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屬欄目:康復醫學論文 發布日期:2012-01-13 09:50 熱度:
【摘要】目的探討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并發心房顫動(房顫)及糖調節受損(IGR)時的近期預后。方法分析經確診為老年AMI并發房顫者135例,比較AMI梗死部位與房顫發生的關系;根據房顫發生時間分為房顫早發(IGR)和晚發亞組;比較其間梗死部位,死亡患者AMI發生的部位,房顫并發IGR患者近期的心血管事件。結果老年AMI并發房顫早發亞組中下壁心肌梗死明顯增多(P<0.05),房顫晚發亞組中前壁心肌梗死明顯增多(P<0.05);AMI中前壁心肌梗死房顫發生率最高,死亡的發生率高(P<0.05);而AMI并房顫及糖耐量減低(IGT)的老年患者病情更重且預后差(P<0.05)。結論老年AMI并發房顫者前壁心肌梗死發生率最高,而并發房顫及IGT時病情更嚴重且預后最差。
【關鍵詞】心肌梗死論文;心房顫動論文;糖調節受損
糖調節受損(IGR)包括糖耐量減低(IGT)和空腹血糖受損(IFG),是正常糖代謝與糖尿病之間的中間代謝狀態,也是直接導致心血管事件發生和死亡的重要階段,是冠心病發生的重要危險因素。雖然已經有許多學者對冠心病并糖代謝異常的冠脈病變做過研究〔1〕,但針對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病人,分別從IGT和IFG組進行對比研究尚少見,而且對IGR的老年AMI同時并發心房顫動(房顫)及其對預后影響的研究也欠缺。本文就近年來我院收治的老年AMI并發房顫及IGR患者的有關臨床特點及近期預后進行對比分析,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論文
1.1病例與分組1998年12月至2009年3月福建醫科大學附屬泉州市第一醫院共收治的766例年齡60歲以上的老年AMI患者,均符合WHO的AMI診斷標準,其中并發房顫者135例,男104例,女31例,平均年齡63.1±4.2歲;依2003年美國糖尿病學會(ADA)的診斷標準,確診為糖尿病9例,其余126例AMI并發房顫者分為三組:①正常糖耐量組(57例),②IGT組(36例),③IFG組(33例)。入選病例檢查前未使用降糖藥、腎上腺皮質激素并排除應激、感染患者。
1.2觀察項目①患者入院后給予常規心電監護7~14d及行24h動態心電圖檢查,并于入院后前14d每天至少描記1~2次心電圖。②對AMI并發房顫者,注意記錄房顫的發作時間、持續時間等資料。房顫亞組的分類〔2〕:房顫發生時間在24h內(包括24h)為房顫早發亞組,在24h以后為房顫晚發亞組。本文135例中房顫早發亞組為63例,房顫晚發亞組72例。③近期心血管事件:觀察病人住院期間及出院6個月內是否出現嚴重心律失常、心力衰竭(KillipⅡ級以上)、心源性休克、心源性死亡。
1.3統計學處理應用SPSS13.0統計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用x±s表示,二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多組間比較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及q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
2結果論文
2.1AMI梗死部位與房顫的關系135例AMI并發房顫者其心肌梗死部位位于前壁(包括前間壁、前側壁、廣泛前壁)共82例(占60.7%),位于下壁(包括下壁+右室、下壁+后壁)共53例(占39.3%)。前壁心肌梗死房顫的發生率明顯高于下壁(P<0.05)。
2.2房顫早發亞組與房顫晚發亞組間AMI部位比較在房顫早發亞組中下壁心肌梗死42例(占66.7%)與房顫晚發亞組11例(占15.3%)比較明顯增多,有顯著性差異(P<0.05);房顫晚發亞組中前壁心肌梗死61例(占84.7%)與房顫早發亞組21例(占33.3%)比較明顯增多,有顯著性差異(P<0.05)。
2.3房顫組死亡患者AMI部位比較AMI并發房顫組死亡患者共15例,占11.1%,其中前壁心肌梗死有10例,占總死亡率66.7%;下壁心肌梗死有5例占總死亡率33.3%,兩組比較有顯著性差異(P<0.05)論文。
2.4房顫并IGR患者近期心血管事件比較AMI并發房顫及IGR共69例,其中IGT組、IFG組分別與正常糖耐量組比較其嚴重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的發生率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IGT組與IFG組比較其嚴重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死亡的發生率高,差異也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表1房顫并糖調節受損患者近期心血管事件比較與正常糖耐量組比較:1)P<0.05;與IFG組比較:2)P<0.05
3討論
房顫是臨床較常見的心律失常,在AMI時其發生率為7%~18%〔3〕。本文766例AMI患者有135例并發房顫,發生率為17.6%,與文獻報道相似。CASS研究表明〔4〕,房顫是AMI患者死亡的獨立預測因素,它使AMI患者死亡危險增加一倍。
本研究表明前壁較下壁心肌梗死易并發房顫,且房顫發生時間與心肌梗死部位亦有關系,在房顫早發亞組中以下壁心肌梗死為多(占66.7%),而房顫晚發亞組中以前壁心肌梗死為多(占84.7%)。與Sakata等〔5〕研究一致,這可能與AMI早期與晚期房顫發生的機制不同有關〔6〕。本研究顯示,AMI并發房顫的患者死亡率高(占11.1%),其中前壁心肌梗死的死亡發生率高,占總死亡患者的66.7%,因此預后差。當房顫發生在下壁心肌梗死時,由于房室結發生缺血而影響到房室傳導,可出現房室傳導阻滯,故心室率一般不太快;而當房顫發生在前壁心肌梗死時,易出現心功能不全及快速型房顫,而快速型房顫可使血流動力惡化,增加梗死面積,說明前壁心肌梗死病情最嚴重,患者的預后最差。
同糖尿病一樣,IGT及IFG均是導致心血管疾病的獨立危險因素,這一結果已引起人們的廣泛重視。本研究從房顫組并IGR患者的近期心血管事件比較發現:IGT組、IFG組出現嚴重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均明顯增多;但IGT組比IFG組病情更嚴重;其死亡的發生率高,說明IGT組病情危重且預后差。IGT反映胰島素抵抗及β細胞功能不良,當胰島素抵抗持續存在β細胞功能不斷減退時,首先出現負荷后血糖升高,表現為餐后高血糖。由于胰島素相對不足使降脂代謝障礙,可致動脈粥樣硬化、冠心病、高血壓的發生。IFG者空腹胰島素敏感性和β細胞功能均較正常糖耐量和IGT者差,而糖負荷后的胰島素分泌狀態比正常糖耐量者差,但明顯好于IGT者,因此,IFG者可能存在空腹及餐后胰島素抵抗和β細胞功能狀態的分離,有別于IGT。
綜上所述,老年AMI并發房顫中前壁心肌梗死發生率最高,病情重。當老年AMI并發房顫及IGR時預后不良,尤其前壁心肌梗死并發房顫及IGT的老年患者病情更重且預后最差。
【參考文獻】
1王亮,潘長玉.糖調節受損與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J〕.中國實用內科雜志,2006;19(9):235.
2何建桂,馬虹,馬中富,等.心肌梗死急性期并發心房顫動與冠狀動脈病變的關系〔J〕.臨床心血管病雜志,2000;16(1):35.
3王慶玲,張艷芳,王智彬,等.急性心肌梗死并發房顫患者冠狀動脈造影分析〔J〕.臨床薈萃,2003;18(19):封二.
文章標題: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并發心房顫動及糖調節受損的近期預后之康復醫學論文
轉載請注明來自:http://www.56st48f.cn/fblw/yixue/kangfu/11099.html
攝影藝術領域AHCI期刊推薦《Phot...關注:106
Nature旗下多學科子刊Nature Com...關注:152
中小學教師值得了解,這些教育學...關注:47
2025年寫管理學論文可以用的19個...關注:192
測繪領域科技核心期刊選擇 輕松拿...關注:64
及時開論文檢索證明很重要關注:52
中國水產科學期刊是核心期刊嗎關注:54
國際出書需要了解的問題解答關注:58
合著出書能否評職稱?關注:48
電信學有哪些可投稿的SCI期刊,值...關注:66
通信工程行業論文選題關注:73
SCIE、ESCI、SSCI和AHCI期刊目錄...關注:121
評職稱發論文好還是出書好關注:68
復印報刊資料重要轉載來源期刊(...關注:51
英文期刊審稿常見的論文狀態及其...關注:69
SCI期刊分析
copyright © www.56st48f.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