),發(fā)為本病。方中黃芪補中益氣,升發(fā)清陽;黨參、白術補氣健脾;當歸、白芍補血;陳皮理氣和胃;升麻、柴胡、葛根升發(fā)清陽;因虛久必瘀,故配川芎、丹參祛瘀生新。諸藥合用,益氣養(yǎng)血,升陽化瘀。
總之,本病的病因病機可概括為風、火、痰、瘀、虛。肝腎不足,氣血虧虛為本虛,風、火、痰、瘀為標實。在眩暈的急性發(fā)作期常以風火、風痰上擾為主,標實突出,在疾病的緩解期為肝腎不足、氣血虧虛,二者常兼有血瘀而虛瘀并存。發(fā)作期以治標為急,緩解期以固本為要。但臨床常有不同證候并現(xiàn),或證候轉化現(xiàn)象,故處方用藥需靈活掌握。
文章標題:眩暈的病因病機和中醫(yī)治療
轉載請注明來自:http://www.56st48f.cn/fblw/yixue/jingshen/4451.html
攝影藝術領域AHCI期刊推薦《Phot...關注:106
Nature旗下多學科子刊Nature Com...關注:152
中小學教師值得了解,這些教育學...關注:47
2025年寫管理學論文可以用的19個...關注:192
測繪領域科技核心期刊選擇 輕松拿...關注:64
及時開論文檢索證明很重要關注:52
中國水產科學期刊是核心期刊嗎關注:54
國際出書需要了解的問題解答關注:58
合著出書能否評職稱?關注:48
電信學有哪些可投稿的SCI期刊,值...關注:66
通信工程行業(yè)論文選題關注:73
SCIE、ESCI、SSCI和AHCI期刊目錄...關注:121
評職稱發(fā)論文好還是出書好關注:68
復印報刊資料重要轉載來源期刊(...關注:51
醫(yī)學論文范文
精神醫(yī)學論文 康復醫(yī)學論文 醫(yī)學校驗論文 臨床醫(yī)學論文 預防醫(yī)學論文 基礎學論文 營養(yǎng)學論文 藥學論文
SCI期刊分析
copyright © www.56st48f.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